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篇 舊的去了新的不來
關燈
小
中
大
沒來,諸葛太傅當年橫行,孫大将軍繼續霸道。
大家接着在更加濃厚的烏煙瘴氣中苟延殘喘。
此後不久,北方的魏國也發生了一起内讧。
作為結果,大将軍司馬師殺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以及皇後的父親張緝。
然而,這件事三國志,資治通鑒和世說新語的記載有相當的差别。
司馬師年少時,和何宴夏侯玄等後來的死敵相當要好,也曾參與他們的浮華之交并為八達之一。
何宴對夏侯玄司馬師相當的欣賞,經常稱贊他們的才幹并将他們相提并論。
司馬懿兵變後處理曹爽黨羽,但對四聰八達并不曾一概打壓,八達之首諸葛誕還從此飛黃騰達,畢竟他們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界限既清楚又模糊。
夏侯玄确實有些真才實學,他曾經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向司馬懿提出過三項政治改革建議,其主要論點為第一,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雖然已經幾十年,但實際執行中總不太規範,因此他建議進行改革限制中正幹預政府用人的權力;第二,曹魏沿用了東漢州郡縣三級政府制度,但郡這一級職責不明,經常是縣裡的實幹被郡一級作為自己的政績冒領,因此建議将其精簡為州縣兩級;第三,漢朝對于百官的服裝有相當的要求,大将軍以上的人必須華服,為了提倡節儉反對奢華他建議改革服制,廢除這些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這三項改革都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
可見夏侯玄還是有相當的政治才能,并且名聲在外。
但紅顔薄命,他提出這些建議時司馬懿正遭到曹爽打壓,而曹爽哪裡會管這樣的"閑事"?曹爽覆滅後司馬懿又因為他是曹爽一黨及表弟而疏遠了他,從此他僅僅擔任了一些位高權不重的閑職。
因此,他的建議僅僅停留在建議。
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是中書令李豐。
李豐年少也相當有名,因此被曹魏啟用。
當年他的政治态度介于曹爽司馬懿之間,因此曹爽倒黴後他得以幸免,司馬師對李豐也予以重用。
然而,李豐最欣賞的其實是夏侯玄。
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來,時不時的和魏國小皇帝曹芳單獨談論國政。
司馬師知道他們肯定會談論自己,就把李豐叫來問問,李豐卻不敢直說。
司馬師心說,這不是做賊心虛嗎?他當即就火了,立刻将李豐殺死,并收夏侯玄以及與他們關系密切的皇丈張緝下獄(注1)。
夏侯玄是當年從長安被司馬懿調入洛陽,實際上監視起來的。
司馬懿去世時,有人祝賀他說這次他不用擔心了,夏侯玄卻認定自己必死:"司馬懿還能因為我是姻親而客氣三分,司馬師司馬昭這兩個可作不到。
"如今,終于被他言中。
夏侯玄被抓後,面對各種審問都面無懼色。
第一,他本來就是高傲的人;第二,他知道司馬師不會放過他。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二月,夏侯玄等人以妄圖脅迫皇帝(曹芳)殺害大将軍(司馬師)的罪名被處斬;三月,司馬師廢曹芳的皇後張氏。
夏侯玄李豐等人的作為,确實有浮華不實趨炎附勢等缺陷,但尚沒有反對曹魏司馬的具體行動,因此此案基本可以肯定是冤案。
三國志中記載的李豐有任命夏侯玄為大将軍張緝為骠騎将軍的動議,或許真的是他的想法,因此為司馬師所不容。
司馬懿殺王淩相當慎重,欲擒故縱一直到證據确鑿才動手,而司馬師卻沒有這樣的老到,當然會引起連鎖反應。
魏國的皇帝曹芳當時已經不小了,對此立刻就起了不滿。
這個時候,司馬昭正以安東将軍的身份駐紮在許昌。
當年秋,姜維再度進攻魏國,魏國調令他赴長安增援關隴一帶。
司馬昭帶領本部人馬路過洛陽時按照禮節請曹芳閱兵。
當時就有人勸曹芳趁勢殺司馬昭奪其兵馬後再對付司馬師,連诏書都替曹芳寫好了。
然而,曹芳八歲登基從來從來沒掌過實權幹過實事,突然之間哪裡能成就這樣的大計?這件事唯一的後果,就是導緻了曹芳的倒台。
注1這件事是司馬師動手的導火索,但各家的差别也在于此。
按三國志及世說新語,李豐确有廢司馬師的計劃,而司馬師對此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後招李豐來。
李豐情知事情洩漏,當面大罵司馬師而被殺。
這裡采取的說法根據資治通鑒,略微顯得輕描淡寫。
大家接着在更加濃厚的烏煙瘴氣中苟延殘喘。
此後不久,北方的魏國也發生了一起内讧。
作為結果,大将軍司馬師殺太常夏侯玄,中書令李豐以及皇後的父親張緝。
然而,這件事三國志,資治通鑒和世說新語的記載有相當的差别。
司馬師年少時,和何宴夏侯玄等後來的死敵相當要好,也曾參與他們的浮華之交并為八達之一。
何宴對夏侯玄司馬師相當的欣賞,經常稱贊他們的才幹并将他們相提并論。
司馬懿兵變後處理曹爽黨羽,但對四聰八達并不曾一概打壓,八達之首諸葛誕還從此飛黃騰達,畢竟他們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界限既清楚又模糊。
夏侯玄确實有些真才實學,他曾經在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向司馬懿提出過三項政治改革建議,其主要論點為第一,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雖然已經幾十年,但實際執行中總不太規範,因此他建議進行改革限制中正幹預政府用人的權力;第二,曹魏沿用了東漢州郡縣三級政府制度,但郡這一級職責不明,經常是縣裡的實幹被郡一級作為自己的政績冒領,因此建議将其精簡為州縣兩級;第三,漢朝對于百官的服裝有相當的要求,大将軍以上的人必須華服,為了提倡節儉反對奢華他建議改革服制,廢除這些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這三項改革都得到了司馬懿的肯定。
可見夏侯玄還是有相當的政治才能,并且名聲在外。
但紅顔薄命,他提出這些建議時司馬懿正遭到曹爽打壓,而曹爽哪裡會管這樣的"閑事"?曹爽覆滅後司馬懿又因為他是曹爽一黨及表弟而疏遠了他,從此他僅僅擔任了一些位高權不重的閑職。
因此,他的建議僅僅停留在建議。
這一事件的導火索是中書令李豐。
李豐年少也相當有名,因此被曹魏啟用。
當年他的政治态度介于曹爽司馬懿之間,因此曹爽倒黴後他得以幸免,司馬師對李豐也予以重用。
然而,李豐最欣賞的其實是夏侯玄。
李豐擔任中書令兩年來,時不時的和魏國小皇帝曹芳單獨談論國政。
司馬師知道他們肯定會談論自己,就把李豐叫來問問,李豐卻不敢直說。
司馬師心說,這不是做賊心虛嗎?他當即就火了,立刻将李豐殺死,并收夏侯玄以及與他們關系密切的皇丈張緝下獄(注1)。
夏侯玄是當年從長安被司馬懿調入洛陽,實際上監視起來的。
司馬懿去世時,有人祝賀他說這次他不用擔心了,夏侯玄卻認定自己必死:"司馬懿還能因為我是姻親而客氣三分,司馬師司馬昭這兩個可作不到。
"如今,終于被他言中。
夏侯玄被抓後,面對各種審問都面無懼色。
第一,他本來就是高傲的人;第二,他知道司馬師不會放過他。
正元元年(公元254年)二月,夏侯玄等人以妄圖脅迫皇帝(曹芳)殺害大将軍(司馬師)的罪名被處斬;三月,司馬師廢曹芳的皇後張氏。
夏侯玄李豐等人的作為,确實有浮華不實趨炎附勢等缺陷,但尚沒有反對曹魏司馬的具體行動,因此此案基本可以肯定是冤案。
三國志中記載的李豐有任命夏侯玄為大将軍張緝為骠騎将軍的動議,或許真的是他的想法,因此為司馬師所不容。
司馬懿殺王淩相當慎重,欲擒故縱一直到證據确鑿才動手,而司馬師卻沒有這樣的老到,當然會引起連鎖反應。
魏國的皇帝曹芳當時已經不小了,對此立刻就起了不滿。
這個時候,司馬昭正以安東将軍的身份駐紮在許昌。
當年秋,姜維再度進攻魏國,魏國調令他赴長安增援關隴一帶。
司馬昭帶領本部人馬路過洛陽時按照禮節請曹芳閱兵。
當時就有人勸曹芳趁勢殺司馬昭奪其兵馬後再對付司馬師,連诏書都替曹芳寫好了。
然而,曹芳八歲登基從來從來沒掌過實權幹過實事,突然之間哪裡能成就這樣的大計?這件事唯一的後果,就是導緻了曹芳的倒台。
注1這件事是司馬師動手的導火索,但各家的差别也在于此。
按三國志及世說新語,李豐确有廢司馬師的計劃,而司馬師對此有了某種程度的了解後招李豐來。
李豐情知事情洩漏,當面大罵司馬師而被殺。
這裡采取的說法根據資治通鑒,略微顯得輕描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