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鈔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第。
[?*餘]悉随根次第(雲雲)。
所言一中等者。
師雲。
一義雲。
一中者體中不二之理體也。
一義雲。
一切所有中道(ヲ)含(ヲ)呼(ニ)為一中也(雲雲)古雲。
八不義初引華嚴經雲。
文殊法常爾也。
三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更無異趣也。
二谛義及重牒八不雲。
名為圓中。
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疏第二雲。
具足真俗非真俗義乃圓正(雲雲)此師後義同欤。
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谛辨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雲。
此二中者。
又是體中·用中為二也。
此料簡意者。
約二谛門分體用時者。
真谛為體俗體為用。
即一假一中之廢立故(雲雲)私雲。
此古料簡意一中(モ)二中(モ)同欲攝一切體用中道盡故雲爾(見)思之。
師雲。
一義雲。
上一中谛理。
今二中教門。
前後合論都是三中道也(雲雲)一義雲。
此二谛具有離門合門故。
今二中可收攝于一切中也(雲雲)。
所言四中者。
問。
約四種中道分别體用等義雲何。
答。
古雲。
問。
中實中與假中相對辨時。
以今四中雲何可化屬乎。
答。
前三中約中實内明之。
第四成假中即當中假之中。
如就成假中分别單複疏密等。
皆此意也(文)又雲。
問。
以今四中約五重階級分别之者。
其相如何。
答。
前三中約第一階中實。
委明三種。
第四成假中。
此第四階體中也。
第三階用假中(ハ)此假上不自離邊二義故。
合為假之假也。
問。
今以此四中約假前中與假後中。
相對明之其相如何。
答。
前三中。
此假前中。
第四成假中。
此假後中也(雲雲)(已上)此中雲。
假中者。
中與假被成中雲心也。
祖師雲。
成假之假有體假用假二義(雲雲)若體假成于假中意得。
今古義不應。
若用假如上雲(雲雲)師雲。
就此四中分别體用略有三義。
一義初三中實中。
亦名破性中第四體中也(上古雲此義也)問。
絕待中為中實攝者。
未知中實通體用。
為此用為是體乎。
答。
師雲。
體中返理在絕言也。
用中亦爾。
且約伏邊。
偏盡中義不可立。
強名中故(雲雲)問。
何故強前二為中實乎。
答。
私雲。
第四成假假第三階共攝之故。
前三悉為初階攝欤。
思之。
一義雲。
第四通破性中。
初二二谛用中。
第三體也。
一義雲。
初二中及第四通破性中及二谛用中。
第三體中也(雲雲)此等皆于無分别中一往分别。
不可定執(雲雲)。
玄故此論者。
中論第二本際品。
破生死始終中間文也。
就成假中有單複等者。
師雲。
中假義者。
一義雲。
指廣章中假釋品也。
一義雲。
大乘玄本有二十卷。
未度中有中假章(雲雲)私雲。
就單複單單複二谛單複。
今釋單單複見”。
外道說中者僧佉人言等者。
準知百論下卷破空品中所說。
如是外道名無說法。
有無相不可得故。
四句中是第四句也。
廣彼品見。
問。
槃經中外道三大經無非有無(雲雲)百論何故言外道有之乎。
答。
破空品疏答此問雲。
槃明無者。
無有顯了辨非有非無中道。
論言其有者。
如聲不名大小等也。
又槃明無據理實無。
今言有者據盜得耳。
又槃言無如蟲不知字。
今言有者偶得字文(已上三義可悉之)。
言泥團非瓶非非瓶即是中義也衛世師者。
破空品疏雲。
聲非大小者。
一解雲。
聲及大小俱是求那。
求那(此雲谛)不自相依皆依陀羅骠。
故雲聲非大小也。
又釋于聽者聲不明小重聽人聲不名大。
又釋。
如鐘比法雷不名為大。
比磬不名為小(文)。
勒沙婆等者。
破空品疏雲。
光非明非闇者。
月光比日故非明。
比星故非闇。
又釋。
對炎為光。
滿室稱明。
而光異闇複殊于明也(文)準此等可悉之。
又大乘玄論迹義雲。
今須略釋外道解中。
若迦毗羅解中。
即言泥團非瓶非非瓶。
所以然者。
不即泥團是瓶故言非瓶。
不離泥團有瓶。
故言非非瓶。
亦是不即不離也。
若是優樓迦解中。
聲非大非小。
所以然者。
如大鐘大聲小鐘小聲。
至論此聲實非大非小也。
若勒沙婆解中。
光非明非闇。
所以然者。
初生故所以不明。
破闇故所以不闇也(雲雲)師雲。
非瓶者。
約相用。
非非瓶者。
據有不失(雲雲)又雲。
世谛之意。
聲不依大小。
大小依聲(為言)思之。
毗昙人釋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雲。
毗昙人釋中者。
有事有理。
事者無漏大王(ハ)。
不居邊地也。
理中者。
謂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私雲。
對邊見也。
可有苦。
有義思之。
又新婆沙有中道文已上)私雲。
無漏大王不居欲界·非想·邊地者。
欲界無定故不許無漏。
非想定力弱故無無漏(為言)師雲。
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者。
私雲。
苦集一體義分故欤因滅故非常。
果生故不斷也(雲雲)成實人等者。
彼論有無品第二十三雲。
離有離無名中道(文)。
而論師雲等者。
準知中論疏第一。
世谛中道者。
實法滅故不常。
假者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世谛中道。
真谛四絕故名中道。
非真非俗者。
二谛合明中也。
應知。
此論師者。
開善等成論師也(雲雲)均正師十二卷章八不義雲。
成實師解八不不同。
一八不并是真谛中道。
亦是真谛。
二不生不滅是中道。
即是真谛不有不無中道。
[?*餘]六不是俗谛中道(文)。
如攝大乘論師者。
二谛義雲。
大乘師複言。
三性是俗。
三無性非安立谛(ヲ)為真谛。
故今明汝依他(ト)分别(トノ)二真實言不二。
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
三無性非安立谛。
皆是我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雲雲)所言三性者。
一者分别性釋雲。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為識所分别。
故言分别性(已上)古雲。
六塵由分别顯現。
故是分别性。
七識分中所取是五塵。
能取是法塵攝。
故與六塵為分别性亦不相違(已上)是上釋注也。
二者依他性釋雲。
依他者本識為種子所依(已上)古雲。
本識中持諸種子。
生一切法。
皆是因緣生。
從其種子皆屬本識。
故雲唯為本識。
為依他性。
[?*餘]非因緣性。
但妄情所現法。
并是分别性。
以因緣生義邊屬阿梨耶。
故已上是注也真實性者。
二無我真如(雲雲)次三無性非安立谛者。
謂知塵無相故言分别無相性。
依地無性者。
知本識無性故言無生性。
知無我理性故真實無性。
三論雲無性法亦無。
他家不遣三無性。
今論遣三無性。
故雲皆得相待(文抄已上)私雲。
不着生死者。
遣分别依他。
不住槃者。
遣真實欤。
淨名玄第六真實性者。
即是槃釋故。
義本者以無性為體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引今文雲。
今正義以無性為體。
中此是合門。
于無住中開出真俗為用中。
即是開門。
用分真俗故名開也。
私雲。
教以中為義。
其義中以體中為本。
故雲義本等。
又今正義故雲義本欤(雲雲)(已上)師雲。
今我正意故雲義本也(雲雲)。
又中假師雲等者。
古雲。
中假師者着中假之人也。
淡海[訁*巳]雲。
善鐘寺融法師長幹寺辨法師等也。
述[訁*巳]雲。
禅鐘融長幹辨俱是诠法師學士。
而作中假解。
兩來為假。
兩去為中。
故興皇大師以為中假師。
亦破雲。
兩來不成假。
兩去不成中也。
均正玄義雲。
非有非無即兩去即是斷。
而有而無兩來隻是常。
此是斷常二見。
何謂中假也。
故一家舊雲。
兩去不名中。
兩來亦不成假也(矣)。
三論玄義鈔卷下(終) 古雲 于時康永元九月九日辰克。
于桂宮院僧坊書之。
上來右雲當寺開山中觀上人于此玄着七卷抄。
号曰撿幽。
于中任愚意取诠勘之矣。
右筆比丘俊一。
彼撿幽抄奧書雲。
右玄抄七卷備撿如此(矣)夫以自昔推古禦宇惠觀始傳宗教吾朝。
所崇八宗而已厥中三論一宗隐沒在眼焉。
爰則龍樹傳乎雪山尋乎海中之深教。
再複将隐畢乎龍宮之濤波。
什公訪乎西天弘乎東土之相承。
永以将絕乎閻浮之域。
嗚呼餘則哀弱繼絕之思切。
故不顧疏拙集今抄矣。
專奉備法樂護法冥衆宜莫忘本誓。
于時弘安三年臘月日謹[訁*巳]。
龍樹門人中觀。
康永二十三年六月朔日。
于奈良東大寺邊域。
馳筆[訁*巳]。
願以書寫力。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惠炬。
時享保第二十歲次(乙卯)四月十五日。
以兩本仇校摸寫矣。
然而文義痞塞但非一二。
後賢得善本點訂之耳。
時茲寓和之長谷寺桂嶺之學寮。
挍習斯玄之日。
閣筆于己之一天雲爾。
求法沙門釋義榮慶。
謹志。
[?*餘]悉随根次第(雲雲)。
所言一中等者。
師雲。
一義雲。
一中者體中不二之理體也。
一義雲。
一切所有中道(ヲ)含(ヲ)呼(ニ)為一中也(雲雲)古雲。
八不義初引華嚴經雲。
文殊法常爾也。
三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更無異趣也。
二谛義及重牒八不雲。
名為圓中。
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疏第二雲。
具足真俗非真俗義乃圓正(雲雲)此師後義同欤。
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谛辨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雲。
此二中者。
又是體中·用中為二也。
此料簡意者。
約二谛門分體用時者。
真谛為體俗體為用。
即一假一中之廢立故(雲雲)私雲。
此古料簡意一中(モ)二中(モ)同欲攝一切體用中道盡故雲爾(見)思之。
師雲。
一義雲。
上一中谛理。
今二中教門。
前後合論都是三中道也(雲雲)一義雲。
此二谛具有離門合門故。
今二中可收攝于一切中也(雲雲)。
所言四中者。
問。
約四種中道分别體用等義雲何。
答。
古雲。
問。
中實中與假中相對辨時。
以今四中雲何可化屬乎。
答。
前三中約中實内明之。
第四成假中即當中假之中。
如就成假中分别單複疏密等。
皆此意也(文)又雲。
問。
以今四中約五重階級分别之者。
其相如何。
答。
前三中約第一階中實。
委明三種。
第四成假中。
此第四階體中也。
第三階用假中(ハ)此假上不自離邊二義故。
合為假之假也。
問。
今以此四中約假前中與假後中。
相對明之其相如何。
答。
前三中。
此假前中。
第四成假中。
此假後中也(雲雲)(已上)此中雲。
假中者。
中與假被成中雲心也。
祖師雲。
成假之假有體假用假二義(雲雲)若體假成于假中意得。
今古義不應。
若用假如上雲(雲雲)師雲。
就此四中分别體用略有三義。
一義初三中實中。
亦名破性中第四體中也(上古雲此義也)問。
絕待中為中實攝者。
未知中實通體用。
為此用為是體乎。
答。
師雲。
體中返理在絕言也。
用中亦爾。
且約伏邊。
偏盡中義不可立。
強名中故(雲雲)問。
何故強前二為中實乎。
答。
私雲。
第四成假假第三階共攝之故。
前三悉為初階攝欤。
思之。
一義雲。
第四通破性中。
初二二谛用中。
第三體也。
一義雲。
初二中及第四通破性中及二谛用中。
第三體中也(雲雲)此等皆于無分别中一往分别。
不可定執(雲雲)。
玄故此論者。
中論第二本際品。
破生死始終中間文也。
就成假中有單複等者。
師雲。
中假義者。
一義雲。
指廣章中假釋品也。
一義雲。
大乘玄本有二十卷。
未度中有中假章(雲雲)私雲。
就單複單單複二谛單複。
今釋單單複見”。
外道說中者僧佉人言等者。
準知百論下卷破空品中所說。
如是外道名無說法。
有無相不可得故。
四句中是第四句也。
廣彼品見。
問。
槃經中外道三大經無非有無(雲雲)百論何故言外道有之乎。
答。
破空品疏答此問雲。
槃明無者。
無有顯了辨非有非無中道。
論言其有者。
如聲不名大小等也。
又槃明無據理實無。
今言有者據盜得耳。
又槃言無如蟲不知字。
今言有者偶得字文(已上三義可悉之)。
言泥團非瓶非非瓶即是中義也衛世師者。
破空品疏雲。
聲非大小者。
一解雲。
聲及大小俱是求那。
求那(此雲谛)不自相依皆依陀羅骠。
故雲聲非大小也。
又釋于聽者聲不明小重聽人聲不名大。
又釋。
如鐘比法雷不名為大。
比磬不名為小(文)。
勒沙婆等者。
破空品疏雲。
光非明非闇者。
月光比日故非明。
比星故非闇。
又釋。
對炎為光。
滿室稱明。
而光異闇複殊于明也(文)準此等可悉之。
又大乘玄論迹義雲。
今須略釋外道解中。
若迦毗羅解中。
即言泥團非瓶非非瓶。
所以然者。
不即泥團是瓶故言非瓶。
不離泥團有瓶。
故言非非瓶。
亦是不即不離也。
若是優樓迦解中。
聲非大非小。
所以然者。
如大鐘大聲小鐘小聲。
至論此聲實非大非小也。
若勒沙婆解中。
光非明非闇。
所以然者。
初生故所以不明。
破闇故所以不闇也(雲雲)師雲。
非瓶者。
約相用。
非非瓶者。
據有不失(雲雲)又雲。
世谛之意。
聲不依大小。
大小依聲(為言)思之。
毗昙人釋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雲。
毗昙人釋中者。
有事有理。
事者無漏大王(ハ)。
不居邊地也。
理中者。
謂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私雲。
對邊見也。
可有苦。
有義思之。
又新婆沙有中道文已上)私雲。
無漏大王不居欲界·非想·邊地者。
欲界無定故不許無漏。
非想定力弱故無無漏(為言)師雲。
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者。
私雲。
苦集一體義分故欤因滅故非常。
果生故不斷也(雲雲)成實人等者。
彼論有無品第二十三雲。
離有離無名中道(文)。
而論師雲等者。
準知中論疏第一。
世谛中道者。
實法滅故不常。
假者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世谛中道。
真谛四絕故名中道。
非真非俗者。
二谛合明中也。
應知。
此論師者。
開善等成論師也(雲雲)均正師十二卷章八不義雲。
成實師解八不不同。
一八不并是真谛中道。
亦是真谛。
二不生不滅是中道。
即是真谛不有不無中道。
[?*餘]六不是俗谛中道(文)。
如攝大乘論師者。
二谛義雲。
大乘師複言。
三性是俗。
三無性非安立谛(ヲ)為真谛。
故今明汝依他(ト)分别(トノ)二真實言不二。
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
三無性非安立谛。
皆是我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雲雲)所言三性者。
一者分别性釋雲。
分别性者。
即是六塵。
為識所分别。
故言分别性(已上)古雲。
六塵由分别顯現。
故是分别性。
七識分中所取是五塵。
能取是法塵攝。
故與六塵為分别性亦不相違(已上)是上釋注也。
二者依他性釋雲。
依他者本識為種子所依(已上)古雲。
本識中持諸種子。
生一切法。
皆是因緣生。
從其種子皆屬本識。
故雲唯為本識。
為依他性。
[?*餘]非因緣性。
但妄情所現法。
并是分别性。
以因緣生義邊屬阿梨耶。
故已上是注也真實性者。
二無我真如(雲雲)次三無性非安立谛者。
謂知塵無相故言分别無相性。
依地無性者。
知本識無性故言無生性。
知無我理性故真實無性。
三論雲無性法亦無。
他家不遣三無性。
今論遣三無性。
故雲皆得相待(文抄已上)私雲。
不着生死者。
遣分别依他。
不住槃者。
遣真實欤。
淨名玄第六真實性者。
即是槃釋故。
義本者以無性為體中等者。
古雲。
文義要引今文雲。
今正義以無性為體。
中此是合門。
于無住中開出真俗為用中。
即是開門。
用分真俗故名開也。
私雲。
教以中為義。
其義中以體中為本。
故雲義本等。
又今正義故雲義本欤(雲雲)(已上)師雲。
今我正意故雲義本也(雲雲)。
又中假師雲等者。
古雲。
中假師者着中假之人也。
淡海[訁*巳]雲。
善鐘寺融法師長幹寺辨法師等也。
述[訁*巳]雲。
禅鐘融長幹辨俱是诠法師學士。
而作中假解。
兩來為假。
兩去為中。
故興皇大師以為中假師。
亦破雲。
兩來不成假。
兩去不成中也。
均正玄義雲。
非有非無即兩去即是斷。
而有而無兩來隻是常。
此是斷常二見。
何謂中假也。
故一家舊雲。
兩去不名中。
兩來亦不成假也(矣)。
三論玄義鈔卷下(終) 古雲 于時康永元九月九日辰克。
于桂宮院僧坊書之。
上來右雲當寺開山中觀上人于此玄着七卷抄。
号曰撿幽。
于中任愚意取诠勘之矣。
右筆比丘俊一。
彼撿幽抄奧書雲。
右玄抄七卷備撿如此(矣)夫以自昔推古禦宇惠觀始傳宗教吾朝。
所崇八宗而已厥中三論一宗隐沒在眼焉。
爰則龍樹傳乎雪山尋乎海中之深教。
再複将隐畢乎龍宮之濤波。
什公訪乎西天弘乎東土之相承。
永以将絕乎閻浮之域。
嗚呼餘則哀弱繼絕之思切。
故不顧疏拙集今抄矣。
專奉備法樂護法冥衆宜莫忘本誓。
于時弘安三年臘月日謹[訁*巳]。
龍樹門人中觀。
康永二十三年六月朔日。
于奈良東大寺邊域。
馳筆[訁*巳]。
願以書寫力。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惠炬。
時享保第二十歲次(乙卯)四月十五日。
以兩本仇校摸寫矣。
然而文義痞塞但非一二。
後賢得善本點訂之耳。
時茲寓和之長谷寺桂嶺之學寮。
挍習斯玄之日。
閣筆于己之一天雲爾。
求法沙門釋義榮慶。
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