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小黑臉計惑父子軍 大都督智擒老少将

關燈
但又不明白杜微為什麼會欺騙自己,便問道:&ldquo杜微蒙騙小将,都督又何以知之?&rdquo &ldquo小陳啊,今日一早本督對老頭兒道今晚必取關廂,故而他早有提防,吩咐杜微詐稱初更獻關,他便于半道之中設下埋伏,賺我中計,本督今晚若去取關,豈非自投羅網!依此說來,爾有罪否?&rdquo 被他這麼一分析,把嚴顔的謀略都披露了出來,陳式似有所悟:&ldquo小将有罪!小将該死!&rdquo 張飛坦然道:&ldquo知其是計,本督便可将計就計,知已之過,本督便可轉過為功。

    幸得本督料事如神,能脫此禍,否則漢軍危矣!&rdquo 陳式唯唯而退,由衷佩服張飛。

     局勢就像張飛分析的那樣,今晚兩軍主帥要在用兵之上取勝對方。

    張飛想,大軍到了這兒,我無所不用其極,但一無所獲,今日機會真巧,再不捉住嚴顔我自己也說不過去。

    遂吩咐手下取出筆硯紙墨,按着自己數日來再三考慮的思路揮筆直抒,一張紙寫一個計策,寫寫停停想想,好長時間過去了,方才全部寫完。

    擱下筆後,又一張一張地看了一遍,自覺沒有差錯,這才折疊起來放在令架旁的案角上,然後向帳上環視了一周,很冷靜地說道:&ldquo帳上衆位,靜聽将令。

    &rdquo 荊州來的人都識貨的,見案上折得方棱出角的東西就是諸葛軍師常用的、好久沒見了的錦囊。

    衆人都知道,寫錦囊是十分複雜的,沒有大才大智的人是無法寫成的。

    現在張飛居然也能寫出錦囊,大家無不高興,心裡都在想,這下一定能奪取巴州了。

     張飛抽出一支令箭,拿起一封錦囊,神情嚴肅地喚道:&ldquo兒子聽令!&rdquo 張苞從張飛身旁跨出,&ldquo老子啊,兒子在!&rdquo &ldquo老子付你将令一支,錦囊一封,今晚飽餐以後,引十八名燕将從巴山道而進!&rdquo 張苞接令在手,看着一疊紙張大惑不解地問道:&ldquo老子啊,這錦囊可是天書啊?&rdquo 别說張苞不懂,就是這許多久戰沙場的川将也沒見過這個玩藝兒,也都想聽聽這錦囊算什麼東西。

    張飛答道:&ldquo兒子啊,這錦囊乃是你家老子的恩師諸葛軍師慣用的東西,裡面寫着無數妙計,不須老子大帳講明,兒子一看便知,而别人就不知道你的錦囊上寫的是什麼,這樣便能保密。

    &rdquo 張苞說聲&ldquo知曉了,&rdquo拉了十八員燕将出大帳,一同看錦囊,上面寫道:進了小道,你在馬背上将腦袋向兩旁搖擺,因為嚴顔必定在道路之側,他見了你就以為是老子,便會上當。

    聽得炮響,掉頭便打。

    &ldquo果然錦囊有妙計!&rdquo張苞也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卻說張飛在帳上發令:&ldquo小胡聽令!&rdquo &ldquo胡班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暗暗伏在巴山道内,一切按錦囊行事!&rdquo &ldquo遵命!&rdquo胡班退下。

     &ldquo小馬、小閻聽令!&rdquo張飛道。

     &ldquo馬玉在!&rdquo&ldquo閻芝有!&rdquo &ldquo将令一支,錦囊一封,領兵三千,奪取巴州城關。

    錦囊自有妙計。

    不得有誤!&rdquo &ldquo是!&rdquo二将接令退下。

     張飛又喚道:&ldquo楊儀聽令!&rdquo &ldquo小将在!&rdquo楊儀應聲而出。

     &ldquo将令一支,命你率領其餘川将,領兵三千,依錦囊所示守住巴山道口,聽得炮聲,速往助戰!&rdquo 楊儀接令,和賴忠、廖登、杜瓊、張儀、殷純、尹默、劉巴、陳式八員大将一起下帳。

    張飛再令毛、苟、範、張四将與衆文人一起鎮守大營。

     暮色将垂之時,漢軍已飽餐了一頓。

    各路領兵自去,張飛親自上馬提矛,帶領二十五個弟兄擡着一尊号炮入巴山道上去。

     卻說:嚴顔也早已用過晚膳,吩咐杜微嚴守側關,自己上馬提刀,一兵一卒不帶出了關廂。

    行有一裡之程,見道旁一段山腳是向裡面凹進去的,正是一個藏身所在,便放馬過去。

    此時已是十二月下旬,山谷間朔風凜冽,穿過茂密的樹林再吹到身上更是冰涼徹骨。

    此刻,風聲嗚咽,樹木搖曳,群山顫栗。

    寒風吹得老将軍的白發長須在上下翻動,不覺打了一個寒噤。

    清冷的月色從老将軍的銀盔銀甲、白馬銀刀上,映射出道道微光,更顯得寒氣侵肌透膚,一片蕭瑟。

     忽兒&ldquo得&hellip&hellip&rdquo的馬蹄聲由遠而近。

     嚴顔立即做好沖刺準備,打算等到張飛從自己的面前走過的時候,出其不意地橫沖過去,冷不防給他攔腰一刀。

    但仔細一聽,馬蹄聲雜雜沓杳不像是一匹馬,至少有十多匹同行,嚴顔屏息凝神,不敢聲張。

    片刻之後,馬蹄聲已到跟前,出現了一并排三四支矛尖,再過一會,人也露面了,中間好像是張飛,左右都有燕将護衛,後面還有十餘匹高頭大馬跟着,馬上之人都是身材魁梧的大漢。

    嚴顔看着近在咫尺的漢軍,恨不得猛地沖上去,但仔細一想還是忍住了。

    隻見那馬背上的張飛邊走邊向兩旁看,從凹地走過,又離得這樣近,嚴顔把他的面孔看得一清二楚,确認他就是張飛無疑。

    心想,要是這個時候沖出去,少不敵衆,再說一刀也劈不死他,不如先放他過去,等到了側關再說。

    所以嚴顔站立原地,一動不動。

     張苞并沒在意道旁的人,他隻知道按着錦囊上的說法搖頭擺尾地向巴州側關行去。

    就在十多匹戰馬剛走過不遠,嚴顔将馬一拎,躍上小道,尾随在張苞之後,因為戰馬是預先摘去了銮鈴和裹住了馬足,所以毫無聲響,一點也沒引起行走在前面的漢将注意。

     這下,可真有點&ldquo螳螂捕蟬,黃雀在後&rdquo的味道了!嚴顔隻顧自己釘住漢将,自以為張飛中了計,卻沒想到在他身後十來丈的地方真的張飛已經釘上了他,勢成夾擊。

    張飛喝令手下:&ldquo與我開炮!&rdquo 漢兵放下火炮,點燃火線,頓時山谷間炮聲轟鳴。

    張飛挺矛躍馬而上。

    &ldquo呔!嚴顔慢走,老張在此!&rdquo 蓦然而起的爆炸聲震得嚴顔兩耳發聳,大吃了一驚,情知中計,回頭一看,張飛拍馬而來。

    心想,明明張飛走在前面,怎麼一會兒到了後面了?那前面的必是假的了。

    故而勒住戰馬,等候張飛趕來。

     與此同時,張苞也迅速掉轉馬頭,看到後面的白發老将,知是巴州嚴顔,立即策馬咆哮而來:&ldquo呔!老頭兒,老張在此!&rdquo 一前一後都是張飛,嚴顔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隻得将馬橫在道上,從交手上辨析出來。

    小憨張苞先到,起長矛取嚴顔的分心。

    嚴顔用刀鑽招架,覺得對手臂力不小,估計是真。

    一個回合未完,張飛趕到,丈八蛇矛早已向他夾背刺來,&ldquo呔!老頭兒看槍!&rdquo嚴顔點開張苞的矛,又來招架張飛的矛,覺得這一個的出手也很迅速,力氣不比前一個小,又以為這是真張飛。

    這就是張飛自從得了劍閣以後,一直不叫張苞露面的妙用,無論他們父子中的哪一個,都稱得上是嚴顔旗鼓相當的勁敵。

    如今以一敵二,不管是武藝之精、力氣之大,嚴顔都無法相抵,眼見得自己隻有招架之時,而無還手之隙。

    炮聲一響,招來了巴山道口的楊儀和衆将,他們飛馬趕來,見張家父子逼住了嚴顔,忙叫道:&ldquo大都督,小将等前來助戰!&rdquo &ldquo小楊,率衆将圍住這老頭兒,不要放他逃走!&rdquo 九員大将一擁而上,将嚴顔裹在核心中,數件兵刃并舉打他一個。

    畢竟身經百戰的老将,一杆銀刀舞得似風輪一般,上護其身,下保戰馬,竟無一人近得了身。

    擁進巴山道的漢軍見此情景連聲喝彩助威。

    頓時一片喊殺之聲。

     張飛收回長矛,漸漸退出戰圈,索性在後手搖令旗,指揮衆将。

     側關上的杜微聽得炮聲,朝山道上望去,嚴顔已被團團圍住。

    他想,八十一歲的老年人是吃不了苦的,這兒除了我以外再也投有人會去救他脫險了,營救老将軍這是我義不容辭的!杜微立即下關上馬舉斧沖出了城關,飛馬趕到這兒,高聲叫道:&ldquo呔!嚴老将軍,杜微來也!&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