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彼故雲見不有有也(已上)梁武帝作夢虎空華義。
迷故見。
悟故不見也。
師且為對此雲悟則不有有也。
玄。
所以命篇者。
允堪曰。
命章猶歸雲命。
名章目也。
元照曰。
命謂召也。
篇即章品之名。
莊子疏序曰。
篇以編簡為義。
古者殺青為簡。
以韋為編。
編簡成篇。
猶今連紙成卷也。
故元恺雲。
大事書之于策。
小事簡牍。
玄。
正觀論雲大聖說空法等者。
中論觀行品文也。
疏釋曰。
上半序佛說空意。
明佛說單空及與重空為離諸見。
說單空為離有見。
說于重空為破空見也。
佛說十八空為破有見。
說于獨空破相待。
亦是破于空見。
下半明佛不化者。
以着單空不可以單空化之。
又着重空不可以重空化之。
着十八空不可以十八空化之。
又着獨空不可以獨空化之。
故雲佛不化之。
問。
說空雲何離愛見答。
衆生計有人法。
故起愛見說。
佛說人法皆空。
則無起愛見處也。
問。
雲何不化。
答。
向于有起愛見。
今于空起愛見。
乃至于絕四句複起愛見佛不化也。
玄。
不得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者。
稻芋經曰。
五陰始起故名為生。
住世衰變故名為老。
最後敗壞故名為死。
追感往事言聲哀戚是名為憂。
苦事來逼身是名苦惱。
追思相續故名為悲。
煩惱纏縛故名為惱。
若依十地經者。
死别離時。
愚人貪着心熱名憂。
發聲啼哭名悲。
五根相對為苦。
意相對憂苦轉深為惱。
玄。
故法華雲我以無數方便等者。
方便品曰。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所著。
疏釋曰。
吾從成佛已來者。
此言成道凡有二義。
一者王宮現生。
伽耶成道。
從此已來施于方便。
二者依下經文。
明久已成佛。
從此已來施于方便。
此明用權智之時節也。
種種因緣者。
第二正明用權智也。
因緣謂三乘人所度因緣也。
明其入道不同由籍各異。
故雲種種也。
種種譬喻者凡有二義。
一者為三乘人各說譬喻。
如智度論雲。
佛于三藏中為諸聲聞說種種譬喻。
但不說揵闼婆城喻。
乃至為諸菩薩廣說十種喻等也(已上論文)三藏中所以不說揵闼婆城喻者。
為三藏不說一切法本性空。
幹城喻辨能成之因所成之果本無所有。
故三藏中不說也。
而成實論亦有此喻者。
引菩薩藏中譬。
就小乘法中釋耳。
二者三乘人合喻如三鳥出網三獸度河也。
廣演言教者。
上喻。
今法也。
無數方便者。
上之法譬皆是善巧。
故名方便。
又上法譬皆是口業。
今明身業現神通意業密化。
謂無數方便也。
法華論雲。
方便者從生兜率天。
乃至現大般涅槃故也。
又論雲無數方便示現外道邪法。
顯其過失示現正法功德。
又有四種方便。
一令入諸善法。
二令斷疑。
三令入增上勝智。
四者依四攝法攝取衆生。
明八相是正方便。
今是示邪方便也。
引導衆生令離諸著者。
此明用權意也。
所以用無數方便者。
為令衆生離着故也。
以衆生染着三界欲令離之。
故說三乘。
不言實有三乘究竟。
汝還遂保執三乘究竟。
故不解佛意。
故上雲難解難入也。
又我設方便。
本令離着。
今遂保執三乘。
此即是著于無著。
故不識佛意也。
法華論雲。
著有四種。
一者着界。
即着三界。
二者着地。
謂從着初禅乃至非非想及滅盡定也。
三者着分。
謂在家分出家分。
在家分者。
謂着己同類作種種業及邪見故。
着出家分者。
著名聞利養種種煩惱諸覺故也。
四者着乘。
謂着小乘及大乘也。
玄。
淨名雲不着世間如蓮華等者。
彼經佛國品。
寶積長者于佛前以數十行偈稱歎如來。
偈有五章。
一歎本德。
二美□用。
三重歎本。
四重美□。
五總結歎。
于第五總歎有二。
初得離門歎。
次空有門歎。
于空有門歎為二。
初有門歎。
後空門歎。
今所舉文即引空門歎也。
彼最結句之一行焉。
疏第二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下第二就空門歎也。
常善入于空寂行者。
釋不着世間也。
以善入空寂然棄其心。
故于世間不着。
又雖在世間常入空寂。
故不着世間也。
而言善入。
邪見人亦入空。
謂無因果。
二乘人空即便取證。
又菩薩功用心入空。
此有三種。
能非善入。
與此相違善入空義也。
出入自在而不乖寂。
故雲常善也。
達諸法相無挂礙者。
雖有常空。
雖空常有。
故無礙也。
如空無所依者。
心竟無寄。
如空無依也。
此就空門歎也。
裡書雲 有所著便有所縛事。
維摩疏雲。
神微動則心有所屬。
心有所屬名為攀緣。
攀緣取相是妄想之始。
病之根也。
妄想既緣則美惡以分。
美惡既分則憎愛□熾。
所以空結煩于内。
萬疾生于外。
能緣之心既是妄想。
所緣之境不離三界。
所以然者。
三界外是無漏無為。
而妄想之心是有所得故。
是有為有漏。
故是三界(文)中論疏記中(仙光)雲。
數人有緣着等者。
以心取境。
以境縛心。
故名緣縛。
心王與心數相應。
心心相縛。
故名相應緣也。
又緣縛者。
心王心數所緣境上不得自在故。
又染着故名縛。
如我心着女。
又貪心緣三世境縛三世境也。
相應縛者。
以三毒勢力心王縛于心數。
心數縛于心王。
各令不自在故也(文) 開顯道門事。
名玄略述第三(本)雲。
言道門者所證理名。
如言不二法門。
當體虛通故為門。
非教門。
門有三義。
一能除義。
以除諸煩惱故。
二能通義。
以通生教用故。
三能遍義。
遍滿究竟義故。
今取第三為道門也(文) 憂悲苦惱事。
中論疏第十雲。
憂悲苦惱者。
經雲。
将死之時。
戀生畏死。
名之為憂。
放聲啼哭。
目之為悲。
五根相對為苦。
意根相對為惱也(文) 裡書雲 不着世間等事。
維摩經上卷佛國品雲。
不着世間如蓮花。
常善入于空寂行(肇曰。
出入自在而不乖空。
故常善入)達諸法相無挂礙(肇曰。
萬法幽深。
誰識其深涘。
唯佛無礙故獨稱達)稽首如空無所依(肇曰。
聖心無寄。
猶空無依也)宗鏡錄第一雲。
五祖下莊嚴大師一生示徒唯舉維摩經寶積長者贊佛頌末四句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文)(已上裡書) 玄。
四依開士者。
玄應曰。
謂以法開導之士也。
梵雲扶薩。
又作扶薩。
或言菩薩是也。
裡書雲 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事。
寶窟上(本)雲。
如法華雲。
我以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像法決疑經雲。
我從初出世乃至涅槃。
不說一字不度一人。
大集經雲。
菩薩行了一切法門疾得菩提。
所謂一切法心無所著。
肇法師雲。
其為論也言而無當。
破而不執。
傥然靡據。
事不失真。
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家師朗和上每登高座。
誨彼門人。
常雲。
言以不住為端。
心以無得為主。
故深位高匠啟悟群生。
令心無所著(文) 心無所依事。
華玄第二雲。
問。
若心有所依既稱有所縛。
情無所寄還複染無。
其猶逃峰赴壑俱不勉于患難。
故下經雲。
若有若無具足六十二。
答。
誠如所問。
前為借無以出有。
有病既息。
無亦不留。
釋論雲。
如霜雹草死草死而雹消。
若能遠離二邊乃稱妙悟也。
問。
有無雙離乃可二見不生。
今明非有非無。
則堕愚癡論也。
答。
子初關滞有。
次轍染無。
今雖兩是病消。
雙非疾起。
可謂衆生處處着。
斯言驗矣。
若能遠離二邊。
不着中道。
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反本之道着乎茲矣。
問。
雖雲衆生處處着。
複雲引之令得出。
請示玄宗。
令虛心無寄。
答。
經言。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今當示不可示。
子宜聞無所聞此經以實相正法為宗。
明因辨果開權顯實。
皆是無名相中假名相。
說為其用也(文)宗鏡錄第四十二雲。
般若燈論序雲。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則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見。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其由此矣(文) 四論玄第四夢覺義雲。
問。
夢覺之名在聖在凡耶。
答。
夢覺之名正在于凡。
今借凡夢覺之名譬迷悟也。
如夢中是有諸法。
覺時都無。
凡見有諸法。
聖覺無所見也(文) 實相事。
華玄第三雲。
然總衆經之極以實相為宗。
統群聖之心用妙慧為主。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無相虛宗。
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
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契彼無相之虛宗。
内外□冥。
緣智俱寂。
豈容名數于其間哉。
斯二窮得一之源。
盡重玄之妙。
理無不統。
教無不攝。
如空之含萬像。
若海水之納百川(文)同玄第二雲。
問。
何以知實相正法為宗。
答。
如前所引。
是法不可示即是實相也。
又過去二萬億日月燈明佛雲。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又雲。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又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文處甚多。
非可具舉。
又夫欲辨宗。
須觀經題。
題雲妙法者即是正法。
正法者如華嚴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
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
正法絕于名相故乃名為妙。
若四句所及何妙之有耶。
問。
若非因非果□亦應非正非邪非虛非實。
何故名為實相正法耶。
答。
實如所問。
非邪非正非實非虛。
不知何以目之。
為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強名正法耳。
故大經雲。
低羅婆夷實不食油。
強名食油。
皆此類也(文)中論疏第一雲。
問。
此論但應破洗迷執蕭焉無寄。
玄道自通。
何故乃明五種佛性及三種般若耶。
答。
關内中論序雲。
其實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薩之行道場之照。
朗然懸解矣。
菩薩之行為因。
道場之照為果。
内外迷執既盡。
大乘因果即成(文) 玄。
法華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者。
疏曰。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謂差别門也。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此無差别門也。
今言差别無差别者。
差别宛然而無差别。
故雲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離無差别而宛然差别。
故雲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如是大果報者。
頌十事中果報二句也。
性相頌因中二句也。
果中有法報二身。
因中有外相内性也。
下半出能解之人。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之下半也。
是法不可示下第二明衆生不解。
上半出所不解之法。
下半明不解之人。
而言是法不可示者。
即上大果報之法。
言辭相寂滅故不可示也。
上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開因果二。
然開因果二為欲令悟非因非果不二。
故雲寂滅。
下半明不解之人也(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之下半也) 裡書雲 說大小兩教事。
名玄第二雲。
由體不二之理故有無二之智。
由無二之智故适化無方。
适化無方故施教不一(文) 無名相中強名相說事。
勝鬘寶窟上(本)雲。
然至理無名。
聖人無名相中為衆生故假名相說。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如懸峰可陟要假繩梯。
至道寂寥寔由名相。
蓋是垂教之大宗。
群聖之本意也。
又所以立名。
令依名識法因法起行。
因行得解脫果。
龍樹呵五百部雲。
不知佛意為于解脫。
故法華經雲。
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諸衆生故(文)中論疏述義雲。
不知何以目之。
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所以強名正境正觀耳(文)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二雲。
功德華王菩薩偈言。
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
由般若大悲。
離言以言說(文) 四依出世如佛事。
中論疏第一雲。
四依如佛。
亦即是佛也(文)疏記第一(本)雲。
涅槃經第五雲。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乃至)安樂人天猶如如來(文)同經第七雲。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注經雲。
解脫既同佛。
亦即是佛也(文)(已上裡書) 玄。
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者。
禮記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史記曰。
高祖五日一朝大公。
如家人父子禮。
大公家令說大公曰。
天無二日。
地無二主。
今高祖雖子人主也。
大公雖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
則威重不行也。
玄。
華嚴雲文殊法常爾者。
花嚴經第六曰。
爾時文殊師利問賢首菩薩言。
佛子。
一切諸佛唯以一乘得出生死。
雲何今見一切佛刹事事不同。
所謂世界衆生說法教化壽命光明神力衆會佛法法住。
如是等事皆悉不同。
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能成就無上菩提。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随衆生本行。
求無上菩提。
佛刹及衆會。
說法悉不同。
一切諸佛刹。
平等普嚴淨。
衆生業行果。
所見各不同。
玄。
但欲出處衆生于無名相法等者。
所言出處者。
涅槃疏第三曰。
但衆生空謂成虛妄颠倒。
聖人假名名之以為生死。
對生死則辨涅槃為出處。
此空生死故。
所以假名為涅槃。
故肇師涅槃論雲。
涅槃者蓋是出處之果名。
應物之似号也。
既将涅槃出處生死則名生死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歎涅槃為常樂我淨。
名生死為苦無常。
此則是逼衆生令厭。
歎涅槃為常樂我淨。
則是引衆生令欣。
令其厭生死苦欣涅槃樂。
離生死求涅槃。
準此可知。
玄。
故開二正一者體正二者用正等者。
中論序疏曰。
但論有廣略二本。
略但雲中論。
廣則加以觀也。
然斯廣略皆有其義。
所言略者。
謂理教義也。
中是所诠之理。
論是能诠之教。
斯則無理不攝。
無教不收。
問曰何由爾耶。
答。
所诠之中則三種中道。
謂世谛中真谛中非真非俗中。
能诠之教即論此三中。
是以無教不收。
無理不攝。
所言廣本具三者。
中謂諸佛菩薩所行之道。
觀謂諸佛菩薩能觀之心。
諸佛觀辨于心。
宣之于口。
稱之為經。
菩薩觀辨于心。
宣之于口。
目之為論。
要具斯三。
義乃圓足。
玄章内已釋之。
(裡書雲) 諸法實相事肇論雲。
且至趣無言。
言必乖趣雲雲不已。
竟何所辨(文)元康師疏雲。
至趣無言下至理不可說。
即不二法門也。
如什法師共佛陀耶舍在秦王座。
秦王問實相義。
二人相見竟無所答也(文)中論疏第三雲。
無相之相名為實相(文)仙光疏記中卷雲。
無相之相等者。
道非無相之相。
能生無相之相。
故以智名詺于道也。
所生無相之相具三觀。
實相之相境亦具三谛無相之相名實相故。
實猶大也。
以無所不遍義名大也(文) 文殊法常爾事。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法常爾者。
謂體不二。
何者。
不二中道畢竟空觀。
為一切法之體而作第一軌則。
所以言法凝然不變之義為常。
湛然不動之義為爾言法王者。
謂佛世尊于一切法照說無礙而得自在。
故曰法王。
猶如人君于國自在亦言國王。
唯一法者。
出法王體即正觀智。
佛雖有恒沙功德。
而就最勝唯以不二正觀為體等(文)(已上裡書) (裡書雲) 既識正教事。
大乘玄二谛義雲。
明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一者世谛。
二者第一義谛。
故二谛唯是教門不關境理(文)又雲。
二是教。
不二理(文)又雲。
第三雙泯二假稱為體中。
亦名因緣表中(文)名玄略述第五雲。
教有二種。
謂言說教與表理教。
言說教者。
神口所吐微妙音聲。
表理教者。
有即表于非有之義。
言說教者。
有佛時有無佛時無。
表理教者。
有佛無佛常自有之(文) 便悟正理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雲。
夫理名有二。
一強名名。
謂非理非非理強為理。
二稱歎名。
謂理是萬德之本。
故言有萬德等也(文)(已上裡書) 玄。
但正有三種一對偏病等者。
序疏曰。
但中有三者。
一對斷常之偏明中。
此是對偏中。
二者盡偏中立于中名。
欲盡于偏病故名盡偏中。
又一意。
隻為偏病盡得有于中也。
問。
盡偏對偏及絕待中。
此三何異。
答。
玄意已明。
今重略叙。
盡偏中者。
蓋是洗淨斷常故強名為中。
雖盡于偏而有于中。
如經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對偏辨中者。
此約所诠之理對彼偏病。
故名為中。
絕待中者。
凡有二種。
一者如涅槃雲。
有小涅槃。
有大涅槃。
小涅槃者待苦說樂。
大涅槃者絕此苦樂。
乃名大樂。
此雲絕待猶是待義。
二者此絕待涅槃不可說其苦樂。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為樂。
乃稱大樂。
方是絕待樂也。
中義亦爾須深見此意。
問。
獨空與絕待中何異。
答。
人多不體獨空之旨。
但依智度論文。
十八空是對有明空稱相待空。
非空非有無所因待。
稱為獨空。
今謂。
蓋是一種方言。
尋獨空意不然。
以本來畢竟無一切所有唯有實相法性故稱為獨。
正宗爾也。
攝大乘論雲真如獨存。
亦同此意。
問。
何故此獨作空名說耶。
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稱為空。
又大集雲。
不可說故。
無相貌故。
故名為空也。
法華經雲終歸于空。
義亦如是。
裡書雲 說體名為體論事。
大乘玄二谛義雲。
問。
若以有無為教表非有非無理者。
何不以非有非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
必以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耶。
答。
不可以月指月。
應以指指月。
若利根菩薩應如是說。
但凡夫著有無故。
以有無表非有非無(文)二谛章上卷雲。
今明。
二谛如指。
為小兒不識月。
此為小兒不為大老子。
大老子知月。
何須為。
為小兒不識月。
故舉指令識月。
凡夫衆生亦爾。
不識理故須二谛教。
故經雲。
衆生癡如小兒。
亦名著者。
故不得前說不二之法(文)已上一意以說不二言教為體論也。
二谛章(上)又雲。
一往開理教者。
教有言說。
理不可說。
理既不可說。
雲何得悟。
所以得悟理者。
必假言說。
為是故說有無說非有非無。
□是教皆令悟理也(文)此義以一切言說為教。
以言亡慮絕為體也。
此時不可有體論欤。
能能可案之。
體用事。
二谛章下卷雲。
若是般若色即無礙。
色即空空即色。
常即無常無常即常。
空為有用。
有為空用。
常為無常用。
無常為常用。
一念無量劫。
無量劫一念。
三世為一世。
一世為三世。
元來無積聚。
而現諸劫事。
為是故即色即空(文)(已上裡書) 大品經雲雖生死道長等者。
中論疏第一曰。
一切法不生者。
小乘人雲。
無為無生有為有生非一切無生。
今明。
有為與無為一切不生也。
故大品經雲。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菩薩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無生死往來。
亦無解脫者。
以生死本自不生故無往來。
既無生死之往來生何所滅。
故名為涅槃。
故無解脫。
所以生死涅槃畢竟皆空故一切無生。
又涅槃本自不生。
生死亦本自不生。
故名一切不生。
畢竟空者。
若有生有不生則非畢竟空。
以一切無生名畢竟空(準此可知) 大品經第十九夢行品雲。
菩薩行六度時。
見衆生有三乘。
當作是願。
我當作佛時令我國土衆生無二乘之名。
純是一大乘(乃至)複次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行六度時當作是念。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爾時應知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實無生死往來。
亦無解脫者(文)智度論第七十五雲。
生死無邊如虛空。
衆生性無邊亦如虛空。
以是事故生退沒心。
佛教是菩薩正憶念。
衆生雖長。
是事皆如虛空。
如夢中所見。
非實長遠不應生厭心。
衆生雖多亦無定實衆生度亦不難(文) 内外□冥事。
名玄第四雲。
冥是混一之義(文)中論疏記第四(末)雲。
冥者泯然能所無間。
故雲冥也。
心泯中。
智泯無相。
然則境智平等離能所相。
融會無二相(文)(已上裡書) 玄。
所言經通者通為息衆生颠倒等者。
祖師所謂适化無方陶誘非一。
考聖心息病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今通意即此意也。
玄。
經以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等者。
問。
二智與二慧有何别耶。
答。
大論曰。
般若不屬佛亦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即道慧道種慧。
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祖師曰。
通而言之。
即智為慧。
指慧為智。
體無異也。
别約因果差别者。
論雲。
因名般若。
果變名薩婆若。
薩婆若名一切智。
即知般若名之為慧。
慧名既劣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故居果地。
又佛照空有皆盡。
加以一切。
菩薩未究。
但名慧也。
不得雲因中名智。
果名一切智。
亦不得雲因名智慧。
果名一切智。
但應言因名為慧果名為智。
則于因果優劣義彰。
裡書雲 大乘玄二智義雲。
慧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
故居果地(文)中論疏雲。
慧以鑒達為義。
若能玄鑒此等諸法
迷故見。
悟故不見也。
師且為對此雲悟則不有有也。
玄。
所以命篇者。
允堪曰。
命章猶歸雲命。
名章目也。
元照曰。
命謂召也。
篇即章品之名。
莊子疏序曰。
篇以編簡為義。
古者殺青為簡。
以韋為編。
編簡成篇。
猶今連紙成卷也。
故元恺雲。
大事書之于策。
小事簡牍。
玄。
正觀論雲大聖說空法等者。
中論觀行品文也。
疏釋曰。
上半序佛說空意。
明佛說單空及與重空為離諸見。
說單空為離有見。
說于重空為破空見也。
佛說十八空為破有見。
說于獨空破相待。
亦是破于空見。
下半明佛不化者。
以着單空不可以單空化之。
又着重空不可以重空化之。
着十八空不可以十八空化之。
又着獨空不可以獨空化之。
故雲佛不化之。
問。
說空雲何離愛見答。
衆生計有人法。
故起愛見說。
佛說人法皆空。
則無起愛見處也。
問。
雲何不化。
答。
向于有起愛見。
今于空起愛見。
乃至于絕四句複起愛見佛不化也。
玄。
不得解脫生老死憂悲苦惱者。
稻芋經曰。
五陰始起故名為生。
住世衰變故名為老。
最後敗壞故名為死。
追感往事言聲哀戚是名為憂。
苦事來逼身是名苦惱。
追思相續故名為悲。
煩惱纏縛故名為惱。
若依十地經者。
死别離時。
愚人貪着心熱名憂。
發聲啼哭名悲。
五根相對為苦。
意相對憂苦轉深為惱。
玄。
故法華雲我以無數方便等者。
方便品曰。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所著。
疏釋曰。
吾從成佛已來者。
此言成道凡有二義。
一者王宮現生。
伽耶成道。
從此已來施于方便。
二者依下經文。
明久已成佛。
從此已來施于方便。
此明用權智之時節也。
種種因緣者。
第二正明用權智也。
因緣謂三乘人所度因緣也。
明其入道不同由籍各異。
故雲種種也。
種種譬喻者凡有二義。
一者為三乘人各說譬喻。
如智度論雲。
佛于三藏中為諸聲聞說種種譬喻。
但不說揵闼婆城喻。
乃至為諸菩薩廣說十種喻等也(已上論文)三藏中所以不說揵闼婆城喻者。
為三藏不說一切法本性空。
幹城喻辨能成之因所成之果本無所有。
故三藏中不說也。
而成實論亦有此喻者。
引菩薩藏中譬。
就小乘法中釋耳。
二者三乘人合喻如三鳥出網三獸度河也。
廣演言教者。
上喻。
今法也。
無數方便者。
上之法譬皆是善巧。
故名方便。
又上法譬皆是口業。
今明身業現神通意業密化。
謂無數方便也。
法華論雲。
方便者從生兜率天。
乃至現大般涅槃故也。
又論雲無數方便示現外道邪法。
顯其過失示現正法功德。
又有四種方便。
一令入諸善法。
二令斷疑。
三令入增上勝智。
四者依四攝法攝取衆生。
明八相是正方便。
今是示邪方便也。
引導衆生令離諸著者。
此明用權意也。
所以用無數方便者。
為令衆生離着故也。
以衆生染着三界欲令離之。
故說三乘。
不言實有三乘究竟。
汝還遂保執三乘究竟。
故不解佛意。
故上雲難解難入也。
又我設方便。
本令離着。
今遂保執三乘。
此即是著于無著。
故不識佛意也。
法華論雲。
著有四種。
一者着界。
即着三界。
二者着地。
謂從着初禅乃至非非想及滅盡定也。
三者着分。
謂在家分出家分。
在家分者。
謂着己同類作種種業及邪見故。
着出家分者。
著名聞利養種種煩惱諸覺故也。
四者着乘。
謂着小乘及大乘也。
玄。
淨名雲不着世間如蓮華等者。
彼經佛國品。
寶積長者于佛前以數十行偈稱歎如來。
偈有五章。
一歎本德。
二美□用。
三重歎本。
四重美□。
五總結歎。
于第五總歎有二。
初得離門歎。
次空有門歎。
于空有門歎為二。
初有門歎。
後空門歎。
今所舉文即引空門歎也。
彼最結句之一行焉。
疏第二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下第二就空門歎也。
常善入于空寂行者。
釋不着世間也。
以善入空寂然棄其心。
故于世間不着。
又雖在世間常入空寂。
故不着世間也。
而言善入。
邪見人亦入空。
謂無因果。
二乘人空即便取證。
又菩薩功用心入空。
此有三種。
能非善入。
與此相違善入空義也。
出入自在而不乖寂。
故雲常善也。
達諸法相無挂礙者。
雖有常空。
雖空常有。
故無礙也。
如空無所依者。
心竟無寄。
如空無依也。
此就空門歎也。
裡書雲 有所著便有所縛事。
維摩疏雲。
神微動則心有所屬。
心有所屬名為攀緣。
攀緣取相是妄想之始。
病之根也。
妄想既緣則美惡以分。
美惡既分則憎愛□熾。
所以空結煩于内。
萬疾生于外。
能緣之心既是妄想。
所緣之境不離三界。
所以然者。
三界外是無漏無為。
而妄想之心是有所得故。
是有為有漏。
故是三界(文)中論疏記中(仙光)雲。
數人有緣着等者。
以心取境。
以境縛心。
故名緣縛。
心王與心數相應。
心心相縛。
故名相應緣也。
又緣縛者。
心王心數所緣境上不得自在故。
又染着故名縛。
如我心着女。
又貪心緣三世境縛三世境也。
相應縛者。
以三毒勢力心王縛于心數。
心數縛于心王。
各令不自在故也(文) 開顯道門事。
名玄略述第三(本)雲。
言道門者所證理名。
如言不二法門。
當體虛通故為門。
非教門。
門有三義。
一能除義。
以除諸煩惱故。
二能通義。
以通生教用故。
三能遍義。
遍滿究竟義故。
今取第三為道門也(文) 憂悲苦惱事。
中論疏第十雲。
憂悲苦惱者。
經雲。
将死之時。
戀生畏死。
名之為憂。
放聲啼哭。
目之為悲。
五根相對為苦。
意根相對為惱也(文) 裡書雲 不着世間等事。
維摩經上卷佛國品雲。
不着世間如蓮花。
常善入于空寂行(肇曰。
出入自在而不乖空。
故常善入)達諸法相無挂礙(肇曰。
萬法幽深。
誰識其深涘。
唯佛無礙故獨稱達)稽首如空無所依(肇曰。
聖心無寄。
猶空無依也)宗鏡錄第一雲。
五祖下莊嚴大師一生示徒唯舉維摩經寶積長者贊佛頌末四句雲。
不着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挂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文)(已上裡書) 玄。
四依開士者。
玄應曰。
謂以法開導之士也。
梵雲扶薩。
又作扶薩。
或言菩薩是也。
裡書雲 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事。
寶窟上(本)雲。
如法華雲。
我以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像法決疑經雲。
我從初出世乃至涅槃。
不說一字不度一人。
大集經雲。
菩薩行了一切法門疾得菩提。
所謂一切法心無所著。
肇法師雲。
其為論也言而無當。
破而不執。
傥然靡據。
事不失真。
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家師朗和上每登高座。
誨彼門人。
常雲。
言以不住為端。
心以無得為主。
故深位高匠啟悟群生。
令心無所著(文) 心無所依事。
華玄第二雲。
問。
若心有所依既稱有所縛。
情無所寄還複染無。
其猶逃峰赴壑俱不勉于患難。
故下經雲。
若有若無具足六十二。
答。
誠如所問。
前為借無以出有。
有病既息。
無亦不留。
釋論雲。
如霜雹草死草死而雹消。
若能遠離二邊乃稱妙悟也。
問。
有無雙離乃可二見不生。
今明非有非無。
則堕愚癡論也。
答。
子初關滞有。
次轍染無。
今雖兩是病消。
雙非疾起。
可謂衆生處處着。
斯言驗矣。
若能遠離二邊。
不着中道。
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反本之道着乎茲矣。
問。
雖雲衆生處處着。
複雲引之令得出。
請示玄宗。
令虛心無寄。
答。
經言。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今當示不可示。
子宜聞無所聞此經以實相正法為宗。
明因辨果開權顯實。
皆是無名相中假名相。
說為其用也(文)宗鏡錄第四十二雲。
般若燈論序雲。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則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見。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其由此矣(文) 四論玄第四夢覺義雲。
問。
夢覺之名在聖在凡耶。
答。
夢覺之名正在于凡。
今借凡夢覺之名譬迷悟也。
如夢中是有諸法。
覺時都無。
凡見有諸法。
聖覺無所見也(文) 實相事。
華玄第三雲。
然總衆經之極以實相為宗。
統群聖之心用妙慧為主。
夫萬化非無宗。
而宗之者無相虛宗。
非無契而契之者無心。
故聖人以無心之妙慧契彼無相之虛宗。
内外□冥。
緣智俱寂。
豈容名數于其間哉。
斯二窮得一之源。
盡重玄之妙。
理無不統。
教無不攝。
如空之含萬像。
若海水之納百川(文)同玄第二雲。
問。
何以知實相正法為宗。
答。
如前所引。
是法不可示即是實相也。
又過去二萬億日月燈明佛雲。
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
又雲。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又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文處甚多。
非可具舉。
又夫欲辨宗。
須觀經題。
題雲妙法者即是正法。
正法者如華嚴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
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
正法絕于名相故乃名為妙。
若四句所及何妙之有耶。
問。
若非因非果□亦應非正非邪非虛非實。
何故名為實相正法耶。
答。
實如所問。
非邪非正非實非虛。
不知何以目之。
為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強名正法耳。
故大經雲。
低羅婆夷實不食油。
強名食油。
皆此類也(文)中論疏第一雲。
問。
此論但應破洗迷執蕭焉無寄。
玄道自通。
何故乃明五種佛性及三種般若耶。
答。
關内中論序雲。
其實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薩之行道場之照。
朗然懸解矣。
菩薩之行為因。
道場之照為果。
内外迷執既盡。
大乘因果即成(文) 玄。
法華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者。
疏曰。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
謂差别門也。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
此無差别門也。
今言差别無差别者。
差别宛然而無差别。
故雲不壞假名而說實相。
離無差别而宛然差别。
故雲不動真際建立諸法。
如是大果報者。
頌十事中果報二句也。
性相頌因中二句也。
果中有法報二身。
因中有外相内性也。
下半出能解之人。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之下半也。
是法不可示下第二明衆生不解。
上半出所不解之法。
下半明不解之人。
而言是法不可示者。
即上大果報之法。
言辭相寂滅故不可示也。
上明無名相中假名相說故開因果二。
然開因果二為欲令悟非因非果不二。
故雲寂滅。
下半明不解之人也(諸餘衆生類無有能得解之下半也) 裡書雲 說大小兩教事。
名玄第二雲。
由體不二之理故有無二之智。
由無二之智故适化無方。
适化無方故施教不一(文) 無名相中強名相說事。
勝鬘寶窟上(本)雲。
然至理無名。
聖人無名相中為衆生故假名相說。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如懸峰可陟要假繩梯。
至道寂寥寔由名相。
蓋是垂教之大宗。
群聖之本意也。
又所以立名。
令依名識法因法起行。
因行得解脫果。
龍樹呵五百部雲。
不知佛意為于解脫。
故法華經雲。
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諸衆生故(文)中論疏述義雲。
不知何以目之。
無名相中假名相說。
所以強名正境正觀耳(文)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二雲。
功德華王菩薩偈言。
總持無文字。
文字顯總持。
由般若大悲。
離言以言說(文) 四依出世如佛事。
中論疏第一雲。
四依如佛。
亦即是佛也(文)疏記第一(本)雲。
涅槃經第五雲。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乃至)安樂人天猶如如來(文)同經第七雲。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注經雲。
解脫既同佛。
亦即是佛也(文)(已上裡書) 玄。
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者。
禮記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史記曰。
高祖五日一朝大公。
如家人父子禮。
大公家令說大公曰。
天無二日。
地無二主。
今高祖雖子人主也。
大公雖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
則威重不行也。
玄。
華嚴雲文殊法常爾者。
花嚴經第六曰。
爾時文殊師利問賢首菩薩言。
佛子。
一切諸佛唯以一乘得出生死。
雲何今見一切佛刹事事不同。
所謂世界衆生說法教化壽命光明神力衆會佛法法住。
如是等事皆悉不同。
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能成就無上菩提。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
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随衆生本行。
求無上菩提。
佛刹及衆會。
說法悉不同。
一切諸佛刹。
平等普嚴淨。
衆生業行果。
所見各不同。
玄。
但欲出處衆生于無名相法等者。
所言出處者。
涅槃疏第三曰。
但衆生空謂成虛妄颠倒。
聖人假名名之以為生死。
對生死則辨涅槃為出處。
此空生死故。
所以假名為涅槃。
故肇師涅槃論雲。
涅槃者蓋是出處之果名。
應物之似号也。
既将涅槃出處生死則名生死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歎涅槃為常樂我淨。
名生死為苦無常。
此則是逼衆生令厭。
歎涅槃為常樂我淨。
則是引衆生令欣。
令其厭生死苦欣涅槃樂。
離生死求涅槃。
準此可知。
玄。
故開二正一者體正二者用正等者。
中論序疏曰。
但論有廣略二本。
略但雲中論。
廣則加以觀也。
然斯廣略皆有其義。
所言略者。
謂理教義也。
中是所诠之理。
論是能诠之教。
斯則無理不攝。
無教不收。
問曰何由爾耶。
答。
所诠之中則三種中道。
謂世谛中真谛中非真非俗中。
能诠之教即論此三中。
是以無教不收。
無理不攝。
所言廣本具三者。
中謂諸佛菩薩所行之道。
觀謂諸佛菩薩能觀之心。
諸佛觀辨于心。
宣之于口。
稱之為經。
菩薩觀辨于心。
宣之于口。
目之為論。
要具斯三。
義乃圓足。
玄章内已釋之。
(裡書雲) 諸法實相事肇論雲。
且至趣無言。
言必乖趣雲雲不已。
竟何所辨(文)元康師疏雲。
至趣無言下至理不可說。
即不二法門也。
如什法師共佛陀耶舍在秦王座。
秦王問實相義。
二人相見竟無所答也(文)中論疏第三雲。
無相之相名為實相(文)仙光疏記中卷雲。
無相之相等者。
道非無相之相。
能生無相之相。
故以智名詺于道也。
所生無相之相具三觀。
實相之相境亦具三谛無相之相名實相故。
實猶大也。
以無所不遍義名大也(文) 文殊法常爾事。
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法常爾者。
謂體不二。
何者。
不二中道畢竟空觀。
為一切法之體而作第一軌則。
所以言法凝然不變之義為常。
湛然不動之義為爾言法王者。
謂佛世尊于一切法照說無礙而得自在。
故曰法王。
猶如人君于國自在亦言國王。
唯一法者。
出法王體即正觀智。
佛雖有恒沙功德。
而就最勝唯以不二正觀為體等(文)(已上裡書) (裡書雲) 既識正教事。
大乘玄二谛義雲。
明如來常依二谛說法。
一者世谛。
二者第一義谛。
故二谛唯是教門不關境理(文)又雲。
二是教。
不二理(文)又雲。
第三雙泯二假稱為體中。
亦名因緣表中(文)名玄略述第五雲。
教有二種。
謂言說教與表理教。
言說教者。
神口所吐微妙音聲。
表理教者。
有即表于非有之義。
言說教者。
有佛時有無佛時無。
表理教者。
有佛無佛常自有之(文) 便悟正理事。
名玄略述第二(末)雲。
夫理名有二。
一強名名。
謂非理非非理強為理。
二稱歎名。
謂理是萬德之本。
故言有萬德等也(文)(已上裡書) 玄。
但正有三種一對偏病等者。
序疏曰。
但中有三者。
一對斷常之偏明中。
此是對偏中。
二者盡偏中立于中名。
欲盡于偏病故名盡偏中。
又一意。
隻為偏病盡得有于中也。
問。
盡偏對偏及絕待中。
此三何異。
答。
玄意已明。
今重略叙。
盡偏中者。
蓋是洗淨斷常故強名為中。
雖盡于偏而有于中。
如經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二常。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對偏辨中者。
此約所诠之理對彼偏病。
故名為中。
絕待中者。
凡有二種。
一者如涅槃雲。
有小涅槃。
有大涅槃。
小涅槃者待苦說樂。
大涅槃者絕此苦樂。
乃名大樂。
此雲絕待猶是待義。
二者此絕待涅槃不可說其苦樂。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為樂。
乃稱大樂。
方是絕待樂也。
中義亦爾須深見此意。
問。
獨空與絕待中何異。
答。
人多不體獨空之旨。
但依智度論文。
十八空是對有明空稱相待空。
非空非有無所因待。
稱為獨空。
今謂。
蓋是一種方言。
尋獨空意不然。
以本來畢竟無一切所有唯有實相法性故稱為獨。
正宗爾也。
攝大乘論雲真如獨存。
亦同此意。
問。
何故此獨作空名說耶。
答。
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稱為空。
又大集雲。
不可說故。
無相貌故。
故名為空也。
法華經雲終歸于空。
義亦如是。
裡書雲 說體名為體論事。
大乘玄二谛義雲。
問。
若以有無為教表非有非無理者。
何不以非有非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
必以有無之教表非有非無理耶。
答。
不可以月指月。
應以指指月。
若利根菩薩應如是說。
但凡夫著有無故。
以有無表非有非無(文)二谛章上卷雲。
今明。
二谛如指。
為小兒不識月。
此為小兒不為大老子。
大老子知月。
何須為。
為小兒不識月。
故舉指令識月。
凡夫衆生亦爾。
不識理故須二谛教。
故經雲。
衆生癡如小兒。
亦名著者。
故不得前說不二之法(文)已上一意以說不二言教為體論也。
二谛章(上)又雲。
一往開理教者。
教有言說。
理不可說。
理既不可說。
雲何得悟。
所以得悟理者。
必假言說。
為是故說有無說非有非無。
□是教皆令悟理也(文)此義以一切言說為教。
以言亡慮絕為體也。
此時不可有體論欤。
能能可案之。
體用事。
二谛章下卷雲。
若是般若色即無礙。
色即空空即色。
常即無常無常即常。
空為有用。
有為空用。
常為無常用。
無常為常用。
一念無量劫。
無量劫一念。
三世為一世。
一世為三世。
元來無積聚。
而現諸劫事。
為是故即色即空(文)(已上裡書) 大品經雲雖生死道長等者。
中論疏第一曰。
一切法不生者。
小乘人雲。
無為無生有為有生非一切無生。
今明。
有為與無為一切不生也。
故大品經雲。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菩薩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無生死往來。
亦無解脫者。
以生死本自不生故無往來。
既無生死之往來生何所滅。
故名為涅槃。
故無解脫。
所以生死涅槃畢竟皆空故一切無生。
又涅槃本自不生。
生死亦本自不生。
故名一切不生。
畢竟空者。
若有生有不生則非畢竟空。
以一切無生名畢竟空(準此可知) 大品經第十九夢行品雲。
菩薩行六度時。
見衆生有三乘。
當作是願。
我當作佛時令我國土衆生無二乘之名。
純是一大乘(乃至)複次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行六度時當作是念。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爾時應知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實無生死往來。
亦無解脫者(文)智度論第七十五雲。
生死無邊如虛空。
衆生性無邊亦如虛空。
以是事故生退沒心。
佛教是菩薩正憶念。
衆生雖長。
是事皆如虛空。
如夢中所見。
非實長遠不應生厭心。
衆生雖多亦無定實衆生度亦不難(文) 内外□冥事。
名玄第四雲。
冥是混一之義(文)中論疏記第四(末)雲。
冥者泯然能所無間。
故雲冥也。
心泯中。
智泯無相。
然則境智平等離能所相。
融會無二相(文)(已上裡書) 玄。
所言經通者通為息衆生颠倒等者。
祖師所謂适化無方陶誘非一。
考聖心息病為主。
統教意以開道為宗。
今通意即此意也。
玄。
經以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等者。
問。
二智與二慧有何别耶。
答。
大論曰。
般若不屬佛亦不屬二乘。
但屬菩薩。
即道慧道種慧。
佛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祖師曰。
通而言之。
即智為慧。
指慧為智。
體無異也。
别約因果差别者。
論雲。
因名般若。
果變名薩婆若。
薩婆若名一切智。
即知般若名之為慧。
慧名既劣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故居果地。
又佛照空有皆盡。
加以一切。
菩薩未究。
但名慧也。
不得雲因中名智。
果名一切智。
亦不得雲因名智慧。
果名一切智。
但應言因名為慧果名為智。
則于因果優劣義彰。
裡書雲 大乘玄二智義雲。
慧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則決了。
故居果地(文)中論疏雲。
慧以鑒達為義。
若能玄鑒此等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