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成孝悌劉巴歸漢室 施仁義張飛揚威名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二回成孝悌劉巴歸漢室 施仁義張飛揚威名
毛仁等三人被推至衙門,按在地上,但面無懼色,大義凜然。
刀斧手手捧鬼頭刀,氣勢洶洶,隻等劉巴下令開斬。
隻見大堂上一川軍高舉令箭飛奔而來,劊子手頓然舉起大刀。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突然一騎快馬從關廂大道直奔衙門,馬上之人一手擎書信,一手執鞭,疾似流星般地馳來,見衙門前照牆邊跪着兩員漢将、一個川軍,三班手下齊集,知是劉巴要斬殺漢将,忙勒馬立身大叫道:&ldquo刀下留人!&rdquo 這時候,刑場上是何等寂靜,猛然聽到高喊聲,所有的人不約而同地看去,見馬上之人并不是将軍,卻是一個陌生而不知名的川軍,照他這種人是沒有資格這樣叫的,但他來意匆匆,必有緣故。
因此問道:&ldquo來者何人,竟敢如此呼叫!&rdquo 馬上之人下馬丢鞭,朝手執将令的弟兄說道:&ldquo費心通禀劉将軍,白帝城劉大将軍書信在此!&rdquo 手下忙趕上大堂:&ldquo禀劉将軍,白帝城大将軍命人傳書到此!&rdquo 劉巴想,或許真的是兄長來的家書,便說道:&ldquo大堂傳見!&rdquo 來人上堂,先講明來意,然後将書信雙手呈上。
劉巴接信時,見上面戳有白帝城等印信,還有劉郃的筆迹.從這兩點上來看,劉巴相信這封書信是兄長劉郃的,這個送信人是從白帝城來的,兩者都無可非疑。
展開一看,劉巴差一點被驚得暈過去,止不住的眼水就象斷了線的珍珠,片刻間染濕了衣襟,也&ldquo啪嗒啪嗒&rdquo掉落在信箋上。
&ldquo啊呀,娘親,孩兒生不能在你身旁承歡盡孝,反使娘親遭此大難,皆是孩兒不孝之故也!&rdquo 劉巴左一聲娘親,右一聲不孝,哭得凄慘悲傷。
陳式不解地想,劉巴這麼大的年紀,怎麼老是愛哭,剛才張飛的一封假信,現在又不知是哪一個的,就是有什麼大事發生了也應該首先想一想,然後再哭還來得及。
&ldquo劉将軍,何故悲傷?&rdquo 劉巴就把手中的信給了他,陳式一看,一共兩張信紙,上面一張是劉郃寫的,說明了近日來白帝城發生的一切大事,并勸谕劉巴聽母遺訓,早日降漢。
第二張是劉母的遺囑,寥寥數語,言簡意赅。
陳式雖然不敢懷疑是假,但也不能深信是真,便問來人道:&ldquo我且問你,劉大将軍歸漢之後,王、苟何去何從?&rdquo &ldquo禀陳将軍,苟安随大将軍降漢,王茂不降,被大将軍逐出白帝城,不知往哪裡去了。
&rdquo 說得出姓名,講得出道理,這是無法猜疑的。
至此,陳式想,如此看來,張飛所得音信亦然是真的了!其實,這是麥芒落在針眼裡。
現在陳式知道劉巴必定要降漢,便勸道:&ldquo劉将軍不必過哀,人死不可複生,速速思量長遠之計。
&rdquo 劉巴哭道:&ldquo陳将軍,恕吾為國不忠,速離劍閣,劉巴欲歸漢為母盡孝了!&rdquo 陳式被他這種大孝大義的精神所感動,慷慨答道:&ldquo劉将軍若不嫌棄,陳式與将軍同甘共苦!&rdquo 劉巴喜出望外,破涕為笑:&ldquo蒙陳将軍大義照拂,劉巴感激不盡!來,傳吾之命,将毛将軍、苟将軍、與那報事的川軍一并請上大堂相見!&rdquo 将令一下,衙門外早已為毛仁等人松了綁。
三人整過衣甲一起上堂來見。
劉巴從裡面搶步而出,拱手道:&ldquo多多冒犯,請勿見怪。
如今白帝城書信到此,老母為漢自盡,劉巴不敢有違老母之遺訓,欲與陳将軍同歸漢室。
請兩位将軍先去通禀都督,末将等在關外迎接大軍入關。
&rdquo 毛仁、苟璋和燕将都在想,世上果真會有這等巧事!張飛他是信口胡謅,竟會成為事實。
三人告别劉巴出劍閣直奔大營而去,興高采烈地跑上大帳,連連喊道:&ldquo大都督,劉巴歸降漢室了!&rdquo 張飛以為自己的一封假信奏效了,也高興地對兩旁說:&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本督計謀如何?&rdquo 兩旁一片喝彩聲:&ldquo大都督英明,我等佩服!&rdquo 毛仁望着張飛: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憨,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倒自吹自擂起來了。
&ldquo哎,三将軍,劉巴歸漢,并非為是假信所緻!&rdquo &ldquo小毛啊,不是老張的信所緻,難道是你的信不成!&rdquo &ldquo也不是,乃是白帝城劉郃的一封書信勸降劉巴,故而劉巴肯降。
&rdquo &ldquo哦?&rdquo說到白帝城來的書信要劉巴投降,張飛連鎖想到陸路上的漢軍必定已過了白帝城,因為諸葛亮不到白帝城,劉郃無論如何不會叫劉巴降漢。
照這麼說來,沒有諸葛亮的幫助,就不會有劉郃的信,毛仁等三人就要亡命,我就無法取得劍閣。
張飛由此想起了進軍的路程和日期,離年底隻有一個多月了,劉郃的書信到此,說明諸葛亮早已過了白帝城,從白帝城到涪關就近了。
我還剛剛到劍閣,下一關是水路上最難過的重隘,下面還有五六處大小口子,看來我今年是到不了涪關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收服嚴顔,他是水路上的總指揮,他一降,以下關隘的守将不敢不降,關鍵是如何收服嚴顔。
張飛一時想得出神,竟忘了和毛仁說話,等他清醒過來,見衆文武都用迷惘的眼神看着自己,這才吩咐毛仁等人去更換衣甲,然後下令進關。
文武跟随張飛來到劍閣前,但見關廂上面插滿降旗,城前的劉巴身披孝服迎候大軍到來。
張飛到城門口,川将川軍皆跪接,口稱:&ldquo劉巴拜見!&rdquo&ldquo陳式拜見!&rdquo 劉巴、陳式在前引路,文武兩旁簇擁着張飛進了劍閣,來至大堂。
張飛居中坐定,劉巴和陳式早又跪在地上道:&ldquo大都督在上,末将劉巴奉母遺命歸降漢室!&rdquo&ldquo小将陳式歸降漢室!&rdquo &ldquo二位将軍請起!小劉啊,令兄的書信與本督音信不約而同,可能給我一覽?&rdquo 劉巴取出白帝城的書信,張飛看過後稱頌不已:&ldquo好一位賢母!&rdquo然後關照劉巴将書信妥善收藏,日後到了涪關給大家看看。
劉巴收過書信,說道:&ldquo大都督,老母為漢室盡忠,小将豈敢不盡孝!隻是軍營之中披麻戴孝恐有不利。
&rdquo張飛朗聲道:&ldquo本督靠的是以智克敵,以謀取關,豈能計較此等小事!況汝母賢良,小劉理應竭盡孝心!&rdquo&ldquo大都督如此仁義待人,體恤小将之心,此恩決不敢忘!&rdquo張飛遂在點卯薄上寫上劉巴、陳式二人的名字。
問道:&ldquo小劉、小陳,如今劍閣已歸大漢,爾等是随我進取巴州還是留守此關?&rdquo劉巴道:&ldquo都督,我等既已歸順,理當馬前效勞,沙場拚死,早日複興大漢。
小将等願往巴州!&rdquo 張飛即刻出榜安民,一面命人清查庫廪,一面補充漢軍糧饷,留下駐守劍閣的軍隊,傳令關外漢軍啟營拆寨。
大隊穿關而過,張飛居中,百姓夾道迎送,直往巴州進發。
一路上張飛叮囑兒子隻在後隊行伍,不準到中隊或前隊去,到時有用他之處。
雖說張飛到現在仍沒有擒獲嚴顔的成熟計策,但初步的頭緒已有了,隻等時機來到。
張飛最擔心的是嚴顔的兩個女婿都死在自己的手裡,這是最說不清的事情。
嚴顔要是在這一點上對他恨之入骨,那末勸降就根本沒有指望了。
盡管如此,巴州是非過不可的。
大隊曉行夜宿,至十二月中旬,巴郡已遙遙在望。
遠遠望去,巴州那高大的城牆象一道天然屏障攔住了去路。
張飛他的想法是:到了巴州,要是嚴顔肯降,那就等于到了涪關,因為隻要有了嚴顔,西川的每個口子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要是嚴顔不肯降,就好比大軍仍在荊州,早晚有戰死或餓死在巴州之外的危險!此時,張飛回過頭對身旁的鄧芝欠身說道:&ldquo伯苗先生,與本督并馬,有要事相告。
&rdquo 鄧芝緊走數步,問道:&ldquo都督有何吩咐?&rdquo 張飛附過身子低語道:&ldquo先生快馬趕去巴州,如此如此,将嚴顔誘出關廂,本督随後便到。
&rdquo 鄧芝領會了他的意思,揚鞭策馬而去。
卻說巴州城牆上的川軍聽得遠處炮聲隆隆,臨高眺望,塵頭起處漢軍遮天蓋地而來。
忙向衙中的嚴顔報告。
嚴老将軍這幾日已知張飛要到,心緒不甯,主要是一路險地都被漢軍收取而過,不由得不為自己的巴州擔憂。
他也考慮到自己已經是八十一歲的耄耋之人,能否抵擋得住勇悍無比的漢将這還
刀斧手手捧鬼頭刀,氣勢洶洶,隻等劉巴下令開斬。
隻見大堂上一川軍高舉令箭飛奔而來,劊子手頓然舉起大刀。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突然一騎快馬從關廂大道直奔衙門,馬上之人一手擎書信,一手執鞭,疾似流星般地馳來,見衙門前照牆邊跪着兩員漢将、一個川軍,三班手下齊集,知是劉巴要斬殺漢将,忙勒馬立身大叫道:&ldquo刀下留人!&rdquo 這時候,刑場上是何等寂靜,猛然聽到高喊聲,所有的人不約而同地看去,見馬上之人并不是将軍,卻是一個陌生而不知名的川軍,照他這種人是沒有資格這樣叫的,但他來意匆匆,必有緣故。
因此問道:&ldquo來者何人,竟敢如此呼叫!&rdquo 馬上之人下馬丢鞭,朝手執将令的弟兄說道:&ldquo費心通禀劉将軍,白帝城劉大将軍書信在此!&rdquo 手下忙趕上大堂:&ldquo禀劉将軍,白帝城大将軍命人傳書到此!&rdquo 劉巴想,或許真的是兄長來的家書,便說道:&ldquo大堂傳見!&rdquo 來人上堂,先講明來意,然後将書信雙手呈上。
劉巴接信時,見上面戳有白帝城等印信,還有劉郃的筆迹.從這兩點上來看,劉巴相信這封書信是兄長劉郃的,這個送信人是從白帝城來的,兩者都無可非疑。
展開一看,劉巴差一點被驚得暈過去,止不住的眼水就象斷了線的珍珠,片刻間染濕了衣襟,也&ldquo啪嗒啪嗒&rdquo掉落在信箋上。
&ldquo啊呀,娘親,孩兒生不能在你身旁承歡盡孝,反使娘親遭此大難,皆是孩兒不孝之故也!&rdquo 劉巴左一聲娘親,右一聲不孝,哭得凄慘悲傷。
陳式不解地想,劉巴這麼大的年紀,怎麼老是愛哭,剛才張飛的一封假信,現在又不知是哪一個的,就是有什麼大事發生了也應該首先想一想,然後再哭還來得及。
&ldquo劉将軍,何故悲傷?&rdquo 劉巴就把手中的信給了他,陳式一看,一共兩張信紙,上面一張是劉郃寫的,說明了近日來白帝城發生的一切大事,并勸谕劉巴聽母遺訓,早日降漢。
第二張是劉母的遺囑,寥寥數語,言簡意赅。
陳式雖然不敢懷疑是假,但也不能深信是真,便問來人道:&ldquo我且問你,劉大将軍歸漢之後,王、苟何去何從?&rdquo &ldquo禀陳将軍,苟安随大将軍降漢,王茂不降,被大将軍逐出白帝城,不知往哪裡去了。
&rdquo 說得出姓名,講得出道理,這是無法猜疑的。
至此,陳式想,如此看來,張飛所得音信亦然是真的了!其實,這是麥芒落在針眼裡。
現在陳式知道劉巴必定要降漢,便勸道:&ldquo劉将軍不必過哀,人死不可複生,速速思量長遠之計。
&rdquo 劉巴哭道:&ldquo陳将軍,恕吾為國不忠,速離劍閣,劉巴欲歸漢為母盡孝了!&rdquo 陳式被他這種大孝大義的精神所感動,慷慨答道:&ldquo劉将軍若不嫌棄,陳式與将軍同甘共苦!&rdquo 劉巴喜出望外,破涕為笑:&ldquo蒙陳将軍大義照拂,劉巴感激不盡!來,傳吾之命,将毛将軍、苟将軍、與那報事的川軍一并請上大堂相見!&rdquo 将令一下,衙門外早已為毛仁等人松了綁。
三人整過衣甲一起上堂來見。
劉巴從裡面搶步而出,拱手道:&ldquo多多冒犯,請勿見怪。
如今白帝城書信到此,老母為漢自盡,劉巴不敢有違老母之遺訓,欲與陳将軍同歸漢室。
請兩位将軍先去通禀都督,末将等在關外迎接大軍入關。
&rdquo 毛仁、苟璋和燕将都在想,世上果真會有這等巧事!張飛他是信口胡謅,竟會成為事實。
三人告别劉巴出劍閣直奔大營而去,興高采烈地跑上大帳,連連喊道:&ldquo大都督,劉巴歸降漢室了!&rdquo 張飛以為自己的一封假信奏效了,也高興地對兩旁說:&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本督計謀如何?&rdquo 兩旁一片喝彩聲:&ldquo大都督英明,我等佩服!&rdquo 毛仁望着張飛: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憨,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倒自吹自擂起來了。
&ldquo哎,三将軍,劉巴歸漢,并非為是假信所緻!&rdquo &ldquo小毛啊,不是老張的信所緻,難道是你的信不成!&rdquo &ldquo也不是,乃是白帝城劉郃的一封書信勸降劉巴,故而劉巴肯降。
&rdquo &ldquo哦?&rdquo說到白帝城來的書信要劉巴投降,張飛連鎖想到陸路上的漢軍必定已過了白帝城,因為諸葛亮不到白帝城,劉郃無論如何不會叫劉巴降漢。
照這麼說來,沒有諸葛亮的幫助,就不會有劉郃的信,毛仁等三人就要亡命,我就無法取得劍閣。
張飛由此想起了進軍的路程和日期,離年底隻有一個多月了,劉郃的書信到此,說明諸葛亮早已過了白帝城,從白帝城到涪關就近了。
我還剛剛到劍閣,下一關是水路上最難過的重隘,下面還有五六處大小口子,看來我今年是到不了涪關的。
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收服嚴顔,他是水路上的總指揮,他一降,以下關隘的守将不敢不降,關鍵是如何收服嚴顔。
張飛一時想得出神,竟忘了和毛仁說話,等他清醒過來,見衆文武都用迷惘的眼神看着自己,這才吩咐毛仁等人去更換衣甲,然後下令進關。
文武跟随張飛來到劍閣前,但見關廂上面插滿降旗,城前的劉巴身披孝服迎候大軍到來。
張飛到城門口,川将川軍皆跪接,口稱:&ldquo劉巴拜見!&rdquo&ldquo陳式拜見!&rdquo 劉巴、陳式在前引路,文武兩旁簇擁着張飛進了劍閣,來至大堂。
張飛居中坐定,劉巴和陳式早又跪在地上道:&ldquo大都督在上,末将劉巴奉母遺命歸降漢室!&rdquo&ldquo小将陳式歸降漢室!&rdquo &ldquo二位将軍請起!小劉啊,令兄的書信與本督音信不約而同,可能給我一覽?&rdquo 劉巴取出白帝城的書信,張飛看過後稱頌不已:&ldquo好一位賢母!&rdquo然後關照劉巴将書信妥善收藏,日後到了涪關給大家看看。
劉巴收過書信,說道:&ldquo大都督,老母為漢室盡忠,小将豈敢不盡孝!隻是軍營之中披麻戴孝恐有不利。
&rdquo張飛朗聲道:&ldquo本督靠的是以智克敵,以謀取關,豈能計較此等小事!況汝母賢良,小劉理應竭盡孝心!&rdquo&ldquo大都督如此仁義待人,體恤小将之心,此恩決不敢忘!&rdquo張飛遂在點卯薄上寫上劉巴、陳式二人的名字。
問道:&ldquo小劉、小陳,如今劍閣已歸大漢,爾等是随我進取巴州還是留守此關?&rdquo劉巴道:&ldquo都督,我等既已歸順,理當馬前效勞,沙場拚死,早日複興大漢。
小将等願往巴州!&rdquo 張飛即刻出榜安民,一面命人清查庫廪,一面補充漢軍糧饷,留下駐守劍閣的軍隊,傳令關外漢軍啟營拆寨。
大隊穿關而過,張飛居中,百姓夾道迎送,直往巴州進發。
一路上張飛叮囑兒子隻在後隊行伍,不準到中隊或前隊去,到時有用他之處。
雖說張飛到現在仍沒有擒獲嚴顔的成熟計策,但初步的頭緒已有了,隻等時機來到。
張飛最擔心的是嚴顔的兩個女婿都死在自己的手裡,這是最說不清的事情。
嚴顔要是在這一點上對他恨之入骨,那末勸降就根本沒有指望了。
盡管如此,巴州是非過不可的。
大隊曉行夜宿,至十二月中旬,巴郡已遙遙在望。
遠遠望去,巴州那高大的城牆象一道天然屏障攔住了去路。
張飛他的想法是:到了巴州,要是嚴顔肯降,那就等于到了涪關,因為隻要有了嚴顔,西川的每個口子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要是嚴顔不肯降,就好比大軍仍在荊州,早晚有戰死或餓死在巴州之外的危險!此時,張飛回過頭對身旁的鄧芝欠身說道:&ldquo伯苗先生,與本督并馬,有要事相告。
&rdquo 鄧芝緊走數步,問道:&ldquo都督有何吩咐?&rdquo 張飛附過身子低語道:&ldquo先生快馬趕去巴州,如此如此,将嚴顔誘出關廂,本督随後便到。
&rdquo 鄧芝領會了他的意思,揚鞭策馬而去。
卻說巴州城牆上的川軍聽得遠處炮聲隆隆,臨高眺望,塵頭起處漢軍遮天蓋地而來。
忙向衙中的嚴顔報告。
嚴老将軍這幾日已知張飛要到,心緒不甯,主要是一路險地都被漢軍收取而過,不由得不為自己的巴州擔憂。
他也考慮到自己已經是八十一歲的耄耋之人,能否抵擋得住勇悍無比的漢将這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