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城頭變換大王旗
關燈
小
中
大
董卓死了,朝廷卻沒有太平。
王允呂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賞。
于是,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将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同執掌朝政。
然而,王允為人,剛愎自用。
當初有個董太師在頭上壓着,因此還謹慎老實。
如今董卓滅亡,王允又自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就開始驕橫起來。
偏偏呂布也把滅亡董卓的功勞算在自己頭上,不時自吹自擂。
在王允眼裡呂布僅僅算個劍客,說得難聽點就是武夫,逐漸将相不和。
呂布勸王允殺光董卓的餘黨以絕後患,王允認為他們沒什麼罪過,不同意;呂布又勸王允把董卓的"遺産"拿出一部分來賞賜有功的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同意。
王允還幹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當時的名士,卻僅僅因為對董卓之死有所動容就被王允下獄。
蔡邕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
生前編纂漢史,作靈帝紀以及個人列傳四十二篇。
雖然大多毀于後來的戰火,但仍然有詩賦銘吊等一百多篇傳世。
蔡邕還是個書法家。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藝于神人(天才啦),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這麼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
董卓聽說他的才華,給了他兩個“建議”:要麼來我這裡當官,要麼等着被滅族!蔡邕哪裡敢不來,來了後頗受董卓器重。
蔡邕絕不會忠于董卓,聽到他的死訊是也隻不過是因為過去的個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歎,就觸怒了王允。
這樣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獄,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網開一面,使得蔡邕能夠繼續編輯漢史。
而王允卻顯示了其粗魯的一面:“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他指史記)。
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诽謗你我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眼裡居然隻是一部“謗書”!蔡邕就這樣死在獄中。
大家一看,走了個跋扈的董太師,又來了個驕橫的王司徒,也開始心懷不滿,牢騷滿腹。
曆史總是重複着這樣的滑稽,勝利者抓住了失敗者的弱點後一舉獲勝,但偏偏又走上了失敗者同樣的道路。
這個時候董卓的部将牛輔李催郭汜等正奉命在陳留穎川等地劫掠,聽到朝廷如此變故,有如驚弓之鳥,各自擁兵自保。
當時謠言滿天飛,都說王允要将董卓餘黨斬盡殺絕。
連蔡邕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下獄緻死,牛輔李催能不信嗎?其實王允也曾想赦免這些家夥,但卻又突然改注意想把他們繳械。
部下雖然勸告他,這樣作行不通,但驕橫的王司徒哪還聽得進去?呂布派李肅去誅殺董卓的女婿牛輔。
牛輔一看,果然殺到我頭上來了,來個垂死掙紮,反戈一擊将李肅打敗。
這個時候,牛輔軍中卻突然炸營,牛輔也死在了亂軍中。
李催等人沒辦法,上表請求王司徒高擡貴手,能夠赦免他們,又被王允拒絕。
李催郭汜這個時候六神無主,魂飛魄散,甚至想解散部隊各自逃生。
看似山窮水盡的時候,武威人賈诩(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賈文和)卻給他們出了個主意,說:“諸位就這麼走了,半道上一個小官就可以把你們繩之以法。
不如召集軍隊殺上長安一賭勝負。
勝了,就把持朝政;敗了,再逃命不遲。
”李催等本來就是亡命之徒,賈诩說的又不是什麼深奧的長篇大論,當即恍然大悟,立刻糾集了董卓的舊部幾千人西攻長安。
大難臨頭,王允還是漫不經心,派了兩個在涼州很有名望的人作使者去解釋招安,可言語中哪裡有絲毫撫慰的意思:“這幫小兔崽子,到底想幹什麼?你們去給我把他們叫來!”結果,這兩個使者半道就反叛投靠了李催,還順便拉走一批人馬作見面禮。
王允又派董卓的舊部胡轸徐榮前往鎮壓,可徐榮戰死,胡轸(本來就和呂布矛盾尖銳)投降。
就這樣李催郭汜一路招降納叛,來到長安城下時已經從原來的幾千人馬變成了十萬大軍,呼啦啦就把長安團團包圍。
王允呂布沒想到這幫兔崽子居然如此有種,大驚失色,隻好仗着長安城池堅固,苦撐死守。
然而,六月,呂布軍中有人反叛,長安終于被兔崽子們攻破。
呂布奮力巷戰也不能取勝,隻好帶領幾百名騎兵逃跑。
臨走前招呼王允同行。
王允這時到體現了烈士氣概,拒絕了呂布的一番好意,表示要與朝廷共存亡,囑咐呂溫侯好自為之,并告訴關東諸侯為自己報仇。
呂布無奈,隻好逃離長安投奔了袁術。
李催進城後,放縱士兵劫掠,長安軍民死者上萬。
董卓的部下,除了當強盜似乎什麼也不會。
俘獲王允後雖然對他恨之入骨,但因為王允還有兩個心腹在外領兵,沒敢輕舉妄動,而是先以朝廷的名義征調二人進長安。
這兩個家夥偏偏迂腐懦弱,明知是火坑,看看調令上面朝廷的大印卻不敢不向下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靈感,由此而來吧)。
這下子李催郭汜不再有任何顧忌,三個人一起掉了腦袋。
從此後,李催郭汜等人把持了朝政。
從初平三年四月到六月,王允呂布僅僅支撐了兩個月就失敗了。
如此短命,有不少人将他們失敗的原因歸于賈诩的“馊主意”,其
王允呂布立下大功,自然要重重封賞。
于是,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将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同執掌朝政。
然而,王允為人,剛愎自用。
當初有個董太師在頭上壓着,因此還謹慎老實。
如今董卓滅亡,王允又自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就開始驕橫起來。
偏偏呂布也把滅亡董卓的功勞算在自己頭上,不時自吹自擂。
在王允眼裡呂布僅僅算個劍客,說得難聽點就是武夫,逐漸将相不和。
呂布勸王允殺光董卓的餘黨以絕後患,王允認為他們沒什麼罪過,不同意;呂布又勸王允把董卓的"遺産"拿出一部分來賞賜有功的公卿将校,王允又不同意。
王允還幹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蔡邕是當時的名士,卻僅僅因為對董卓之死有所動容就被王允下獄。
蔡邕博學多才,是當時著名的學者。
生前編纂漢史,作靈帝紀以及個人列傳四十二篇。
雖然大多毀于後來的戰火,但仍然有詩賦銘吊等一百多篇傳世。
蔡邕還是個書法家。
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藝于神人(天才啦),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這麼算來,後世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獻之都是他的徒孫。
董卓聽說他的才華,給了他兩個“建議”:要麼來我這裡當官,要麼等着被滅族!蔡邕哪裡敢不來,來了後頗受董卓器重。
蔡邕絕不會忠于董卓,聽到他的死訊是也隻不過是因為過去的個人恩怨而表示了些感歎,就觸怒了王允。
這樣的人被王司徒下了獄,包括太尉在内的百官都來求情,請求王司徒網開一面,使得蔡邕能夠繼續編輯漢史。
而王允卻顯示了其粗魯的一面:“當年漢武帝沒殺司馬遷,結果世上多了一部謗書(他指史記)。
如今要是留下蔡邕,不是又要多一部謗書來迷惑天子,诽謗你我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王允眼裡居然隻是一部“謗書”!蔡邕就這樣死在獄中。
大家一看,走了個跋扈的董太師,又來了個驕橫的王司徒,也開始心懷不滿,牢騷滿腹。
曆史總是重複着這樣的滑稽,勝利者抓住了失敗者的弱點後一舉獲勝,但偏偏又走上了失敗者同樣的道路。
這個時候董卓的部将牛輔李催郭汜等正奉命在陳留穎川等地劫掠,聽到朝廷如此變故,有如驚弓之鳥,各自擁兵自保。
當時謠言滿天飛,都說王允要将董卓餘黨斬盡殺絕。
連蔡邕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被下獄緻死,牛輔李催能不信嗎?其實王允也曾想赦免這些家夥,但卻又突然改注意想把他們繳械。
部下雖然勸告他,這樣作行不通,但驕橫的王司徒哪還聽得進去?呂布派李肅去誅殺董卓的女婿牛輔。
牛輔一看,果然殺到我頭上來了,來個垂死掙紮,反戈一擊将李肅打敗。
這個時候,牛輔軍中卻突然炸營,牛輔也死在了亂軍中。
李催等人沒辦法,上表請求王司徒高擡貴手,能夠赦免他們,又被王允拒絕。
李催郭汜這個時候六神無主,魂飛魄散,甚至想解散部隊各自逃生。
看似山窮水盡的時候,武威人賈诩(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賈文和)卻給他們出了個主意,說:“諸位就這麼走了,半道上一個小官就可以把你們繩之以法。
不如召集軍隊殺上長安一賭勝負。
勝了,就把持朝政;敗了,再逃命不遲。
”李催等本來就是亡命之徒,賈诩說的又不是什麼深奧的長篇大論,當即恍然大悟,立刻糾集了董卓的舊部幾千人西攻長安。
大難臨頭,王允還是漫不經心,派了兩個在涼州很有名望的人作使者去解釋招安,可言語中哪裡有絲毫撫慰的意思:“這幫小兔崽子,到底想幹什麼?你們去給我把他們叫來!”結果,這兩個使者半道就反叛投靠了李催,還順便拉走一批人馬作見面禮。
王允又派董卓的舊部胡轸徐榮前往鎮壓,可徐榮戰死,胡轸(本來就和呂布矛盾尖銳)投降。
就這樣李催郭汜一路招降納叛,來到長安城下時已經從原來的幾千人馬變成了十萬大軍,呼啦啦就把長安團團包圍。
王允呂布沒想到這幫兔崽子居然如此有種,大驚失色,隻好仗着長安城池堅固,苦撐死守。
然而,六月,呂布軍中有人反叛,長安終于被兔崽子們攻破。
呂布奮力巷戰也不能取勝,隻好帶領幾百名騎兵逃跑。
臨走前招呼王允同行。
王允這時到體現了烈士氣概,拒絕了呂布的一番好意,表示要與朝廷共存亡,囑咐呂溫侯好自為之,并告訴關東諸侯為自己報仇。
呂布無奈,隻好逃離長安投奔了袁術。
李催進城後,放縱士兵劫掠,長安軍民死者上萬。
董卓的部下,除了當強盜似乎什麼也不會。
俘獲王允後雖然對他恨之入骨,但因為王允還有兩個心腹在外領兵,沒敢輕舉妄動,而是先以朝廷的名義征調二人進長安。
這兩個家夥偏偏迂腐懦弱,明知是火坑,看看調令上面朝廷的大印卻不敢不向下跳(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靈感,由此而來吧)。
這下子李催郭汜不再有任何顧忌,三個人一起掉了腦袋。
從此後,李催郭汜等人把持了朝政。
從初平三年四月到六月,王允呂布僅僅支撐了兩個月就失敗了。
如此短命,有不少人将他們失敗的原因歸于賈诩的“馊主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