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魏武如騎庸(1)

關燈
漢皇似坐氈 一七五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班師回到了邺城。

     曹操是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的。

    确實,以地利而言,邺城在河北南端,向西可往太行山,東接華北平原,南為東南向的漳河,正南朝向殷墟。

    自邺城南下,可直抵鄭州,向西可到洛陽,而洛陽的東南面,則是許都。

     曹操為了自己有一個安适的辦公環境,又在邺城的北區以西、漳河之畔,修築了銅雀台為中心,金鳳台,玉鳳台為左右的“邺城三台。

    ”共有數百個房間,曹操在此召開軍事會議,更在此聚集文人名士,廣開詩會,吟詩作賦,歌詠舞蹈,十分安适,就漸漸不去許都。

     當然,也并不全是因為邺城的舒适,才讓他樂不思都。

    自獻帝劉協在建安元年被曹操迎還許都以來,劉協總算結束了颠沛流離的逃亡生涯,起居、服飾等方面,才開始真正像個皇帝的樣子。

    隻是國家的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曹操一人手中,劉協身邊的一些公卿大臣,便免不了有牢騷,不滿其僅僅有位而無權的處境;大批外戚也是如此。

    因為他們的富貴與權力都落在皇帝身上,而皇帝隻是形同虛設,他們自己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劉協原本是一個較為平和的人,又因感激群雄之中有曹操“奉戴天子”,所以對曹操之權重頗為原囿。

    可是衆大臣與外戚無一日不煽動,便使權力欲還不太嚴重的劉協為了争取天子的自尊,而開始與曹操發生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的沖突。

     首先,是議郎趙彥在獻帝禦前提出“宮中”和曹操“府中”———實質上也就是許都和邺城———的權力分配問題,力言府中淩駕于宮中之上的具體情形,鼓勵獻帝與曹操談判,收回大權。

     曹操當時正與呂布激戰,将破張繡之時,折了長子曹昂。

    一時聞此,大怒欲狂,立即派人以煽動叛亂,分化政府的罪名,處殺了趙彥。

    獻帝大驚,此後,隻要見曹操有事入殿,便深感懼怕。

     一日,獻帝思考良久之後,诏曹操進宮參見,曹操立即入殿。

    獻帝見了曹操,就直截了當地說:“你如果真願意輔佐我治理天下,我就請你尊重我應有的權責和地位;如果不能做到,我願意讓出皇帝之位。

    請你三思,全權處治吧!” 曹操聽了,臉色遽變,立即伏地謝罪,并請求當即退朝。

     從此以後,曹操能不上朝就盡量不上朝,即使有事,也由他的首席謀士荀彧一人代為溝通。

    在獻帝身邊,不反對曹操專權的其實也有許多人,他們多身居要職,有實際的權柄,但一律都是曹營的人。

    而曹營中唯一對獻帝始終保持尊敬和好感的,則隻有荀彧一人而已,如今曹操又不想上朝,這樣,朝廷和宰相府中唯一的溝通渠道就隻是荀彧一人了。

     這邊,曹操更加緊了對邺城的擴建,他裁決軍政大事,除了在這邺城“行府”外,就是在南征北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