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十(教迹問答上玄卷五上)

關燈
品)化子不得。

    謂花嚴頓教也。

    從冷水灑面至法花教是漸說大乘也(略抄之)明知别有頓漸二教也。

    答。

    可有二義(雲雲)若二藏外别教相者。

    玄文何不解之。

    然二藏如常故不解耳。

    又一義雲。

    準法花疏别有頓漸二教也。

     問。

    付人四依。

    于少乘人可有四依耶。

    答(雲雲)問。

    兩方若有小乘四依者。

    證據何處耶。

    依之玄雲。

    舉小乘大乘四依已雲。

    今是後四依也(雲雲)若有小乘四依者。

    何唯雲後四依耶。

    依之言無小乘四依者。

    小乘賢聖于佛滅後宣通正法。

    應如大乘。

    亦可為四依也。

    如何可定耶。

    答。

    正以大乘人為四依傍以小乘賢聖為小乘人之四依。

    亦有其謂也依之付法藏二十五師多有小乘人矣。

    故玄舉小乘大乘二種四依也。

    但雲今是後四依者。

    付法四依人四依取後人四依。

    上文雲。

    應依四依大聖莫依凡妄執也(雲雲)今取之問起雲。

    前言應依四依莫依凡妄說者何等是四依(雲雲)故雖有人法二種四依言聖者是人四依立也。

    但上雲大聖故以菩薩四依為正欤。

    玄雲○人四依者依小乘。

    五方便為第一依。

    須陀洹斯陀含為第二依。

    阿那含為第三依。

    阿羅漢為第四依。

    若依大乘。

    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為第一依。

    初至六地為第二依。

    七八九地為第三依。

    第十地為第四依。

    今後四依也(文)。

     始雲四依者有二種。

    法四依等(等文)言五方便者。

    準大乘四十心應雲七方便。

    然草五字濫七字。

    故謬為五欤。

    又小乘外凡不可為依止。

    但總相念處近内凡。

    故合取為五方便欤(更考他本文)又雲。

    四善根及外凡欤。

     問。

    付四依位分。

    以初地菩薩可依初依耶。

     答。

    初至六地為第二依(雲雲)問。

    人師制釋必任四依解義。

    然天親涅槃論以初地判為初依。

    今何背之為第二依耶。

    答。

    經說初依雲是凡夫人具煩惱性(雲雲)故知以地前凡位為初依也。

    然涅槃論以地前三十心屬初地且雲爾欤。

     問。

    付四依位且次第七地屬何依耶。

    答。

    七八九地為第三依。

    問。

    七地以前同是有功用位也。

    八地已上為無功用。

    若爾合前六地可為第二依。

    何屬第三依耶。

    答。

    七地是無生忍位故。

    與八地上合為第三依欤。

    又稱等定慧地故就定慧不等為第三依也。

    中論疏記上卷雲(仙光)此論序疏雲初地七地是二依八九二地是三依者。

    就功用無功用判之(雲雲)又有以七地屬三依義。

    就定慧等不等而解之。

    問。

    以十信位屬初依耶。

    答。

    四十心具煩惱性為第一依(雲雲)。

     問。

    十信輕毛位何為依止耶。

    答涅槃疏第七雲。

    今明。

    為依要是師位。

    此必取不退。

    如花嚴所明十住。

    初心便能八相成道。

    尚能現涅槃說法度人。

    豈當不解涅槃小分義。

    今時所判十信初心在是初依師位也。

    十信三十心并是初依也。

     問。

    大小乘中同明九部經有何故耶。

    答。

    是一數之圓故。

    又為九道衆生故說九部(雲雲)。

     問。

    且付後所以有疑。

    九道者六道三乘也。

    地獄衆生非聞法器。

    又為小乘說九部。

    除方廣·授記·者無問自說三部。

    為大乘說九部。

    除因緣·譬喻·論義三部。

    若爾為大小乘别說九部。

    若通論三乘。

    應具十二部。

    就何為九道衆生說九部經雲耶。

    答。

    此總相對所化機根論其教門。

    非别約大小乘人論之欤。

    又可雲。

    大小乘教所化各可有三乘六道。

    地獄受大乘教其義顯也。

    小乘雖無入聖然有小分聞法。

    如阿含等說也。

     問。

    付小乘九部經。

    且不明無問自說經有何故。

    答。

    小乘法淺有人能問故。

    除無問自說經。

    又大士人能為不請之友要待請方說故(取意)問。

    先付初釋有疑難。

    夫請轉法輪者未聞說法之前能為之。

    故不可論淺深。

    設雖深法未聞之前何不能請為我等衆說之耶。

    設雖淺近佛獨能知其說時。

    餘人何必知其說時耶。

    若爾雖淺近教無問自說有何妨耶。

     付次釋小乘教意許佛世尊有恩德。

    何不自進為衆生說法耶。

    非以小乘人為能說者。

    此故乃為無用耶。

    答。

    初釋意者。

    淺近教者說時亦易知欤。

    次釋意者佛同所化故亦無自說事欤。

    此并是一往對大乘明其不同。

    非盡理之談也。

     問。

    于大乘明九部。

    爾除因緣經有何故耶。

     答。

    大乘之根利直說解不須因緣及以譬喻(等文)問。

    因緣者戒經也。

    設雖利根何不為說戒經耶。

    答。

    因緣寬戒經狹欤。

    于戒經大乘戒不待破戒緣而頓制之故非因緣經欤。

    玄雲。

    因緣謂起罪本末。

    随本末而說名因緣經(文)仁王疏雲。

    戒經如○梵本名尼陀那。

    此是因緣經。

    以因事制戒經(雲雲)涅槃疏十二雲。

    尼陀那此雲因緣經。

    即是說經之因緣故雲因緣。

    如說羅網捕鳥事是勿輕小罪。

    偈之因緣經(文)。

     問。

    付十二部經相。

    且本事經者說自身過去世事耶。

    答。

    本事說他過去世事(文)問。

    本事名言是寬。

    何唯說他身事耶。

    依之傍釋雲。

    前本事經說自他十八界故(文)答。

    本生經說自身事。

    今本事經說雖說自他十八界等。

    為對本生經說佛自過去世事故且雲說他事欤。

     又難雲。

    以說自身過去事可名本事經也。

    故仁王疏釋本事如雲。

    以說自身本生事故(雲雲)答。

    彼以本生經釋本事如也。

    涅槃疏二雲。

    阇陀伽此雲本生即是本事(雲雲)今玄所言本事者與本生經乃别也。

    不可以彼為難也。

     問。

    且付仁王疏釋以本事經即可為本事。

    何以本生經為本事耶。

    答。

    法界如者。

    梵雲伊帝曰多伽經也。

    是雲本事經亦雲如是語經亦名法界畔也。

    此說自他十八界也。

    亦名界經。

    分别罪福各有界分故。

    故以法界畔解法界如也。

    本事即法界畔故。

    由此義故更雲本事如者。

    隻是本生事即本生經雲也。

    玄雲。

    本事本生者第二自他一雙。

    本事說他過去世事。

    如藥王本事品等。

    說自過去世事為本生經(文)仁王疏雲。

    法界如者。

    西國名伊帝曰多伽。

    此間應雲本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