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東漢的衰敗
關燈
小
中
大
源不斷,洛陽城中哪個肉長的還敢抗拒董卓的鐵騎?何進的部将群龍無首隻好投靠了董卓。
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後也歸降了董卓。
于是,董卓大權獨攬,官職也蹭蹭蹭往上漲,太尉,相國,還來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自比蕭何。
看着少帝窩囊,更欺負少帝窩囊,廢為弘農王,另立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獻帝。
後來大概是因為大老粗看窩囊廢,越看越别扭,殺掉了事。
董卓廢少帝立獻帝,标志着漢朝的權威徹底被摧毀。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以何進董卓開頭是很有道理的。
從此,各地諸侯對東漢的中央政權不再有任何實質上的尊敬。
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漢興劉的劉備也罷,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來獲取實際的利益。
挾天子令諸侯,挾天子是手段,令諸侯是目的;安漢興劉,安的是哪裡的漢,興的又是誰家的劉? 董卓是個粗人,到了天子腳下也幹不了細活。
看到洛陽城中富庶,就放縱士兵搶劫強奸,當上了強盜頭子。
搶完活人搶死人,何太後下葬不久,董卓連陪葬的寶貝也席卷一空。
“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虐刑濫罰,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
看着洛陽及長安銅人不順眼,就沒收了兩京全部的銅人銅馬,并拿他們當原料粗制濫造銅錢。
一來引發了通貨膨脹,一石谷子能賣到數萬銅錢(大概也要有一石了)?;二來這樣的粗制濫造的貨币又不好用,天下當然是怨聲載道了。
董卓也知道大家都痛恨宦官濫殺忠良,雖然胡作非為卻也裝模作樣地禮賢下士,大力提拔了一些名士,而他自己的心腹親友并沒有誰占據要職。
不過那些名士講的“歪理”當然聽不進去。
袁紹早已經和他翻臉,他也不計前嫌拜袁紹為渤海太守(袁紹自稱還兼任司隸校尉),又封袁術為後将軍,曹操為校尉。
可是,誰願意為這樣的小恩小惠而跟着一個“虐刑濫罰,睚眦必死”的人呆在一起?袁術曹操先後逃之夭夭,曹操還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轶事(隻不過不是被陳宮)。
天下的諸侯對董卓早就心存不滿,“多欲起兵讨卓者”。
這時東郡太守喬瑁僞造了朝廷三公(還留在洛陽)給各地諸侯的書信,曆數董卓的罪行,并稱“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這下子,大家有了理由,名正言順地組成了讨伐董卓的聯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關東諸侯結成聯盟起兵讨伐董卓,并推舉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紹為盟主。
主要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和他弟弟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後将軍袁術等人,也算是人才濟濟,共有數萬雄兵猛将。
可是誰想到,在讨伐中出盡風頭的會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孫堅,曹操(三國演義中雖然寫得精彩,但遺憾的很,沒有劉關張的事)? 渤海太守的官職實在是太小了,作不了盟主。
于是袁紹自稱車騎将軍,并以朝廷的名義授予其他人官職。
可是,這些“忠貞義烈之士”,看看董卓的兵力還很強大,誰也不敢進攻。
董卓聽說袁紹帶頭造反,先殺光洛陽城中袁紹的親戚後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擺出了一副要大舉發兵征讨的樣子。
然而尚書鄭泰告訴他,諸侯們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袁紹公卿子弟,纨绔膏粱;張邈東平長者,糊塗迂腐;孔伷清談高論,紙上談兵,打起仗來全都不是您董相國的對手。
為了這樣的一群廢物出征,不是太掉價了嗎?不過西方的羌人彪悍善戰,不可不防。
客觀地說,鄭泰的話不是沒有道理,後來聯盟果然因為内部的原因而一塌糊塗。
不過作為忠于東漢的大臣(後來和荀攸等人還有密謀刺殺董卓之舉),他的這一番話其實是想誘導董卓上當,疏忽對諸侯的防範。
不過,他最大的錯誤就是,都說對了。
當時董卓看到諸侯們人多勢衆,也有些心虛。
于是,順水推
呂布殺掉執金吾丁原後也歸降了董卓。
于是,董卓大權獨攬,官職也蹭蹭蹭往上漲,太尉,相國,還來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自比蕭何。
看着少帝窩囊,更欺負少帝窩囊,廢為弘農王,另立9歲的陳留王劉協為獻帝。
後來大概是因為大老粗看窩囊廢,越看越别扭,殺掉了事。
董卓廢少帝立獻帝,标志着漢朝的權威徹底被摧毀。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以何進董卓開頭是很有道理的。
從此,各地諸侯對東漢的中央政權不再有任何實質上的尊敬。
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好,叫嚷着安漢興劉的劉備也罷,都是在利用巧妙的口号來獲取實際的利益。
挾天子令諸侯,挾天子是手段,令諸侯是目的;安漢興劉,安的是哪裡的漢,興的又是誰家的劉? 董卓是個粗人,到了天子腳下也幹不了細活。
看到洛陽城中富庶,就放縱士兵搶劫強奸,當上了強盜頭子。
搶完活人搶死人,何太後下葬不久,董卓連陪葬的寶貝也席卷一空。
“又奸亂公主,妻略宮人,虐刑濫罰,睚眦必死”,搞得人人自危。
看着洛陽及長安銅人不順眼,就沒收了兩京全部的銅人銅馬,并拿他們當原料粗制濫造銅錢。
一來引發了通貨膨脹,一石谷子能賣到數萬銅錢(大概也要有一石了)?;二來這樣的粗制濫造的貨币又不好用,天下當然是怨聲載道了。
董卓也知道大家都痛恨宦官濫殺忠良,雖然胡作非為卻也裝模作樣地禮賢下士,大力提拔了一些名士,而他自己的心腹親友并沒有誰占據要職。
不過那些名士講的“歪理”當然聽不進去。
袁紹早已經和他翻臉,他也不計前嫌拜袁紹為渤海太守(袁紹自稱還兼任司隸校尉),又封袁術為後将軍,曹操為校尉。
可是,誰願意為這樣的小恩小惠而跟着一個“虐刑濫罰,睚眦必死”的人呆在一起?袁術曹操先後逃之夭夭,曹操還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轶事(隻不過不是被陳宮)。
天下的諸侯對董卓早就心存不滿,“多欲起兵讨卓者”。
這時東郡太守喬瑁僞造了朝廷三公(還留在洛陽)給各地諸侯的書信,曆數董卓的罪行,并稱“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
”這下子,大家有了理由,名正言順地組成了讨伐董卓的聯盟。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春正月,關東諸侯結成聯盟起兵讨伐董卓,并推舉四世三公,門多故吏的袁紹為盟主。
主要有: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和他弟弟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後将軍袁術等人,也算是人才濟濟,共有數萬雄兵猛将。
可是誰想到,在讨伐中出盡風頭的會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孫堅,曹操(三國演義中雖然寫得精彩,但遺憾的很,沒有劉關張的事)? 渤海太守的官職實在是太小了,作不了盟主。
于是袁紹自稱車騎将軍,并以朝廷的名義授予其他人官職。
可是,這些“忠貞義烈之士”,看看董卓的兵力還很強大,誰也不敢進攻。
董卓聽說袁紹帶頭造反,先殺光洛陽城中袁紹的親戚後召集群臣商議對策,擺出了一副要大舉發兵征讨的樣子。
然而尚書鄭泰告訴他,諸侯們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袁紹公卿子弟,纨绔膏粱;張邈東平長者,糊塗迂腐;孔伷清談高論,紙上談兵,打起仗來全都不是您董相國的對手。
為了這樣的一群廢物出征,不是太掉價了嗎?不過西方的羌人彪悍善戰,不可不防。
客觀地說,鄭泰的話不是沒有道理,後來聯盟果然因為内部的原因而一塌糊塗。
不過作為忠于東漢的大臣(後來和荀攸等人還有密謀刺殺董卓之舉),他的這一番話其實是想誘導董卓上當,疏忽對諸侯的防範。
不過,他最大的錯誤就是,都說對了。
當時董卓看到諸侯們人多勢衆,也有些心虛。
于是,順水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