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天蕩山夏侯授命 蔡家莊曹操探女
關燈
小
中
大
隻因他兵微将寡而未能遂願。
今聞他初定西蜀,兵力雄厚,足可與操賊抗衡。
此番挺進東川,正合寡人之意。
我劉協能生存到現在,就是将複興漢業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劉備的身上,否則漢室早被你這奸賊取代的了。
劉協心裡得意,但不敢喜形于色,隻得也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附和道:&ldquo劉備進犯漢中,寡人心實不安。
奈寡人無能,有勞國丈操心!&rdquo希望你亡于劉備之手。
曹操完全明白獻帝講的這些全是反話,都是被人逼出來的。
心想,你說假話,我卻當是真的,隻要你說這幾句話我就達到了此行的目的。
便說:&ldquo既然萬歲差遣,老臣豈有違拗之理。
操當親引天兵掃蕩東川,不負皇上之重托!&rdquo&ldquo國丈何日出兵?&rdquo&ldquo來朝發兵。
&rdquo&ldquo待寡人相送一程。
&rdquo&ldquo萬死不敢。
&rdquo 曹操心中想,不要假心假意,恨不得我馬上就死。
說罷,便辭别獻帝出宮而去。
曹操此番出兵就成了堂而皇之的奉旨出師了。
來日,曹操引領馬步軍四十萬,出皇城向東川進發。
曹操全副銮駕,胯下金鞍白馬,頭頂黃羅傘蓋,文左武右,前呼後擁,離許昌,出漳關,不日已至藍田。
曹操穩坐馬背,遙望曠野中有一座小小的莊子,四周樹木蔥茏,竹林滴翠,十分聒靜幽深,倒是個好去處。
便扣住馳缰,呼喚道:&ldquo向導何在?&rdquo向導官奔到馬前,單腿跪地,&ldquo千歲在上,小的在!&rdquo&ldquo前邊所在何名?&rdquo&ldquo回千歲的話,此處名謂蔡莊。
&rdquo曹操一陣驚喜,&ldquo蔡莊?&rdquo&ldquo正是。
&rdquo&ldquo唔&mdash&mdash退下。
&rdquo 曹操聽到了這個地名,格外高興,原因在于這十莊子裡有個才女,名喚蔡琰,其父乃是漢朝有名之士蔡邕。
用我們蘇州方言來說,漢朝有四&ldquo雄&rdquo,便是楊雄、馬融、蔡邕、孔融,雖則不同宇,卻是同音,他們都是名流,文章燦爛,博學多才,非是等閑之輩。
這裡就是蔡邕的故鄉,其女蔡琰美貌絕色,且通熟經史,滿腹錦繡。
蔡琰年少時,曾被單單國左賢王擄去,為番王生下一男一女。
當時所作《胡笳十八拍》流傳進中原,儒生學者皆仰其芳名。
其時,曹操東蕩西殺,南征北戰,威震四方,除劉備、孫權外,各路諸侯盡被剿滅。
雖則和蔡邕的關系并不和睦,但憐其棄世遺下弱女又流離番邦,又因蔡琰文章有名,一是愛慕其才,二則同是中原人,卻被小小的番王擄去這等才女,心甚不平,便興兵伐之,同時以金銀财寶将蔡琰贖了回來。
左賢王懼怕曹操的威勢,落得做了這個人情,将蔡琰送至中原。
蔡琰回國後,聞知曹操頗喜女色,恐他心存不良,在初見曹操時就拜稱他為寄父大人,叩謝搭救之恩。
曹操暗暗贊歎不絕:如此多才多藝,果然象名士之後,結為父女之後就可以遏制住我的邪念。
實際上曹操贖蔡琰回國,并不是愛其美容,實實在在是愛其才學,所以曹操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将她嫁與一個名叫衛仲道的商人。
她們夫妻倆就一直居住在蔡莊之上。
今日曹操兵進漢中選經此地,方知蔡莊就在這裡,他想:光陰似箭,一晃已十多年了,既然路過這裡,不妨前去探望一下,總算也是個寄女,文武中很少有人知道我有這麼個寄女,也讓他們見識一下蔡琰的才能。
加上自己年逾花甲,此番一見不知以後何日才能相會。
&mdash&mdash誰知你曹操到蔡莊一走,卻送去了夏侯淵的一條性命。
&mdash&mdash曹操打定主意,傳令大隊停下,吩咐文官武将一齊往蔡莊一走。
蔡琰得知曹操引領文武百官前來,頗感突然。
雖則不太歡迎,但出于無奈,便将身上略作打扮,出莊迎了前去。
見莊前大道上車馬無數,文武百官都是高頭大馬,簇擁着一頂黃羅傘蓋,傘蓋下坐的正是權傾一時、位極人臣的曹操。
待到曹操和文武都下了馬向這裡走來時,蔡琰這才搶上幾步側身行禮道:&ldquo父王親駕光臨鄙莊,孩兒未能遠道相迎,這廂有禮了!&rdquo&ldquo吾兒罷了!&rdquo嘴上說着吾兒,眼睛卻是看着大家,當着這許多人的面稱這樣有才貌的女子為吾兒,是多麼的榮耀和光彩。
意思是你們可曾看到:面前這個才女就是大詩人蔡邕的千金,也是我曹操的寄女。
便含笑問道:&ldquo吾兒玉體安好?&rdquo 蔡琰答道:&ldquo托賴父王無量之洪福,孩兒粗安,父王金體無恙?&rdquo&ldquo還好。
&rdquo 衆文武趁他們寒暄之際,盡情地打量着這位久已聞名的才女,見她年約三十有餘,容貌端莊,風韻猶存,一看之下,便她年輕時更是傾城傾國的絕色佳人。
雖則布衣,靈秀之氣溢于言表,頗有大家之風。
舉止從容大方,談吐雅緻莊重,更顯得博學多才。
鄉裡大都豢養雞鴨貓狗,如今魏王到來,侍衛校衛立即用鞭棍将這些家禽家畜趕走的趕走,關押的關押,清掃道路和雇院。
蔡琰敦請道:&ldquo父王不嫌寒宅簡陋,且請草堂一坐。
&rdquo&ldquo吾兒前邊引路。
&rdquo一行人來到莊前,見這裡蒼松蓋其頂,翠竹圍其牆,香花笑臉迎,流溪吟歌淌,果然是個好去處。
上得草堂,蔡琰又側身相請道:&ldquo父王上座!&rdquo 曹操向草堂四周掃視了一下,滿屋皆是竹器,桌、椅、案、幾盡是以竹制成,揩抹得一塵不染,收拾得整整齊齊,雖然沒有皇城那般富麗堂皇,卻很能感受到鄉居的幽趣。
草堂正中靖放着一張竹椅,也有靠背,也有扶手,椅子上鋪着一個布墊。
曹操踱着方步,在這張十分普通的,又隻有他才能坐的椅子前站停下來。
心裡想,這座位當然沒有魏王府中的太師椅那樣考究,那樣珍貴了。
便龍袍長袖一拂,請道:&ldquo老夫告坐了。
&rdquo 曹操一坐,文武馬上分成兩班,從草堂上一直站到外面的莊場上。
蔡琰這才走到曹操的面前雙膝跪下,凝重地行起了大禮,&ldquo父王在上,孩兒拜見!&rdquo 曹操面帶喜色,伸出雙手向上一擡,&ldquo吾兒平身,不必拘禮!&rdquo&ldquo謝父王!&rdquo謝罷,站起身來,就在曹操的右側垂手侍立。
曹操見她行止有措,不卑不亢,很是滿意,便又問道:&ldquo吾兒啊,仲道在家麼?&rdquo&ldquo出外經商,半載未歸了。
&rdquo以前交通不便,做生意的人靠着兩條腿賺錢,一出遠門至步一年半載,這在蔡琰看來,已經不足為奇了。
&ldquo想必是商賈興隆,财源茂盛?&rdquo&ldquo隻求溫飽,不存奢望。
&rdquo 曹操點了一點頭,似乎明白了她的意思,自付道:象她這種有才學的人,當然不會奔走于油鹽醬醋柴,而是要刻苦治學、流芳百世的。
都說她父親的文章天下聞名,究竟好在什麼地方,我曹操很少知道,今天既然到此,何不索來一讀?便道:&ldquo汝父文章有名,老夫恨未一見,吾兒可将汝父遺篇取來,與老夫拜讀?&rdquo 蔡琰想,我父親在世時最恨的就是你們這班弄權藏奸的亂臣國賊,所以在不少文章中都有鞭笞之意,一再關照我不要給這些人看,當然你也不例外。
不過不能沖撞,要小心,免他多生疑窦。
&ldquo孩兒未知父王到來,先父遺墨皆是殘篇斷章,不堪入目。
待孩兒即日整理出來,父王蕩平邊境凱旋收兵時,再請父王批點。
&rdquo話說得很有分寸,無斑駁之處,曹操覺得很有道理,并不是不肯拿出來看,而是章目殘缺,一無頭緒的東西,即便是最好的文章,看了頭卻沒尾,往往使人厭煩不已。
莫說我是朝廷顯貴,縱然是一家小小的縣令,看到這種毫無頭緒的訴訟書也無法斷案。
曹操又點頭道:&ldquo這倒也是。
&rdquo說着便将頭向四下一轉,尋覓菁草堂中可有值錢的東西。
一眼瞥見背後挂着一幅中堂,進來時并沒引起興趣,此番便注意起來。
這幅中堂不是畫,而是一幅字,每個字隻有蠶瓦那般大小,寫的是什麼意思,無從辨認出來,但上面的字寫得大小一般,整整齊齊,可想而知一定是鐵劃銀鈎,入木三分。
曹操自恨年高神衰,目力不濟,便問道&ldquo吾兒,中堂所書何物?&rdquo&ldquo乃是先父遺墨,題為曹娥孝女碑。
&rdquo 漢朝和帝時有個大巫,名叫曹籲。
一日醉後坐船渡江,不慎失足落于江中身亡。
其女曹娥聞知,沿江哭喊七天七夜,未見父屍,便投入江中。
不久,曹娥浮起,背上卻馱着其父曹籲。
當時地方官府得悉此事,便向當朝禀明,朝廷聞報,哀其救父殉身,褒其為女純孝,封曹娥為孝女。
其時有一才子邯鄲淳,年方一十三歲,著文頌揚曹娥孝悌之事,又将文字刻在碑上,樹在江邊,一時稱為孝女碑。
蔡邕聽說了此事,特地趕去江邊,奈何到那裡天已向晚,碑上所書模糊不清,便以手代目,摸一個記一個,一夜之間竟将碑文摸遍,且銘記在心,一字不忘。
回到家中便将全文一字不漏地寫了出來,并挂在中堂,以表對曹娥的敬意。
曹操想,要看蔡邕的文章倒一時難見,無意中卻看見了他的真迹,飼要仔細觀賞一遍,便站起身來,走到中堂前凝神欣賞起來。
果然是文章好,字亦傳神,贊歎不已。
擡頭又見中堂之上還有八個大字,這八字雖然個個皆識,卻不解其意。
曹操明白這幾個字不是孝女碑上的原文,而是蔡邕有所寓意的。
便問一旁的蔡琰道:&ldquo吾兒,&lsquo黃絹幼婦,外孫齑臼&rsquo此八字乃是何意啊?&rdquo
今聞他初定西蜀,兵力雄厚,足可與操賊抗衡。
此番挺進東川,正合寡人之意。
我劉協能生存到現在,就是将複興漢業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劉備的身上,否則漢室早被你這奸賊取代的了。
劉協心裡得意,但不敢喜形于色,隻得也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附和道:&ldquo劉備進犯漢中,寡人心實不安。
奈寡人無能,有勞國丈操心!&rdquo希望你亡于劉備之手。
曹操完全明白獻帝講的這些全是反話,都是被人逼出來的。
心想,你說假話,我卻當是真的,隻要你說這幾句話我就達到了此行的目的。
便說:&ldquo既然萬歲差遣,老臣豈有違拗之理。
操當親引天兵掃蕩東川,不負皇上之重托!&rdquo&ldquo國丈何日出兵?&rdquo&ldquo來朝發兵。
&rdquo&ldquo待寡人相送一程。
&rdquo&ldquo萬死不敢。
&rdquo 曹操心中想,不要假心假意,恨不得我馬上就死。
說罷,便辭别獻帝出宮而去。
曹操此番出兵就成了堂而皇之的奉旨出師了。
來日,曹操引領馬步軍四十萬,出皇城向東川進發。
曹操全副銮駕,胯下金鞍白馬,頭頂黃羅傘蓋,文左武右,前呼後擁,離許昌,出漳關,不日已至藍田。
曹操穩坐馬背,遙望曠野中有一座小小的莊子,四周樹木蔥茏,竹林滴翠,十分聒靜幽深,倒是個好去處。
便扣住馳缰,呼喚道:&ldquo向導何在?&rdquo向導官奔到馬前,單腿跪地,&ldquo千歲在上,小的在!&rdquo&ldquo前邊所在何名?&rdquo&ldquo回千歲的話,此處名謂蔡莊。
&rdquo曹操一陣驚喜,&ldquo蔡莊?&rdquo&ldquo正是。
&rdquo&ldquo唔&mdash&mdash退下。
&rdquo 曹操聽到了這個地名,格外高興,原因在于這十莊子裡有個才女,名喚蔡琰,其父乃是漢朝有名之士蔡邕。
用我們蘇州方言來說,漢朝有四&ldquo雄&rdquo,便是楊雄、馬融、蔡邕、孔融,雖則不同宇,卻是同音,他們都是名流,文章燦爛,博學多才,非是等閑之輩。
這裡就是蔡邕的故鄉,其女蔡琰美貌絕色,且通熟經史,滿腹錦繡。
蔡琰年少時,曾被單單國左賢王擄去,為番王生下一男一女。
當時所作《胡笳十八拍》流傳進中原,儒生學者皆仰其芳名。
其時,曹操東蕩西殺,南征北戰,威震四方,除劉備、孫權外,各路諸侯盡被剿滅。
雖則和蔡邕的關系并不和睦,但憐其棄世遺下弱女又流離番邦,又因蔡琰文章有名,一是愛慕其才,二則同是中原人,卻被小小的番王擄去這等才女,心甚不平,便興兵伐之,同時以金銀财寶将蔡琰贖了回來。
左賢王懼怕曹操的威勢,落得做了這個人情,将蔡琰送至中原。
蔡琰回國後,聞知曹操頗喜女色,恐他心存不良,在初見曹操時就拜稱他為寄父大人,叩謝搭救之恩。
曹操暗暗贊歎不絕:如此多才多藝,果然象名士之後,結為父女之後就可以遏制住我的邪念。
實際上曹操贖蔡琰回國,并不是愛其美容,實實在在是愛其才學,所以曹操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将她嫁與一個名叫衛仲道的商人。
她們夫妻倆就一直居住在蔡莊之上。
今日曹操兵進漢中選經此地,方知蔡莊就在這裡,他想:光陰似箭,一晃已十多年了,既然路過這裡,不妨前去探望一下,總算也是個寄女,文武中很少有人知道我有這麼個寄女,也讓他們見識一下蔡琰的才能。
加上自己年逾花甲,此番一見不知以後何日才能相會。
&mdash&mdash誰知你曹操到蔡莊一走,卻送去了夏侯淵的一條性命。
&mdash&mdash曹操打定主意,傳令大隊停下,吩咐文官武将一齊往蔡莊一走。
蔡琰得知曹操引領文武百官前來,頗感突然。
雖則不太歡迎,但出于無奈,便将身上略作打扮,出莊迎了前去。
見莊前大道上車馬無數,文武百官都是高頭大馬,簇擁着一頂黃羅傘蓋,傘蓋下坐的正是權傾一時、位極人臣的曹操。
待到曹操和文武都下了馬向這裡走來時,蔡琰這才搶上幾步側身行禮道:&ldquo父王親駕光臨鄙莊,孩兒未能遠道相迎,這廂有禮了!&rdquo&ldquo吾兒罷了!&rdquo嘴上說着吾兒,眼睛卻是看着大家,當着這許多人的面稱這樣有才貌的女子為吾兒,是多麼的榮耀和光彩。
意思是你們可曾看到:面前這個才女就是大詩人蔡邕的千金,也是我曹操的寄女。
便含笑問道:&ldquo吾兒玉體安好?&rdquo 蔡琰答道:&ldquo托賴父王無量之洪福,孩兒粗安,父王金體無恙?&rdquo&ldquo還好。
&rdquo 衆文武趁他們寒暄之際,盡情地打量着這位久已聞名的才女,見她年約三十有餘,容貌端莊,風韻猶存,一看之下,便她年輕時更是傾城傾國的絕色佳人。
雖則布衣,靈秀之氣溢于言表,頗有大家之風。
舉止從容大方,談吐雅緻莊重,更顯得博學多才。
鄉裡大都豢養雞鴨貓狗,如今魏王到來,侍衛校衛立即用鞭棍将這些家禽家畜趕走的趕走,關押的關押,清掃道路和雇院。
蔡琰敦請道:&ldquo父王不嫌寒宅簡陋,且請草堂一坐。
&rdquo&ldquo吾兒前邊引路。
&rdquo一行人來到莊前,見這裡蒼松蓋其頂,翠竹圍其牆,香花笑臉迎,流溪吟歌淌,果然是個好去處。
上得草堂,蔡琰又側身相請道:&ldquo父王上座!&rdquo 曹操向草堂四周掃視了一下,滿屋皆是竹器,桌、椅、案、幾盡是以竹制成,揩抹得一塵不染,收拾得整整齊齊,雖然沒有皇城那般富麗堂皇,卻很能感受到鄉居的幽趣。
草堂正中靖放着一張竹椅,也有靠背,也有扶手,椅子上鋪着一個布墊。
曹操踱着方步,在這張十分普通的,又隻有他才能坐的椅子前站停下來。
心裡想,這座位當然沒有魏王府中的太師椅那樣考究,那樣珍貴了。
便龍袍長袖一拂,請道:&ldquo老夫告坐了。
&rdquo 曹操一坐,文武馬上分成兩班,從草堂上一直站到外面的莊場上。
蔡琰這才走到曹操的面前雙膝跪下,凝重地行起了大禮,&ldquo父王在上,孩兒拜見!&rdquo 曹操面帶喜色,伸出雙手向上一擡,&ldquo吾兒平身,不必拘禮!&rdquo&ldquo謝父王!&rdquo謝罷,站起身來,就在曹操的右側垂手侍立。
曹操見她行止有措,不卑不亢,很是滿意,便又問道:&ldquo吾兒啊,仲道在家麼?&rdquo&ldquo出外經商,半載未歸了。
&rdquo以前交通不便,做生意的人靠着兩條腿賺錢,一出遠門至步一年半載,這在蔡琰看來,已經不足為奇了。
&ldquo想必是商賈興隆,财源茂盛?&rdquo&ldquo隻求溫飽,不存奢望。
&rdquo 曹操點了一點頭,似乎明白了她的意思,自付道:象她這種有才學的人,當然不會奔走于油鹽醬醋柴,而是要刻苦治學、流芳百世的。
都說她父親的文章天下聞名,究竟好在什麼地方,我曹操很少知道,今天既然到此,何不索來一讀?便道:&ldquo汝父文章有名,老夫恨未一見,吾兒可将汝父遺篇取來,與老夫拜讀?&rdquo 蔡琰想,我父親在世時最恨的就是你們這班弄權藏奸的亂臣國賊,所以在不少文章中都有鞭笞之意,一再關照我不要給這些人看,當然你也不例外。
不過不能沖撞,要小心,免他多生疑窦。
&ldquo孩兒未知父王到來,先父遺墨皆是殘篇斷章,不堪入目。
待孩兒即日整理出來,父王蕩平邊境凱旋收兵時,再請父王批點。
&rdquo話說得很有分寸,無斑駁之處,曹操覺得很有道理,并不是不肯拿出來看,而是章目殘缺,一無頭緒的東西,即便是最好的文章,看了頭卻沒尾,往往使人厭煩不已。
莫說我是朝廷顯貴,縱然是一家小小的縣令,看到這種毫無頭緒的訴訟書也無法斷案。
曹操又點頭道:&ldquo這倒也是。
&rdquo說着便将頭向四下一轉,尋覓菁草堂中可有值錢的東西。
一眼瞥見背後挂着一幅中堂,進來時并沒引起興趣,此番便注意起來。
這幅中堂不是畫,而是一幅字,每個字隻有蠶瓦那般大小,寫的是什麼意思,無從辨認出來,但上面的字寫得大小一般,整整齊齊,可想而知一定是鐵劃銀鈎,入木三分。
曹操自恨年高神衰,目力不濟,便問道&ldquo吾兒,中堂所書何物?&rdquo&ldquo乃是先父遺墨,題為曹娥孝女碑。
&rdquo 漢朝和帝時有個大巫,名叫曹籲。
一日醉後坐船渡江,不慎失足落于江中身亡。
其女曹娥聞知,沿江哭喊七天七夜,未見父屍,便投入江中。
不久,曹娥浮起,背上卻馱着其父曹籲。
當時地方官府得悉此事,便向當朝禀明,朝廷聞報,哀其救父殉身,褒其為女純孝,封曹娥為孝女。
其時有一才子邯鄲淳,年方一十三歲,著文頌揚曹娥孝悌之事,又将文字刻在碑上,樹在江邊,一時稱為孝女碑。
蔡邕聽說了此事,特地趕去江邊,奈何到那裡天已向晚,碑上所書模糊不清,便以手代目,摸一個記一個,一夜之間竟将碑文摸遍,且銘記在心,一字不忘。
回到家中便将全文一字不漏地寫了出來,并挂在中堂,以表對曹娥的敬意。
曹操想,要看蔡邕的文章倒一時難見,無意中卻看見了他的真迹,飼要仔細觀賞一遍,便站起身來,走到中堂前凝神欣賞起來。
果然是文章好,字亦傳神,贊歎不已。
擡頭又見中堂之上還有八個大字,這八字雖然個個皆識,卻不解其意。
曹操明白這幾個字不是孝女碑上的原文,而是蔡邕有所寓意的。
便問一旁的蔡琰道:&ldquo吾兒,&lsquo黃絹幼婦,外孫齑臼&rsquo此八字乃是何意啊?&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