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懷柔術軍師巧語藏玄 赍烈志都督傲笑赴陰
關燈
小
中
大
小主不必過于傷心,請站起身來,再附過耳來,本督有話細講。
&rdquo 劉循慢慢地止住了哭聲,從地上站了起來,把耳朵湊到了張任的嘴邊,靜心屏息,全神貫注地聽候張任的臨終之囑。
張任就象傳授什麼秘訣似地竊竊而談。
大堂上的人都不知道張任在說些什麼,隻見劉循一語不發,頻頻點首。
話雖然聽不清楚,但有一人他早已心領神會,比劉循還要理解得深刻,而且不等張任說完,他已想定了應付之策,那就是孔明。
照這麼說,孔明也太神乎其神了。
其實不然,張任的話早已向大家說過了,大家并沒引起注意,這是因為不當家對細枝末節并不重視而已。
孔明根據張任此時的處境,了解到他為西川安危的憂戚心情,估計他所要交代的話必定是怎樣抵禦漢軍,收複西川的謀略,而孔明已把這些問題早就考慮過多次了。
那張任究竟在說些什麼?他首先向劉循闡明了西川将被颠覆的可能性,如今内無良将運籌,外有強兵壓境,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鄰邦借兵,阻止漢軍再向縱深進展,等到漢軍兵疲糧絕,這樣就可以挽回西川淪亡的可悲命運。
張任告訴他,借兵要越快越好。
劉循問,往何處借兵最為妥當呢?張任說,依近就近,東川借兵最便利。
聽說東川自去年來了一員虎将,威聲大振,他就是西涼馬騰之子馬超,他從建安十五年敗于曹操之手後,避難于冀州城,可他命運不蹇,手下叛亂,将馬超妻兒至親十餘口盡皆殺戮。
馬超無路可走,帶了馬岱、龐德二員猛将投住東川,暫依張魯,目前正在京都南鄭。
你回到成都與主公講,小主出城之時,就是我張任斷頭之日,請他不必悲傷,死去一個槍祖宗,還有一個槍祖宗會來助他,那就是西涼飛将軍錦馬超。
耳聞此人一十六歲便一馬一槍橫行天下,可稱是當世之英雄。
昔年在潼關殺得曹操割須棄袍,聞風喪膽。
請主公命人赍禮前往東川結好張魯及部下,求得馬超出兵攻伐葭萌關。
要是這樣,漢軍之圍就迎刃而解了。
劉循問:要是張魯不肯發兵怎麼辦?張任說,割地為酬,将半個西川讓與張魯,東川必然發兵救我。
若能如此,漢軍無法兵進成都。
總之,西川要亡情願亡于張魯而不能亡于劉備。
東、西二川國土相連,縱然亡于張魯,隻要爾輩發奮努力,還有收複之日。
要是落到了劉備的手中,便可仗着興漢滅曹的旗号吞并東川,爾輩便永無翻身出頭之日。
切記東西二川唇齒之邦,唇寒齒亡,唯有求救于東川,西川才能脫此重圍!張任的一番話概括了今後西川安身立命的方針,說得劉循唯有點頭應諾而已。
孔明對整個局勢的發展把握得很準,也很穩,他明白張任一死西川必定要求援于張魯。
東川并不害怕,關鍵在于新來了一個馬超,此人不收服無法兵取成都,倘然強要進兵,代價不小,所以殺了張任以後,并不急于進兵,原因就在于此。
張任說完話,回頭對孔明說:&ldquo先生若有仁義之心,在張任臨刑時放走我家小主,九泉下感激不盡!&rdquo 孔明進川有這樣一個原則:不到萬不得己,決不妄殺一人。
殺張任是出于無奈,怎麼再殺劉循,用不着關照也會放他,何況留下他毫無用處。
孔明當即命手下為劉循備下馬匹和路上所需食物,當堂放走了他。
劉循依依不舍,又相抱着痛苦了一場,然後再仔細看了他一眼,毅然走了出去,上馬執鞭,出了雒城。
此話暫且不提。
張任目送劉循走後,好像落下了一個大包袱,喝示道:&ldquo刀斧手随我而來!&rdquo 三班手下見孔明将羽扇一招,一擁而上,将張任押出了大堂。
文武方才紛紛站起。
張任走到衙門口照牆前,瞥見自己騎坐的黃骠馬拴在石獅子上,感慨萬千,輕聲說道:&ldquo寶馬,珍重了!&rdquo 說來也不能相信,這匹馬就像能聽懂主人的話一樣,知道主人要受戮,雙淚盈眶,又踢又蹬,連連嘶鳴,就像發了瘋一樣,不一會撞在石獅頭上,碰得血漿四迸,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西川共有兩匹馬稱得上是義馬,一匹是巫山守将李義的坐騎,還有一匹就是張任的黃骠馬,見主人罹難,都盡忠盡義而死。
張任見此慘狀,悲痛欲絕,他與這匹馬是很有感情的,此刻先自己而死,不由英雄彈淚。
張任自己跪倒在照牆前,心裡呼道:&ldquo寶馬慢走,本督少頃便來!&rdquo 接令官到虎案前,&ldquo軍師,請下行刑令!&rdquo 孔明剛從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一旁張飛閃出,大吼道:&ldquo老師且慢,老張有話要說!&rdquo孔明問:&ldquo将軍但講不妨。
&rdquo &ldquo老師啊,小張乃當世之豪傑、斬之豈不可惜?&rdquo 這就是英雄惜英雄。
孔明想,這裡有誰不為他惋惜,好話說盡,大願許完。
他不肯投降,難道再放他回去與我們作對?便說道:&ldquo将軍若能勸得張任歸降,亮師事與汝!&rdquo歇斯底裡的話都說出來了。
&ldquo老師啊,待老張一試。
&rdquo &ldquo容汝前去。
&rdquo 張飛走到衙門口,見張任面壁而跪,兩旁劊子手捧着鬼頭刀,身後是一尊落魂炮,石獅旁血迹模糊,黃骠馬死于血泊之中。
兩邊都是圍觀的百姓,議論紛紛。
張飛走到照牆邊,對着面無表情的張任肩胛上輕輕地一拍,叫了一聲:&ldquo小張。
&rdquo 張任擡起頭來,望着身旁站立着的張飛,眼裡充滿了愛慕和期待的神色,知道他是來為自己求最後一切情的,心裡明白張飛是個有膽識、講義氣、通情理的大将,倒暗暗地感激于他,臨終倒也結識了一個暫短的敵國之友。
張飛十分懇切地說:&ldquo小張啊,爾年紀尚輕,草率輕生實是可惜。
若然歸順我家大哥,老張願與汝義結弟兄,爾亦正可施展雄才大略,有用武之地也!&rdquo熱心腸的人,說話也是痛痛快快,說出了他願義結弟兄的肺腑之言。
張任略頓了一頓,似有所思,問道:&ldquo此話當真?&rdquo &ldquo大丈夫言出如山,隻要小張肯降,老張定與
&rdquo 劉循慢慢地止住了哭聲,從地上站了起來,把耳朵湊到了張任的嘴邊,靜心屏息,全神貫注地聽候張任的臨終之囑。
張任就象傳授什麼秘訣似地竊竊而談。
大堂上的人都不知道張任在說些什麼,隻見劉循一語不發,頻頻點首。
話雖然聽不清楚,但有一人他早已心領神會,比劉循還要理解得深刻,而且不等張任說完,他已想定了應付之策,那就是孔明。
照這麼說,孔明也太神乎其神了。
其實不然,張任的話早已向大家說過了,大家并沒引起注意,這是因為不當家對細枝末節并不重視而已。
孔明根據張任此時的處境,了解到他為西川安危的憂戚心情,估計他所要交代的話必定是怎樣抵禦漢軍,收複西川的謀略,而孔明已把這些問題早就考慮過多次了。
那張任究竟在說些什麼?他首先向劉循闡明了西川将被颠覆的可能性,如今内無良将運籌,外有強兵壓境,唯一的辦法就是向鄰邦借兵,阻止漢軍再向縱深進展,等到漢軍兵疲糧絕,這樣就可以挽回西川淪亡的可悲命運。
張任告訴他,借兵要越快越好。
劉循問,往何處借兵最為妥當呢?張任說,依近就近,東川借兵最便利。
聽說東川自去年來了一員虎将,威聲大振,他就是西涼馬騰之子馬超,他從建安十五年敗于曹操之手後,避難于冀州城,可他命運不蹇,手下叛亂,将馬超妻兒至親十餘口盡皆殺戮。
馬超無路可走,帶了馬岱、龐德二員猛将投住東川,暫依張魯,目前正在京都南鄭。
你回到成都與主公講,小主出城之時,就是我張任斷頭之日,請他不必悲傷,死去一個槍祖宗,還有一個槍祖宗會來助他,那就是西涼飛将軍錦馬超。
耳聞此人一十六歲便一馬一槍橫行天下,可稱是當世之英雄。
昔年在潼關殺得曹操割須棄袍,聞風喪膽。
請主公命人赍禮前往東川結好張魯及部下,求得馬超出兵攻伐葭萌關。
要是這樣,漢軍之圍就迎刃而解了。
劉循問:要是張魯不肯發兵怎麼辦?張任說,割地為酬,将半個西川讓與張魯,東川必然發兵救我。
若能如此,漢軍無法兵進成都。
總之,西川要亡情願亡于張魯而不能亡于劉備。
東、西二川國土相連,縱然亡于張魯,隻要爾輩發奮努力,還有收複之日。
要是落到了劉備的手中,便可仗着興漢滅曹的旗号吞并東川,爾輩便永無翻身出頭之日。
切記東西二川唇齒之邦,唇寒齒亡,唯有求救于東川,西川才能脫此重圍!張任的一番話概括了今後西川安身立命的方針,說得劉循唯有點頭應諾而已。
孔明對整個局勢的發展把握得很準,也很穩,他明白張任一死西川必定要求援于張魯。
東川并不害怕,關鍵在于新來了一個馬超,此人不收服無法兵取成都,倘然強要進兵,代價不小,所以殺了張任以後,并不急于進兵,原因就在于此。
張任說完話,回頭對孔明說:&ldquo先生若有仁義之心,在張任臨刑時放走我家小主,九泉下感激不盡!&rdquo 孔明進川有這樣一個原則:不到萬不得己,決不妄殺一人。
殺張任是出于無奈,怎麼再殺劉循,用不着關照也會放他,何況留下他毫無用處。
孔明當即命手下為劉循備下馬匹和路上所需食物,當堂放走了他。
劉循依依不舍,又相抱着痛苦了一場,然後再仔細看了他一眼,毅然走了出去,上馬執鞭,出了雒城。
此話暫且不提。
張任目送劉循走後,好像落下了一個大包袱,喝示道:&ldquo刀斧手随我而來!&rdquo 三班手下見孔明将羽扇一招,一擁而上,将張任押出了大堂。
文武方才紛紛站起。
張任走到衙門口照牆前,瞥見自己騎坐的黃骠馬拴在石獅子上,感慨萬千,輕聲說道:&ldquo寶馬,珍重了!&rdquo 說來也不能相信,這匹馬就像能聽懂主人的話一樣,知道主人要受戮,雙淚盈眶,又踢又蹬,連連嘶鳴,就像發了瘋一樣,不一會撞在石獅頭上,碰得血漿四迸,重重地摔倒在地上。
--西川共有兩匹馬稱得上是義馬,一匹是巫山守将李義的坐騎,還有一匹就是張任的黃骠馬,見主人罹難,都盡忠盡義而死。
張任見此慘狀,悲痛欲絕,他與這匹馬是很有感情的,此刻先自己而死,不由英雄彈淚。
張任自己跪倒在照牆前,心裡呼道:&ldquo寶馬慢走,本督少頃便來!&rdquo 接令官到虎案前,&ldquo軍師,請下行刑令!&rdquo 孔明剛從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一旁張飛閃出,大吼道:&ldquo老師且慢,老張有話要說!&rdquo孔明問:&ldquo将軍但講不妨。
&rdquo &ldquo老師啊,小張乃當世之豪傑、斬之豈不可惜?&rdquo 這就是英雄惜英雄。
孔明想,這裡有誰不為他惋惜,好話說盡,大願許完。
他不肯投降,難道再放他回去與我們作對?便說道:&ldquo将軍若能勸得張任歸降,亮師事與汝!&rdquo歇斯底裡的話都說出來了。
&ldquo老師啊,待老張一試。
&rdquo &ldquo容汝前去。
&rdquo 張飛走到衙門口,見張任面壁而跪,兩旁劊子手捧着鬼頭刀,身後是一尊落魂炮,石獅旁血迹模糊,黃骠馬死于血泊之中。
兩邊都是圍觀的百姓,議論紛紛。
張飛走到照牆邊,對着面無表情的張任肩胛上輕輕地一拍,叫了一聲:&ldquo小張。
&rdquo 張任擡起頭來,望着身旁站立着的張飛,眼裡充滿了愛慕和期待的神色,知道他是來為自己求最後一切情的,心裡明白張飛是個有膽識、講義氣、通情理的大将,倒暗暗地感激于他,臨終倒也結識了一個暫短的敵國之友。
張飛十分懇切地說:&ldquo小張啊,爾年紀尚輕,草率輕生實是可惜。
若然歸順我家大哥,老張願與汝義結弟兄,爾亦正可施展雄才大略,有用武之地也!&rdquo熱心腸的人,說話也是痛痛快快,說出了他願義結弟兄的肺腑之言。
張任略頓了一頓,似有所思,問道:&ldquo此話當真?&rdquo &ldquo大丈夫言出如山,隻要小張肯降,老張定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