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篇 荊州的争奪
關燈
小
中
大
的侍女都手持刀劍,讓劉備這個新郎“心常凜凜”。
從此孫劉聯盟進入了名副其實的蜜月期。
然而,南郡一戰東吳筋疲力盡,周瑜本人都中箭受傷。
加上合肥九江一帶孫權張昭的進攻也是無功而反,暫時無力對曹魏進一步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曹魏在赤壁後終于建立了一條完整的防線,穩定了南方的局勢。
從此曹魏在這一帶的防線有驚無險,再未後退半步。
此後一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攻擊韓遂馬超,将近兩年之内沒有中國沒有大的戰事。
磨刀不誤砍柴功,三家都緻力于内政建設,為新的交鋒積攢力量。
曹操回想起赤壁的大敗,深感周瑜之後生可畏,暗中派遣周瑜童年的好友蔣幹前往江東遊說。
蔣幹是當時的名士,憑借兩行伶俐之齒三寸不爛之舌獨步長江淮河一帶。
周瑜當然明白這個家夥是來幹什麼的,但還是客客氣氣地把他請進大帳,請他觀看自己的軍營倉庫,并設宴款待,展示孫家賜給他的各種奇珍異寶。
然後,周瑜說:“大丈夫處世,遇到知己的主公,外結君臣之義,内有骨肉之親,言聽計從榮辱與共。
即使是蘇秦張儀,能改變他的志向嗎?”蔣幹雖然以口才出名,這時也隻是微笑,一言不發。
他回去後告訴曹操,周瑜不是言辭能夠打動的人。
演義中的蔣幹盜書雖然精彩,但僅僅是小說家的妙筆。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下了一道求賢令,以書面形式明确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
當年冬天,曹操在邺城建造了銅雀台(注1),他那才高八鬥的兒子曹植作銅雀台賦為紀念。
銅雀台賦流傳千古,但銅雀台卻在一百多年後毀于五胡亂華的戰火。
這一年東漢朝廷要增封曹操三個縣加以封賞,并有勸其交出兵權告老還鄉之意。
五十六歲的曹操推辭了這額外的封地,并反擊了要他辭職的暗示:“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恐妄相忖度,言有不遜之志,每用耿耿,故為諸君陳道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衆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
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然兼封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曹操的這一番言語,并非全是私心。
其中“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氣魄雄壯,三國時隻有曹操才有資格說這樣的言語。
五十六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曹操怎麼會甘心退休? 赤壁後,劉表的文臣武将不少都投靠了劉備。
然而,劉備手裡隻有荊州南部的幾個郡,實在支撐不了越來越龐大的隊伍。
于是,屈尊去京縣(今鎮江)見孫權,請求他能将荊州全部讓給自己。
對此,東吳内部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為首的就是互為莫逆之交的周瑜魯肅二人。
周瑜上書孫權,稱劉備是當時枭雄,手下又有關張這樣的熊虎之将,早晚不是池中物;應趁此機會加以扣留,多送美女珍寶讓他玩物喪志樂不思楚,來個挾劉備以令諸葛關張。
而魯肅則認為,當時的東吳念念不忘合肥,占據荊州意味着兩線和曹操抗衡,已經超出了自己的實力;不如趁此機會将荊州讓給劉備,這樣西方有了一塊擋箭牌,就可以全力進攻合肥了。
周瑜魯肅的建議有相同的地方,即都認為孫權獨立難以和曹操抗衡,必須設法借用劉備的力量。
雙方的觀點也有區别,就是對付劉備的具體手腕不同。
周瑜認為應加以扣押,魯肅則認為不如采取懷柔政策。
孫權認為現在正是招攬英雄的時候,對劉備作得太絕會失去人心,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同時又不甘心把荊州如此拱手相讓,因此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多年後劉備聽說周瑜的這一建議後,長歎:“英雄所見略同。
當年孔明勸我不要去,就是因為同樣的原因。
可那時哪能不去!到底是被周瑜算計了一番。
” 周瑜看到自己的建議未能被采用,就又
從此孫劉聯盟進入了名副其實的蜜月期。
然而,南郡一戰東吳筋疲力盡,周瑜本人都中箭受傷。
加上合肥九江一帶孫權張昭的進攻也是無功而反,暫時無力對曹魏進一步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曹魏在赤壁後終于建立了一條完整的防線,穩定了南方的局勢。
從此曹魏在這一帶的防線有驚無險,再未後退半步。
此後一直到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攻擊韓遂馬超,将近兩年之内沒有中國沒有大的戰事。
磨刀不誤砍柴功,三家都緻力于内政建設,為新的交鋒積攢力量。
曹操回想起赤壁的大敗,深感周瑜之後生可畏,暗中派遣周瑜童年的好友蔣幹前往江東遊說。
蔣幹是當時的名士,憑借兩行伶俐之齒三寸不爛之舌獨步長江淮河一帶。
周瑜當然明白這個家夥是來幹什麼的,但還是客客氣氣地把他請進大帳,請他觀看自己的軍營倉庫,并設宴款待,展示孫家賜給他的各種奇珍異寶。
然後,周瑜說:“大丈夫處世,遇到知己的主公,外結君臣之義,内有骨肉之親,言聽計從榮辱與共。
即使是蘇秦張儀,能改變他的志向嗎?”蔣幹雖然以口才出名,這時也隻是微笑,一言不發。
他回去後告訴曹操,周瑜不是言辭能夠打動的人。
演義中的蔣幹盜書雖然精彩,但僅僅是小說家的妙筆。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下了一道求賢令,以書面形式明确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
當年冬天,曹操在邺城建造了銅雀台(注1),他那才高八鬥的兒子曹植作銅雀台賦為紀念。
銅雀台賦流傳千古,但銅雀台卻在一百多年後毀于五胡亂華的戰火。
這一年東漢朝廷要增封曹操三個縣加以封賞,并有勸其交出兵權告老還鄉之意。
五十六歲的曹操推辭了這額外的封地,并反擊了要他辭職的暗示:“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
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恐妄相忖度,言有不遜之志,每用耿耿,故為諸君陳道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衆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
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也!然兼封四縣,食戶三萬,何德堪之!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辭。
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曹操的這一番言語,并非全是私心。
其中“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一句,氣魄雄壯,三國時隻有曹操才有資格說這樣的言語。
五十六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曹操怎麼會甘心退休? 赤壁後,劉表的文臣武将不少都投靠了劉備。
然而,劉備手裡隻有荊州南部的幾個郡,實在支撐不了越來越龐大的隊伍。
于是,屈尊去京縣(今鎮江)見孫權,請求他能将荊州全部讓給自己。
對此,東吳内部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為首的就是互為莫逆之交的周瑜魯肅二人。
周瑜上書孫權,稱劉備是當時枭雄,手下又有關張這樣的熊虎之将,早晚不是池中物;應趁此機會加以扣留,多送美女珍寶讓他玩物喪志樂不思楚,來個挾劉備以令諸葛關張。
而魯肅則認為,當時的東吳念念不忘合肥,占據荊州意味着兩線和曹操抗衡,已經超出了自己的實力;不如趁此機會将荊州讓給劉備,這樣西方有了一塊擋箭牌,就可以全力進攻合肥了。
周瑜魯肅的建議有相同的地方,即都認為孫權獨立難以和曹操抗衡,必須設法借用劉備的力量。
雙方的觀點也有區别,就是對付劉備的具體手腕不同。
周瑜認為應加以扣押,魯肅則認為不如采取懷柔政策。
孫權認為現在正是招攬英雄的時候,對劉備作得太絕會失去人心,沒有采納周瑜的建議;同時又不甘心把荊州如此拱手相讓,因此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多年後劉備聽說周瑜的這一建議後,長歎:“英雄所見略同。
當年孔明勸我不要去,就是因為同樣的原因。
可那時哪能不去!到底是被周瑜算計了一番。
” 周瑜看到自己的建議未能被采用,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