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使傲氣張飛孤身赴敵 脫厄運劉備三旅會師

關燈
卻說關廂上的劉備望着追進山套的張飛,聽着山套中傳來的厮殺聲,起初還十分相信張飛的自負。

    可是到了太陽當頂時分,山套中的呼聲仍然沒有減弱,說明張飛戰了一個上午并沒有停,心裡開始焦急起來,畢竟孤軍深入是很難取勝的。

    早有戰将向劉備幾番讨戰,要往山套中去助張飛一臂之力。

    但劉備是知道張飛的性格的,凡是他關照的事情,别人最好不要去拂逆他,況且一再說自有良策。

    自從張飛從荊州到了涪關,劉備早已把他與諸葛亮等同看待起來,相信他能随機應變,在不利情況下能想出脫身之計來。

    因此衆将的讨戰一概被劉備回絕,雖然心裡狐疑。

     與此同時,前關的守軍見涪關方向突然塵頭大起,一面白底黑字的大旗開道,上書&ldquo大漢陸軍頭隊正先鋒常山趙&rdquo臨風招展,為首一将正是智勇雙全的趙子龍,銀盔銀甲與寒日争輝,白袍白馬與流雲分素,銀槍一指,背後三千輕騎似疾風掠地,如神光行空,勢如排山倒海,聲能驚天動地,巧将精兵一齊往涪關撲來。

    關廂上的弟兄齊聲呼道:&ldquo咱們趙将軍來啦&hellip&hellip&rdquo 前書已有所述,諸葛亮黑夜裝神遊涪江,川将率衆歸降。

    天一亮就命趙雲領三千馬隊火速趕往涪關,他便随後就到。

    趙雲一口氣趕了八十裡路,到晌午時分抵達關廂。

    見關外營寨層層疊疊,關廂大開,人群熙攘往來,好一派熱鬧的景象,已料定被張飛占了頭功。

    馬到關前勒住,守關将校迎接,并報說劉備和衆文武都在後關。

    趙雲二話沒說,穿關而過,直奔後關而去。

    一路上,百姓焚香點燭,夾道拜迎,聽說名揚天下的趙雲來了,都以先睹為快。

    趙雲頻頻拱手示意,至後關下馬,手提甲攔裙,&ldquo锵&hellip&hellip&rdquo跑上關廂,到劉備面前躬身道:&ldquo主公在上,末将相救來遲,罪該萬死!&rdquo 劉備驚喜萬分,&ldquo四弟少禮!&rdquo回頭對衆文武:&ldquo諸衆,這位便是孤家四弟趙雲。

    &rdquo 趙雲的名望何等之大,這班水道上的川将隻是耳聞,從未目睹,今日正好一飽眼福。

    故而一個個瞪出驚異、羨慕的目光。

    凝視有頃,大家方才醒過神來,一齊參見道:&ldquo趙将軍,小将有禮了!末将有禮了!&hellip&hellip&rdquo 趙雲落落大方地向他們回了一個總禮:&ldquo衆位,趙雲相救來遲,多賴諸位出力。

    有禮了!&rdquo 劉備摸着張苞的肩胛,&ldquo侄兒啊,速速上前拜見四叔!&rdquo 小孩雖然不怎麼精明,也從來不向人家打聽世事,但趙雲這個大名倒是早有耳聞,當時有人提起趙雲就象在稱頌天神天将一樣。

    後來張飛又向他講了趙雲的豐功偉績,極力贊賞趙雲是天下第一個狠人,知道了趙雲與劉、關、張的關系,所以他對這個人印象特别深,也特别好,一向以為他是一個身材高大,腰圓膀闊的頂天立地的蓋世英豪,今日一見,大出意外,面前這位四叔,竟是體态嬌小、面龐白淨、大将氣概不足、書生味道有餘的一員小将,是個不折不扣的白袍小将。

    當然這是事實,張苞仍是十分恭敬地搶步跪了下去,&ldquo四叔在上,張苞拜見!&rdquo 趙雲目光犀利,早就看到了劉備身旁這個年輕的&ldquo張飛&rdquo,猜他就是張飛的兒子。

    現在一聽,果然就是這麼回事,心裡真為張飛有這樣一個兒子感到高興,急忙俯身雙手攙扶:&ldquo侄兒請起!&rdquo 趙雲見到關廂上這麼多大将,還有張苞,大多是陌生面孔,唯獨不見張飛。

    心想軍師一路到此逢關過關,可算順利,卻反而不及張飛這個老憨先到,兔子居然也有跑不過烏龜的時候,趙雲暗暗為孔明惋惜,擡頭望着城關上招展着的張字大旗,急問劉備道:&ldquo主公,三将軍何在?&rdquo 劉備就把張飛一早出關追趕川将,到現在還沒有回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趙雲聽說去了半天仍未回來,忙問為何不命人去接應。

    劉備說這是他臨走一再關照的。

    趙雲笑着想,主公,三将軍的脾氣我最清楚,他愛面子,但如今一去半天,山套中仍是呼聲不絕,已到了騎虎難下的境地,如再延誤,性命不保,&ldquo主公,可要末将趕去相助?&rdquo 劉備本當就心急似焚,恨不得親自去看一看到底打得如何,此刻一聽趙雲之言深感有理,黑、白二将本來是老搭檔,即使張飛不要救兵,見了趙雲決不會惱怒。

    此言正中劉備的心意,&ldquo四弟之言正合孤意,有勞四弟速去速回!&rdquo &ldquo是。

    &rdquo趙雲提槍上馬,帶着三千馬隊出後關,朝暄鬧之處趕去。

     趙雲一走,前關來報:&ldquo關廂上已見陸路大隊趕來!&rdquo 劉備立即吩咐文官武将回衙等候,隻帶一個彭羕去關外迎接諸葛亮。

    君臣二人飛馬從後關穿至前關,出城約有裡許,一望無際的人海、旗海洶湧而來。

    大隊中央,簡雍點馬居左,右邊是川中降将:陽群、鄧銅、馮襲、張南、盛舉、劉豹、向家父子三人、劉郃、王茂、苟安、劉安&hellip&hellip各執兵刃,護衛着大道中間的二輛車子。

    一輛四輪小車在前,&ldquo咯啷&hellip&hellip&rdquo車聲辚辚。

    車上端坐着的是陸路主帥諸葛亮,他綸巾鶴氅,手執羽扇,儀态豐隆,神姿清逸。

    身後一輛大車上載着一面大旗:&ldquo大漢軍師中郎将、陸軍大都督諸葛&rdquo飄飄揚揚,很是精神。

    一路上炮聲隆隆,馬聲嘶嘶,鼓角陣陣,旌旗獵獵。

    劉備見此盛況,大為動情,便與彭羕棄鞭下馬,迎了上去。

    諸葛亮立即将羽扇一招,頓時炮聲絕,大隊停,文武下馬,軍師出車。

    如此雄壯整肅的軍伍,劉備還是第一次看到,&ldquo啊,軍師,備有禮了!&rdquo 孔明笑道:&ldquo恭喜主公!賀喜主公!&rdquo 劉備想,自從你建安十三年出山以來,不論是小别重逢,還是闊别相遇,見了面第一句總是向我恭賀喜事。

    俗話說,小逆之後必有小順,大逆之後定有大順,曾記得當年長坂坡時,兵敗如山倒,困在漢江邊,自覺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已到窮途末路。

    誰知你一到也是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