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不拘一格降人才
關燈
小
中
大
玠見到,悶悶不樂,也因此被小人進了讒言,被曹操罷了官(搞人事的人到底容易得罪人啊)。
荀彧之死是否出于曹操的壓迫還有争議,這次可是清清楚楚,曹操第一次将功臣罷官下獄緻死。
曹操這時已經六十二歲了,看來六十歲退休是很有道理的(哈哈)。
來而不往非禮也。
曹操西征張魯時,孫權既然趁機攻擊合肥,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曹操親自到了巢湖附近來“回訪”孫權。
孫權不敢硬撐,退守濡須口。
然而三月,面對着比自己年輕二十六歲的對手,六十二歲的曹操或許感到了歲月的無情,撤兵回師,留下夏侯惇帶着曹仁張遼等人繼續對抗。
孫權本來就不打算和曹操硬耗,派了使者去講和,曹操也因為自己軍中流行疾病而順水推舟地同意了。
孫權看到手下的将領雖然也是人才濟濟,但卻各有各的缺點,打算趁此機會提拔幾位新人,于是命令周泰鎮守濡須口,自己準備班師。
周泰出身貧寒,朱然徐盛等人雖然成了他的手下卻看不起這位“鄉巴佬”,不服。
孫權心裡很清楚,就演了一出好戲。
臨走前,他先大宴群臣,喝得高興時卻突然讓周泰脫掉上衣。
怎麼,孫大人要周将軍要跳脫衣舞助興?大家還沒來得及奇怪,就不約而同地倒吸一口涼氣:周泰的背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傷疤!喧嘩的場面立即就肅靜了下來,隻有孫權還在親切地詢問周泰的傷勢。
他每指到一處,周泰就吐出一段激烈的戰事。
大家聽到,從驚訝到敬佩,最後毛骨悚然:這個鄉巴佬,原來如此了不起!孫權也動了真情,淚流滿面地說:“幼平(周泰字幼平),你為了江東,每戰都奮勇如熊虎視死如回家;你為了江東,如今身上布滿傷疤,遠看猶如圖畫。
我又怎能不待你如骨肉之親,委你以兵馬之重!”從此,徐盛等人對這位周将軍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有一絲不敬。
曹操回到北方,也在為選拔人才絞盡腦汁。
他于當年八月再次下了一道求賢令:“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
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吳起貪将,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将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一生,曾經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下求賢令,其中以這一次最為著名。
在這三道命令中,他反複強調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明确反對兩漢以來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門第的傳統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以至于當代有學者指出它“标志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注1)。
同時,曹操雖然舉出了吳起貪将這樣的例子,但細細看曹操手下的要員,無論是文臣的荀彧荀攸,武将的張遼張合,還是親族的夏侯兄弟,卻從來沒有誰有嚴重的品德問題,比如後世所不齒卻又最為泛濫的貪贓枉法公報私仇等等,倒是劉備手下出了法正那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擅殺毀傷己者數人”的家夥。
這是因為曹操選官的真正準則并不是簡單的“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他這幾道求賢令反對的核心,其實是按出身門第選拔人才的傳統思想。
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标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争取。
曹操手下的文臣如荀彧荀攸叔侄,陳紀陳群父子,司馬朗司馬懿兄弟,都是東漢末年的大士族。
曹操得邺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内的崔琰等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如蒯越韓嵩王粲劉巴。
加上曹操一生節儉厭惡奢華,勤奮好學手不釋卷,确實對手下人起了表率作用。
而曹操對武将的任用,則不拘一格。
三國志稱其"知人善察,難眩以僞,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内,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将;其馀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
"對人才有效的羅緻并能使其各顯神通,是曹操能由小變大,進而稱雄于建安時期的重要原因。
注1中國曆史上選拔人才的制度幾經變遷,其中曹魏的唯才是舉以及後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确實數得上革命之一。
下一次的革命,要等到五胡時那位一個字都不識的羯族英雄石勒首創考試錄取制度,将"舉"改為"考"了。
荀彧之死是否出于曹操的壓迫還有争議,這次可是清清楚楚,曹操第一次将功臣罷官下獄緻死。
曹操這時已經六十二歲了,看來六十歲退休是很有道理的(哈哈)。
來而不往非禮也。
曹操西征張魯時,孫權既然趁機攻擊合肥,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正月,曹操親自到了巢湖附近來“回訪”孫權。
孫權不敢硬撐,退守濡須口。
然而三月,面對着比自己年輕二十六歲的對手,六十二歲的曹操或許感到了歲月的無情,撤兵回師,留下夏侯惇帶着曹仁張遼等人繼續對抗。
孫權本來就不打算和曹操硬耗,派了使者去講和,曹操也因為自己軍中流行疾病而順水推舟地同意了。
孫權看到手下的将領雖然也是人才濟濟,但卻各有各的缺點,打算趁此機會提拔幾位新人,于是命令周泰鎮守濡須口,自己準備班師。
周泰出身貧寒,朱然徐盛等人雖然成了他的手下卻看不起這位“鄉巴佬”,不服。
孫權心裡很清楚,就演了一出好戲。
臨走前,他先大宴群臣,喝得高興時卻突然讓周泰脫掉上衣。
怎麼,孫大人要周将軍要跳脫衣舞助興?大家還沒來得及奇怪,就不約而同地倒吸一口涼氣:周泰的背上,密密麻麻布滿了傷疤!喧嘩的場面立即就肅靜了下來,隻有孫權還在親切地詢問周泰的傷勢。
他每指到一處,周泰就吐出一段激烈的戰事。
大家聽到,從驚訝到敬佩,最後毛骨悚然:這個鄉巴佬,原來如此了不起!孫權也動了真情,淚流滿面地說:“幼平(周泰字幼平),你為了江東,每戰都奮勇如熊虎視死如回家;你為了江東,如今身上布滿傷疤,遠看猶如圖畫。
我又怎能不待你如骨肉之親,委你以兵馬之重!”從此,徐盛等人對這位周将軍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有一絲不敬。
曹操回到北方,也在為選拔人才絞盡腦汁。
他于當年八月再次下了一道求賢令:“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
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吳起貪将,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将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一生,曾經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下求賢令,其中以這一次最為著名。
在這三道命令中,他反複強調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明确反對兩漢以來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門第的傳統思想,對當時的社會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以至于當代有學者指出它“标志着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注1)。
同時,曹操雖然舉出了吳起貪将這樣的例子,但細細看曹操手下的要員,無論是文臣的荀彧荀攸,武将的張遼張合,還是親族的夏侯兄弟,卻從來沒有誰有嚴重的品德問題,比如後世所不齒卻又最為泛濫的貪贓枉法公報私仇等等,倒是劉備手下出了法正那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無不報複,擅殺毀傷己者數人”的家夥。
這是因為曹操選官的真正準則并不是簡單的“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他這幾道求賢令反對的核心,其實是按出身門第選拔人才的傳統思想。
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标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争取。
曹操手下的文臣如荀彧荀攸叔侄,陳紀陳群父子,司馬朗司馬懿兄弟,都是東漢末年的大士族。
曹操得邺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内的崔琰等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如蒯越韓嵩王粲劉巴。
加上曹操一生節儉厭惡奢華,勤奮好學手不釋卷,确實對手下人起了表率作用。
而曹操對武将的任用,則不拘一格。
三國志稱其"知人善察,難眩以僞,拔于禁、樂進於行陳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内,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将;其馀拔出細微,登為牧守者,不可勝數。
"對人才有效的羅緻并能使其各顯神通,是曹操能由小變大,進而稱雄于建安時期的重要原因。
注1中國曆史上選拔人才的制度幾經變遷,其中曹魏的唯才是舉以及後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确實數得上革命之一。
下一次的革命,要等到五胡時那位一個字都不識的羯族英雄石勒首創考試錄取制度,将"舉"改為"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