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篇 淮南三叛之一 老姜
關燈
小
中
大
心必異”的羌兵開始不聽使喚,姜維反過來還得去鎮壓。
大家額手稱慶之餘,鄧艾認為姜維退去不久,随時都有回來的可能,還是小心點好。
果然,沒幾天姜維卷土重來,但因為魏國有防備而無能為力。
他打算偷襲别的地方,也被鄧艾看破而搶先了一步。
無奈之下,姜維隻好真的退了兵。
西邊平靜了,東南卻起了大事。
司馬懿誅殺曹爽一事雖然得到京城官員的普遍支持,卻令四方的官員多少感到震撼不安。
為了安撫人心,在調整長安防務的同時司馬懿也在積極安撫東南。
政變時,三公中的太尉蔣濟司徒高柔都在洛陽,唯一缺席的就是遠在淮南的司空王淩。
王淩是當年和呂布一起殺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子,李催郭汜攻破長安時他于亂軍中逃了一命。
早年,他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及賈逵等人有交情,後來在長期在淮南一帶鎮守。
曹爽對他相當地拉攏,任命他為車騎将軍,後來又升任司空。
司馬懿上台後,也對他加以籠絡。
政變後不久原太尉蔣濟因為未能挽救曹爽,感到失信于人而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司馬懿順勢任命王淩為三公之首的太尉。
然而,就在當年冬天,司馬懿卻得到了密報:王淩有反叛朝廷令立新君的圖謀! 原來,王淩對司馬懿鎮壓曹爽一舉相當不滿。
鑒于曹芳年紀太小,他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謀另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注2)為帝,并暗中準備多時。
他給在洛陽的兒子王廣寫信,要他也參與。
沒想到他兒子卻反對,勸他慎重:“圖謀大事,應順應民意。
曹爽驕奢何宴虛浮,丁、畢、桓、鄧四人雖然有名望,但畢竟專橫無理。
他們變更朝廷法典,朝令夕改,心中雖有志向可謂好高骛遠。
百姓的習慣,哪裡能象他們一樣朝三暮四?沒人能夠聽從。
因此他們雖然聲震天下,被殺後天下名士一下子少了一半,但百姓卻得以安居樂業而沒人為他們悲傷。
如今司馬懿的意圖不好揣摩,但他的所作所為并不算叛逆。
任用賢能,樹立心腹,修改前朝政令而取得大衆贊同。
曹爽的胡來,他沒有不徹底廢除的,一切都以安撫百姓為重。
況且如今司馬父子兄弟都手握重權,想滅亡他們談何容易!”事後看來,王廣這番話頗有先見之明,正點中了此番事件的要害。
然而,王淩卻聽不進去,反而加緊了政變的部署。
倒黴的是,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十一月,正當王淩令狐愚聯系曹彪時令狐愚突然病死了。
這時候令狐愚的手下兖州治中楊康正在洛陽司徒府上彙報兖州政務。
作為兖州的官吏,他熟知王淩等人的政變計劃,也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一旦失敗,自己不是要落到何宴桓範一樣的地步嗎?令狐愚已經去世,而那個王太尉畢竟不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想來想去,他終于向司徒高柔舉報,揭發了王淩的圖謀。
高柔不敢怠慢,趕快報告了司馬懿。
司馬懿聽到報告後,相當地吃驚。
然而,王淩的職位是憑自己的功勞掙到的,相當有戰功威望,又官居太尉。
沒有确鑿的證據不能輕舉妄動。
于是司馬懿決定暫時隐忍不發,并任命了黃華為新任兖州刺史。
同時,他對王淩的一舉一動開始密切注意。
被蒙在鼓裡的王淩對此一無所知,仍然還在按部就班地部署。
第二年,他又根據星相有利的判斷,堅定了動手的決心。
從王淩機謀洩漏到動手,期間有一年多。
這一年多裡,東吳的孫權再次因為太子的廢立胡來,并最終廢孫和殺孫霸,而立了個孫亮。
為此事,他又無故牽連了十幾名大臣,有的發配邊遠有的幹脆殺頭,連自己的女婿朱據都打了一百大闆。
趁吳國内讧良機,魏國在荊州一帶設下圈套并大敗吳軍。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年事已高的孫權擔心自己死後魏國會趁機進犯(孫權本人就常來這一手),命令東吳軍兵大舉進攻淮南一帶試圖先挫敗魏國主力,并決徐水堤。
王淩終于等到機會。
他以東吳來勢洶洶為名,請求朝廷給他調動軍
大家額手稱慶之餘,鄧艾認為姜維退去不久,随時都有回來的可能,還是小心點好。
果然,沒幾天姜維卷土重來,但因為魏國有防備而無能為力。
他打算偷襲别的地方,也被鄧艾看破而搶先了一步。
無奈之下,姜維隻好真的退了兵。
西邊平靜了,東南卻起了大事。
司馬懿誅殺曹爽一事雖然得到京城官員的普遍支持,卻令四方的官員多少感到震撼不安。
為了安撫人心,在調整長安防務的同時司馬懿也在積極安撫東南。
政變時,三公中的太尉蔣濟司徒高柔都在洛陽,唯一缺席的就是遠在淮南的司空王淩。
王淩是當年和呂布一起殺董卓的司徒王允的侄子,李催郭汜攻破長安時他于亂軍中逃了一命。
早年,他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及賈逵等人有交情,後來在長期在淮南一帶鎮守。
曹爽對他相當地拉攏,任命他為車騎将軍,後來又升任司空。
司馬懿上台後,也對他加以籠絡。
政變後不久原太尉蔣濟因為未能挽救曹爽,感到失信于人而一病不起不久去世,司馬懿順勢任命王淩為三公之首的太尉。
然而,就在當年冬天,司馬懿卻得到了密報:王淩有反叛朝廷令立新君的圖謀! 原來,王淩對司馬懿鎮壓曹爽一舉相當不滿。
鑒于曹芳年紀太小,他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密謀另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注2)為帝,并暗中準備多時。
他給在洛陽的兒子王廣寫信,要他也參與。
沒想到他兒子卻反對,勸他慎重:“圖謀大事,應順應民意。
曹爽驕奢何宴虛浮,丁、畢、桓、鄧四人雖然有名望,但畢竟專橫無理。
他們變更朝廷法典,朝令夕改,心中雖有志向可謂好高骛遠。
百姓的習慣,哪裡能象他們一樣朝三暮四?沒人能夠聽從。
因此他們雖然聲震天下,被殺後天下名士一下子少了一半,但百姓卻得以安居樂業而沒人為他們悲傷。
如今司馬懿的意圖不好揣摩,但他的所作所為并不算叛逆。
任用賢能,樹立心腹,修改前朝政令而取得大衆贊同。
曹爽的胡來,他沒有不徹底廢除的,一切都以安撫百姓為重。
況且如今司馬父子兄弟都手握重權,想滅亡他們談何容易!”事後看來,王廣這番話頗有先見之明,正點中了此番事件的要害。
然而,王淩卻聽不進去,反而加緊了政變的部署。
倒黴的是,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十一月,正當王淩令狐愚聯系曹彪時令狐愚突然病死了。
這時候令狐愚的手下兖州治中楊康正在洛陽司徒府上彙報兖州政務。
作為兖州的官吏,他熟知王淩等人的政變計劃,也知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一旦失敗,自己不是要落到何宴桓範一樣的地步嗎?令狐愚已經去世,而那個王太尉畢竟不是自己的親朋好友。
想來想去,他終于向司徒高柔舉報,揭發了王淩的圖謀。
高柔不敢怠慢,趕快報告了司馬懿。
司馬懿聽到報告後,相當地吃驚。
然而,王淩的職位是憑自己的功勞掙到的,相當有戰功威望,又官居太尉。
沒有确鑿的證據不能輕舉妄動。
于是司馬懿決定暫時隐忍不發,并任命了黃華為新任兖州刺史。
同時,他對王淩的一舉一動開始密切注意。
被蒙在鼓裡的王淩對此一無所知,仍然還在按部就班地部署。
第二年,他又根據星相有利的判斷,堅定了動手的決心。
從王淩機謀洩漏到動手,期間有一年多。
這一年多裡,東吳的孫權再次因為太子的廢立胡來,并最終廢孫和殺孫霸,而立了個孫亮。
為此事,他又無故牽連了十幾名大臣,有的發配邊遠有的幹脆殺頭,連自己的女婿朱據都打了一百大闆。
趁吳國内讧良機,魏國在荊州一帶設下圈套并大敗吳軍。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年事已高的孫權擔心自己死後魏國會趁機進犯(孫權本人就常來這一手),命令東吳軍兵大舉進攻淮南一帶試圖先挫敗魏國主力,并決徐水堤。
王淩終于等到機會。
他以東吳來勢洶洶為名,請求朝廷給他調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