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不拘一格降人才

關燈
強在城底下又磨蹭了十幾天後,無奈地對一鼓喪氣,如今再竭三完蛋的部隊下了撤退的命令。

    大軍都已經上路了,孫權還在帶領幾名親随将領在逍遙津北部戀戀不舍地看着合肥城。

    他明白,曹操西征東線空虛這樣的天賜良機是不會再有了。

    如今不但未能将合肥守軍擊敗并一舉攻克,還弄了個灰頭土臉,看來近在眼前的合肥注定要成為自己遠在天邊的一個夢了。

    然而,正在他出神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這個夢成了個徹頭徹尾的惡夢:張遼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戰機,帶着他那精銳騎兵追了上來!而孫權的部隊,早已離開了戰場,叫都叫不回來了,十萬大軍的頭腦全都落了單!此時他身邊隻有甘甯淩統等的一千多人馬(按吳書,甘甯一千淩統三百),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他居然成了被張遼圍攻的窩囊态勢!甘甯一邊激勵東吳将士擊鼓鼓舞士氣,一面與呂蒙等死死抗擊着這位張文遠。

    淩統則親自保護孫權殺出重圍後,自己又翻身回頭阻擋張遼的人馬,直到全軍覆沒自己挂彩。

    倚仗部下的拼死奮戰,孫權終于逃到了逍遙津的邊上,剛剛松了一口氣的他卻發現,橋,橋,橋早就被人拆了!一丈多的距離,沒有一片木闆!他的親身護衛谷利急中生智,叫他稍微退後,然後快馬加鞭終于借助于慣性跳過了橋。

    就這樣,這位後來的吳大帝改立定跳遠為助跑,終于擺脫了被活捉的危險,随即被南岸的吳軍接應入船。

    虎口脫險的他面對垂淚相賀的公卿也是心有餘悸:"這樣的屈辱,我銘記在心。

    "合肥逍遙津兩戰,張遼以令人信服的表演,無情地擊碎了孫權以絕對優勢兵力從東路北上開拓疆土的美夢。

    他的勝利,并非是僥幸。

    從兵種上看,地處江南的東吳,從來就沒有過成建制的騎兵部隊。

    原因其實大家都想得到,就是江南無法養馬。

    而曹魏的騎兵,即使與羌胡那些馬背上長大的民族相比也不遜色。

    而冷兵器時代的騎兵就好像如今的裝甲部隊,沒有自然或人工的合适掩護,步兵僅僅算是精銳騎兵的一塊點心。

    張遼正是将所有的優勢都把握住并幾乎發揮到了極緻:己方善戰而嚴陣以待,對手輕敵又漫不經心,以剽悍的騎兵在平原曠野沖擊遲緩的步卒,完全彌補了數量上的劣勢,其勝利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這一戰對孫權的心理打擊巨大,從此一聽到張遼的名字孫權就頭疼,再不敢窺視合肥。

    曹丕稱帝後,張遼因病離開前線修養,孫權又開始動合肥的腦筋。

    曹丕聽說後,就命令張遼帶病與曹休等出征。

    孫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告訴部下:“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誠然,碧眼兒的勃勃雄心終不會因為合肥的挫折而長久消沉。

    但當他不得已把目光從東邊收回後,又會盯上什麼地方呢? 十一月,漢中的張魯帶着家屬投降,從此這股割據勢力名亡實亡。

    為了安撫張魯,更由于他本來就不是胡作非為倒行逆施的暴徒,曹操拜他為鎮南将軍萬戶侯,還把他的五個兒子以及閻圃等人都封了侯。

    當年跟着韓遂馬超作亂的程銀侯選跟着也都占了光,全都官複原職。

    張魯逃亡的時候,黃權就建議劉備想辦法把他拉攏過來,然後就可以趁勢進取漢中了,但到底晚了一步。

    這下子,作為曹劉緩沖地帶的張魯消失,雙方就開始了沒完的劫争,幾年後更是發展為大戰。

    黃權沒抓到張魯,幹脆進攻漢中,殺掉了幾個投降曹操的漢巴頭目。

    曹操不甘示弱,命令張合進攻巴郡(如今重慶地區)反擊,試圖将那裡的人口遷回漢中,給劉備來個釜底抽薪。

    劉備當然不幹,立即命令張飛應戰。

    經過五十多天的激戰,張飛大敗張合,曹操的計劃也就泡了湯。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從漢中回到了邺城。

    五月,在魏公的基礎上又進爵魏王。

    想不到這次晉升節外生枝,引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崔琰為曹操選拔賢能,曾推薦過一位名叫楊訓的官員。

    曹操進爵魏王,大家免不了要稱頌一番,這位楊大人也跟着寫了表章為曹操歌功頌德。

    大概他寫得肉麻了點,有人對此頗有微詞,甚至說崔琰怎麼會舉薦這種馬屁精。

    崔琰一聽,把楊訓的表章拿來看了看。

    嗯,是有點過分,就譏諷了這位楊大人幾句,也沒有别的什麼意思。

    哪知道,這下子捅了馬蜂窩,當時就有和崔琰不和的人跑到曹操那裡,硬說崔琰是在譏諷曹操進爵魏王這件事。

    曹操火了,立刻将崔琰下了獄。

    那些诋毀崔琰的人落井下石,趁着曹操還在氣頭上又添油加醋地胡說一通,曹操于是将崔琰賜死。

    崔琰的同僚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