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東臨碣石有遺篇
關燈
小
中
大
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曹操躊躇滿志、叱咤風雲的英雄氣概。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曹操此篇,《宋書?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
從詩的内容看,與題意沒有關系,可見,隻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
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
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于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辟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隻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
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
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離經叛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新鮮空氣。
他“外定武功,内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
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龍?時序》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
”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内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着天下英雄。
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着奪目光彩。
南朝鐘嵘曾作詩品評論詩詞,他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悲涼”而少文彩。
然而曹操這樣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
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内容卻是全新的。
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古詩源》卷五)。
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
關于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軍事業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
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别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實在是應當大書一筆的。
這裡附上曹操的《觀滄海》,作為本章的結尾。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北方從此完全平定,揮師南下争奪荊楚吳越就成了明擺着的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曹操回到邺城後挖掘玄武池訓練水軍,赤裸裸地把槍口對準了南方。
注1根據後漢書及三國志的記載,張羨病死劉表平定長沙應該是建安三年的事。
不明白為什麼資治通鑒會紀錄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後。
注2這就是三國演義裡火燒博望坡的原型,不過羅貫中把劉備的功勞張冠李戴到了諸葛亮頭上,時間上也作了修改。
注3他們具體的言詞,三國演義中照搬不誤。
然而,按照後漢書及資治通鑒的記載,曹操盡管聽從了荀攸的建議,但對北上攻擊袁尚仍然有疑慮。
辛毗看到了這一點才向曹操提出了"賣主求榮"的一段分析,客觀上有幫助袁譚的意思。
其實,根本上袁氏兄弟手足相殘引狼入室是自取滅亡,辛毗的态度并不重要。
注4這個祁山,應該不是後來諸葛的祁山。
有網友考證,在晉陽(太原)附近有一個祁縣,那裡的一段山脈被當地人稱為祁山,這似乎比較合乎邏輯。
袁尚的那點殘兵敗将應該跑不了那麼遠。
如果姓袁的跑姓曹的追到隴西,也很難想象韓遂馬騰等地頭蛇沒有動靜。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曹操此篇,《宋書?樂志》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
從詩的内容看,與題意沒有關系,可見,隻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
詩開頭有“豔”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
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龜雖壽》更可貴的價值在于這是一首真正的詩歌,它開辟了一個詩歌的新時代。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漢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漢代文人不會寫詩,隻會寫那些歌頌帝王功德的大賦和沒完沒了地注釋儒家經書,真正有感情,有個性的文學得不到發展。
直到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風雲擾攘,政治思想文化發生重大變化。
作為一世之雄而雅愛詩章的曹操,帶頭離經叛道,給文壇帶來了自由活躍的新鮮空氣。
他“外定武功,内興文學”,身邊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
他們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經戰亂的時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慷慨激昂。
正如《文心雕龍?時序》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慨而多氣也。
”尤其是曹操,鞍馬為文,橫槊賦詩,其詩悲壯慷慨,震爍古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種充滿激情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爽朗剛健的風格,後人稱之為“建安風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來,曹操的詩就是以這種“梗慨多氣”風骨及其内在的積極進取精神,震蕩着天下英雄。
也正是這種可貴特質,使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閃灼着奪目光彩。
南朝鐘嵘曾作詩品評論詩詞,他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悲涼”而少文彩。
然而曹操這樣一位豪氣蓋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
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内容卻是全新的。
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于曹公(《古詩源》卷五)。
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
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
關于曹操的文學地位,過去常為其政治軍事業績所掩,而不為人重視。
其實,他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人物,特别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實在是應當大書一筆的。
這裡附上曹操的《觀滄海》,作為本章的結尾。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北方從此完全平定,揮師南下争奪荊楚吳越就成了明擺着的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曹操回到邺城後挖掘玄武池訓練水軍,赤裸裸地把槍口對準了南方。
注1根據後漢書及三國志的記載,張羨病死劉表平定長沙應該是建安三年的事。
不明白為什麼資治通鑒會紀錄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後。
注2這就是三國演義裡火燒博望坡的原型,不過羅貫中把劉備的功勞張冠李戴到了諸葛亮頭上,時間上也作了修改。
注3他們具體的言詞,三國演義中照搬不誤。
然而,按照後漢書及資治通鑒的記載,曹操盡管聽從了荀攸的建議,但對北上攻擊袁尚仍然有疑慮。
辛毗看到了這一點才向曹操提出了"賣主求榮"的一段分析,客觀上有幫助袁譚的意思。
其實,根本上袁氏兄弟手足相殘引狼入室是自取滅亡,辛毗的态度并不重要。
注4這個祁山,應該不是後來諸葛的祁山。
有網友考證,在晉陽(太原)附近有一個祁縣,那裡的一段山脈被當地人稱為祁山,這似乎比較合乎邏輯。
袁尚的那點殘兵敗将應該跑不了那麼遠。
如果姓袁的跑姓曹的追到隴西,也很難想象韓遂馬騰等地頭蛇沒有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