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十九年前的預言
關燈
小
中
大
。
當赤壁後荊州幾經反複落到劉備手裡後,這個軍事戰略便與孫劉聯盟的外交方針直接沖突。
因此孫權對劉備的具體手段,也一直徘徊于外交和軍事之間搖擺不定。
然而,具體的手段雖然有商量,控制長江的大目标一直未變:當發現蜀漢表現出了與東吳的對立,荊州有失控的危險時,即使是鴿派的魯肅也單刀赴會寸步不讓,終于迫使蜀漢吐出了三個郡。
同時,東吳的統帥大都英年早逝,孫權在他們互相沖突又變換頻繁的外交方針難以取舍的情況下,一成不變的軍事戰略就成了他的不二選擇。
呂蒙的戰略雖然違反了他前任魯肅的外交方針,但卻繼承了前輩們的軍事意圖,這是能得到孫權首肯的内因。
從外部環境看,東吳向外進攻的路線無非是兩條,西面的荊州和東面的淮南。
孫劉聯盟後,既然無法對荊州動手孫權就自然地采取了以下的軍事部署:自己親率主力攻打東邊的淮南,并一直以周瑜魯肅呂蒙等最得力的大将坐鎮西面的荊州。
然而,出乎孫權的意料,曹魏在淮南合肥一帶的防線一直堅固,逍遙津上張遼的“放肆”更是徹底打斷了孫權的“胡思亂想”。
東線攻打北魏無望的情況下,隻有回到老路上來瞄準荊楚。
因此,偷襲關羽奪取荊州這一戰對東吳的得失可以分析,但究其動機,絕非一時之頭腦發熱見利忘義。
從表面上看,北方的曹操在付出了于禁幾萬人馬後一無所獲,反而讓東吳的孫權坐收漁利輕易将江陵奪取,無奈地吞下了一杯苦酒。
然而,這杯酒的後勁十足,越品越甘美。
首先,襄樊硝煙散盡不久後就引起了連鎖反應,幾乎完全補償了曹操的損失:第二年的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孟達因與劉封不和而叛蜀投魏,徐晃夏侯尚等人出兵擊敗劉封,上庸等地再次回到曹魏的手裡。
其次,最重要的是曹操終于做到了他夢寐以求的事情:拆散孫劉聯盟,并直接導緻雙方火并一場。
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蜀主窺吳向三峽”,一年後便兵敗“崩年亦在永安宮”。
戰術上蜀魏是鹬蚌東吳是漁翁,戰略上則是弱小的吳蜀自充鹬蚌,兩邊都元氣大傷時才回頭是岸。
然而,晚了,從此苦海無邊,雙方誰也再不能從曹魏這個本來就強壯的漁翁手裡沾到任何便宜。
下一次三國大的領土得失,就是鄧艾鐘會羊祜杜預了。
寫到這裡,不由得回想起十九年前的一位天才軍師的預言是多麼準确: “六國螢螢,為赢弱姬!” 注1這并非危言聳聽。
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二戰時中國被壓縮在西南一隅時,不得不依賴通向印度緬甸的公路取得外援。
然而,代價驚人:每向中國運送一噸物資,路上要消耗掉18噸!鐵路出現前陸地運輸成本之高昂,出乎大家的意料。
注2三國志周瑜傳:“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将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魯肅傳:“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甘甯傳:“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
南荊之地。
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甯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
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
當赤壁後荊州幾經反複落到劉備手裡後,這個軍事戰略便與孫劉聯盟的外交方針直接沖突。
因此孫權對劉備的具體手段,也一直徘徊于外交和軍事之間搖擺不定。
然而,具體的手段雖然有商量,控制長江的大目标一直未變:當發現蜀漢表現出了與東吳的對立,荊州有失控的危險時,即使是鴿派的魯肅也單刀赴會寸步不讓,終于迫使蜀漢吐出了三個郡。
同時,東吳的統帥大都英年早逝,孫權在他們互相沖突又變換頻繁的外交方針難以取舍的情況下,一成不變的軍事戰略就成了他的不二選擇。
呂蒙的戰略雖然違反了他前任魯肅的外交方針,但卻繼承了前輩們的軍事意圖,這是能得到孫權首肯的内因。
從外部環境看,東吳向外進攻的路線無非是兩條,西面的荊州和東面的淮南。
孫劉聯盟後,既然無法對荊州動手孫權就自然地采取了以下的軍事部署:自己親率主力攻打東邊的淮南,并一直以周瑜魯肅呂蒙等最得力的大将坐鎮西面的荊州。
然而,出乎孫權的意料,曹魏在淮南合肥一帶的防線一直堅固,逍遙津上張遼的“放肆”更是徹底打斷了孫權的“胡思亂想”。
東線攻打北魏無望的情況下,隻有回到老路上來瞄準荊楚。
因此,偷襲關羽奪取荊州這一戰對東吳的得失可以分析,但究其動機,絕非一時之頭腦發熱見利忘義。
從表面上看,北方的曹操在付出了于禁幾萬人馬後一無所獲,反而讓東吳的孫權坐收漁利輕易将江陵奪取,無奈地吞下了一杯苦酒。
然而,這杯酒的後勁十足,越品越甘美。
首先,襄樊硝煙散盡不久後就引起了連鎖反應,幾乎完全補償了曹操的損失:第二年的黃初元年(公元220年)七月,孟達因與劉封不和而叛蜀投魏,徐晃夏侯尚等人出兵擊敗劉封,上庸等地再次回到曹魏的手裡。
其次,最重要的是曹操終于做到了他夢寐以求的事情:拆散孫劉聯盟,并直接導緻雙方火并一場。
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蜀主窺吳向三峽”,一年後便兵敗“崩年亦在永安宮”。
戰術上蜀魏是鹬蚌東吳是漁翁,戰略上則是弱小的吳蜀自充鹬蚌,兩邊都元氣大傷時才回頭是岸。
然而,晚了,從此苦海無邊,雙方誰也再不能從曹魏這個本來就強壯的漁翁手裡沾到任何便宜。
下一次三國大的領土得失,就是鄧艾鐘會羊祜杜預了。
寫到這裡,不由得回想起十九年前的一位天才軍師的預言是多麼準确: “六國螢螢,為赢弱姬!” 注1這并非危言聳聽。
舉一個現代的例子,二戰時中國被壓縮在西南一隅時,不得不依賴通向印度緬甸的公路取得外援。
然而,代價驚人:每向中國運送一噸物資,路上要消耗掉18噸!鐵路出現前陸地運輸成本之高昂,出乎大家的意料。
注2三國志周瑜傳:“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将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并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将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魯肅傳:“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将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将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号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甘甯傳:“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
南荊之地。
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
甯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
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
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
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脩,怠於耕農,軍無法伍。
至尊今往,其破可必。
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