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荊州的争奪

關燈
想了個點子。

    他親自去見孫權,建議趁曹操緻力于内政建設無暇南下的良機,向西攻取益州。

    如果能夠得手,進一步北上漢中,連結韓遂馬騰等諸侯,到那時留孫權的弟弟孫瑜鎮守西蜀,孫權和自己親自坐鎮荊州尋機北伐,那時天下都可以平定了,俨然又是一個隆中對。

    後世多謂這是周瑜對付劉備的又一“陰謀”,其實未必。

    這一策略如果實現,客觀上對劉備确實相當不利。

    但想像一下周瑜的處境,北方的曹仁打不動,南面的劉備不能打,那麼還有誰?隻有西邊的劉璋了。

    作為軍事統帥的周瑜,當然不能坐守江陵無動于衷。

    孫權當即批準了這個計劃,并命令周瑜與他弟弟孫瑜一同領兵前進。

    遺憾的是,周瑜還沒到益州,就病死在了半路上。

    臨終前,他最後一次上書孫權,稱曹操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如養虎。

    天下事未定,這是“至尊垂慮之日也”。

    并推薦忠烈的魯肅為自己的繼任者。

    孫權失去了最優秀的軍事統帥,哀痛不已;又面臨着來自曹操的壓力,終于聽從了魯肅的建議,将荊州借給了劉備。

     對劉備而言,借荊州是他重大的外交勝利,不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荊州。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就知道這個勝利的打着相當的折扣。

    從過程上看,這次的成功實在僥幸。

    與後來劉備在益州漢中憑自己的努力抓住機遇而取得的成功不同,這次幾乎完全決定于孫權的一念之差。

    如果周瑜不死,孫權還會那麼痛快地借荊州?即使死了也沒有必然的把握。

    而這時的劉備,是斷然無法和孫權決裂動武的。

    孫權作為“債主”居高臨下,今天想借給你,明天就可能想收回來,誰讓你落了個“借”的把柄呢?其次,缺乏一個征服的過程固然省了一番力氣,但塞翁失馬,這實際也缺了一個擴大威望的機會。

    來得輕易丢得必然快,曹操就是前車之鑒。

    曹操在兖州冀州血戰獲勝,然而正是這些地方成了他鞏固的老巢;相反輕易得到的荊州卻被周瑜一把火同樣輕易地趕跑。

    劉備本人也曾任徐州牧,也曾占據汝南,卻沒一次守住了城池。

    幾年後的關羽,實際上或多或少是重複了這一過程。

    從結果上看,劉備得到的荊州并不完整。

    北方的襄陽被曹操占據(蜀漢軍隊攻克襄陽也是羅貫中的無中生有),而孫權在同意借荊州時又将豫張長沙兩地一分為二,西邊交給劉備,東邊另設郡縣,以程普魯肅鎮守。

    孫權此舉并非完全是對抗劉備的敵意,長沙有四個縣是周瑜的封地而難以奉送,但客觀上當然對劉備不利。

    這樣,北邊的頭被曹操按住,南邊的尾巴被孫權揪住,荊州并沒有完全成為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設想的“并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風水寶地。

    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其實很清楚,就是因為當時的劉備太弱了,“北畏曹公東憚孫權”。

    連江陵都是低三下四借來的,一百分斷然不能指望,連八九十分都拿不到。

    因此,他不得不忍受這一兩頭受氣,頂多七十分的結果。

     注1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将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朝詩人杜牧的這首赤壁懷古流傳千古,在此基礎上三國演義更将銅雀台描寫成金屋藏嬌吃喝玩樂的地方,其實有失公允。

    銅雀台建成三年後,曹操又在銅雀台的兩側陸續建築了金虎台和冰井台。

    銅雀、金虎、冰井三台,是邺城城防工事的構成部分。

    三台加上周邊的其它設施,使邺城成為一座攻守兼備的軍事堡壘。

    五胡時橫刀立馬於漳河大堤上的石勒、慕容氏等英雄對其仰視不已,驚歎“三台之固”,必欲據之而後快。

    至于銅雀台名的由來,中國古代時有過長安建章宮雙圓阙(西漢漢武帝所建,公元26年赤眉軍撤離長安時被燒毀)上銅雀的鳴叫能帶來豐收的傳說。

    這個在南北朝十分流行的傳說很可能在三國時就已經流傳。

    正緻力于内政建設曹操以此來命名在建的高台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應該是很有道理的猜測。

    銅雀台毀于五胡亂華的戰火後,後趙的石虎曾重建。

    對此,有的文獻中不加區别有所混淆。

    三國演義裡曹操發掘銅雀後以此為吉兆而建銅雀台之說并無曆史根據,僅僅是小說家的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