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智孔明初罵王朗 贛張苞連傷魏将

關燈
,江山有傾覆之危。

    魏王以社稷為重,剿袁紹,滅袁術,内安劉表之地,外平遼東之域,天下三分之二盡歸大魏,民心歸附。

    老夫知爾飽學,有輔弼王佐之才。

    然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聽老夫良言,速領人馬回歸西蜀。

    否則&hellip&hellip&rdquo 一番話,将曹操的篡逆之心全部掩飾過去。

    孔明對這種話聽得多了,并不為怪。

    歸納起來,就是漢朝四百年氣數已盡,必定敗亡,曹操可以成全大事。

     孔明一世罵&ldquo死&rdquo過兩個人,一個是舌戰江東群儒時,罵死了薛綜。

    第二個就是曹操手下的王朗,今日還不是他的死期,初出祁山時被孔明罵死,今天名為初罵王朗。

     孔明不等他說完,忽兒用羽扇對他一指,打斷了他的說話,&ldquo亮以為司徒乃是漢室之老臣,必有驚人之語使亮豁然開朗。

    豈知一片陳詞腐言,大失亮之所望。

    桓、靈之時,官宦弄權,惑亂釀禍,以至盜賊四起。

    建安時,外有黃巾之亂,内滋董卓之患,朝廷中食祿禽獸、狼心狗肺之輩蠢蠢而動,奴顔婢膝、低三下四之徒紛紛而起,欺君罔上,污穢朝綱,緻使蒼生塗炭,幹戈不息。

    想爾當初依仗董卓之勢,遷劫漢帝,殘殺生靈。

    董卓亡,爾避難于陳倉,繼而又投國賊曹操,殺國舅,絞皇妃,弑太子,誅伏後,罪大惡極,天下之人欲食爾之肉;拿住爾這老賊,定然千刀萬剮,細斬慢割,抛入滄海之中,葬身魚鼈之腹;将爾之骨,碾成粉末,散入空中,随風而去;着聽亮之言,心内懼怕,自刎而死,則陰曹地府亦無爾安魂之所&hellip&hellip&rdquo 王朗剛才還在為自己的話感到得意,此時聽了孔明這番刺耳的罵聲,頓時氣得臉都拉長了,暗想,照你這樣說,我成了死不得、活不成的人了,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什麼歸宿也沒有了。

    所以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瞪着服睛任憑孔明怎樣地講他。

     &ldquo亮念汝年已八旬,故而網開一面。

    爾可面對大漢旗門,自述一生之罪,然後下馬朝北叩首二十四下,向當今萬歲請罪,再對大漢将士叩首四下,懇請寬恕,再拔劍自刎。

    如此,亮賜爾一口薄薄棺枋全爾屍首,留一塊八尺之地容爾葬身。

    若是不聽良言,國典皇法非是兒戲,禍之不遠,悔之不及也!&rdquo 一番話,說得王朗一身是罪。

    漢朝敗落到如今這個地步,就是因為象你這樣的人太多,助纣為虐,唯恐天下不亂。

    否則大漢四百年的天下怎會弄得四分五裂。

    為了清除你們這班奸徒亂臣,天底下的無數有志之士都抛妻别子,背井離鄉,忠心赤膽跟随劉備南征北戰,曆盡艱辛,打下這許多江山來。

    所以你應該對他們叩頭請罪,這樣還能給你一塊葬身之地,否則碎屍萬段,被人唾罵萬世。

    &rdquo 王朗在曹操的手下,雖說地位并不顯赫,也沒什麼大權,但曹操對他十分青睐,每每垂顧于他。

    今天被孔明當着十萬餘衆的人,将他大罵痛說了一頓,王朗隻覺得頭腦發脹,呼吸轉粗,臉色由黃而白,胡須亂抖個不住,雙手抱着個頭,連連叫道:&ldquo喔呀,嚯&hellip&hellip言太過份,氣煞老夫!&rdquo一邊叫,一邊圈馬狼狽而逃。

     孔明見他這副摸樣,也覺得十分痛快,不禁開懷笑道:&ldquo嘿&hellip&hellip罪有應得。

    &rdquo說罷,将手一招,小僮便将四輪車推回旗門。

     孔明立即向衆将問道:&ldquo哪位将軍出馬?&rdquo在這種勢如破竹,每戰每捷的形勢下,士氣高漲,要出戰的大将很多,都想一顯身手,但都沒有小戆張苞快,他似乎料着孔明一回定要命人交戰,所以一等孔明開口,他就邊走邊應道:&ldquo老張願往!&rdquo 張苞一馬躍上戰場,橫矛勒馬,對魏軍旗門高喊道:&ldquo老賊聽了,老張今日出戰,定要連斬十員賊将。

    哪一個先來送死!&rdquo 曹操在旗門下看得清楚,戰場中這個黑臉非但面孔象張飛,而且聲音也差不多,隻是年紀輕一些,卻又自稱老張,料定他不是張飛。

    隻因是第一次見面,不知其名,但是曹操與張飛在前三國中常打交道,決不會認錯人。

    便向兩旁呼道:&ldquo列公!&rdquo&ldquo千歲啊&hellip&hellip&rdquo&ldquo爾等可知來者黑臉乃何許人物?&rdquo十多年不與劉備交戰,除了關、張、趙這幾員名将以外,劉備手下還有哪些大将,魏軍文武中大多已不清楚了。

    被曹操這麼一問,有的說黑臉是張飛的兒子;有的說是兄弟;有的認為是面貌相似,并無親緣關系;有的甚至懷疑是孔明故意命人改扮而成的&hellip&hellip 衆說紛纭,不一而定。

    但是誰也不敢肯定來者究屬怎樣人物。

    此時從戰将後排擠進一人,他就是張颌。

    張颌在蒙頭山碰到過幾次,對張家父子比别人要熟悉得多,他見漢軍旗門中的張飛并沒動,便知來者就是張苞,因為當時曾中他們的酒醉之計,所以一看就知道了。

    此時見大家猜疑不定,就來到黃羅傘蓋前禀道:&ldquo魏王千歲,陣中黑臉非是旁人,乃是漢将張飛之子,名喚張苞。

    &rdquo 曹操想,難怪長得這樣相象,原來一脈相承,果然是張飛的兒子。

    問道:&ldquo爾何以知之?&rdquo&ldquo小将蒙頭山失守,便是中了他們父子的奸計,故而一見便知。

    &rdquo打了敗仗,認識了一個人。

     曹操點了一點頭,命張颌退下。

    張飛聞名疆場,張苞卻從未聽說過有什麼成績,便要掂掂他的斤兩。

    &ldquo列公,陣中黑将乃是張飛之子,名叫張苞,哪位将軍出陣迎敵?&rdquo即使是張飛親來挑戰,吃你曹操的飯,同樣有人會為他賣命,何況一介公子,本領大小尚且不知。

    早有一将應聲:&ldquo小将黃方願往!&rdquo&ldquo張苞乃将門之後,不可輕敵。

    &rdquo&ldquo是!&rdquo旗門後一聲炮響,黃方飛馬而出。

     張苞見來将年約四十,頂盔貫甲,全身金黃,胯下黃骠馬,手提金闆刀,年富力強,來勢洶洶。

    張苞将長矛一揚,大喝道:&ldquo來将住馬,通上名來!&rdquo黃方扣馬,對着張苞雙目圓睜,朗聲答道:&ldquo大将軍黃方便是。

    小黑睑留名!&rdquo 一部《三國》,有這麼三個人的名字相仿:前半部中劉備兵敗汝南,被趙雲槍挑的一将名叫黃匡,如今戰漢水中出現個黃方,以後二出祁山還有個黃雙。

    這三個年輕大将中黃雙最有名,陳倉道前斬黃雙,是魏延的一大功勞。

     張苞想,我不管你是黃方還是白圓,便喝道:&ldquo公子爺便是張苞,賊将放馬領死!&rdquo 黃方起手中五十斤重的這口金闆大刀,四門一開,用足兩臂之力,向張苞當頂蓋下,&ldquo黑臉看刀!&rdquo要知東川的張苞好比虎牢關前的張飛,渾身是勁沒處使,正值勇猛無敵之際。

    他見金刀劈來,并不當回事,隻将身體一側,就躲過了利鋒,同時長矛上隻用八成之力,朝着相反方向往金刀上枭了上去,&ldquo賊将且慢!&rdquo&ldquo嗒啷&rdquo一響,金刀應聲而飛。

     黃方料想不到這個黑臉竟有這麼大的力氣,不敢戀戰,便想圈馬而逃。

    張苞胸有成竹,長矛碰到金刀上便知對手的功底,哪容他轉身,矛尖直刺他的咽喉,&ldquo去罷!&rdquo不歪不斜,刺了一個對穿。

    張苞将矛尖向上一擡,死屍提了起來,溜缰馬回頭就跑。

    前後一頓飯的工夫,黃方已赴黃泉,殺隻雞恐怕時間還要長一些。

     張苞挑着黃方的屍體,笑道:&ldquo嘿&hellip&hellip黃方啊,果然被爾奪了矛上第一。

    &rdquo說到這兒,又對着魏軍旗門高喊道:&ldquo老賊啊,誰是矛上第二?速來領死!&rdquo話音剛落,&ldquo當!&rdquo一聲炮響,旗門下并排飛出二騎,拍馬舞刀迎面而來,&ldquo小黑臉體得猾狂,大将軍徐慶來也!&rdquo&ldquo黑臉且慢得意,本将軍何晃與爾較量!&rdquo 張苞聽得炮響,料有魏将出戰,忙将長矛一抖,甩掉屍體,一看來了二将二刀,潑風似地舞來。

    張苞不管來将是不是名将,一律對待,總之到刺死為止,毫不留情。

    故而十分認真,挺矛相迎。

     徐慶和何晃已知單刀難與張苞相敵,因此二刀雙至,又欺張苞呆頭呆腦,年紀又輕,要想在小戆身上找點便宜。

    一個在右,舉刀向張苞的頸項中劈去,&ldquo小黑臉看刀!&rdquo一個居左,大刀從橫裡對準張苞的腰間劈去,&ldquo張苞去吧!&rdquo一左一右,一上一下,雙刀齊起,要打他一個招架不住,從中取勝。

     張苞此時并不注重矛法,也不惜勇力,隻要能置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