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永璉和福康安終于踏上了歸途。
一路上地方官員和百姓夾道歡迎,煙花爆竹響徹雲宵。
滿街的酒樓、舖面都挂起了大紅燈籠和彩色綢緞,整個北京城仿佛都震動了。
沒有了士兵操練的喧囂,沒有了短兵相接時血流成河的凄慘場面,眼下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永璉不禁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
接近富門的時候,遠遠地聽見鐘鼓齊鳴,隻見龍旗飛舞,永璉知道乾隆已經到了,于是加快了腳步。
大臣們都暗暗吃驚:親自到富門迎接歸來的將軍,這可是乾隆當政以來最為隆重的禮儀啊。
慢慢地走近了,在一片鐘鼓聲中,隻見乾隆帶著一大幫人微笑地看著他們,福康安的母親也在人群當中拭擦著眼淚。
永璉和福康安急忙上前跪下:“兒臣叩見皇阿瑪!”“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滿意地點點頭,在兩個小太臨監的攙扶下,走了過來,輕輕地扶起他們說:“你們辛苦了,這幾個月來,朕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你們,這次你們沒有辜負朕的殷切希望,大獲全勝而歸,從此西南的政治局面將是一片太平!你們立了大功!先好好休息幾天,朕要重重地賞賜你們!” 聽到這話,兩人都已經是淚眼朦朧了,福康安急忙說: “全靠皇上的英明指揮,古人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種雄才大略隻有皇上才能做到!” 乾隆聽到高興極了: “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你就跟你爸爸當年一樣英勇,父子兩個都是英雄啊!” 隻有站在一旁的爾康才明白這句話的雙重含義。
“福康安!”乾隆叫道。
“臣在。
”福康安整頓衣冠後跪下了。
“朕賜予你一等公爵位!” 大臣們都驚呆了,自乾隆即位以來,還沒有哪個大臣被封一等爵位的,為了這次勝利,他已經是第二次破例了,可見他是非常看重這件事的。
福康安大喜,連忙說:“謝皇上龍恩!謝皇上龍恩!” “這次永璉出去,也長了不少見識,增強了處理軍國大事的能力。
永璉,希望你以後繼續努力,好好跟永琪學學,為朕擔負起一些責任來!” 永璉第一次單獨出去就有這種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乾隆本來想重賞一番,讓他擔當起更大的責任。
但他轉念一想,應該讓永璉更多地接受一些磨礪,以便讓大臣們信服;福康安卻不同,雖然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永遠沒有做阿哥的名分了,因此應該讓他晉升得快一些,以免受制于其他的大臣。
這些想法都體現了一個做父親的拳拳之心。
但永璉卻不這麼想了,他體會不到乾隆的一片苦心。
他回想起自己身為阿哥,在軍中和士兵們一樣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甚至與死人堆為伍,其中好幾次,要不是福康安極力勸說,他幾乎要崩潰了。
好不容易才熬來了今天的勝利;開始看見攝康安如此受到乾隆的賞識,心裡也抱著很大的希望,誰知乾隆隻是輕描淡寫地勉勵了幾句,瞬間之內,他失望極了。
“謝……謝皇阿瑪,皇阿瑪的話,兒臣一定謹記在心。
”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勉強地應付了幾句,他覺得,跟永琪相比,自己在父親心中的地位太低了,這時他不禁在內心裡產生了一種“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想法。
“皇上……”福康安想說什麼,卻有些不好意思。
“有什麼盡管說出來,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朕會盡量滿足你們的要求!”乾隆爽快地說。
福康安更加得意忘形了,于是大膽地說道: “以前臣曾經托三阿哥說過這件事,皇上當時沒有答應,今天,臣就在這裡鬥膽再提出來:請求皇上把晴格格許配給我!” 話一說出,站在旁邊的爾康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原來福康安竟然喜歡晴兒,同時他也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福康安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的原因了。
“這個嗎,朕不答應你,是因為晴兒心裡有人了。
你想這破壞姻緣,過河拆橋的事,朕作為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幹呢?”幸虧自從永璉提出這件事後,乾隆早有了思想準備,因此心裡雖有些不舒服,但也掩飾過去了。
誰知福康安還是不肯信服:“不就是爾康嗎?但他已經結婚了!” 乾隆哈哈一笑:“不是爾康。
而是另外一位江湖奇男子。
” “誰?” “你們也認識的——簫劍!” “啊!”這回輪到福康安和永璉吃驚了。
“皇上!這簫劍可是有害君之心的刺客啊!”福康安情急之下不顧一切地大叫。
聽到這兒,爾康已經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完全明白了,他帶著諷刺的口吻說道: “不過,他現在已經是皇上的朋友了。
” “而且是‘推心置腹’的朋友!”看到他倆吃驚的樣子,乾隆也笑道。
福康安的心裡頓時酸溜溜的。
本來永琪和爾康就對付不了,這時又來了個簫劍,永璉的心裡更加失落了。
一時之內,兩人都無話可說。
“你看看,還是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呢。
”乾隆說道,“大丈夫何患無一妻?朕平時是怎麼教導你的?傅夫人呢?” “臣妾在。
”傅夫人急忙出來跪下。
“你看,福康安的年紀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朕上次讓你見的那個女孩子,你和傅恒覺得怎麼”樣啊?”乾隆問。
“非常滿意,李總督的千金聰明靈慧,天生麗質,那真是‘羞花閉月之容,沉魚落雁之貌’!恕臣妻直言,不在晴格格之下,如果皇上能親自指婚,是我們傅家天大的榮幸啊!”傅夫人唧唧喳喳地說過不停。
福康安有些惱怒地看了母親一眼。
乾隆笑了:“李待堯的女兒帶來了沒有?今天朕就要成人之美,親自為他們指婚。
” “來了來了!”宣隸總督李侍堯高興得直叫。
福康安心想完了,他覺得今天仿佛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
這時一個絕色女子走上前來,大家眼前突然一亮。
“奴婢給皇上請安!皇上萬歲!” 乾隆隻見面前的女孩臉羞得緋紅,于是問道: “你就是李待堯的女兒?今年多大了?” “回皇上……”她的聲音有些發顫,“奴婢今年十九歲。
” “你叫什麼名字?” “奴婢叫英兒。
” “英兒,”乾隆頓了一下,又問,“聽說你精通琴棋書畫?” “皇上過獎了,書畫隻是粗通,琴彈得一般。
” 福康安一聽,心裡又是暗暗叫苦。
乾隆安慰道:“女子無才便是德,要把心思用在正經地方,在孝敬父母相夫教子上下工夫,你要記住:德容言功的第一條就是‘德字。
” 英兒忙說:“英兒記下了。
” “好了,今天你們就算見過我了”,乾隆轉過頭來對福康安說,“明天由母親帶你們進宮給老佛爺請安吧,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 乾隆這才滿意地站起來,對群臣大聲說道: “今天傅家有喜事!朕已經指婚李英兒嫁給福康安為妻,既然是朕親自指婚,軍機處、禮部都要來慶賀!內務部替朕準備一份厚禮,挑個好日子;到時候大家都去慶賀慶賀!” 大臣們都紛紛向福康安表示祝賀。
見木已成舟,福康安隻得叩頭道: “謝謝皇上親自為臣做主,皇上如此愛護小臣,是我們傅家的榮幸!” 福康安的事情解決後,乾隆似乎松了一口大氣,近來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經過這次的平定苗疆叛亂,他對福康安和永璉的能力也有了新的看法,在許多大事上開始征求他們的意見了。
又是一個處理朝政的日子,乾隆和幾位大臣在養心殿議事。
他的左邊是爾康,右邊是福康安,十分威武地站著。
然後兩邊分別是永琪、永璉、紀曉嵐、福倫、傅恒等人。
兩個宮女侍立在旁邊,預備著筆墨紙硯。
這時傅恒奏道:“皇上,近來邊疆地區的事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苗疆的叛亂剛剛平定,西交又有些波動的苗頭了。
南疆的阿慕爾在天山被我家擊敗,現在又有蠢蠢欲動的苗頭;回疆的和卓族上次因為香妃事件至今還忿忿不平。
西北地處高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西北被他們控制了,對我們的威脅就大了。
” 乾隆不禁感歎:“西北始終是朕的一塊心病,這個問題始終是要解決的,關鍵是怎樣去解決。
” “西北地勢高寒,戰略回旋餘地大,逼急了,敵人可以逃往帕米爾,也可以逃到羅剎國,”永琪分析道,“他們的優勢在于騎兵,機動性強,隨時可以從邊境回來襲擊騷擾,天時、地利、人和的好處全部在他們那一邊,如果硬攻的話,恐怕比較困難。
” 永璉馬上反唇相譏:“依你說,那對于小小的少數民族,我們就束手無策了?” 紀曉嵐見狀連忙調解說:“事情是到解決的時候了,既然涉及到是否動兵的問題,就應該多多考慮,穩操勝券的事情也要小心去辦。
” 乾隆也說:“曉嵐的話很有道理,現在我們就商議一下對策。
” 福康安建議:“我們應該乘著他們還沒有形成大氣候的機會,一鼓作氣,打掉這個苗頭!不然籌他們羽翼豐滿的時候,再來解決就困難了。
” “我覺得打并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宜出兵的。
中國解決少數民族問題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就是‘和’。
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就拉開了中原和西北地區解決矛盾的序幕,但歷史表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和’的政策,以和為貴,我想,不管是哪個民族,喜歡戰爭的狂人畢竟是少數。
”永琪對福康安的竟見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什麼叫‘不宜出兵’?我們打苗疆的時候,也是少數民族叛亂,不是一樣非常漂亮地解決了問題嗎?”永璉不以為然。
“苗疆的情況和現在大大不同了,其一、苗疆地處山區,我們采用的是‘圍而不打’、困死敵人的戰略,而回疆地域廣闊,道路四通八達,請問這麼圍?其二、苗疆的叛亂是既成事實,而回疆并沒有發生叛亂的行為,隻是有破壞穩定的苗頭,中國人最講究‘師出有名’,我們又以什麼令人信服的名義出兵?”爾康堅決站在永琪一邊。
“要找個名義還不容易嗎?你不敢出兵,我帶福康安再去!”永璉有些惱怒了。
“我們在西北地區隻有二十萬軍隊,并且現在都集結在青海西部、天山南麓一帶過冬”,永琪緩緩地說,“眼下大雪封山,路途遙遠,運送糧食十分困難。
我算了一下,每天就要軍需三千石,到了沙漠化地區,實際上運一石要損耗二十石,那就是六萬石糧食。
先遣部隊一萬人至少要準備兩個月的糧食儲備……就是九千萬。
就是從內地每天總共要準備六十一萬石糧食,粗算一下總計需要四千五百萬石!附近地區可提供的糧食有多少呢?福大人,你主管內務府,請你算一下。
” 福倫在心裡默算了一下:“陝西、甘肅、甯夏、青海、山西、河南,現存可供軍用的糧食有兩千石。
” “那麼,這場仗又怎麼打?”永璉等人被間得啞口無言。
“很有道理!”看得出,對永琪的表現,乾隆非常滿意,“如果所有事情你們都能象永琪這樣做到心中有數,知已知彼,用事實來說話,以道理來服人,那朕就放心了。
至于回疆的問題,還是以安托為主,同時也要防止他們的叛亂傾向。
” 爾康說道:“并且,爾泰在西藏還可和我們遙相呼應。
” “對,等回疆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我們還可以去西藏見見爾泰呢!”永琪興奮地說。
“那麼,朕是不可能親自出去了,你們誰願意代朕巡視邊疆,把朕的意思轉達給回疆的各族首領?”乾隆充滿期望地看著兩個兒子。
永璉因為上次平定苗疆沒有得到他所希望的結果,又與永琪的政見不同,當然找到了借口:“皇阿瑪,既然老五對西北的事物這麼熟悉,又主張和解政策,這次機會應該讓他去,也給他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 乾隆的眼裡隱隱露出一絲的失望。
“既然這樣,皇阿瑪!兒臣願意帶五千人巡視邊疆,向各民族表明我大清的誠意,盡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回疆問題。
”永琪立即表明了態度。
“同生死、共患難!臣願意伴隨五阿哥一同前往!”爾康總是站在永琪的身邊。
“另外,在青海—首肅—甯夏一線把邊境部隊拉開,也對他們造成一種威脅,相對地保證五阿哥他們的安全。
”福倫建議道。
“這對于孤軍深入的五阿哥他們,隻能起一種心裡安慰的作用了。
”紀曉嵐不禁輕輕地歎了口氣。
“永琪,國難思良將,在緊要關頭還是你們能為朕分憂啊。
”乾隆發自內心地說道。
“皇阿瑪,兒子為父母分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臣,這是天經經地義的事情,兒臣和爾康去邊疆,請皇阿瑪下令保證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用兵!” “朕答應你們,傅恒,傳朕的旨意,命令陝甘總督立即在半月內準備好馬匹、糧食、草料等一切後勤用品供永琪他們使用,違者軍法從事!” “臣遵旨!” 正是隆冬季節,京城被包圍在一片濃霧之中。
正午時分,隻聽見一陣喧嘩,遠遠地大隊人馬走出了宮門。
馬車全被包得嚴嚴實實,裡面裝滿了糧食、草料和大批珍寶。
隊伍前面的是威武雄壯的禦林軍,一面面軍旗迎風獵獵做響,緊接著是騎著戰馬的永琪、爾康、簫劍等人,在他們的中間,簇擁著乾隆。
後面的馬車裡,除了總是和他們在一起的小燕子、紫薇之外,逐多了一個晴兒。
到了城門口的時候,車隊停住了。
爾康說道:“送君千裡,終有一別,皇上,已經到崇陽門了,您就回去吧。
” “好了,朕也就送你們到這裡了,兒行千裡,父母擔憂啊,何況這次你們又是全部出去呢,說實話,朕年紀也大了,總是想把兒女留在自己的身邊啊。
”乾隆感慨萬千。
“皇阿瑪,您就放心吧,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出去永琪的眼睛濕潤了,“倒是皇阿瑪自己要保重身體。
” “畢竟這次你們是去那天寒地凍的雪域高原,又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不管事情辦得怎麼樣,一定要盡快回來。
”乾隆說。
“皇上就放心吧,臣一定會盡力照顧他們的。
”爾康說道。
“簫劍,你對江湖上的事情很熟悉,這次你就多費點心,機靈點,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直接和陝甘總督聯系,不過,有你和他們在一起,朕心裡就放心多了!”兒女遠行,做父母的總是放心不下,乾隆此刻才算是了解了天下父母的心情。
“請你放心,我會把他們安全地帶回來!”簫劍鄭重地承諾道。
“永琪,你過來,朕還有話要說。
”乾隆突然想到了什麼。
父子兩人稍微避開了人群,旁邊長長的車隊靜靜地停在路上,遠處是長長的驛道,高高的白楊。
“永琪,這次讓你去邊疆,除了解決邊境問題外,朕還有一個想法,希望你能明白。
”乾隆說。
“請皇阿瑪明示。
” “我們大清素來就有英雄出少年的傳統,你的聖祖爺康熙,八歲登基。
十五歲設計智擒鰲拜,十九歲平定三藩之亂,三打準葛
一路上地方官員和百姓夾道歡迎,煙花爆竹響徹雲宵。
滿街的酒樓、舖面都挂起了大紅燈籠和彩色綢緞,整個北京城仿佛都震動了。
沒有了士兵操練的喧囂,沒有了短兵相接時血流成河的凄慘場面,眼下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永璉不禁有一種苦盡甘來的感覺。
接近富門的時候,遠遠地聽見鐘鼓齊鳴,隻見龍旗飛舞,永璉知道乾隆已經到了,于是加快了腳步。
大臣們都暗暗吃驚:親自到富門迎接歸來的將軍,這可是乾隆當政以來最為隆重的禮儀啊。
慢慢地走近了,在一片鐘鼓聲中,隻見乾隆帶著一大幫人微笑地看著他們,福康安的母親也在人群當中拭擦著眼淚。
永璉和福康安急忙上前跪下:“兒臣叩見皇阿瑪!”“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滿意地點點頭,在兩個小太臨監的攙扶下,走了過來,輕輕地扶起他們說:“你們辛苦了,這幾個月來,朕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你們,這次你們沒有辜負朕的殷切希望,大獲全勝而歸,從此西南的政治局面將是一片太平!你們立了大功!先好好休息幾天,朕要重重地賞賜你們!” 聽到這話,兩人都已經是淚眼朦朧了,福康安急忙說: “全靠皇上的英明指揮,古人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這種雄才大略隻有皇上才能做到!” 乾隆聽到高興極了: “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自古英雄出少年’,你就跟你爸爸當年一樣英勇,父子兩個都是英雄啊!” 隻有站在一旁的爾康才明白這句話的雙重含義。
“福康安!”乾隆叫道。
“臣在。
”福康安整頓衣冠後跪下了。
“朕賜予你一等公爵位!” 大臣們都驚呆了,自乾隆即位以來,還沒有哪個大臣被封一等爵位的,為了這次勝利,他已經是第二次破例了,可見他是非常看重這件事的。
福康安大喜,連忙說:“謝皇上龍恩!謝皇上龍恩!” “這次永璉出去,也長了不少見識,增強了處理軍國大事的能力。
永璉,希望你以後繼續努力,好好跟永琪學學,為朕擔負起一些責任來!” 永璉第一次單獨出去就有這種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乾隆本來想重賞一番,讓他擔當起更大的責任。
但他轉念一想,應該讓永璉更多地接受一些磨礪,以便讓大臣們信服;福康安卻不同,雖然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永遠沒有做阿哥的名分了,因此應該讓他晉升得快一些,以免受制于其他的大臣。
這些想法都體現了一個做父親的拳拳之心。
但永璉卻不這麼想了,他體會不到乾隆的一片苦心。
他回想起自己身為阿哥,在軍中和士兵們一樣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甚至與死人堆為伍,其中好幾次,要不是福康安極力勸說,他幾乎要崩潰了。
好不容易才熬來了今天的勝利;開始看見攝康安如此受到乾隆的賞識,心裡也抱著很大的希望,誰知乾隆隻是輕描淡寫地勉勵了幾句,瞬間之內,他失望極了。
“謝……謝皇阿瑪,皇阿瑪的話,兒臣一定謹記在心。
”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勉強地應付了幾句,他覺得,跟永琪相比,自己在父親心中的地位太低了,這時他不禁在內心裡產生了一種“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想法。
“皇上……”福康安想說什麼,卻有些不好意思。
“有什麼盡管說出來,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朕會盡量滿足你們的要求!”乾隆爽快地說。
福康安更加得意忘形了,于是大膽地說道: “以前臣曾經托三阿哥說過這件事,皇上當時沒有答應,今天,臣就在這裡鬥膽再提出來:請求皇上把晴格格許配給我!” 話一說出,站在旁邊的爾康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原來福康安竟然喜歡晴兒,同時他也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福康安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的原因了。
“這個嗎,朕不答應你,是因為晴兒心裡有人了。
你想這破壞姻緣,過河拆橋的事,朕作為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幹呢?”幸虧自從永璉提出這件事後,乾隆早有了思想準備,因此心裡雖有些不舒服,但也掩飾過去了。
誰知福康安還是不肯信服:“不就是爾康嗎?但他已經結婚了!” 乾隆哈哈一笑:“不是爾康。
而是另外一位江湖奇男子。
” “誰?” “你們也認識的——簫劍!” “啊!”這回輪到福康安和永璉吃驚了。
“皇上!這簫劍可是有害君之心的刺客啊!”福康安情急之下不顧一切地大叫。
聽到這兒,爾康已經對所有發生的事情完全明白了,他帶著諷刺的口吻說道: “不過,他現在已經是皇上的朋友了。
” “而且是‘推心置腹’的朋友!”看到他倆吃驚的樣子,乾隆也笑道。
福康安的心裡頓時酸溜溜的。
本來永琪和爾康就對付不了,這時又來了個簫劍,永璉的心裡更加失落了。
一時之內,兩人都無話可說。
“你看看,還是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呢。
”乾隆說道,“大丈夫何患無一妻?朕平時是怎麼教導你的?傅夫人呢?” “臣妾在。
”傅夫人急忙出來跪下。
“你看,福康安的年紀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了,朕上次讓你見的那個女孩子,你和傅恒覺得怎麼”樣啊?”乾隆問。
“非常滿意,李總督的千金聰明靈慧,天生麗質,那真是‘羞花閉月之容,沉魚落雁之貌’!恕臣妻直言,不在晴格格之下,如果皇上能親自指婚,是我們傅家天大的榮幸啊!”傅夫人唧唧喳喳地說過不停。
福康安有些惱怒地看了母親一眼。
乾隆笑了:“李待堯的女兒帶來了沒有?今天朕就要成人之美,親自為他們指婚。
” “來了來了!”宣隸總督李侍堯高興得直叫。
福康安心想完了,他覺得今天仿佛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
這時一個絕色女子走上前來,大家眼前突然一亮。
“奴婢給皇上請安!皇上萬歲!” 乾隆隻見面前的女孩臉羞得緋紅,于是問道: “你就是李待堯的女兒?今年多大了?” “回皇上……”她的聲音有些發顫,“奴婢今年十九歲。
” “你叫什麼名字?” “奴婢叫英兒。
” “英兒,”乾隆頓了一下,又問,“聽說你精通琴棋書畫?” “皇上過獎了,書畫隻是粗通,琴彈得一般。
” 福康安一聽,心裡又是暗暗叫苦。
乾隆安慰道:“女子無才便是德,要把心思用在正經地方,在孝敬父母相夫教子上下工夫,你要記住:德容言功的第一條就是‘德字。
” 英兒忙說:“英兒記下了。
” “好了,今天你們就算見過我了”,乾隆轉過頭來對福康安說,“明天由母親帶你們進宮給老佛爺請安吧,讓老人家高興高興。
” 乾隆這才滿意地站起來,對群臣大聲說道: “今天傅家有喜事!朕已經指婚李英兒嫁給福康安為妻,既然是朕親自指婚,軍機處、禮部都要來慶賀!內務部替朕準備一份厚禮,挑個好日子;到時候大家都去慶賀慶賀!” 大臣們都紛紛向福康安表示祝賀。
見木已成舟,福康安隻得叩頭道: “謝謝皇上親自為臣做主,皇上如此愛護小臣,是我們傅家的榮幸!” 福康安的事情解決後,乾隆似乎松了一口大氣,近來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經過這次的平定苗疆叛亂,他對福康安和永璉的能力也有了新的看法,在許多大事上開始征求他們的意見了。
又是一個處理朝政的日子,乾隆和幾位大臣在養心殿議事。
他的左邊是爾康,右邊是福康安,十分威武地站著。
然後兩邊分別是永琪、永璉、紀曉嵐、福倫、傅恒等人。
兩個宮女侍立在旁邊,預備著筆墨紙硯。
這時傅恒奏道:“皇上,近來邊疆地區的事情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苗疆的叛亂剛剛平定,西交又有些波動的苗頭了。
南疆的阿慕爾在天山被我家擊敗,現在又有蠢蠢欲動的苗頭;回疆的和卓族上次因為香妃事件至今還忿忿不平。
西北地處高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西北被他們控制了,對我們的威脅就大了。
” 乾隆不禁感歎:“西北始終是朕的一塊心病,這個問題始終是要解決的,關鍵是怎樣去解決。
” “西北地勢高寒,戰略回旋餘地大,逼急了,敵人可以逃往帕米爾,也可以逃到羅剎國,”永琪分析道,“他們的優勢在于騎兵,機動性強,隨時可以從邊境回來襲擊騷擾,天時、地利、人和的好處全部在他們那一邊,如果硬攻的話,恐怕比較困難。
” 永璉馬上反唇相譏:“依你說,那對于小小的少數民族,我們就束手無策了?” 紀曉嵐見狀連忙調解說:“事情是到解決的時候了,既然涉及到是否動兵的問題,就應該多多考慮,穩操勝券的事情也要小心去辦。
” 乾隆也說:“曉嵐的話很有道理,現在我們就商議一下對策。
” 福康安建議:“我們應該乘著他們還沒有形成大氣候的機會,一鼓作氣,打掉這個苗頭!不然籌他們羽翼豐滿的時候,再來解決就困難了。
” “我覺得打并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不宜出兵的。
中國解決少數民族問題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就是‘和’。
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始,就拉開了中原和西北地區解決矛盾的序幕,但歷史表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采取‘和’的政策,以和為貴,我想,不管是哪個民族,喜歡戰爭的狂人畢竟是少數。
”永琪對福康安的竟見持堅決反對的態度。
“什麼叫‘不宜出兵’?我們打苗疆的時候,也是少數民族叛亂,不是一樣非常漂亮地解決了問題嗎?”永璉不以為然。
“苗疆的情況和現在大大不同了,其一、苗疆地處山區,我們采用的是‘圍而不打’、困死敵人的戰略,而回疆地域廣闊,道路四通八達,請問這麼圍?其二、苗疆的叛亂是既成事實,而回疆并沒有發生叛亂的行為,隻是有破壞穩定的苗頭,中國人最講究‘師出有名’,我們又以什麼令人信服的名義出兵?”爾康堅決站在永琪一邊。
“要找個名義還不容易嗎?你不敢出兵,我帶福康安再去!”永璉有些惱怒了。
“我們在西北地區隻有二十萬軍隊,并且現在都集結在青海西部、天山南麓一帶過冬”,永琪緩緩地說,“眼下大雪封山,路途遙遠,運送糧食十分困難。
我算了一下,每天就要軍需三千石,到了沙漠化地區,實際上運一石要損耗二十石,那就是六萬石糧食。
先遣部隊一萬人至少要準備兩個月的糧食儲備……就是九千萬。
就是從內地每天總共要準備六十一萬石糧食,粗算一下總計需要四千五百萬石!附近地區可提供的糧食有多少呢?福大人,你主管內務府,請你算一下。
” 福倫在心裡默算了一下:“陝西、甘肅、甯夏、青海、山西、河南,現存可供軍用的糧食有兩千石。
” “那麼,這場仗又怎麼打?”永璉等人被間得啞口無言。
“很有道理!”看得出,對永琪的表現,乾隆非常滿意,“如果所有事情你們都能象永琪這樣做到心中有數,知已知彼,用事實來說話,以道理來服人,那朕就放心了。
至于回疆的問題,還是以安托為主,同時也要防止他們的叛亂傾向。
” 爾康說道:“并且,爾泰在西藏還可和我們遙相呼應。
” “對,等回疆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我們還可以去西藏見見爾泰呢!”永琪興奮地說。
“那麼,朕是不可能親自出去了,你們誰願意代朕巡視邊疆,把朕的意思轉達給回疆的各族首領?”乾隆充滿期望地看著兩個兒子。
永璉因為上次平定苗疆沒有得到他所希望的結果,又與永琪的政見不同,當然找到了借口:“皇阿瑪,既然老五對西北的事物這麼熟悉,又主張和解政策,這次機會應該讓他去,也給他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
” 乾隆的眼裡隱隱露出一絲的失望。
“既然這樣,皇阿瑪!兒臣願意帶五千人巡視邊疆,向各民族表明我大清的誠意,盡量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回疆問題。
”永琪立即表明了態度。
“同生死、共患難!臣願意伴隨五阿哥一同前往!”爾康總是站在永琪的身邊。
“另外,在青海—首肅—甯夏一線把邊境部隊拉開,也對他們造成一種威脅,相對地保證五阿哥他們的安全。
”福倫建議道。
“這對于孤軍深入的五阿哥他們,隻能起一種心裡安慰的作用了。
”紀曉嵐不禁輕輕地歎了口氣。
“永琪,國難思良將,在緊要關頭還是你們能為朕分憂啊。
”乾隆發自內心地說道。
“皇阿瑪,兒子為父母分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臣,這是天經經地義的事情,兒臣和爾康去邊疆,請皇阿瑪下令保證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用兵!” “朕答應你們,傅恒,傳朕的旨意,命令陝甘總督立即在半月內準備好馬匹、糧食、草料等一切後勤用品供永琪他們使用,違者軍法從事!” “臣遵旨!” 正是隆冬季節,京城被包圍在一片濃霧之中。
正午時分,隻聽見一陣喧嘩,遠遠地大隊人馬走出了宮門。
馬車全被包得嚴嚴實實,裡面裝滿了糧食、草料和大批珍寶。
隊伍前面的是威武雄壯的禦林軍,一面面軍旗迎風獵獵做響,緊接著是騎著戰馬的永琪、爾康、簫劍等人,在他們的中間,簇擁著乾隆。
後面的馬車裡,除了總是和他們在一起的小燕子、紫薇之外,逐多了一個晴兒。
到了城門口的時候,車隊停住了。
爾康說道:“送君千裡,終有一別,皇上,已經到崇陽門了,您就回去吧。
” “好了,朕也就送你們到這裡了,兒行千裡,父母擔憂啊,何況這次你們又是全部出去呢,說實話,朕年紀也大了,總是想把兒女留在自己的身邊啊。
”乾隆感慨萬千。
“皇阿瑪,您就放心吧,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出去永琪的眼睛濕潤了,“倒是皇阿瑪自己要保重身體。
” “畢竟這次你們是去那天寒地凍的雪域高原,又肩負著重要的使命,不管事情辦得怎麼樣,一定要盡快回來。
”乾隆說。
“皇上就放心吧,臣一定會盡力照顧他們的。
”爾康說道。
“簫劍,你對江湖上的事情很熟悉,這次你就多費點心,機靈點,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直接和陝甘總督聯系,不過,有你和他們在一起,朕心裡就放心多了!”兒女遠行,做父母的總是放心不下,乾隆此刻才算是了解了天下父母的心情。
“請你放心,我會把他們安全地帶回來!”簫劍鄭重地承諾道。
“永琪,你過來,朕還有話要說。
”乾隆突然想到了什麼。
父子兩人稍微避開了人群,旁邊長長的車隊靜靜地停在路上,遠處是長長的驛道,高高的白楊。
“永琪,這次讓你去邊疆,除了解決邊境問題外,朕還有一個想法,希望你能明白。
”乾隆說。
“請皇阿瑪明示。
” “我們大清素來就有英雄出少年的傳統,你的聖祖爺康熙,八歲登基。
十五歲設計智擒鰲拜,十九歲平定三藩之亂,三打準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