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篇 十九年前的預言

關燈
外交的多種手段對關羽進行全方位的圍剿。

    水淹七軍戰術上是個大紅燈籠,戰略上卻是個大紅燈:赤壁後無論曹仁多麼困窘,甚至被周瑜打出江陵時曹操也不曾派出援軍,關羽卻榮幸地享受了這一待遇。

    以曹魏的實力,有第一批于禁就會有第二批徐晃,有第二批徐晃就會有第三批張遼,沒有後援的關羽遲早擋不住對手的前仆後繼,夏侯淵就是他的“師兄”。

    第二,那個孫劉聯盟早就不是聯盟了。

    當年孫權劉備為了南方三個郡差點玩命時,就已經标志着孫劉聯盟的實亡,隻不過曹操進攻漢中的舉動讓它又名存了一陣。

    赤壁之前匆匆結成的孫劉聯盟,根本上是個利益的聯盟,而因為利益而結成的聯盟遲早會因為利益而解體。

    外交上的無禮往往就是無理,而關羽大罵孫權“虎女不嫁犬子”于前,強搶湘關米糧于後,對此登峰造極。

    他顯然沒有意識到他正一步步地把碧眼兒變成紅眼狼。

    果然,本來就想找茬的孫權看到荊州有利可圖時毫不猶豫地親手在關羽背後捅了一刀。

    這一刀是對關羽緻命的一擊,否則他兵敗雖然難免,被殺還是不易。

    第三,圍棋上有一句術語,惡手的90%是過分。

    這句話用在關羽身上,一點也不過分。

    雖然靠大雨把于禁泡成了金魚,整體上關羽的部隊并沒有表現出與其野心相稱的戰鬥力。

    圍攻樊城三個月襄陽兩個月,毫無進展,反而把自己拖垮,完全應驗了孫子兵法上“攻城為下”的說法。

    回想一下劉備入川時先後從荊州帶走了多少精兵猛将,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合理而可以預料的。

    旁觀者清的東吳早就看透了,呂蒙陸遜的詭計中有一個最基本的假定:關羽靠現有的人馬啃不動曹仁,必須拆東牆補西牆,而這正是關羽的命門。

    反過來看看關羽正面的對手曹仁(徐晃雖然出盡風頭,但曹魏一方的關鍵還是冒着當第二條金魚的危險而死守襄樊的曹仁),赤壁後從周瑜打到馬超,從馬超打到侯音,手下的人馬全都是身經百戰。

    招兵容易訓練難,一群剛剛上陣的新手憑什麼和曹仁這樣的老油條對敵?師老兵疲後再和徐晃激戰,隻能是自取其辱。

    打不赢,不願撤,守不住,沒路逃,還能有什麼結果?第四,劉備的舉動令人費解。

    關羽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進兵,到兵敗被殺時整整五個月卻沒有見到蜀中的一兵一卒。

    這樣,關羽的這個行動雖然有貫徹隆中對初衷的意味,卻直接違反了隆中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将将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将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兩翼齊飛的部署,變成了孤軍深入。

    關羽曾要求上庸的劉封孟達等人出兵,被冷拒。

    其實,這個因素并不能改變關羽孤軍深入的态勢,個人認為來了也沒用。

    而劉備為什麼會對關羽坐視,既不派援軍也不從祁山等地對曹操施加壓力,哪怕跺跺腳?建安二十四年五月,劉備雖然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不要忘了,這一勝是他連成都的炊事員都打發上前線後死拼出來的。

    吃奶的力量都已經用盡的人又怎能不停下來喘喘氣?當然,稱漢中王後的劉備确實也有了一絲松懈,但關羽本來就不能指望太多。

    劉備對此應付的責任,主要應該在對吳蜀矛盾激化的忽視以及對吳魏聯盟的一無所知。

    這樣看,關羽選擇了一個看似最佳實際最差的時機動手,敗亡也就是時間問題了。

     跨過長江,讓我們再将江東的孫權剖析一番。

    作為一個雄心勃勃志在天下的人,不能稱霸天下也要開疆裂土,是碧眼兒的淩雲壯志。

    仔細地分析呂蒙之前周瑜魯肅甘甯等人向孫權提出的軍事戰略,就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不約而同之處:都是認為“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而建議孫權先西取巴楚北定漢中,此後再與曹操決一死戰(注2)。

    可見,全有荊襄進據長江,并西圖巴蜀一直是江東的戰略目标。

    從這個東吳版的隆中對來看,吳蜀盯上的是同一塊蛋糕,利益直接沖突,本應是死敵。

    面對北方曹操的巨大壓力,他們才結成了孫劉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