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仲達獻計魏王稱帝 曹丕失策自丢二城

關燈
曹丕白失襄、樊二城,十分懊悔,司馬懿進勸:“隻要大王乘天時順民意,天下遲早都是大王的。

    ”天時:各地出現了黃龍、麒麟、鳳凰……民意:太史丞拿出了奇書,發表了高論……獻帝掩面大哭,隻得草诏禅讓。

     曹仁見東吳大兵壓境,十分驚慌,認為樊城、襄陽地處前沿,糧草不濟,難以抵敵東吳。

    請求魏王準許撤到南陽。

     曹丕聞報,忙召衆文武商議,說:“先王曾許諾東吳,殺了關羽,便還其樊城、襄陽。

    現東吳出兵索要,樊城、襄陽糧草不濟危急萬分,衆愛卿看如何是好? 司馬懿道:“先王雖答應東吳殺了關羽,便還其樊城、襄陽,但這是外交的一種策略。

    東吳殺了關羽,已經得了荊州,應該知足了,要知道,這兩個地方對我們太重要了。

    它們是水陸要沖,戰略重地,千萬不能放棄。

    現在東吳隻不過是虛張聲勢。

    他根本不會知道我糧草不濟,不會貿然進犯的。

    我們隻需派援兵押運糧草前去即可。

    ” 曹丕心裡一直在嘀咕,自己剛即位就打仗,要是打敗了,豈不令天下人恥笑?要說打勝,倉促應戰,又談何容易? 便下定決心,不顧司馬懿的勸說,命曹仁焚棄二城,撤向南陽。

     曹仁撤走後,不見孫權動靜。

    原來孫權正是虛張聲勢,恫吓而已。

    想不到小魏王全沒有乃父之風,略施小計,一吓便得逞,好不高興。

     曹丕見白自失卻二城,卻是好不懊悔。

     司馬懿見狀,勸道:“既如此,大王也不必後悔了。

    隻要大王乘天時順民意,天下遲早是大王的。

    ” 曹丕忙問:“愛卿所講是何意思?” “當年,孫權曾勸先王順天應時稱帝。

    先王認為時機還不成熟,說他隻願做個周文王。

    這意思還不清楚嗎?這是說時機成熟時,讓大王你來代漢稱帝呀!” 曹丕聽了心中一陣竊喜,可表面上擺出一副懵懂莫辨的樣子問:“這……怎麼能行呢?” 司馬懿說:“怎麼不行呢?臣看獻帝懦弱無能,隻是個擺設,漢祚名存實亡,大王建功立業的時機到了。

    臣以為隻需如此如此便可以促成。

    ” 曹丕聽了司馬懿的謀劃,大喜。

    當即選定吉日,親統大兵三十萬,請旨南征,以顯示手握兵權,有先王那樣的軍事才幹。

    他摹仿當年漢高祖劉邦衣錦還鄉,率大軍浩浩蕩蕩來到家鄉礁縣,大擺宴席,宴請六軍将士和家鄉父老,恭恭敬敬地祭飨先瑩。

     一時間,家鄉父老,揚塵遮道,奉筋進酒,搞得沸沸揚揚,盛大無比。

     聲勢傳到東吳,孫權因殺了關羽,正與劉備矛盾尖銳,時時提防劉備尋釁。

    近日又白白得了樊城、襄陽,就想結好曹魏。

    忙派使者到礁縣恭賀曹丕繼魏王,并答應魏吳和好,互不侵犯。

     曹丕擺出一副大度的樣子,接受東吳的好意。

    他達到了安定南方的目的,高高興興回到許都。

     一回來,一場場好戲就開演了。

     東邊來使者奏報:“礁縣出現了黃龍。

    ” 北邊來使者奏報:“郵郡出現了麒麟。

    ” 南邊來使者奏報:“饒安飛來了鳳凰。

    ” 還有人在石邑見到了白雉雞。

     一時間,種種祥瑞的傳聞在朝野傳播,撩撥得人心裡呼呼地竄着火苗。

     這時候,太史丞許芝晃着花白頭發的腦袋濺着唾沫星子,煞有介事地在朝房裡對等着朝見的衆文武說:“諸位,你們聽到外面的種種傳說了嗎?無獨有偶,我近日更是得到一本奇書,叫《易運期》。

    你們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