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二(二谛義短冊之上玄第一之中)

關燈
悉旦耳。

    何以八不攝。

    四悉旦乎。

    大論引中論八不釋。

    第一義悉旦者。

    應言舉第一義。

    以其内說世谛。

    若爾三悉旦。

    顯言可破如何。

    說第一義悉旦内乎。

    故以八不攝四悉旦。

    不成就。

    然興皇師。

    四假義中雲。

    三悉旦言可破。

    故皆迷第一義悉旦。

    内具二谛。

    名第一者。

    世谛離性。

    生真谛離似生故。

    同上之八不。

    即是二谛。

    今雲八不。

    即第一義。

    雲何前後相違。

     答。

    不違何者。

    上但言用中此處言體中也(雲雲)。

     疏記中卷雲。

    問。

    有處雲三悉旦為世谛。

    今言三悉旦可破者。

    應破世谛。

    答。

    為顯第一義故說世谛。

    是未究竟故。

    名可破耳。

    非深破言者也。

    又三悉旦。

    可破者以能謂之心。

    三悉旦為世谛者。

    以所執之因緣法。

    何者就本于二谛以俗谛。

    是共名能謂之心。

    故于第一義悉旦。

    具二谛義如常(雲雲)。

     以上三此中有二義也。

     中論疏言。

    ○世谛破實生滅。

    不生不滅真谛。

    則假生宛然。

    即是無生故不破也。

    所以經之不壞假名。

    而說諸法實相。

    論雲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若破假生滅者。

    則違此經論(等文)又可今破此假生病。

    故言破假耳。

    而不破因緣無得假。

    世谛破性則破而不收真谛破假。

    亦破亦收。

    破言能迷之情收取所違之假。

    改除其病而除法(等文)。

     大論十八雲。

    邪見人于諸法斷滅。

    令空摩诃師和諸法真空不破不壞(雲雲)。

     璎珞經佛每品雲。

    不壞假名諸法。

    故不空諸法。

    即非諸法故不有(雲雲)。

     問。

    付攝法門。

    盡不盡義如何。

    答。

    真俗二谛中。

    攝諸法有二意。

    一者攝諸法悉盡。

    二者攝諸法不盡雲。

    二義可有也。

     問。

    爾者付攝法盡門。

    旦常住佛果為通真俗二谛所攝為當何。

    答。

    以常住果德。

    通可攝真俗二谛也。

    問。

    常住果德。

    唯可真谛所攝。

    夫佛果圓德。

    是無為不變之實法。

    更非虛妄假立之相。

    是以妄想風靜。

    真如水澄。

    既非隔别浮虛之法。

    何通可攝世俗中耶。

    是真固豎更之德也。

    偏可雲真谛所攝也。

    若強攝世谛虛假法者。

    還可堕生死之忘法也。

    依之涅槃經中。

    雲世谛生死時生非生死者盡(文)。

     大智論文雲。

    真如實際世界悉旦。

    即無第一悉旦故有(雲雲)佛果功德。

    既真如實際攝故。

    雲唯有如如及如如智(雲雲)加之正觀論雲故。

    知一切法皆空無生于聖人是第一義谛名為實(雲雲)大經文。

    又雲一切世谛。

    若于如來。

    即是第一義谛(文)準此等諸文。

    一切世谛。

    于佛果悉歸第一義谛故。

    知第一義谛。

    更無别法而何今以佛果功德。

    通真谛俗二谛乎。

    答。

    于佛果德凡有二種差别。

    一者性淨涅槃法身之德。

    是真谛攝。

    二者方便菩提乃報身之相。

    可屬世谛中也。

    加之佛果有應化利他之用。

    何必真谛所攝乎。

    故體用相分。

    真俗共備。

    但大經中雲。

    世谛不生死時盡者。

    論于谛之迷情世谛耳。

    若談因緣無礙二谛者。

    佛果位中真俗俱可具也。

     玄雲。

    常有三解。

    第一莊嚴雲二谛攝法不盡○(佛果非二谛攝)第二開善解二谛攝盡(佛果二谛攝見然不分明也)第三治城解雲佛果為真谛所攝。

    而非俗谛。

    所以爾者佛果是真實之法。

    無複虛假。

    舉體妙絕故真谛。

    舉辟如水澄隔以風潮因緣故生波浪。

    若風息浪靜。

    還後本水之清。

    内合本唯真谛之理顯。

    煩惱之風起緻生死之浪。

    生死既息還一真之理。

    故大經雲。

    世谛生死時名生。

    不生死者盡也。

    不生死即是佛果。

    生滅言世谛。

    今并不同。

    ○不同第三解者。

    若言佛果唯是真谛無世谛者。

    即失機照之能也(雲雲)。

     付盡不盡二門。

    委可案也。

    取佛果位。

    有空及不二之三義。

    俱偏見也。

     涅槃經十九雲。

    雲何不生生善男子安住世谛。

    拘出瞋時是名不生。

    不生善男子是大涅槃。

    無有生相。

    是名不生。

    不生雲何生不生善男子世谛。

    死時是名生不生(等文)。

     智論一雲。

    ○四悉旦。

    各各有實如如。

    法性實際世界悉旦。

    故無第一義悉旦。

    故有人等亦如是。

    世界悉旦。

    故有第一義悉旦故無(文)。

     大乘玄問答卷第二 永享八(丙辰)年二月二十三日于東大寺北室花藏坊之西密乘坊書之畢。

     抑意趣者當年别宗贊義大乘玄回至惡筆難多其憚如方加人數間難去書之耳也。

    定而可有惡宮落字稱祈智古計也。

     三論末葉英祐(生年廿歲戒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