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瓦口關魏将拒敵 蒙頭山漢軍紮寨
關燈
小
中
大
是老張。
&rdquo 張飛再想喝叱他幾句,孔明取令在手,對他們父子輕責道:&ldquo大堂之上,豈容爾等喧嚣!&rdquo說着已将令箭付與張飛,&ldquo亮付翼德将軍将令一支,與公子張苞,副将毛仁、苟璋領兵一萬,兵進瓦口關。
&rdquo 瓦口關是東川西北地帶之要隘,要是奪下此關,阆中大門已開,漢軍可以長驅而進,直插天蕩山。
如今的四川省,漢朝時分為東西二川。
東川雖然并沒有西川那麼大,但也是用兵要地,尤其是瓦口關首當其沖,是兵家必争之地,此關一破,便可分進天蕩、定軍、米倉三山和漢水,即東川三山一水,然後再向東進便是東川腹地南鄭。
兵進瓦口,擔子非輕,張飛毫不猶豫,帶着兒子和毛、苟二人接令而退。
點齊軍馬,張飛命兒子張苞為頭隊領三千兵當即離了成都,先往向前進發。
來日,張飛自領七千弟兄,毛仁、苟璋左右護衛,十八名燕将前呼後擁,早早出了關廂,升炮向葭萌關面去。
成都出兵,消息早又傳到瓦口笑。
張颌知道出葭萌關十多裡路就到這裡,也不過個把時辰,暗想,此番魏王取下了東川,留在這裡的全是他的族親,單留我一個外人在此,看來魏王待我的确不錯,倘然漢軍前來,我必定要戮力厮殺,以報魏王知遇之恩。
便召集于禁、毛玠到大帳商議迎敵之策。
命他們二人守住關禁,自領一萬兵丁出瓦口關,提兵往關前五裡路外的蒙頭山紮營。
蒙頭山并不算高,也不怎麼大,一萬軍隊駐紮在這裡看上去漫山遍野都是營頭和人馬,從前山到後山團團圍定。
蒙頭山上的營寨剛剛紮定,山前大道上傳來了炮鳴馬嘶之聲,一彪人馬揚塵而來,旗幡上綽約可見是&ldquo燕山張&rdquo數字,魏軍隻當是黑臉張飛領兵趕到,慌忙報入大帳。
張颌聞訊并不驚怕,泰然自若。
雖說今年已近花甲,但精神未衰,勇武不減當年,常是躍躍欲試。
今聞張飛親來,正要顯示一番身手,不待漢軍趕近,點兵三千,綽槍上馬,直下蒙頭山前坡設立旗門,欲思戰張飛一個立足未穩。
來者就是張家公子張苞,早已看清山前的旗門,旗門下立一匹青鬃良馬,坐一員老将,長一個長方馬臉,颔下須髯花白,渾身青銅盔铠,手抱一條鈎鐮槍,精神矍铄。
身後的大旗上也是一個&ldquo張&rdquo字。
張苞知道,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久負盛名的河北名将張颌,便傳令停隊。
三千漢軍立即在山前設下旗門,與張部遙遙相對。
張苞一馬當先飛出旗門,近前将長矛一蕩,&ldquo呔!前面擋道者何許人也!速速讓路!&rdquo 建安十三年,張颌在長坂坡前曾與張飛會過一面,印象不深,但也不淺,相貌特征大略還能記得,今日再次會面,見他黑臉未改,反比十年前又覺細嫩些,聲音反而更脆更亮,暗忖道:昔日我正值粗壯之期,十年一過,須發染霜,容顔大變。
想不到這老戆愈長愈年輕,愈來禽精神,不知用的是什麼返老還童之法。
張颌也是個勇多謀少之人,見他出口不遜,自然也不示弱,雙目一瞪,朗聲遭:&ldquo大将軍乃魏王千歲駕前張颌便是。
今奉命鎮守瓦口關,阻擋來犯之敵。
黑臉何人,與我通下名來!&rdquo 張苞自從随父從軍以來,所遇之敢都有認錯的,隻為父子面貌實在酷似,小戆常因頂冒父名而鬧出喜劇來,占了不少便宜,故而一上戰場便以張飛自稱,或含糊其詞,迷惑對手。
此番初遇魏軍,更覺有利可圖,自然不肯露出真名。
&ldquo賊将小張,咱是燕山老張,奉了諸葛軍師之命特來取汝瓦口!&rdquo 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将,第一次同張家父子打交道總是不太習慣的對别人老是小張、小李的亂叫一通。
張颌也不例外,思想道:看你這般年紀比我要小多了,反倒稱我小張,真是不可思議。
這一點是張飛父子的邏輯,不管你年歲多高總是做小,自己總是稱老,别人願意也罷,不願意也是如此。
張颌喝道:&ldquo黑臉膽敢來犯漢中之地,好不知生死,大将軍槍上不認人!&rdquo 張苞年輕氣盛血旺,更不饒人,也喝道:&ldquo小張竟然自來送死,老張長槍之上也不忌腥血!&rdquo &ldquo不斬黑臉,決不回山!&rdquo張颌發狠了。
&ldquo不殺賊将,誓不收兵!&rdquo小戆賭誓道。
兩個人在言語上各不相讓,拍着馬沖了上去,相互逞能匹敵。
以前,張苞隻為沒有一匹稱心的坐騎,武藝不能盡情地施展開來,往往錯失良機。
自從趙雲在葭蔭關槍挑賽猿精,送了這匹紅鬃馬給他之後,好似猛虎添翼,愈覺膽壯氣豪。
大将的戰馬好壞就好比說書人手中的弦子琵琶,要是琴瑟不和,唱起來就會大打折扣,更何況戰馬是大将的第二生命,是馬虎不得的。
兩騎馬照面打了個圈子,馬背上兩員戰将都舞起了軍械,隻見鈎鐮搶揮舞得似飛轉的車輪一艦急急生風,光影上下左右移動,隻持伺機進攻;張苞也不閑着,長矛一抖,呼呼有聲,随着花影忽進忽退,都知道對手非是等閑之輩,不敢貿然下手,以免失手遭禍。
相持有頃,八隻馬蹄似雨點般在地上踢蹬,亂轉個不停。
馬背上的兩個人都是無謀之流,不見對方下手,早巳忍耐不住,幾乎與此同時,兩人都突然向敵将刺了過去&mdash&mdash&ldquo黑臉看槍!&rdquo&ldquo賊将招打!&rdquo雙方同時使出決定性的這一招,都打算一下子刺中對手,故而隻看自己的家夥是否刺中,而沒顧及對方的家夥是否也會刺到自己。
等到兩人都意識到自己有性命危險的對候,兩柄長械幾乎也是向時刺到了對手。
張苞的矛尖猛烈紮進了張颌的盔頂,用力向上一挑,暴裂了劉海帶,把青銅盔挑在了矛頭上。
可張部的鈎鐮檢上的鈎子也鈎住了張苞的烏油盔,使勁一拖,也把頭盔鈎了過來,兩匹戰馬同時向後退了幾步。
兩人趁勢單手執兵器,另一隻手接住頭盔,第一個回合未分勝負。
張苞覺得今日打仗特别有趣,别的不交換,偏偏看中了對方的頭盔,忍不住&ldquo噗嗤&rdquo一聲笑了出來,&ldquo賊将啊,誰要你的頭盔,快快換來!&rdquo張颌心想,我們又不是在攀親,留着有什麼用場。
&ldquo黑臉亦換來!&rdquo兩人說着,又将戰馬向後倒退了數步,各自架住了武器,掂量着頭盔的輕重向對面抛了過去。
&ldquo賊将看盔!&rdquo&ldquo黑臉,來也!&rdquo戰場上頭盔方才交換畢,蒙頭山前塵頭又起,原是張飛帶着大隊已經趕到旗門。
見兒子不與張颌交戰,卻在抛頭盔,暗覺有趣:兒子比老子會玩,我最多與敵将說說笑話,占點口頭上的
&rdquo 張飛再想喝叱他幾句,孔明取令在手,對他們父子輕責道:&ldquo大堂之上,豈容爾等喧嚣!&rdquo說着已将令箭付與張飛,&ldquo亮付翼德将軍将令一支,與公子張苞,副将毛仁、苟璋領兵一萬,兵進瓦口關。
&rdquo 瓦口關是東川西北地帶之要隘,要是奪下此關,阆中大門已開,漢軍可以長驅而進,直插天蕩山。
如今的四川省,漢朝時分為東西二川。
東川雖然并沒有西川那麼大,但也是用兵要地,尤其是瓦口關首當其沖,是兵家必争之地,此關一破,便可分進天蕩、定軍、米倉三山和漢水,即東川三山一水,然後再向東進便是東川腹地南鄭。
兵進瓦口,擔子非輕,張飛毫不猶豫,帶着兒子和毛、苟二人接令而退。
點齊軍馬,張飛命兒子張苞為頭隊領三千兵當即離了成都,先往向前進發。
來日,張飛自領七千弟兄,毛仁、苟璋左右護衛,十八名燕将前呼後擁,早早出了關廂,升炮向葭萌關面去。
成都出兵,消息早又傳到瓦口笑。
張颌知道出葭萌關十多裡路就到這裡,也不過個把時辰,暗想,此番魏王取下了東川,留在這裡的全是他的族親,單留我一個外人在此,看來魏王待我的确不錯,倘然漢軍前來,我必定要戮力厮殺,以報魏王知遇之恩。
便召集于禁、毛玠到大帳商議迎敵之策。
命他們二人守住關禁,自領一萬兵丁出瓦口關,提兵往關前五裡路外的蒙頭山紮營。
蒙頭山并不算高,也不怎麼大,一萬軍隊駐紮在這裡看上去漫山遍野都是營頭和人馬,從前山到後山團團圍定。
蒙頭山上的營寨剛剛紮定,山前大道上傳來了炮鳴馬嘶之聲,一彪人馬揚塵而來,旗幡上綽約可見是&ldquo燕山張&rdquo數字,魏軍隻當是黑臉張飛領兵趕到,慌忙報入大帳。
張颌聞訊并不驚怕,泰然自若。
雖說今年已近花甲,但精神未衰,勇武不減當年,常是躍躍欲試。
今聞張飛親來,正要顯示一番身手,不待漢軍趕近,點兵三千,綽槍上馬,直下蒙頭山前坡設立旗門,欲思戰張飛一個立足未穩。
來者就是張家公子張苞,早已看清山前的旗門,旗門下立一匹青鬃良馬,坐一員老将,長一個長方馬臉,颔下須髯花白,渾身青銅盔铠,手抱一條鈎鐮槍,精神矍铄。
身後的大旗上也是一個&ldquo張&rdquo字。
張苞知道,眼前的這個人就是久負盛名的河北名将張颌,便傳令停隊。
三千漢軍立即在山前設下旗門,與張部遙遙相對。
張苞一馬當先飛出旗門,近前将長矛一蕩,&ldquo呔!前面擋道者何許人也!速速讓路!&rdquo 建安十三年,張颌在長坂坡前曾與張飛會過一面,印象不深,但也不淺,相貌特征大略還能記得,今日再次會面,見他黑臉未改,反比十年前又覺細嫩些,聲音反而更脆更亮,暗忖道:昔日我正值粗壯之期,十年一過,須發染霜,容顔大變。
想不到這老戆愈長愈年輕,愈來禽精神,不知用的是什麼返老還童之法。
張颌也是個勇多謀少之人,見他出口不遜,自然也不示弱,雙目一瞪,朗聲遭:&ldquo大将軍乃魏王千歲駕前張颌便是。
今奉命鎮守瓦口關,阻擋來犯之敵。
黑臉何人,與我通下名來!&rdquo 張苞自從随父從軍以來,所遇之敢都有認錯的,隻為父子面貌實在酷似,小戆常因頂冒父名而鬧出喜劇來,占了不少便宜,故而一上戰場便以張飛自稱,或含糊其詞,迷惑對手。
此番初遇魏軍,更覺有利可圖,自然不肯露出真名。
&ldquo賊将小張,咱是燕山老張,奉了諸葛軍師之命特來取汝瓦口!&rdquo 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将,第一次同張家父子打交道總是不太習慣的對别人老是小張、小李的亂叫一通。
張颌也不例外,思想道:看你這般年紀比我要小多了,反倒稱我小張,真是不可思議。
這一點是張飛父子的邏輯,不管你年歲多高總是做小,自己總是稱老,别人願意也罷,不願意也是如此。
張颌喝道:&ldquo黑臉膽敢來犯漢中之地,好不知生死,大将軍槍上不認人!&rdquo 張苞年輕氣盛血旺,更不饒人,也喝道:&ldquo小張竟然自來送死,老張長槍之上也不忌腥血!&rdquo &ldquo不斬黑臉,決不回山!&rdquo張颌發狠了。
&ldquo不殺賊将,誓不收兵!&rdquo小戆賭誓道。
兩個人在言語上各不相讓,拍着馬沖了上去,相互逞能匹敵。
以前,張苞隻為沒有一匹稱心的坐騎,武藝不能盡情地施展開來,往往錯失良機。
自從趙雲在葭蔭關槍挑賽猿精,送了這匹紅鬃馬給他之後,好似猛虎添翼,愈覺膽壯氣豪。
大将的戰馬好壞就好比說書人手中的弦子琵琶,要是琴瑟不和,唱起來就會大打折扣,更何況戰馬是大将的第二生命,是馬虎不得的。
兩騎馬照面打了個圈子,馬背上兩員戰将都舞起了軍械,隻見鈎鐮搶揮舞得似飛轉的車輪一艦急急生風,光影上下左右移動,隻持伺機進攻;張苞也不閑着,長矛一抖,呼呼有聲,随着花影忽進忽退,都知道對手非是等閑之輩,不敢貿然下手,以免失手遭禍。
相持有頃,八隻馬蹄似雨點般在地上踢蹬,亂轉個不停。
馬背上的兩個人都是無謀之流,不見對方下手,早巳忍耐不住,幾乎與此同時,兩人都突然向敵将刺了過去&mdash&mdash&ldquo黑臉看槍!&rdquo&ldquo賊将招打!&rdquo雙方同時使出決定性的這一招,都打算一下子刺中對手,故而隻看自己的家夥是否刺中,而沒顧及對方的家夥是否也會刺到自己。
等到兩人都意識到自己有性命危險的對候,兩柄長械幾乎也是向時刺到了對手。
張苞的矛尖猛烈紮進了張颌的盔頂,用力向上一挑,暴裂了劉海帶,把青銅盔挑在了矛頭上。
可張部的鈎鐮檢上的鈎子也鈎住了張苞的烏油盔,使勁一拖,也把頭盔鈎了過來,兩匹戰馬同時向後退了幾步。
兩人趁勢單手執兵器,另一隻手接住頭盔,第一個回合未分勝負。
張苞覺得今日打仗特别有趣,别的不交換,偏偏看中了對方的頭盔,忍不住&ldquo噗嗤&rdquo一聲笑了出來,&ldquo賊将啊,誰要你的頭盔,快快換來!&rdquo張颌心想,我們又不是在攀親,留着有什麼用場。
&ldquo黑臉亦換來!&rdquo兩人說着,又将戰馬向後倒退了數步,各自架住了武器,掂量着頭盔的輕重向對面抛了過去。
&ldquo賊将看盔!&rdquo&ldquo黑臉,來也!&rdquo戰場上頭盔方才交換畢,蒙頭山前塵頭又起,原是張飛帶着大隊已經趕到旗門。
見兒子不與張颌交戰,卻在抛頭盔,暗覺有趣:兒子比老子會玩,我最多與敵将說說笑話,占點口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