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篇 東吳稱帝
關燈
小
中
大
丞相之職。
蜀漢這兩次的出兵,并沒有三國演義中寫得那麼驚天動地,其實都是小規模交鋒。
演義中寫的騙曹真殺費曜以及郝昭病死折騰司馬懿,都是羅貫中的非凡想象力。
這兩戰中魏國出動的兵力估計在幾千人左右,蜀漢似乎也沒有大打出手。
值得探讨的,倒是諸葛亮在陳倉一戰中的表現令人費解。
一向謹慎的他居然會,第一,對陳倉早在九個月前就已經被固守的情況不清楚;第二,隻有二十多天糧草的情況下動武?其中莫非有什麼隐情? 分析這個問題時首先應說明的,是武都、陰平兩個郡的地位。
這兩個郡毗鄰漢中遠離長安,實際上對魏國是難以固守的兩個郡。
因此,曹操在漢中一戰失手後就有了主動放棄的打算,并因此從武都遷出了五萬多戶居民來削弱劉備的勢力。
雖然缺乏直接的證據(蜀漢不置史官,唉),按照晉書地理志,劉禅在建興二年(公元224年)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并從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經由武都(出祁山的必經之路)這一點看來,當時的武都陰平兩郡應當是在蜀漢的控制下。
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似乎是:漢中争奪戰曹操退兵後,同時放棄了武都陰平,對此當然不會無動于衷的蜀漢因此奪取了這兩個地方。
諸葛亮經武都一出祁山,因為馬谡兵敗損失前軍,導緻了蜀漢整體兵力的虛弱,武都、陰平等地因此被魏國趁虛而入滲透(盡管很可能僅僅是松散和部分地控制),喪失了前進據點的諸葛亮無法再出祁山。
這樣的情況下,曹真判斷蜀軍再次北伐時将出隴東并命令郝昭駐守陳倉作準備。
當年冬,曹休在淮南遭受重大損失,魏軍關中主力東移後兵力空虛。
然而由于吳蜀缺乏戰略配合,事先并不知情的諸葛亮雖然捕捉到了這個戰機,也是意外中的匆忙上陣。
如果走隴西攻祁山,必須先攻克武都陰平,既打草驚蛇又費時費力,為了達成戰役突然性實際上隻有隴東可走。
因此,事先的偵查及後勤準備工作都不完善的蜀軍倉促上陣,并直接導緻攻擊不力,敲不掉郝昭這個有備而來的眼中釘。
面對曹魏的堅城援軍,蜀軍終于因無機可趁糧草耗盡後撤了兵。
第二年春,為了打通去往祁山的道路并含有收複失地的意味,陳式出擊武都陰平。
對這兩個郡本來沒有固守打算的魏國抵抗了一陣後,在諸葛亮主力的威懾下放棄。
因此,将這第三次動武也算作一次北伐,似乎有點小題大做,而視其為一次北伐前的準備工作比較妥當。
後來司馬懿在打退諸葛亮向上邽的進攻後也說蜀軍“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或許有忌諱失敗的一面,但也說明蜀漢奪取武都陰平對曹魏不算太大的事情。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四月,在諸葛亮攻克武都陰平後大約一個月,孫權終于不再滿足于吳王的稱号而在武昌正式稱帝。
孫權有稱帝之意已久,選擇這個時機主要是因為不久前大敗曹休後來自淮南的軍事壓力緩解。
孫權登基後大會群臣,得意非凡,又誇周瑜“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又誇魯肅“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把死人誇了一番後,卻對剛想稱頌幾句的大活人張昭微笑着來了一句:“當年如果聽您的,如今我已經是曹魏的乞丐了。
”張昭當然知道是指自己在赤壁時力主投降一事,羞慚得伏地不起,汗流浃背。
稱帝後的孫權派使者入蜀通告,并提議現在雙方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來個“天無二日,民有二主”。
聽到這個消息,蜀漢内部炸了鍋。
大多數人認為,和吳國相交這麼多年,沒有明顯的好處,如今反而派人來要我們承認這個“僞政權”,名不正言不順,欺人太甚應該與其斷絕外交關系。
諸葛亮反過來還得勸說大家:孫權有稱帝的野心不是一兩天了,我們之所以視而不見,是因為指望他能對我們有所援助。
如果公然斷交,必定會結仇于東吳,那樣就讓北邊的曹魏白白坐收漁利,不是好主意啊。
于是,蜀漢派遣衛尉陳震入吳祝賀,兩國簽訂了一系列協定并達成了瓜分天下的協議。
協議規定,豫青徐幽四州屬吳,而兖冀并涼四州歸蜀,司隸則以函谷關為界,來了個劉邦項羽楚河漢界的翻版,也不管那個洛陽的曹睿會不會同意。
九月,孫權由離開武昌回到建業,留下太子孫登及陸遜鎮守武昌荊州。
在攻取荊州前,孫權定都建業已久,這次回家倒也不麻煩,用不着大興土木建宮殿官府。
此後東吳的首都在武昌建業兩處多次變換。
武昌有利于國防,而東吳重臣多是吳郡人,建業意味着重視政治經濟。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月,魏國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法律修訂工作。
曹睿一向重視司法審判工作,經常告
蜀漢這兩次的出兵,并沒有三國演義中寫得那麼驚天動地,其實都是小規模交鋒。
演義中寫的騙曹真殺費曜以及郝昭病死折騰司馬懿,都是羅貫中的非凡想象力。
這兩戰中魏國出動的兵力估計在幾千人左右,蜀漢似乎也沒有大打出手。
值得探讨的,倒是諸葛亮在陳倉一戰中的表現令人費解。
一向謹慎的他居然會,第一,對陳倉早在九個月前就已經被固守的情況不清楚;第二,隻有二十多天糧草的情況下動武?其中莫非有什麼隐情? 分析這個問題時首先應說明的,是武都、陰平兩個郡的地位。
這兩個郡毗鄰漢中遠離長安,實際上對魏國是難以固守的兩個郡。
因此,曹操在漢中一戰失手後就有了主動放棄的打算,并因此從武都遷出了五萬多戶居民來削弱劉備的勢力。
雖然缺乏直接的證據(蜀漢不置史官,唉),按照晉書地理志,劉禅在建興二年(公元224年)改廣漢屬國為陰平郡;并從諸葛亮一出祁山時經由武都(出祁山的必經之路)這一點看來,當時的武都陰平兩郡應當是在蜀漢的控制下。
因此,比較合理的解釋似乎是:漢中争奪戰曹操退兵後,同時放棄了武都陰平,對此當然不會無動于衷的蜀漢因此奪取了這兩個地方。
諸葛亮經武都一出祁山,因為馬谡兵敗損失前軍,導緻了蜀漢整體兵力的虛弱,武都、陰平等地因此被魏國趁虛而入滲透(盡管很可能僅僅是松散和部分地控制),喪失了前進據點的諸葛亮無法再出祁山。
這樣的情況下,曹真判斷蜀軍再次北伐時将出隴東并命令郝昭駐守陳倉作準備。
當年冬,曹休在淮南遭受重大損失,魏軍關中主力東移後兵力空虛。
然而由于吳蜀缺乏戰略配合,事先并不知情的諸葛亮雖然捕捉到了這個戰機,也是意外中的匆忙上陣。
如果走隴西攻祁山,必須先攻克武都陰平,既打草驚蛇又費時費力,為了達成戰役突然性實際上隻有隴東可走。
因此,事先的偵查及後勤準備工作都不完善的蜀軍倉促上陣,并直接導緻攻擊不力,敲不掉郝昭這個有備而來的眼中釘。
面對曹魏的堅城援軍,蜀軍終于因無機可趁糧草耗盡後撤了兵。
第二年春,為了打通去往祁山的道路并含有收複失地的意味,陳式出擊武都陰平。
對這兩個郡本來沒有固守打算的魏國抵抗了一陣後,在諸葛亮主力的威懾下放棄。
因此,将這第三次動武也算作一次北伐,似乎有點小題大做,而視其為一次北伐前的準備工作比較妥當。
後來司馬懿在打退諸葛亮向上邽的進攻後也說蜀軍“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或許有忌諱失敗的一面,但也說明蜀漢奪取武都陰平對曹魏不算太大的事情。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四月,在諸葛亮攻克武都陰平後大約一個月,孫權終于不再滿足于吳王的稱号而在武昌正式稱帝。
孫權有稱帝之意已久,選擇這個時機主要是因為不久前大敗曹休後來自淮南的軍事壓力緩解。
孫權登基後大會群臣,得意非凡,又誇周瑜“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又誇魯肅“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把死人誇了一番後,卻對剛想稱頌幾句的大活人張昭微笑着來了一句:“當年如果聽您的,如今我已經是曹魏的乞丐了。
”張昭當然知道是指自己在赤壁時力主投降一事,羞慚得伏地不起,汗流浃背。
稱帝後的孫權派使者入蜀通告,并提議現在雙方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來個“天無二日,民有二主”。
聽到這個消息,蜀漢内部炸了鍋。
大多數人認為,和吳國相交這麼多年,沒有明顯的好處,如今反而派人來要我們承認這個“僞政權”,名不正言不順,欺人太甚應該與其斷絕外交關系。
諸葛亮反過來還得勸說大家:孫權有稱帝的野心不是一兩天了,我們之所以視而不見,是因為指望他能對我們有所援助。
如果公然斷交,必定會結仇于東吳,那樣就讓北邊的曹魏白白坐收漁利,不是好主意啊。
于是,蜀漢派遣衛尉陳震入吳祝賀,兩國簽訂了一系列協定并達成了瓜分天下的協議。
協議規定,豫青徐幽四州屬吳,而兖冀并涼四州歸蜀,司隸則以函谷關為界,來了個劉邦項羽楚河漢界的翻版,也不管那個洛陽的曹睿會不會同意。
九月,孫權由離開武昌回到建業,留下太子孫登及陸遜鎮守武昌荊州。
在攻取荊州前,孫權定都建業已久,這次回家倒也不麻煩,用不着大興土木建宮殿官府。
此後東吳的首都在武昌建業兩處多次變換。
武昌有利于國防,而東吳重臣多是吳郡人,建業意味着重視政治經濟。
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十月,魏國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法律修訂工作。
曹睿一向重視司法審判工作,經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