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一(二谛義上玄第一上)

關燈
别義也。

    何雲真應對世欤。

    浮虛殊真因。

    何非正相待欤。

    又以相待假。

    名通因緣。

    一切教門。

    無非相待因緣故立圓似法門。

    為正觀之旨歸。

    何雲聖人未必以對立名欤。

    又所引經文。

    離相待故者。

    顯絕待之真理。

    何關言教立名欤。

    答。

    無名相中。

    強名相說(雲雲)何必須相待雲一往意也。

    遂論之時。

    非無相待義乎。

    次第一第二。

    應正相待者顯也。

    以俗對真者。

    非正相待。

    以世對真者。

    正相待雲意者。

    今未詳之(更可思之)。

     問。

    就教谛中。

    具真俗二谛乎。

    答。

    具也。

    問。

    言教之中。

    唯說世俗諸法。

    何可具真谛之法門乎。

    依之花嚴經文雲。

    谛了分别諸法時無有自性。

    似名說悉欲分别世谛義。

    菩提因此初發心說。

    一切諸法。

    語言斷心行寂滅如虛空。

    悉欲分别真谛義。

    菩提因此初發心(文)明知言教所說。

    唯是世谛也。

    加之。

    中論四谛品之言說是世俗(雲雲)若爾何教谛中。

    具真俗二谛乎。

    答。

    玄雲。

    自有二谛為教。

    不二為理皆是轉側适緣無所妨也(文)此文略也。

    重牒八不。

    疏雲。

    自有二谛為教。

    不二為理。

    若以二為世谛。

    不二為第一義。

    世谛是教。

    第一義為理。

    皆是轉側。

    适緣無所妨也(文)若以二谛為教。

    以不二為理者。

    教中具二谛。

    若以二為世谛。

    不二為真谛者。

    世谛是有無教也。

    真谛是理非教。

    且約此後義者。

    教中無真谛也。

    轉側者。

    轉勢之義也。

    凡有四重二谛。

    前三重真俗。

    并是教也。

    唯第四重。

    以教為世谛。

    以離言之理為真谛。

    所出花嚴經文。

    是第四重之證文也。

    疏引此文已。

    即之此以一切言說為世谛。

    言忘慮絕。

    為第一義。

    即第四重意也(文)今案之經說言一切諸法語言斷(雲雲)即言說真谛理也。

    故第四真谛。

    猶可教谛攝也。

    又教所表标之理故。

    相從可為教也。

    故論一具文雲。

    第一義谛。

    皆因言說。

    言說是世俗。

    是故若不依世俗。

    第一義則不可說(文)故教谛中。

    具真俗二谛也。

    此與彼釋之教理。

    具足相似而有異也。

     問。

    付相對他家明十異。

    且理教異者。

    他家唯有教無理耶。

    答。

    玄雲他家有理無教(雲雲)。

     問。

    他家者。

    三大法師義也。

    述彼義雲。

    唯有二無不二(雲雲)二即教也。

    不二即為理也。

    若爾可雲唯有教無理。

    何文雲有理無教耶。

    依之次下文雲。

    他家唯有二無不二故。

    唯教無理(雲雲)(半滿異也)又傍釋文中(三卷章中)申理教異。

    雲他唯有二無不二。

    則唯有教無理可謂。

    世間法者。

    有學無義(雲雲)。

     答。

    言有理無教。

    約彼師意耳。

    有教無理者望今義。

    論之故無違也。

     問。

    就十異義。

    且他家釋中。

    有不二理乎。

    答。

    六者半滿異他家。

    唯有二無不二(雲雲)問。

    開善解雲二谛者。

    佛法法性之旨。

    歸一真不二之極理。

    又雲。

    不二而二。

    二谛理明二而不二。

    中道義立(雲雲)于他家豈無不二之理耶。

     答。

    彼所言不二者。

    還是無相之真谛也。

    非不二中道之真谛也。

    又三卷章難彼義雲。

    若二谛是理。

    即無不二理(雲雲)。

     問。

    付絕名義。

    且俗絕真不絕之義。

    如何釋成耶。

    答。

    玄雲。

    如言生不可說。

    不生亦不可說(乃至)四句皆不可說(雲雲)問。

    四句皆不可說者。

    二谛俱可絕名。

    何得俗絕真不絕之事耶。

     答。

    玄雲。

    四句皆不可說。

    即是世谛絕名(文)故以四句不可說。

    且證世谛絕名耳。

    于真谛不絕者。

    上俱絕文中見也。

    即引大論雲。

    如瓶衣等法。

    世界悉旦即有。

    第一義悉旦即無。

    真如實際等。

    于第一義悉旦即有。

    世界悉旦即無。

    此名字互有互無。

    故知二種俱絕俱不絕(文)故知于第一義中。

    真如實際不絕。

    瓶衣等法即絕名也。

     問。

    付因續二假。

    即成義有礙(雲雲)且相續假。

    有礙義如何成乎。

    答。

    唯得續前不得續後(文)問。

    前念後念互相攝連。

    何唯有續前義。

    不得續後乎。

    今明相待假之無礙之長既待短短還待長(雲雲)相續亦爾也。

    後既續前。

    前還續後也。

    就何雲唯得續前。

    不得續後乎。

    答。

    上文雲。

    聲聞用因成緣覺用相續。

    菩提用相待(雲雲)既雲相續假。

    是緣覺得道不用(雲雲)故知是因果相續為本。

    故唯以前為因。

    以後為果。

    是相續假之義也。

    但以前為因後果還續前因。

    不可以後為因。

    以前為果故有礙雲欤。

    如成實五陰前後合成假人者。

    乃是因成假義。

    非相續假欤(可尋習之)。

     問。

    諸法悉歸阿字一門。

    以阿字為本(雲雲)爾依何經。

    說證成此義乎。

     答。

    經言四十二字皆歸阿字(文)問。

    考大品般若說。

    四十二字。

    一一皆入四十二字。

    不言但入阿字一門。

    今何引皆歸阿字之文。

    偏以阿字為本雲乎。

     答。

    四十二字。

    展轉雖互相歸入。

    而今亦以本來無生一門。

    成之義也。

    凡大乘法門。

    皆互相容入。

    無礙自在也。

    以圓通旨。

    非妨正觀意。

    況複雖有四十二字。

    以阿字為初。

    是則以無生。

    為諸法本也。

     大品三十五雲。

    四十二字一切語言。

    皆入初字門。

    一切語言。

    亦入第二字門。

    乃至第四十二字門。

    一切語言。

    皆入其中一字。

    皆入四十二字。

    亦入一字(文)。

     問。

    付二谛體。

    有人意以空為體。

    有是其用(文)爾大師許此義耶。

    答。

    不然(雲雲)問。

    上文雲。

    諸法本從無生(雲雲)是則一切諸法。

    皆從無生真理而生。

    有人所解。

    既葉今正義。

    而何不許之乎。

     答。

    玄雲。

    問第二解空為體。

    有為用者。

    是即成一谛。

    何謂二谛。

    汝今指空當體是即空是谛。

    有非谛。

    若空有俱谛。

    何得偏用一空為體。

    故不然(文)又雲。

    雖複有五解。

    不出四句之計○既束為四句。

    是橫計。

    何得扶道(文)。

     問空有二谛。

    以中道為體也。

    爾引何文證此義乎。

    答。

    論因緣所生法偈。

    花嚴一切有無法。

    了達非有無之句。

    涅槃經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之說。

    仁王經有谛無谛中道。

    第一義谛之文等也(又經雲。

    非有非無似說有無之說。

    雲雲)問。

    中論偈。

    雖說空假中。

    而不雲以中道為體。

    何引為證據乎。

    仁王般若中。

    無所引之文。

    但雲有無本自二(雲雲)如何。

     答。

    玄雲。

    因緣所生法是俗谛。

    即是空是真谛。

    亦是中道義是體(文)亦為是假名者。

    指上二谛。

    名為假名也。

    故以中道為理為體也。

    仁王經下卷雲。

    世谛三昧。

    真谛三昧。

    第一義三昧。

    此三谛三昧○(文)疏雲。

    世谛三昧者。

    約凡夫所見明實相故。

    雲世谛也。

    真谛三昧者。

    約二乘所見。

    偏真故之真谛也。

    第一義谛三昧者。

    即是中道。

    第一義法中。

    精最不散。

    故雲第一。

    亦名實相三昧也(雲雲)(不散者不失欤)經文雲。

    于第一義中。

    常照二谛化衆生(文)疏雲。

    于中道一實谛内常照空。

    二谛化衆生(雲雲)又雲。

    次以三谛攝法文雲。

    一切法空谛者。

    三藏師雲。

    諸法本性為空谛也。

    凡夫色粗顯色為端。

    名色谛。

    三乘人修道無漏心。

    名為心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