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論國策伸達主戰 讨吳蜀大魏失利

關燈
劉備病逝,曹丕大喜,欲起兵讨蜀,司馬懿獻上宏圖大計;吳蜀聯盟,魏軍失利;曹丕伐吳,慘敗而回,可歎曹丕一命歸西…… 卻說劉備見獻帝被廢,曹丕篡漢稱帝,憂憤成疾,于蜀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病逝于白帝城永安宮。

    臨終托孤,讓諸葛亮輔佐太子劉禅即位,改元建興。

     魏帝曹丕聞訊大喜:“太好了!我早等着這一天哩。

    現在正好乘蜀國大喪,起兵讨伐。

    ” 太尉賈诩出班奏道:“陛下不可。

    劉備雖亡,但諸葛亮傾力輔佐幼主。

    恐我軍勞兵糜饷,徒勞無益。

    ” 曹丕不高興地問:“照你說,孤就當這太平皇帝嗎?” 賈诩道:“陛下做了皇帝,眼下緊要的是要把國家治理好。

    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

    隻是,目前時機還不成熟,欲速則不達也。

    吳、蜀雖小,卻都有山水之險可資固守。

    諸葛亮善治國,孫權、陸遜善用兵,都不是可以輕易消滅得了的。

     臣以為用兵之道,必先具備取勝的條件,然後才能發兵;估量準了敵軍的實力,了解了敵方的将帥,才能不犯錯誤。

    恕臣直言,陛下手下的群臣,有誰是孫權、孔明的對手?即使陛下親自出征,也未必有十分的取勝把握。

    因之,為今之計,當先文治而後武功。

    ” “如何個先文治後武功?” “崇尚德行教化,使天下歸心。

    ” “夫子之見,夫子之見。

    ”忽一聲高喊。

    衆臣看去,卻是督軍禦史中丞司馬懿。

     曹丕見有人支持自己,十分高興:“仲達愛卿,有何高見,請講。

    ” 對賈诩的一通議論,司馬懿有一半贊同一半反對。

    崇尚德行教化是對的。

    尤其是曹丕一當上魏主,便荒淫無度,還大肆建造宮殿苑林。

    這都是亡國之舉,勸說他改正又談何容易。

    倒不如趁他年輕氣盛,鼓勵他多多征戰,把錢用到戰争上也比花在建造宮苑上強。

    再有,就是他更反感賈诩對孫權、孔明的懼怕。

    說什麼大魏沒有孫權。

    孔明的對手,因此,他堅定他說:“陛下,臣以為此時是攻蜀的最好時機。

    ” “對!”大将軍曹真也早忍不住了。

    這賈诩也大小瞧人了。

    怎敢說大魏無人能敵孫權孔明呢? 曹丕迫不及待他說:“二位愛卿,快說說如何個打法?” 司馬懿說:“臣以為既打就要打勝。

    可要一下取勝,光憑中原的兵馬,恐一時難以奏效。

    如發五路兵馬,四面夾攻,則諸葛亮有如甕中之鼈,唾手可擒。

    ” 曹丕發愁道:“哎呀呀,孤到哪兒去弄五路兵馬呢?” “陛下莫愁,聽臣一一道來。

    這第一路兵馬嘛,陛下可修書一封,差使往西番見羌王轲比能,賂以金帛,請他們派羌兵十萬,從旱路取西平關。

    第二路,派使者到南蠻,許蠻王盂獲以金帛官職,令起兵十萬攻打四川之南部的益州、永昌等郡。

    第三路;遣使人吳,許以割地,令孫權起兵十萬,攻四川夾口,取涪城。

    第四路,令降将盂達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

    然後命大将軍曹真為大都督,由京兆徑出陽平關取西川——這是第五路。

    五路并進,摧枯拉朽,諸葛亮縱有呂望之才,也是螳臂擋車。

    ” 曹丕聽的心花怒放,立即修書遣使,分頭出發,又命曹真為大都督,領兵十萬,直取陽平關。

     司馬懿自視此計十分周密,卻不料求人哪有那麼容易? 先說西番羌兵來到西平關,卻見是大将馬超守關。

    羌兵最懼馬超,視馬超為神威天将軍,哪敢交手?不戰自退。

    南蠻孟獲卻被魏延用疑兵計殺回山中。

    上庸孟達剛出兵,便染病而退。

    曹真兵出陽平關,被趙雲阻住,不能取勝。

    東吳孫權十分狡猾,聽了陸遜的話,按兵觀望,如别處兵馬取勝則出兵。

    現見四路兵馬皆敗,正好不出兵,這樣又搪塞了魏主,又不得罪西蜀。

     孫權正為自己的巧妙安排而高興,忽報西蜀使者鄧芝求見。

     原來,鄧芝受諸葛亮差遣,來東吳陳說利害,以吳有三江之固、蜀有山川之險來打動孫權,以結盟好,共抗曹魏。

     孫權被鄧芝的三寸不爛之舌所打動,遂派使者回訪西蜀,願結盟好。

     魏帝曹丕見四路大軍皆敗,東吳虛張聲勢并不出兵,正氣惱問,又聞報吳蜀通好,真如火上澆油,氣炸了肺。

    恨恨道:“好你個孫權碧眼小兒,對朕陽奉陰違。

    朕要讨平東吳,拿你問罪。

    ” 待中辛毗見狀奏道:“陛下息怒。

    我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