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關燈
男子。

    一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

    何以故。

    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于世谛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谛。

    若使衆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谛者。

    諸佛終不宣說世谛。

    善男子。

    如來有時演說世谛。

    衆生謂。

    佛說第一義谛。

    有時演說第一義谛。

    衆生謂。

    佛說于世谛。

    是則諸佛甚深境界。

    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四無方釋義者。

    中以色為義。

    中以心為義。

    是故華嚴經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故一法得以一切法為義。

    一切法得以一法為義。

    華嚴如來光明覺品。

    文殊說偈雲。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

     問。

    中有幾種。

    答。

    既稱為中。

    則非多非一。

    随義對緣得說多·一。

    所言一中者。

    一道清淨更無二道。

    一道者即一中道也。

    所言二中者。

    則約二谛辨中。

    謂世谛中·真谛中。

    以世谛不偏故名為中。

    真谛不偏名為真谛中。

    所言三中者。

    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

    所言四中者。

    謂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也。

    對偏中者。

    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

    是故說對偏中也。

    盡偏中者。

    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

    偏病若盡則名為中。

    是故經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

    二常。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故名盡偏中也。

    絕待中者。

    本對偏病。

    是故有中。

    偏病既除。

    中亦不立。

    非中非偏。

    為出處衆生強名為中。

    謂絕待中。

    故此論雲。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經亦雲。

    遠離二邊不着中道。

    即其事也。

    成假中者。

    有無為假。

    非有非無為中。

    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

    如此之中為成于假。

    謂成假中也。

    所以然者。

    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為化衆生假說有無故。

    以非有無為中。

    有無為假也。

    涅槃二十七雲。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中論觀本際品雲。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大集經十二雲。

    虛空藏菩薩以偈贊佛曰。

    世尊。

    善知如是法得至清涼泥洹道。

    去離二邊不着中。

    知虛非真無自性。

     就成假中有單複疏密橫豎等義。

    具如中假義說。

    如說有為單假非有為單中。

    無義亦爾。

    有無為複假。

    非有非無為複中。

    有無為疏假。

    非有非無為疏中。

    不有有為密假。

    有不有為密中。

    疏即是橫。

    密即是豎也。

    單複見大乘玄二谛義及八不義。

    疏密見二谛義。

    橫豎見八不義及論迹義。

    今所謂中假義蓋指之乎。

    有雲。

    大乘玄論全部二十卷。

    唯有五卷來至本朝。

    中假義蓋在未度之中也。

    二谛義雲。

    今先正論單複中假義。

    偏說一假有不說無。

    是單假。

    偏說一假無不說有。

    亦是單假。

    偏說一非有即是單中。

    非無亦爾。

    雙說假有假無是複假。

    雙說非有非無是複中。

    次釋其所以。

    凡有二義。

    一者為利根人說單假。

    約鈍根人說複假。

    正言。

    利根之者聞一悟十故。

    若聞說假有即解假無。

    乃至聞說非有即解非無。

    所以不勞具明兩義。

    為鈍根之人随言得解。

    若不具說無有玄悟。

    所以雙明兩義也。

    二者為鈍根人說單。

    為利根人說複。

    為鈍根之人不堪受圓教。

    所以且說單義破其執。

    若利根人堪受圓教。

    所以為說複義。

    便皆領受。

    八不義同之。

    又二谛義雲。

    問曰。

    非有非無而有而無。

    為是疏假為是密假。

    答曰。

    此是疏假。

    何故爾。

    以其兩來就有無二法辨故是疏假。

    若辨密假非有非不有。

    而有而不有。

    以其就一法明義。

    是即兩法為疏。

    一法故密。

    今何故辨此疏密。

    疏密者為明經中兩種百非兩種對治。

    若言苦樂我無我等此是疏對治。

    若言實不實衆生非衆生安非安等密對治。

    若言如來涅槃非有非無此是疏百非。

    若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此是密義辨非。

    此明假有疏密。

    問。

    前言非有非無。

    何物非有非無耶。

    答。

    前非有非無非性有無。

    為成世谛如義。

    問。

    後明非有非不有。

    何物有不有耶。

    答。

    今如是假有不有故言非有非不有。

    言非有者非不有有。

    言非不有者非有不有。

    此既壞假成真谛如。

    問。

    有不有是何物。

    答。

    諸法本從無生。

    皆以阿字為本。

    是即諸法皆歸阿字一無生門。

    故經言。

    四十二字皆歸阿字也。

    八不義雲。

    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衆聖之行處也。

    故華嚴經雲。

    文殊法常爾。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更無異趣也。

    即是論初八不。

    故豎貫衆經。

    橫通諸論也。

    經雲。

    不一亦不二。

    不當亦不斷。

    不來亦不出。

    不生亦不滅也。

    言豎者謂之縱。

    縱隻是深。

    即經之深旨。

    橫通諸論者。

    橫隻是廣闊之稱。

    亦為對治藥病。

    如有無相治等。

    悉是橫論。

    如言有即為橫。

    不有為豎亦如絕為橫。

    不絕為豎。

    若不絕為橫。

    則非絕非不絕為豎。

    以不義據初。

    如是深不亦于不。

    何所而不不。

    如言為橫。

    不言為豎。

    橫豎亦不定随而望之。

    若有無斷常相治為橫。

    病息藥除故為豎。

    故以随處得論。

    而言八不豎入經深者深義經也。

    橫通諸論者辨論破病用。

    經未始無橫。

    如三修八倒斷常相破。

    論未始不明豎。

    如十二門論言。

    若使無有有。

    雲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

    知有無者誰豈非遠豎義等。

    論迹義雲。

    今明中是實義者。

    然經中釋義不同。

    略有三種。

    一者橫論顯發。

    二者豎論表理。

    三者依名釋義。

    若為是橫論顯發。

    如俗以何為義。

    俗以真為義。

    真以何為義。

    真以俗為義。

    故經雲。

    欲令深識世谛故說第一。

    欲令深識第一故說世谛。

    今問。

    個自是欲令深識世谛故說第一。

    何謂真以俗為義耶。

    今明。

    何故說世谛。

    隻為欲令識第一。

    豈不是真以俗為義。

    俗是真家之所以。

    故真以俗為義。

    何故說第一。

    隻為欲令識世谛。

    豈不是俗以真為義。

    真是俗家之所以故。

    俗以真為義也。

    二者豎論表理。

    如俗表不俗。

    不俗是俗家之所以。

    故俗以不俗為義。

    如真表不真。

    不真是真家之所以故。

    真以不真為義。

    故金鼓經雲。

    知有非有本性清淨。

    故華嚴經雲。

    若知有非有則能見如來。

    故因教識理悟佛法身也。

     次釋中不同得有四種。

    一外道明中。

    二毗昙明中。

    三成實明中。

    四大乘人明中也。

    外道說中者。

    僧佉人言。

    泥團非瓶非非瓶。

    即是中義也。

    衛世師雲。

    聲不名大不名小。

    勒沙婆雲。

    光非闇非明。

    此之三師并以兩非為中。

    而未知所以為中耳。

    第十三門中第七門也。

    百論破空品曰。

    外曰。

    無說法大經無故(修妒路)汝破有破無。

    破有無今堕非有非無。

    是非有非無不可說。

    何以故。

    有無相不可得故。

    是名無說法。

    是無說法衛世師經·僧佉經·尼乾子法等大經中皆無相故不可信。

    内曰。

    有第四(修妒路)汝大經中亦有無說法。

    如衛世師經聲不名大不名小。

    僧佉經泥團非瓶非非瓶。

    尼幹法光非明非闇。

    如是諸經有第四無說法。

    汝何以言無。

    疏雲。

    問。

    實相四句不可說。

    雲何言非有非無不可說。

    答。

    諸外道等多滞空有二邊。

    今欲破其二邊故明非空非有。

    而意在舍于二是。

    不存兩非。

    令悟入實相也。

    僧佉此雲數術又翻數論。

    迦毗羅說經十萬偈。

    名僧佉論。

    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

    計一為宗。

    優樓僧佉此雲休留仙。

    在佛前八百年出世。

    亦得五通。

    說論十萬偈。

    名衛世師。

    勒沙婆此雲苦行。

    以算數為聖法。

    造經十萬偈。

    名尼乾子。

    此三仙說無漏盡通。

    故唯五通也。

     毗昙人釋中者。

    有事有理。

    事中者。

    無漏大王不在邊地。

    謂不在欲界及非想也。

    理中者。

    謂苦集之理。

    不斷不常也。

    大乘義章八禅定義雲。

    雜心雲。

    無漏大王不居邊地。

    欲界非想名為邊地。

    以非想地心志微劣故無無漏。

    今撿雜心論未得此文。

    他日當詳。

     成實人明中道者。

    論文直言離有離無名聖中道。

    而論師雲。

    中道有三。

    一世谛中道。

    二真谛中道。

    三非真非俗中道。

    成實論一切有無品雲。

    又佛法中以方便故說一切有一切無。

    非第一義。

    所以者何。

    若決定有即堕常邊。

    若決定無則堕斷邊。

    離此二邊名聖中道。

    中論疏一曰。

    問。

    雲何學佛教人三中不成。

    答。

    他(成實師也)雲。

    實法滅故不常。

    假名相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名世谛中道。

    今謂。

    不常猶是斷。

    不斷猶是常。

    唯見斷常。

    何中之有。

    又言。

    因中未有果事故言非有。

    有得果之理故言非無。

    非有非無為世谛中道。

    考而論之。

    非有猶是無。

    非無猶是有。

    亦無中。

    真谛四絕故名為中。

    今請問之。

    為有四絕之理為無此理耶。

    若有四絕之理。

    則名為有。

    不得體中。

    若無四絕之理。

    則無真谛。

    亦非中。

    非真非俗名為中道。

    是亦不然。

    非真猶是俗。

    非俗猶是真。

    還是二谛。

    更無别中。

    以此推之。

    三中不成。

     四大乘人明中者。

    如攝大乘論師明。

    非安立谛。

    不着生死不住涅槃。

    名之為中也。

    義本者以無住為體中。

    此是合門。

    于體中開為兩用。

    謂真俗。

    此是用中。

    即是開門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大乘師複言。

    三性是安立谛。

    為俗谛故。

    三無性是非安立谛。

    為真谛故。

    今明。

    汝依他分别二真實不二是安立谛。

    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谛皆是我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

    又雲。

    學攝論人不執三性。

    存三無性理。

    淨名經觀衆生品雲。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又二谛義雲。

    問。

    何物是體假用假。

    何為體中用中耶。

    答。

    假有假無是用假。

    非有非無是體假。

    有無是用中。

    非有非無是體中。

    複言。

    有無非有非無皆是用中用假。

    非二非不二方是體假體中。

    合有四假四中方是圓中耳。

     又中假師雲。

    非有非無為中。

    而有而無為假也。

    着中假之人謂之中假師。

    即禅衆寺勇法師·長千寺辨法師等也。

    大乘玄二谛義雲。

    問。

    假有假無為二谛。

    非有非無為中道也。

    答。

    一往開中假義。

    故假非中中非假也。

    究竟而言。

    假亦是中。

    故涅槃經文。

    有無即是非有非無。

    亦得中為假。

    一切言說皆是假。

    故中論疏二雲。

    師雲。

    中假師罪重。

    永不見佛。

    所以作此呵者。

    本為對性故說假令其回悟耳。

    而遂舍性存假。

    謂決定為是心有所依。

    故永不見佛。

    宜須破之。

     三論玄義誘蒙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