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西征張魯 東擊孫權(15)

關燈
曹操回到邺城,幾個月内未到許都去一次,獻帝那邊的事務由華歆全權處理。

    他深居簡出,一方面調養多年征戰後相當疲憊的身心,一方面思考着建立曹家班底的問題。

     六月,曹操把邺城和許都的心腹官員召集于魏王府邸開會,正式着手組建曹家班底。

     魏王府大廳中,曹操端坐在上位,四個兒子立于他的身後。

     劉晔、華歆、司馬懿、楊修、杜襲一班主要文臣謀士坐于左側,王必等武官坐于右側。

     待這些人入座後,休養後恢複了精力的曹操就向衆人說道:“建安十九年,我曾因朝廷缺乏人才下達過‘敕有司取士物毋廢偏短令’,說過隻要是‘有行之士,未必進取;進取之士,未必有行’的話,曾舉例諸如像陳平、蘇秦似的人無德,隻要有才也可錄用,現在我仍持這種看法,我已老邁,求才若渴,請諸位出謀出策,推薦這樣的人才。

    ” 與會的人幾乎都是忠于曹操的官員。

    他們從前參加會議從未見過曹操鄭重地把兒子們叫來相陪的場面,現在曹操講話中把“我已老邁”說得分外響亮,他們都極聰明地領悟到曹操暗示的東西了。

     劉晔率先發言:“魏王待才誠摯,古今無出其右。

    大家素知魏王‘唯才是舉’的原則,所以北方有識之士,無不趨歸帳下。

    但‘唯才是舉’似乎也有泥沙俱下之可能。

    ” 華歆接口道:“不錯。

    知人善用莫過曹公,但有人也會不識擡舉,受人之恩反不相報,卻極盡毀謗之能事,崔琰之輩,縱然有才,也無益處。

    ” 司馬懿道:“仲達愚鈍,蒙王擡舉,方可效馬前馬後,我尤痛恨飲水不思其源之小人,但願魏王為此嚴格擇才。

    ” 曹操知他們已明白自己的用意,就把曹丕及曹植幾個兒子一指,說道:“諸君輔佐我打下半壁河山,功高勞苦。

    但我畢竟年邁,雖有老骥之心,但人生幾何,望諸位多給吾兒指教,增長治國見識。

    選拔人才之事,我意還是不拘品行。

    昔日伊摯,傳說均賊人出身,管仲乃桓公車囚,然彼等皆得重用,國運因之振作,興盛;蕭何、曹參乃小吏,韓信被譽為遊手好閑之徒,陳平更是臭名滿天下,衆人恥與為伍,但他們終能助漢高祖立大業,定天下。

    ” 曹操說到這裡,回頭看看兒子們,接着又繼續他的演講:吳起的大名傳揚千古,但他喜争權柄,為達目的殺妻也為之,散盡千金求一官半職,連母辭世亦不奔喪,如此德行之人,卻在魏國統率大軍為将時,秦軍不能東進;在楚國為相,韓、趙、魏三晉不敢南征,可見他于國家是何等的重要…… 曹操的這一席話,整理出來就是建安二十二年魏王府發出來的《舉賢勿拘品行》的文告。

     開完會,楊修與司馬懿出了魏王府邸,司馬懿邀楊修至他家飲宴。

     楊修善飲健談,才思敏捷,在曹營人皆盡知,他與曹植交好,也得曹操青睐。

    司馬懿與楊修對飲幾杯後,兩人的話題就圍繞今天的會議侃開了。

     楊修快嘴,憋不住話:“仲達,魏王今天所談一切,是為他後人接替基業安排班底。

    但魏王雖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