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篇 高平陵政變
關燈
小
中
大
立刻将勾結曹爽的黃門張當捉拿歸案嚴加審訊。
曹爽能從皇宮中得到貢品宮女,就是這個張當的"功勞"。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何況曹爽等本來就惡貫滿盈。
沒幾天,就審出了曹爽要在當年三月兵變謀反的罪行。
司馬懿本來不知道桓範出城時曾口稱自己謀反,打算将他官複原職,但那個守将司藩卻不敢不上報。
司馬懿聽說後,臉色立即就變了:"誣蔑他人謀反,這是什麼罪名?"誣告者抵罪是當時的法律原則,于是桓範以死罪下獄。
審訊過程中,司馬懿重用了那個曹魏的驸馬美男子何宴。
原為曹爽死黨的何宴為了為自己開脫,審訊曹爽“反革命集團”時果然不遺餘力。
他的努力最後終于換來了司馬懿的微笑:“辛苦了。
如今他們的罪行都已經查清。
按照法規,共有八家應該下獄滅族。
”何宴數來數去,曹爽兄弟,鄧飏李勝,丁谥畢軌,桓範張當,怎麼數都隻有七家啊。
八家?"這另外一家,還請太傅明示。
"司馬懿臉上的微笑一下子就消失了:"你真的不知道?!"何宴抓耳撓腮:"這個,這個..."突然,他看到司馬懿那冷冰冰的眼神後,立刻就開了竅:"難道就是我何宴..."就這樣,何宴出了生平的最後一次洋相後被下獄。
司馬懿将整理好的罪證上奏朝廷。
曹爽貴為大将軍,罪名又是謀反滅族的大罪,必須彙集公卿商讨後才能定罪處斬。
司馬懿于是召集大家商量将這些人滅族,這時隻有太尉蔣濟站出來為曹爽說了句話:"曹真的功勞,怎能讓他斷子絕孫?"蔣濟這句話,不知是請司馬懿饒恕曹爽本人還是留下曹爽一子。
客觀地說,曹爽一黨的所作所為在封建社會是無可饒恕的重罪,如果隻要殺他們本人司馬懿不必如此大動幹戈。
他這麼做就是為了名正言順地斬草除根:"國法不能無視!"于是,何宴就和他親自數出來的七家統統被斬首示衆,并滅三族(注2)。
然而,對于一般的手下,如魯芝辛敞楊綜等人司馬懿一概不予追究,并沒有大開殺戒。
這些人中有些人後來還成為晉朝的新貴。
盡管沒有刀光劍影,高平陵政變的重要性不亞于三國時的任何一場戰争,它奠定了三分歸晉的基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具體說他們什麼時候反目并不容易。
個人認為,公元244年曹爽攻漢中之役是他們關系徹底破裂的開端。
在此之前,司馬懿對曹爽的無能當然不會無動于衷,而曹爽對司馬懿手握重權也相當不滿,但雙方基本是以合法的手段來争奪。
曹爽尊司馬懿為太傅後仍然給他留下了相當的軍事權力,攻蜀從結果看是大敗,但從動機看仍然是想以自己的戰功壓過司馬懿,并沒有太大的不妥之處。
然而,漢中大敗後他似乎看到自己的才能以及政績戰功無論如何不會超過司馬懿了,就開始不惜以随意改動國家法令制度的方法來打擊司馬懿的權勢。
這樣的不擇手段兼明目張膽不但讓司馬懿不滿,更讓朝中正直的大臣怨聲載道,最終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孫禮曾為曹爽的長史,後來卻催司馬懿動手。
司馬懿籌劃政變時連司馬昭都沒告訴,當然更不會事先拉攏什麼人,但動手時仍然一呼百應,朝中的三公九卿幾乎全都倒向了司馬。
其中原因,不外乎兩條:司馬之德高望重,曹爽之不得人心。
無論公私,司馬懿滅曹爽三族狠是狠了點,但這不應單純地看作他對魏國的反叛及個人權力的追求。
畢竟,曹爽的作為是任何忠于魏國的正直人士都無法忍受的。
注1曹操在建安初年招募流散農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後,又在司馬懿的建議下于建安年間讓沒有戰鬥任務的士兵也屯田,分别稱為民屯和軍屯。
後來從事軍屯的士兵雖然保持有軍事建制,但實際上漸漸脫離軍事戰鬥,成為了類似于生産建設兵團的組織,并沒有太高的戰鬥力。
這樣的士兵,被稱為屯田兵。
注2雖然史書中記載滅三族,但司馬懿對這些人似乎并沒有趕盡殺絕。
何宴的夫人是曹操的女兒,而且平常就對何宴一夥的胡來嗤之以鼻。
司馬懿既因為她是皇親又因為她有才德(按三國志記載,這是主要原因)而網開一面。
同時,三國志曹真/曹爽傳記載,嘉平年間曹魏曾封曹真的族孫曹熙,加三百戶來繼承曹真的香火,這似乎就是蔣濟為曹爽說話的效果。
三國演義也記載夏侯令的女兒雖然是曹爽親族,但因為剛烈而為司馬懿器重,也沒有怪罪。
為此案司馬懿所誅殺的人數大概共有一百多人。
曹爽能從皇宮中得到貢品宮女,就是這個張當的"功勞"。
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何況曹爽等本來就惡貫滿盈。
沒幾天,就審出了曹爽要在當年三月兵變謀反的罪行。
司馬懿本來不知道桓範出城時曾口稱自己謀反,打算将他官複原職,但那個守将司藩卻不敢不上報。
司馬懿聽說後,臉色立即就變了:"誣蔑他人謀反,這是什麼罪名?"誣告者抵罪是當時的法律原則,于是桓範以死罪下獄。
審訊過程中,司馬懿重用了那個曹魏的驸馬美男子何宴。
原為曹爽死黨的何宴為了為自己開脫,審訊曹爽“反革命集團”時果然不遺餘力。
他的努力最後終于換來了司馬懿的微笑:“辛苦了。
如今他們的罪行都已經查清。
按照法規,共有八家應該下獄滅族。
”何宴數來數去,曹爽兄弟,鄧飏李勝,丁谥畢軌,桓範張當,怎麼數都隻有七家啊。
八家?"這另外一家,還請太傅明示。
"司馬懿臉上的微笑一下子就消失了:"你真的不知道?!"何宴抓耳撓腮:"這個,這個..."突然,他看到司馬懿那冷冰冰的眼神後,立刻就開了竅:"難道就是我何宴..."就這樣,何宴出了生平的最後一次洋相後被下獄。
司馬懿将整理好的罪證上奏朝廷。
曹爽貴為大将軍,罪名又是謀反滅族的大罪,必須彙集公卿商讨後才能定罪處斬。
司馬懿于是召集大家商量将這些人滅族,這時隻有太尉蔣濟站出來為曹爽說了句話:"曹真的功勞,怎能讓他斷子絕孫?"蔣濟這句話,不知是請司馬懿饒恕曹爽本人還是留下曹爽一子。
客觀地說,曹爽一黨的所作所為在封建社會是無可饒恕的重罪,如果隻要殺他們本人司馬懿不必如此大動幹戈。
他這麼做就是為了名正言順地斬草除根:"國法不能無視!"于是,何宴就和他親自數出來的七家統統被斬首示衆,并滅三族(注2)。
然而,對于一般的手下,如魯芝辛敞楊綜等人司馬懿一概不予追究,并沒有大開殺戒。
這些人中有些人後來還成為晉朝的新貴。
盡管沒有刀光劍影,高平陵政變的重要性不亞于三國時的任何一場戰争,它奠定了三分歸晉的基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司馬懿和曹爽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具體說他們什麼時候反目并不容易。
個人認為,公元244年曹爽攻漢中之役是他們關系徹底破裂的開端。
在此之前,司馬懿對曹爽的無能當然不會無動于衷,而曹爽對司馬懿手握重權也相當不滿,但雙方基本是以合法的手段來争奪。
曹爽尊司馬懿為太傅後仍然給他留下了相當的軍事權力,攻蜀從結果看是大敗,但從動機看仍然是想以自己的戰功壓過司馬懿,并沒有太大的不妥之處。
然而,漢中大敗後他似乎看到自己的才能以及政績戰功無論如何不會超過司馬懿了,就開始不惜以随意改動國家法令制度的方法來打擊司馬懿的權勢。
這樣的不擇手段兼明目張膽不但讓司馬懿不滿,更讓朝中正直的大臣怨聲載道,最終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孫禮曾為曹爽的長史,後來卻催司馬懿動手。
司馬懿籌劃政變時連司馬昭都沒告訴,當然更不會事先拉攏什麼人,但動手時仍然一呼百應,朝中的三公九卿幾乎全都倒向了司馬。
其中原因,不外乎兩條:司馬之德高望重,曹爽之不得人心。
無論公私,司馬懿滅曹爽三族狠是狠了點,但這不應單純地看作他對魏國的反叛及個人權力的追求。
畢竟,曹爽的作為是任何忠于魏國的正直人士都無法忍受的。
注1曹操在建安初年招募流散農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後,又在司馬懿的建議下于建安年間讓沒有戰鬥任務的士兵也屯田,分别稱為民屯和軍屯。
後來從事軍屯的士兵雖然保持有軍事建制,但實際上漸漸脫離軍事戰鬥,成為了類似于生産建設兵團的組織,并沒有太高的戰鬥力。
這樣的士兵,被稱為屯田兵。
注2雖然史書中記載滅三族,但司馬懿對這些人似乎并沒有趕盡殺絕。
何宴的夫人是曹操的女兒,而且平常就對何宴一夥的胡來嗤之以鼻。
司馬懿既因為她是皇親又因為她有才德(按三國志記載,這是主要原因)而網開一面。
同時,三國志曹真/曹爽傳記載,嘉平年間曹魏曾封曹真的族孫曹熙,加三百戶來繼承曹真的香火,這似乎就是蔣濟為曹爽說話的效果。
三國演義也記載夏侯令的女兒雖然是曹爽親族,但因為剛烈而為司馬懿器重,也沒有怪罪。
為此案司馬懿所誅殺的人數大概共有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