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西征張魯 東擊孫權(14)

關燈
部隊的東吳将領是剛從東吳後方趕來增援孫權的年輕儒生陸遜。

    陸遜是孫權兄長孫策的女婿,他深通兵法,是一流的參謀人才。

    這次攻擊曹操是他初次親臨戰場,但在這場戰鬥中,他在攻防戰的部署及指揮,絲毫不輸給曹操那些經驗豐富的大将。

     曹操回營後在總結這次戰鬥的時候,稱贊陸遜不已。

    但他指揮了一天戰鬥,顯得有些疲憊。

    衆将官因部隊損失慘重也感到心情郁悶,曹仁尤其感到羞愧,曹操委他封疆大吏的高位,他的确戰功赫赫,打了不少勝仗,這次栽在初出茅廬的陸遜手上,實在令他不服氣。

     他向曹操請纓道:“魏王,請讓末将領一支軍再向孫權搦戰,殺了陸遜,以其首級告慰死去的衆将士。

    ” 曹操搖搖手,說道:“今次戰鬥,我們沒有規劃好,才招緻這個結局。

    我常對你們講‘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道理,軍事行動的每一個步驟,都必須詳細算計其利害;‘既參于利,則亦計于害,雖有患,可解也。

    ’利害算得清楚,自然能夠通于機變,一切不受既定的思考及原則限制,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當難行權也。

    ’我所主張的東西,我卻沒好好實施,唉,真是喪氣!”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這是曹操軍事上一貫主張的“機詐”。

    衆将士聽他一番獨特的帶有理論性的教誨,如醍醐灌頂,立刻明白曹操現在的心境了。

     孫權的實力已不弱,若想硬對硬,的确是兩敗俱傷。

    曹操以“雷聲大雨點小”的戰術敲了孫權一下,雙方就隻在對峙而已,實行冷戰。

     孫權自知戰曹操不過,更因荊州問題與劉備的矛盾日深,孫劉聯合的關系已經破裂,他就拟定了一個北親曹操,西排劉備的戰略。

    三月,他派使者到曹營中議和。

    使者徐詳持孫權的投降書直接交給曹操。

    曹操也立刻派使者表示和解之意,雙方正式結束赤壁之戰後連續長達十年的戰争。

    曹操把二十幾支大軍布防在漢中、襄城、合肥一線,自回邺城。

    終曹操之世未再對孫權用兵。

     二○六曹操班師回邺城的途中,他的頭腦開始醞釀一個關于建立曹家班底的計劃。

    他對自己創業之初到現在位極人臣的經曆梳篦似地想了一遍,他知道自己創業時期的夥伴如荀彧、荀攸、郭嘉、崔琰、毛玠是因為他提出義兵勤王,擁戴天子的号召而歸順他的帳下的。

    這些人骨子裡是忠于漢王朝的,明知漢王朝已到日落西山,他們仍對它癡迷,曹操暗地裡送他們一個“迂”字。

     自曹操當上宰相後,他提拔一些年青後輩,如華歆、劉晔、司馬懿等人,這些人又慫恿他廢去獻帝,自立為王。

    這一輩人急功近利的意見,曹操不想立刻采納,他想的是他這一代是隻做“文王”,不做“武王”的。

     曹操回到邺城時,兒子曹丕及衆弟率文武百官出來迎接。

     曹操從車辇中下來,曹丕、曹植等跪着問安。

    曹操扶起他們,一一審視兒子們。

     曹丕臉色平靜,舉手投足具有謙謙君子之風。

    曹植面帶潮紅,呼氣吐納時,曹操嗅到了一點酒氣,曹操眼睛中閃爍着一絲不易被人察覺的怒意。

    他也不好在百官之前責備兒子,轉身重上車辇,在百官簇擁中回到魏王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