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篇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關燈
來覆去請求諸葛瞻快速進兵險要,不要讓敵人進入平原曠野,以至于叩頭流血,而諸葛瞻仍然是猶豫不決無法決斷。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争虎鬥脍炙人口,兒子輩的較量則是一敗塗地。

    趁諸葛瞻猶豫的時候,鄧艾立刻長驅直入,先擊敗了諸葛瞻的前鋒部隊。

    諸葛瞻無奈,退往綿竹。

    鄧艾寫了封信來引誘他:"你要是肯投降,我将保薦你為琅琊王。

    "諸葛瞻大怒,立刻将鄧艾的使者斬首并列陣相待。

    鄧艾派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司馬師篡出擊,兩人占不到上風後跑回來叫苦:"敵人不好打啊!"這下子輪到鄧艾大發雷霆:"存亡之分,在此一舉,哪裡有不行的道理!"鄧忠師篡立刻上馬回身,一鼓作氣大敗諸葛瞻黃崇,并在亂軍中将二人擊殺。

    此後魏軍暢通無阻,距離成都隻有150裡的路程了,并且再也沒有雄師天險阻擋。

    成都與劍閣的聯絡同時被切斷。

     自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克成都後,還從來沒有人能夠攻進到益州腹地,而鄧艾這一下子就兵臨成都,蜀漢朝野驚恐萬狀,當真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平民百姓抛棄家園向深山老林裡逃命,蜀漢的官員對此已經無能為力。

    劉禅急中生不了智,滿朝公卿也是大眼瞪小眼。

    成都雖然還有少量的部隊,但顯然已經沒法再打下去了。

    有人提議吳蜀既然是同盟,不如逃到東吳組織流亡政府;有人提議南逃南中少數民族。

    蜀漢的光祿大夫谯周反對這些建議,并力主投降:"自古以來,沒聽說過跑到别的國家去當皇帝的。

    到了吳國必定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頭。

    何況,明擺着魏能滅吳而吳不能吞魏,難道等東吳覆滅後再次跟着東吳向魏國低頭嗎?如果南逃,早就應該有所準備。

    如今大難臨頭再去避難,那裡的人可不是君子,完全沒有保證。

    恐怕我們這裡一動那裡就變生不測,能否安全到達那裡都是問題。

    如今我們雖然垮了,東邊還有一個姓孫的,魏國不會因大局已定而拒絕我們的投降。

    如果他們不能裂土封疆來對待陛下,我将親赴洛陽,以古人的道義力争。

    "蜀漢群臣的“東南飛”也不過是病急亂投醫,聽到谯周的大道理後都不吱聲了。

    劉禅雖然還有南逃的想法,看到大家洩了氣,終于來了個少數服從多數。

    他命令大舅子侍中張紹(張飛子)拿着玉玺去見鄧艾,并下命令讓姜維停止抵抗。

    蜀漢終于舉起了雙手。

     這時的姜維,正在撤退的路上。

    他聽說諸葛瞻戰死後就知道不妙,不知道劉禅會往哪裡跑,再也顧不上劍閣撤兵向巴東(重慶湖北一帶)。

    原本打算撤退的鐘會也重新出手,進占劍閣後緊追不舍。

    鐘會自己進據益州樞紐涪城後得理不饒人,命令胡烈等部下追着姜維的屁股猛打。

    半路上姜維得到了後主劉禅的命令,也被迫舉起了白旗。

    他先将自己的節钺送給了魏軍前鋒胡烈,然後自己帶着張翼廖化等人親自去見鐘會投降。

    蜀漢将士見到如此窩囊地當了亡國奴,拔刀怒砍路邊的石頭,以為奇恥大辱。

    然而,生米成了熟飯,各地的官吏也在劉禅命令下一一舉起了白旗,這時是景元四年十一月。

    自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到此三個月間,魏國全面征服了蜀漢,稱帝四十二年的蜀國滅亡。

     注1這時大赦并非死到臨頭的閑情逸緻,其目的大概可以從下面的事情中看出來。

    在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布匿戰争中,漢尼拔率迦太基軍于公元前216年8月在意大利東南部的坎尼之戰中,以5萬兵力消滅羅馬軍8萬餘人,羅馬一度岌岌可危。

    此後羅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防止局勢的惡化,其中一項就是從奴隸主手裡贖買了八千名奴隸,同時征召在押罪犯四千人用以組織兩個軍團。

    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曆史上也不罕見,牧野之戰中的商和秦末時章邯反擊關東起義軍時都征召了大量的罪犯。

    此時蜀漢的大赦,大概是同樣的目的,即遭受嚴重威脅時盡量積蓄力量的非常手段。

     注2鄧艾的偷襲部隊有多少人,史書沒有明确記載。

    鄧艾軍原有3萬人,準備偷渡陰平小道,不可能将全部人馬帶來,史書稱是率輕兵偷渡,那麼必定會留下騎兵和重裝部隊來看守營壘和辎重。

    《中國戰術史》(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中認為約為1萬人,而《中國戰争史》認為是精兵1萬,另2萬人在後面負責運輸和後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