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白助黑初會頓釋重圍 進雒城羕故發危言
關燈
小
中
大
路大軍何以彙聚,若無彭羕&hellip&hellip&rdquo
你是劉備的心腹,為他立下了許多功勞,死心塌地與我作對,這是不可饒恕的大罪,竟然還在這裡标榜,故意來氣氣我,看來你真有點活得不耐煩了,鬼使神差到這兒來找歸宿了。
想到這裡,張任猛地起身,&ldquo哐--&ldquo抽出半口寶劍,制止住了彭羕的話,&ldquo劉備不滅,涪關難得;孔明、張飛入川,西蜀有累卵之危,皆是彭賊之罪孽,竟還妄言大功,豈非虛謬!正是死在目前尚然不知!&rdquo &ldquo如此說來,攻破涪關,除去劉備,西川便可太平無事,爾張任也能高枕無憂了麼?&rdquo 兩軍厮殺總是希望攻破城關收複失地,除去元兇,但達到了以上的目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張任還從未認真考慮過,現在仔細想來,感到彭羕的問話的确令人深思,很值得推敲。
因為劉備一死,關、張和諸葛亮決不會聽之任之從此罷休,相反會率領荊襄九郡人馬傾巢而出,變本加厲地為劉備複仇,西川必定會被這些喪失理智的人攪得雞犬不甯,根本無法太平下來。
張任對彭羕的這個問題無言以對,稍一遲疑便反問道:&ldquo事到如今,西蜀莫非安然無恙,四境安靖了麼?&rdquo 彭羕想,對呀,我就是要你提問,這樣我就可以申述理由,為我半年來的行為解釋清楚。
&ldquo爾且聽了,常言道,斬草不除根,逢春必發青,豈可因小失大?&rdquo 到這個時候,張任方才聽出些頭緒來.但彭羕心裡到底有什麼打算,他還是模糊不清。
張任漸漸地被彭羕的話所吸引,把斬殺之事暫且擱下,口氣也平緩了許多,擺出一副追根刨底的架勢,&ldquo如爾所言,涪關之中聚集着劉備的精兵猛将,龍骧虎步,叱咤風雲,早晚必犯雒城,此又何解?&rdquo &ldquo彭羕到此不為别事,便是為此也。
&rdquo 張任反唇相譏:&ldquo半載用心之苦,一旦抛棄,豈不可惜!&rdquo 彭羕斂容道:&ldquo若然彭羕屬意于劉備,日後必定顯達,何必又冒刀斧之危進得雒城?&rdquo 張任似有所信:這家夥說得倒也有理,就說他身上這套破衣不知穿了多少年,照理投奔了新主謀個一官半職,平生之願也能滿足了,何必又舍棄官服而着破衣呢?說明他投奔劉備也是萬不得已。
如今覺得寄人籬下遠不如過去那樣自在逍遙,因此肯到此見我。
要真是這樣,殘局尚有扭轉的希望。
張任便問:&ldquo彭羕既有劉備寵幸,今日到此則甚?&rdquo 任何人在舉棋不定,進退兩難的時候,别人的話不可輕信,這是最容易上當的,就好比兩個身懷絕技的高手狹路相逢,對方使出的招式吃不準是何家秘術、哪路拳腳,千萬不可由人擺布,否則定然挫敗,這所謂&ldquo拳打不識謂之殺&rdquo。
彭羕見此刻的張任有猜疑、彷徨之色,愈加理直氣壯,&ldquo若要彭羕道明來意,别無所求,送上清茗一盞,待我滋潤咽喉方可開講。
&rdquo 平時傲慢慣了的人,一旦遇上了比他更傲慢的人,他的盛氣也就少了。
張任竟然親自為之斟茶,自覺有點莫名其妙地遞了上去,見他剛呷了一口便又問道:&ldquo彭賊到此究屬為何?&rdquo 手上殷勤,嘴裡仍在罵人。
彭羕哂笑道:&ldquo山人特來納首!&rdquo 想不到他還是這樣頑劣不羁,氣得張任白淨的臉上一陣紅、一陣青,指着彭羕,&ldquo這&hellip&hellip爾這反賊,竟敢戲弄本督,實是大膽!來,推出斬首!&rdquo 彭羕面無懼色,泰然處之,不慌不忙地飲了幾口茶,蒲扇輕搖,連連擺手道:&ldquo使不得,使不得。
彭羕一死,雒城難保,還有哪一個肯為西蜀借壽消災呢?&rdquo 明明在說斬首,一會兒又冒出了什麼借壽消災的話來,兩旁手下正要下手把彭羕拖出去,張任又喝住:&ldquo慢來!彭賊,爾還有何說?&rdquo 兩人各又坐定,彭羕方才說:&ldquo可聞&lsquo趙顔借壽&rsquo一事否?&rdquo &ldquo趙顔借壽&rdquo的事情非但當時家喻戶曉,就是如今也在流傳,每逢過年,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上海城隍廟等處常有賣年畫的,其中就有一幅&ldquo借壽&rdquo之畫,上面畫的是兩個精神矍铄的白發長須老人在森林繁密的空隙處對坐弈棋,一左一右,聚精會神,中間棋盤後跪着一個年輕後生。
這後生手托一漆盤,盤兩旁各有一酒壺,兩壺之間是一隻黃蠟蠟的、熱騰騰的肥雞,看一眼就覺得噴香撲鼻,令人垂涎。
這就是相傳已久的&ldquo借壽&rdquo圖,過年增壽,買一幅這樣的圖就象貼一張壽星圖一樣讨個吉利。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東漢末期,相傳有個相家,姓管名辂,據說他的相術神乎其神,出神入化,一時頗有相名,人稱神相,他說有災,決不會太平;他說長壽,也不會短命,吉兇禍福,鐵口如山。
說的是有一天,管先生途經山東琅琊,見農田中有一年輕漢子在耕作,雖則農家後代,倒也長得秀氣,隻是眉字之間似露憂患,先生走近仔細一相,不覺搖頭歎息,大有惋惜之情,便問姓名。
那後生道,小人名叫趙顔,今年一十九歲。
管辂又問,家中還有何人。
趙顔說雙親在堂,膝下隻我一人承歡,父母年皆六旬,勞力已喪,靠我養老。
管先生關照他速速回家告别父母,一十九歲陽壽已到,晚了恐怕來不及了。
後生将信将疑,不大以為然,便請教大名,那人便以實相告。
趙顔棄了農具奔回家中,撲倒雙親膝下嚎啕大哭起來,二老見他這般悲慘,正不知出了什麼大事,忙問緣故,趙顔告以詳情,二老聞之大笑,說道兒啊,你真是太不懂事了,剛剛一十九的人,又無疾病,哪會猝然就死呢,你的雙親活了六十歲尚且健在,還能活幾年呢!不知是哪個吃飯沒事幹的在嚼舌,急得吾兒這般模樣。
趙顔道,那是一個相家,自稱管辂。
老人聽說是管辂來給自己兒子相的面,二老頓然急得老淚縱橫。
過去的老人對相蔔之類是最相信的,尤其管辂當時名聞四海,百姓就把他當作神仙一樣崇拜。
二老不分情由,拉起兒子就跑出屋門,順着兒子所指的方向追趕而去。
幸得時間不長,人還未走遠,二老一少跌跌撞撞趕上了管辂,一齊跪倒在先生面前,懇求神相救命。
管辂甩了一下寬袖說,我隻知相法,相出榮華富貴、生死吉兇,卻不能教人消災避難、延年益壽,隻有等死。
急得二老連連叩頭道,先生既能預蔔生死,必有相救之法,一旦吾兒不幸,我等二人年老無靠,定然與他同赴黃泉,一命關三命,先生行個方便吧!說罷又是叩拜不已。
先生被求不過,生了慈悲之心,十分愛憐地說,不是我不肯救你們,這是天機,不可輕易洩露。
如今知道你們老少三人相依為命,是本份善良之輩,我就破一次例,今夜煮熟一隻雞,端正兩壺酒,來早天色尚在朦胧之時趕到此間山下,那裡有二仙對弈。
南邊一個身穿紅袍,長的是紅臉,颔下是紅須,他是南鬥,主生;北邊一個身穿白袍,長的是白臉,颔下是白須,他是北鬥,主死。
上前輕輕跪下,不須開口,切莫有所驚擾二仙,将酒肴托着,要耐心等待,倘然二仙吃了,便可求壽。
切記,二仙之前不可說我所為。
說罷,拂袖揚長而去。
二老聽說兒子有救,朝着管辂的背影叩拜不止,直到消失,這才帶着兒子回家,按着先生的話宰雞沾酒,折騰了大半夜,約摸将近天曉,吩咐兒子裝盤上路。
趙顔披晨曦,沐朝露出村趕到山前,趁着忽明忽滅的天光隐約可見大樹下有二老對坐,料着便是南、北二仙,蹑手蹑足地走到跟前跪下,和盤托至頭頂,等候二仙飲用。
卻說二仙慣常飲的是瓊漿玉液,幾曾飲過這等村醪佳釀,一夜酣戰已覺腹中饑餓,正欲呼喚童兒,忽兒聞得這等酒香肉香,喜不自勝,隻當是童兒備下,各執一壺在手便喝,隻覺清香沁肺,甘美可口,連稱好酒。
二仙邊弈邊飲,一會又各将盤中肥雞撕下一腿,這一隻肥雞煮了一夜,既酥又嫩,肥而不膩,酥而不爛,吃得二仙津津有味,精神倍長。
沒等天亮,盤中之物飲用殆盡。
趙顔這才放下漆盤高叫一聲:&ldquo求壽!&rdquo二仙料不到身旁有凡人,猝不及防,都吓了一跳--這就叫&ldquo仙人跳&rdquo--一看,卻是個年輕後生,知道今日吃了一頓白食,倒有點不好意思起來。
忙問這後生的來曆,趙顔便将前因後果一一叙明。
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白食總不能不為人家辦點事,二仙各自從袖中取出生死薄來,翻到了中國山東這個地方,見琅琊山前的一個莊上果然有一個是十九年前生的男孩,注定還有三天必死,所述與生死薄相符,這下二仙為難了:人有生必有死,壽有增必有減,要是給趙顔添了壽,給誰減壽呢?二仙一合計,便在死簿趙顔的名下把一十九改成了九十九歲。
仙人手頭寬,氣魄大,一增就增了八十歲,白吃了一頓酒就有點昏頭,也會濫用職權的。
可見天上人間都是同出一轍,吃了用了人家的都會或多或少地做出無法無天的事來。
所以說,&ldquo白食&rdquo還是不吃為妙,為&ldquo仙&rdquo為&ldquo官&rdquo還是清廉一點好。
二仙遂對趙顔說,為感一食之德,添爾八十之壽。
是何人教爾到這兒來的?趙顔情知隐瞞不住,隻得實說。
二仙相視一笑,意思是說:&ldquo管辂害了我們的清名,使我們一旦成了貪仙、饞仙,慚愧!&rdquo二仙自愧失職,隻得化作一陣清風而去,頓時天色大亮。
這是一段迷信相法的人為管辂編造出來的佳話,但在後漢期間相術盛行,信者多,疑者少。
當然,張任是個很有頭腦的人,但對彭羕講的話也是信疑參半,故而答道:&ldquo&lsquo趙顔借壽&rsquo,本督早知,卻與吾何益?&rdquo &ldquo彭羕素谙天文,必有益于爾。
&rdquo &ldquo本督聆聽,容爾講來。
&rdquo &ldquo張任可知陽壽有借必有減否?&rdquo 張任想,隻有&ldquo趙顔借壽&rdquo的傳說,未嘗聽到減壽的故事,看來你要造一段&ldquo減壽&rdquo的事迹出來,倒要聽一聽。
答道:&ldquo本督隻知有借壽,未聞減壽怎樣。
&rdquo 彭羕呷了口茶,緩緩地站起身來,在大堂上來回走動,煞有介事地說:&ldquo山人自幼得一異人相授,非但天文精熟,相法亦有神名&hellip&hellip&rdquo 張任插言道:&ldquo彭羕休要誇口,素
想到這裡,張任猛地起身,&ldquo哐--&ldquo抽出半口寶劍,制止住了彭羕的話,&ldquo劉備不滅,涪關難得;孔明、張飛入川,西蜀有累卵之危,皆是彭賊之罪孽,竟還妄言大功,豈非虛謬!正是死在目前尚然不知!&rdquo &ldquo如此說來,攻破涪關,除去劉備,西川便可太平無事,爾張任也能高枕無憂了麼?&rdquo 兩軍厮殺總是希望攻破城關收複失地,除去元兇,但達到了以上的目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張任還從未認真考慮過,現在仔細想來,感到彭羕的問話的确令人深思,很值得推敲。
因為劉備一死,關、張和諸葛亮決不會聽之任之從此罷休,相反會率領荊襄九郡人馬傾巢而出,變本加厲地為劉備複仇,西川必定會被這些喪失理智的人攪得雞犬不甯,根本無法太平下來。
張任對彭羕的這個問題無言以對,稍一遲疑便反問道:&ldquo事到如今,西蜀莫非安然無恙,四境安靖了麼?&rdquo 彭羕想,對呀,我就是要你提問,這樣我就可以申述理由,為我半年來的行為解釋清楚。
&ldquo爾且聽了,常言道,斬草不除根,逢春必發青,豈可因小失大?&rdquo 到這個時候,張任方才聽出些頭緒來.但彭羕心裡到底有什麼打算,他還是模糊不清。
張任漸漸地被彭羕的話所吸引,把斬殺之事暫且擱下,口氣也平緩了許多,擺出一副追根刨底的架勢,&ldquo如爾所言,涪關之中聚集着劉備的精兵猛将,龍骧虎步,叱咤風雲,早晚必犯雒城,此又何解?&rdquo &ldquo彭羕到此不為别事,便是為此也。
&rdquo 張任反唇相譏:&ldquo半載用心之苦,一旦抛棄,豈不可惜!&rdquo 彭羕斂容道:&ldquo若然彭羕屬意于劉備,日後必定顯達,何必又冒刀斧之危進得雒城?&rdquo 張任似有所信:這家夥說得倒也有理,就說他身上這套破衣不知穿了多少年,照理投奔了新主謀個一官半職,平生之願也能滿足了,何必又舍棄官服而着破衣呢?說明他投奔劉備也是萬不得已。
如今覺得寄人籬下遠不如過去那樣自在逍遙,因此肯到此見我。
要真是這樣,殘局尚有扭轉的希望。
張任便問:&ldquo彭羕既有劉備寵幸,今日到此則甚?&rdquo 任何人在舉棋不定,進退兩難的時候,别人的話不可輕信,這是最容易上當的,就好比兩個身懷絕技的高手狹路相逢,對方使出的招式吃不準是何家秘術、哪路拳腳,千萬不可由人擺布,否則定然挫敗,這所謂&ldquo拳打不識謂之殺&rdquo。
彭羕見此刻的張任有猜疑、彷徨之色,愈加理直氣壯,&ldquo若要彭羕道明來意,别無所求,送上清茗一盞,待我滋潤咽喉方可開講。
&rdquo 平時傲慢慣了的人,一旦遇上了比他更傲慢的人,他的盛氣也就少了。
張任竟然親自為之斟茶,自覺有點莫名其妙地遞了上去,見他剛呷了一口便又問道:&ldquo彭賊到此究屬為何?&rdquo 手上殷勤,嘴裡仍在罵人。
彭羕哂笑道:&ldquo山人特來納首!&rdquo 想不到他還是這樣頑劣不羁,氣得張任白淨的臉上一陣紅、一陣青,指着彭羕,&ldquo這&hellip&hellip爾這反賊,竟敢戲弄本督,實是大膽!來,推出斬首!&rdquo 彭羕面無懼色,泰然處之,不慌不忙地飲了幾口茶,蒲扇輕搖,連連擺手道:&ldquo使不得,使不得。
彭羕一死,雒城難保,還有哪一個肯為西蜀借壽消災呢?&rdquo 明明在說斬首,一會兒又冒出了什麼借壽消災的話來,兩旁手下正要下手把彭羕拖出去,張任又喝住:&ldquo慢來!彭賊,爾還有何說?&rdquo 兩人各又坐定,彭羕方才說:&ldquo可聞&lsquo趙顔借壽&rsquo一事否?&rdquo &ldquo趙顔借壽&rdquo的事情非但當時家喻戶曉,就是如今也在流傳,每逢過年,蘇州玄妙觀、無錫崇安寺、上海城隍廟等處常有賣年畫的,其中就有一幅&ldquo借壽&rdquo之畫,上面畫的是兩個精神矍铄的白發長須老人在森林繁密的空隙處對坐弈棋,一左一右,聚精會神,中間棋盤後跪着一個年輕後生。
這後生手托一漆盤,盤兩旁各有一酒壺,兩壺之間是一隻黃蠟蠟的、熱騰騰的肥雞,看一眼就覺得噴香撲鼻,令人垂涎。
這就是相傳已久的&ldquo借壽&rdquo圖,過年增壽,買一幅這樣的圖就象貼一張壽星圖一樣讨個吉利。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東漢末期,相傳有個相家,姓管名辂,據說他的相術神乎其神,出神入化,一時頗有相名,人稱神相,他說有災,決不會太平;他說長壽,也不會短命,吉兇禍福,鐵口如山。
說的是有一天,管先生途經山東琅琊,見農田中有一年輕漢子在耕作,雖則農家後代,倒也長得秀氣,隻是眉字之間似露憂患,先生走近仔細一相,不覺搖頭歎息,大有惋惜之情,便問姓名。
那後生道,小人名叫趙顔,今年一十九歲。
管辂又問,家中還有何人。
趙顔說雙親在堂,膝下隻我一人承歡,父母年皆六旬,勞力已喪,靠我養老。
管先生關照他速速回家告别父母,一十九歲陽壽已到,晚了恐怕來不及了。
後生将信将疑,不大以為然,便請教大名,那人便以實相告。
趙顔棄了農具奔回家中,撲倒雙親膝下嚎啕大哭起來,二老見他這般悲慘,正不知出了什麼大事,忙問緣故,趙顔告以詳情,二老聞之大笑,說道兒啊,你真是太不懂事了,剛剛一十九的人,又無疾病,哪會猝然就死呢,你的雙親活了六十歲尚且健在,還能活幾年呢!不知是哪個吃飯沒事幹的在嚼舌,急得吾兒這般模樣。
趙顔道,那是一個相家,自稱管辂。
老人聽說是管辂來給自己兒子相的面,二老頓然急得老淚縱橫。
過去的老人對相蔔之類是最相信的,尤其管辂當時名聞四海,百姓就把他當作神仙一樣崇拜。
二老不分情由,拉起兒子就跑出屋門,順着兒子所指的方向追趕而去。
幸得時間不長,人還未走遠,二老一少跌跌撞撞趕上了管辂,一齊跪倒在先生面前,懇求神相救命。
管辂甩了一下寬袖說,我隻知相法,相出榮華富貴、生死吉兇,卻不能教人消災避難、延年益壽,隻有等死。
急得二老連連叩頭道,先生既能預蔔生死,必有相救之法,一旦吾兒不幸,我等二人年老無靠,定然與他同赴黃泉,一命關三命,先生行個方便吧!說罷又是叩拜不已。
先生被求不過,生了慈悲之心,十分愛憐地說,不是我不肯救你們,這是天機,不可輕易洩露。
如今知道你們老少三人相依為命,是本份善良之輩,我就破一次例,今夜煮熟一隻雞,端正兩壺酒,來早天色尚在朦胧之時趕到此間山下,那裡有二仙對弈。
南邊一個身穿紅袍,長的是紅臉,颔下是紅須,他是南鬥,主生;北邊一個身穿白袍,長的是白臉,颔下是白須,他是北鬥,主死。
上前輕輕跪下,不須開口,切莫有所驚擾二仙,将酒肴托着,要耐心等待,倘然二仙吃了,便可求壽。
切記,二仙之前不可說我所為。
說罷,拂袖揚長而去。
二老聽說兒子有救,朝着管辂的背影叩拜不止,直到消失,這才帶着兒子回家,按着先生的話宰雞沾酒,折騰了大半夜,約摸将近天曉,吩咐兒子裝盤上路。
趙顔披晨曦,沐朝露出村趕到山前,趁着忽明忽滅的天光隐約可見大樹下有二老對坐,料着便是南、北二仙,蹑手蹑足地走到跟前跪下,和盤托至頭頂,等候二仙飲用。
卻說二仙慣常飲的是瓊漿玉液,幾曾飲過這等村醪佳釀,一夜酣戰已覺腹中饑餓,正欲呼喚童兒,忽兒聞得這等酒香肉香,喜不自勝,隻當是童兒備下,各執一壺在手便喝,隻覺清香沁肺,甘美可口,連稱好酒。
二仙邊弈邊飲,一會又各将盤中肥雞撕下一腿,這一隻肥雞煮了一夜,既酥又嫩,肥而不膩,酥而不爛,吃得二仙津津有味,精神倍長。
沒等天亮,盤中之物飲用殆盡。
趙顔這才放下漆盤高叫一聲:&ldquo求壽!&rdquo二仙料不到身旁有凡人,猝不及防,都吓了一跳--這就叫&ldquo仙人跳&rdquo--一看,卻是個年輕後生,知道今日吃了一頓白食,倒有點不好意思起來。
忙問這後生的來曆,趙顔便将前因後果一一叙明。
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白食總不能不為人家辦點事,二仙各自從袖中取出生死薄來,翻到了中國山東這個地方,見琅琊山前的一個莊上果然有一個是十九年前生的男孩,注定還有三天必死,所述與生死薄相符,這下二仙為難了:人有生必有死,壽有增必有減,要是給趙顔添了壽,給誰減壽呢?二仙一合計,便在死簿趙顔的名下把一十九改成了九十九歲。
仙人手頭寬,氣魄大,一增就增了八十歲,白吃了一頓酒就有點昏頭,也會濫用職權的。
可見天上人間都是同出一轍,吃了用了人家的都會或多或少地做出無法無天的事來。
所以說,&ldquo白食&rdquo還是不吃為妙,為&ldquo仙&rdquo為&ldquo官&rdquo還是清廉一點好。
二仙遂對趙顔說,為感一食之德,添爾八十之壽。
是何人教爾到這兒來的?趙顔情知隐瞞不住,隻得實說。
二仙相視一笑,意思是說:&ldquo管辂害了我們的清名,使我們一旦成了貪仙、饞仙,慚愧!&rdquo二仙自愧失職,隻得化作一陣清風而去,頓時天色大亮。
這是一段迷信相法的人為管辂編造出來的佳話,但在後漢期間相術盛行,信者多,疑者少。
當然,張任是個很有頭腦的人,但對彭羕講的話也是信疑參半,故而答道:&ldquo&lsquo趙顔借壽&rsquo,本督早知,卻與吾何益?&rdquo &ldquo彭羕素谙天文,必有益于爾。
&rdquo &ldquo本督聆聽,容爾講來。
&rdquo &ldquo張任可知陽壽有借必有減否?&rdquo 張任想,隻有&ldquo趙顔借壽&rdquo的傳說,未嘗聽到減壽的故事,看來你要造一段&ldquo減壽&rdquo的事迹出來,倒要聽一聽。
答道:&ldquo本督隻知有借壽,未聞減壽怎樣。
&rdquo 彭羕呷了口茶,緩緩地站起身來,在大堂上來回走動,煞有介事地說:&ldquo山人自幼得一異人相授,非但天文精熟,相法亦有神名&hellip&hellip&rdquo 張任插言道:&ldquo彭羕休要誇口,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