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十(教迹問答上玄卷五上)
關燈
小
中
大
(雲雲)問。
兩方若俱具者。
楞伽經中說滅七種識。
即以七識是虛妄法于佛果位不可具之。
唯有第八識無七識。
是虛妄法于佛果位不可具。
若唯有第八識無七識者。
玄雲。
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
既别舉利耶。
故知重雲八識者。
總舉八識也。
況五根既有。
識甯無耶。
答。
八識者有二義。
一雲。
八種識也。
一雲。
第八識也。
總意雲。
佛果唯更無餘識(古釋也。
淨影引之唯有藏識也)但于第八識中随用義分八識可雲也(義章雲。
集用六識等雲雲)。
問。
智論所說法性身佛為有色相音聲說法等事為當何。
答(雲雲)問。
兩方有之者。
法性身者是法身佛也。
若雲有色聲等者。
應是邪法之說。
如金剛般若說耶。
若言無者。
論文說。
法性身佛色相端正光明無量。
為十地菩薩說法。
說法音聲遍滿十方(雲雲)爾者兩方難思如何。
答。
若直言法性身是法身佛。
若言法性身者是應化之細耳。
玄雲。
又論雲。
佛有二種。
一者父母生身佛。
二者法性生身佛。
父母生身者是應佛。
法性生身是報佛。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言報佛者。
一義應化細也。
一義雲。
亦通修成報佛也)論九雲。
佛有二種身。
一者法性身。
二者父母生身。
是法性身○色像端政相好莊嚴。
無量光明無量音聲。
聽法衆亦滿虛空○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雲雲)問。
今論文雲。
法性身佛有說法。
何玄雲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耶。
答。
意雲。
論文略言法性身耳。
如此佛身具應名法性生身雲也。
論三十三說二種身。
一随世間身。
二法性生身(雲雲)同第三十雲。
佛有二種。
一者真身。
二者應化身。
衆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雲雲)略之。
又九十三雲。
法性身佛無量光明。
說法音聲遍滿十方。
随應度衆生見佛優劣(雲雲)略之。
又雲。
阿羅漢生三界外受法性身(取意)準此故知雖雲法性身實是法性生身耳。
花玄九雲。
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丈六釋迦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猶屬迹身(乃至)說法之事皆是應身(雲雲)觀經疏雲。
有二解。
一雲。
報佛。
是修成佛為他說法。
二雲。
為地上說法之報佛。
然應他為報。
此是他之細耳(文)。
問。
佛自三道寶階歸人間時。
善吉尊者見如來法身(雲雲)爾者為常住法身欤。
答。
常住法身也(見玄)問。
善吉雖觀空理猶是小乘智慧也。
常住果德是大乘究竟之旨也。
然何雲常住法身耶。
答。
小乘以五分法身為法身。
今文以空理為法身。
故道理當大乘之法身。
故且雲爾欤。
難雲。
若以善吉所見證般若所說法身者。
般若經恐可同淺近小乘耶。
答。
甚難思。
雲得實相者有三。
又是般若氣方也。
玄雲。
問曰。
更有明證雲。
此經已明常住已顯真實耶。
答曰。
明證雖多可為煩今但取法尚品以三譬具明三佛。
又雲。
諸佛色身有去來。
諸佛無去來。
有去來是應。
無去來是法佛報佛。
又論雲。
佛有二種。
一者父母生身。
二者法生身。
佛父母生身是應佛。
法性生身是報。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
論又雲。
花色比丘尼不見法身佛。
善吉得見法身。
又此經處處皆雲十地行滿是無上菩提。
雲何十地行滿還得無常身耶。
是故涅槃經雲。
我無我無有二相。
我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廣說。
涅槃經明佛果真我。
即此明無上菩提。
涅槃經明生死無我。
即此經明因中菩薩無我。
應知此經佛果真我生死無我皆空其相無二。
明八倒應可信受耳(文)。
問。
玄中引般若經說雲。
十地行滿得無上菩提(雲雲)為證何事引之耶。
答。
玄雲。
雲何十地行滿得無常身耶(雲雲)。
問。
雖十地行滿何妨說得無常果耶。
十地因既有為般若也。
不可必得無為般若。
若爾此證不明如何。
答。
十地菩薩證法性故雲爾欤(猶可悉之)。
問。
般若經意遣三乘一乘亦亡(雲雲)爾與法花同雲欤。
答。
問。
兩方若雲同者。
次上明法花意雲。
三遣而一存。
一存未免守相。
故以萬善為乘體(文)今申般若意雲。
三遣而一亡(雲雲)見文相明雲二經異也。
若雲異者。
法花宗旨以正法中道為體。
以因果為用。
故知不異也。
答。
大師禦意欲明二經同但且随他師意。
法花但會三歸一(雲雲)但得用未得體故。
付彼義雲未免守相也。
章雲。
問曰。
或謂。
此經未是會三鹹誦法花。
以為盛難此義雲何。
答曰。
法花會三歸一則三遣而一存。
一存未免守相。
故以萬善為乘體。
般若即三而不三。
則三遣而一亡。
無有法之可得。
故以無生中道為乘體。
無生絕於戲論。
竟何三之可會。
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
萬法殊相同入般若(雲雲)。
問。
般若淨名毀小乘為劣贊大乘為勝。
顯一乘真實也。
爾者與法花一乘相望可有勝劣耶。
答。
是故不可談二經勝劣耳(雲雲)問。
法花一乘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相。
其義殊勝。
般若淨名但毀小乘為劣贊大乘為勝。
雖有勝劣三乘俱實也。
與小乘三藏旨同也。
何比法花一乘耶。
抑顯大乘小乘勝劣何名一乘真實耶。
其所以未明如何可雲耶。
答。
一乘有二門。
謂顯方便真實及說三一勝劣也。
說勝劣則顯一乘真實。
所顯一乘既無二也。
何得論二經優劣耶。
問。
如所釋者。
二經猶可有優劣也。
玄雲。
又顯一乘真實凡有二門。
若是法花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相。
若是般若·淨名毀小密為劣贊大乘為勝。
顯一乘真實也。
是故不可談其二經勝劣耳(文)問。
說三一勝劣何顯一乘真實耶。
答彼第二緣覺勝尚無。
況有劣第三聲聞乘耶(雲雲)以此可得意欤。
又以毀贊令改小心。
于根緣漸就顯一乘真實也。
故雲所顯一乘真實耳(可案後義也)。
問。
付明二教有十門。
且頓漸二教者。
為即半滿二教異名為當何。
答。
問。
菩薩聲聞二藏有餘無餘等二教。
并于大小乘上依異名異義立之。
今頓漸二教準之亦可是半滿異名也。
若依之言即半滿之異名者。
法花疏中雲(信解
兩方若俱具者。
楞伽經中說滅七種識。
即以七識是虛妄法于佛果位不可具之。
唯有第八識無七識。
是虛妄法于佛果位不可具。
若唯有第八識無七識者。
玄雲。
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
既别舉利耶。
故知重雲八識者。
總舉八識也。
況五根既有。
識甯無耶。
答。
八識者有二義。
一雲。
八種識也。
一雲。
第八識也。
總意雲。
佛果唯更無餘識(古釋也。
淨影引之唯有藏識也)但于第八識中随用義分八識可雲也(義章雲。
集用六識等雲雲)。
問。
智論所說法性身佛為有色相音聲說法等事為當何。
答(雲雲)問。
兩方有之者。
法性身者是法身佛也。
若雲有色聲等者。
應是邪法之說。
如金剛般若說耶。
若言無者。
論文說。
法性身佛色相端正光明無量。
為十地菩薩說法。
說法音聲遍滿十方(雲雲)爾者兩方難思如何。
答。
若直言法性身是法身佛。
若言法性身者是應化之細耳。
玄雲。
又論雲。
佛有二種。
一者父母生身佛。
二者法性生身佛。
父母生身者是應佛。
法性生身是報佛。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言報佛者。
一義應化細也。
一義雲。
亦通修成報佛也)論九雲。
佛有二種身。
一者法性身。
二者父母生身。
是法性身○色像端政相好莊嚴。
無量光明無量音聲。
聽法衆亦滿虛空○受諸罪報者是生身佛(雲雲)問。
今論文雲。
法性身佛有說法。
何玄雲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耶。
答。
意雲。
論文略言法性身耳。
如此佛身具應名法性生身雲也。
論三十三說二種身。
一随世間身。
二法性生身(雲雲)同第三十雲。
佛有二種。
一者真身。
二者應化身。
衆生見佛真身無願不滿(雲雲)略之。
又九十三雲。
法性身佛無量光明。
說法音聲遍滿十方。
随應度衆生見佛優劣(雲雲)略之。
又雲。
阿羅漢生三界外受法性身(取意)準此故知雖雲法性身實是法性生身耳。
花玄九雲。
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丈六釋迦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猶屬迹身(乃至)說法之事皆是應身(雲雲)觀經疏雲。
有二解。
一雲。
報佛。
是修成佛為他說法。
二雲。
為地上說法之報佛。
然應他為報。
此是他之細耳(文)。
問。
佛自三道寶階歸人間時。
善吉尊者見如來法身(雲雲)爾者為常住法身欤。
答。
常住法身也(見玄)問。
善吉雖觀空理猶是小乘智慧也。
常住果德是大乘究竟之旨也。
然何雲常住法身耶。
答。
小乘以五分法身為法身。
今文以空理為法身。
故道理當大乘之法身。
故且雲爾欤。
難雲。
若以善吉所見證般若所說法身者。
般若經恐可同淺近小乘耶。
答。
甚難思。
雲得實相者有三。
又是般若氣方也。
玄雲。
問曰。
更有明證雲。
此經已明常住已顯真實耶。
答曰。
明證雖多可為煩今但取法尚品以三譬具明三佛。
又雲。
諸佛色身有去來。
諸佛無去來。
有去來是應。
無去來是法佛報佛。
又論雲。
佛有二種。
一者父母生身。
二者法生身。
佛父母生身是應佛。
法性生身是報。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
論又雲。
花色比丘尼不見法身佛。
善吉得見法身。
又此經處處皆雲十地行滿是無上菩提。
雲何十地行滿還得無常身耶。
是故涅槃經雲。
我無我無有二相。
我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廣說。
涅槃經明佛果真我。
即此明無上菩提。
涅槃經明生死無我。
即此經明因中菩薩無我。
應知此經佛果真我生死無我皆空其相無二。
明八倒應可信受耳(文)。
問。
玄中引般若經說雲。
十地行滿得無上菩提(雲雲)為證何事引之耶。
答。
玄雲。
雲何十地行滿得無常身耶(雲雲)。
問。
雖十地行滿何妨說得無常果耶。
十地因既有為般若也。
不可必得無為般若。
若爾此證不明如何。
答。
十地菩薩證法性故雲爾欤(猶可悉之)。
問。
般若經意遣三乘一乘亦亡(雲雲)爾與法花同雲欤。
答。
問。
兩方若雲同者。
次上明法花意雲。
三遣而一存。
一存未免守相。
故以萬善為乘體(文)今申般若意雲。
三遣而一亡(雲雲)見文相明雲二經異也。
若雲異者。
法花宗旨以正法中道為體。
以因果為用。
故知不異也。
答。
大師禦意欲明二經同但且随他師意。
法花但會三歸一(雲雲)但得用未得體故。
付彼義雲未免守相也。
章雲。
問曰。
或謂。
此經未是會三鹹誦法花。
以為盛難此義雲何。
答曰。
法花會三歸一則三遣而一存。
一存未免守相。
故以萬善為乘體。
般若即三而不三。
則三遣而一亡。
無有法之可得。
故以無生中道為乘體。
無生絕於戲論。
竟何三之可會。
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
萬法殊相同入般若(雲雲)。
問。
般若淨名毀小乘為劣贊大乘為勝。
顯一乘真實也。
爾者與法花一乘相望可有勝劣耶。
答。
是故不可談二經勝劣耳(雲雲)問。
法花一乘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相。
其義殊勝。
般若淨名但毀小乘為劣贊大乘為勝。
雖有勝劣三乘俱實也。
與小乘三藏旨同也。
何比法花一乘耶。
抑顯大乘小乘勝劣何名一乘真實耶。
其所以未明如何可雲耶。
答。
一乘有二門。
謂顯方便真實及說三一勝劣也。
說勝劣則顯一乘真實。
所顯一乘既無二也。
何得論二經優劣耶。
問。
如所釋者。
二經猶可有優劣也。
玄雲。
又顯一乘真實凡有二門。
若是法花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相。
若是般若·淨名毀小密為劣贊大乘為勝。
顯一乘真實也。
是故不可談其二經勝劣耳(文)問。
說三一勝劣何顯一乘真實耶。
答彼第二緣覺勝尚無。
況有劣第三聲聞乘耶(雲雲)以此可得意欤。
又以毀贊令改小心。
于根緣漸就顯一乘真實也。
故雲所顯一乘真實耳(可案後義也)。
問。
付明二教有十門。
且頓漸二教者。
為即半滿二教異名為當何。
答。
問。
菩薩聲聞二藏有餘無餘等二教。
并于大小乘上依異名異義立之。
今頓漸二教準之亦可是半滿異名也。
若依之言即半滿之異名者。
法花疏中雲(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