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越巫山張飛作軍歌 燒漢營李義試火攻

關燈
第三回越巫山張飛作軍歌 燒漢營李義試火攻 卻說:張飛賺巴丘之後,引軍直抵巫山,下令翻越崇山峻嶺。

    誰知文武違令而甯願受斬。

    張飛氣極,無計可施,凄然淚下,向劉備表明心迹後欲飲劍而亡。

    一旁的毛仁見此情形,直撲到張飛馬前死命奪住劍柄,大聲喚道:&ldquo都督乃三軍之首,應為漢業顯名揚威,施計建勳,豈可氣短而輕生?&rdquo 張飛道:&ldquo号令不嚴,軍心不齊,如此高山無人敢攀。

    本督縱然不死,亦難與大哥見面,不如以死報大哥!&rdquo 文武見張飛動了真情,也都愧疚不已。

    孫乾說道:&ldquo大軍進川,為的是營救主公,複興漢室大業。

    我們都是皇叔的心腹,軍師委托我們這樣的重擔,就是要我們身先士卒,出謀劃策。

    再說行軍打仗總是免不了要有死傷,我們怎麼可以畏縮不前而不聽将令呢?這算得上什麼漢室忠良?與其在此丢臉,倒不如翻它一翻,就是累死在山上也是死得其所。

    &rdquo 文武聽了,遂異口同聲道:&ldquo都督,我等願聽将令,翻山過嶺!&rdquo 張飛這才轉悲為喜,說道:&ldquo衆位肯協力同心,老張便不死了。

    &rdquo便将寶劍推入鞘内。

     當然,漢軍要想翻過巫山,但張飛并不是要大家去翻那最高的山嶺。

    張飛和衆文武商議道,這裡并沒有現成的山路可走,要靠大家邊走邊找,逢山便上,見路就下,最好能繞着山坳兜抄過去。

    命令文官脫去袍帽,武将卸掉甲胄,全部輕裝紮束。

    因為五萬大隊中半數是馬軍,統統改為步軍隊伍上山,所有馬匹全部用來拉車,一切行裝軍需都裝載上車,弟兄們輪番推車,盡量選擇比較平緩的山路。

    并将大隊分成十路,毛仁、苟璋各引兩路在左,劉辟、龔都各帶二路在右,孫、糜、賴、廖、範、張六人跟随張飛,率二路人馬居中&hellip&hellip張飛分撥停當,衆将各領人馬向巫山兩翼展開,三軍穿上登山麻鞋,既輕又軟;文武也都穿上薄底軟靴。

    炮聲一響,三軍振奮精神,漫山遍野地向上攀去。

    張飛手執鋼鞭,在文武的簇擁下起步登山。

    行不多遠,張飛突然對空中高聲道:&ldquo啊吔!多蒙指點,本督感恩不淺,日後定當報答!本督軍務在身,不送不送!再會再會!&rdquo說着,連連向空中拱手。

     被他這麼一說,中隊上的文武将士都停了下來,擡頭看着半空,可是一無所見,隻有流雲華光依舊,不明白張飛看到了什麼,又在和誰說話。

     此刻張飛的目光從頭頂一直移到了山巅處,好象送走了什麼似的,這才低下頭來。

     文武奇怪地問道:&ldquo都督看見了什麼?&rdquo 張飛很高興地說道:&ldquo适才半空之中有一白髯老翁對老張道,他是巫山的山神,說大哥入川乃是興漢滅賊,順應天意,民心歸附。

    故而在此指路,暗助老張一臂之力,安然過此巫山,早日解大哥之圍。

    說完他就走了,老張豈不要和他客套一番,說聲不送。

    老張唯恐過了此山還有什麼事生出來,到時希望神靈再來點撥,故而和他再見!&rdquo 兩旁感到十分驚訝。

    問道:&ldquo都督,怎麼你能看得到的東西,我們看不到呢?&rdquo 張飛笑道:&ldquo你們的福份沒有老張大,所以視有若無。

    &rdquo心裡想,我是為了給你們加點勁啊! 孫乾知道他在胡說八道,可又不想戳穿。

     誰知中路上的一萬弟兄都很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怪。

    一聽此言,以為真的有神靈相助,大家都有了能夠翻越巫山的信心。

    神靈暗助的消息,立即從中隊上迅速傳播,一傳十,十傳百,頃刻間,已都知道了。

    原先大家步履艱難地在向上爬動的軍士,忽然好象渾身是勁,在山石上跳來躍去,士氣十分旺盛。

     張飛望着這班勇士,心裡暗暗地高興。

    但轉念一想,這雖然是一個辦法,但每個人的力氣是有限的,恐怕維持不了多久,得想個辦法給弟兄們再增添一點樂趣,使大家能夠樂而忘倦,翻起山來不覺疲勞&hellip&hellip張飛一四登山,一面苦思冥想,又看看山坡上推車的弟兄,一個個都已累得氣喘籲籲。

    忽兒想起了孔明講過的一則故事:那是在列國年間,魯莊公捉住了管仲,囚于檻車中。

    管仲想,雖然魯莊公釋放了我.但要是翻悔.重新把我追回去,我的性命就危險了!因此他頓生一計,當即作成《黃鹄》一詞,教推車人帶頭歌唱。

    推車之人便邊推邊歌,大家随之亦走之歌之,樂而忘倦。

    車馳馬奔,終于一天趕了兩天的路程,就這樣出了魯境。

    後來,魯莊公突然醒悟:不該放走管仲,再命人追趕;可是,囚車已去之遙遠,追之莫及了。

     張飛想,一個人在逃命的時候,唱歌尚且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現在,我這進軍乃是堂堂的漢室軍隊,五萬人馬更是人衆興高,一呼百應,不妨我也想一些歌詞,讓弟兄們吟唱。

     張飛想到這兒,對身旁的文人說道:&ldquo老孫、小糜啊!&rdquo 二人應道:&ldquo三将軍怎樣?&rdquo &ldquo如此高山大嶺,弟兄雖有士氣,恐難持久。

    老張欲作一歌詞,命弟兄們一起吟唱,使三軍樂而忘倦,加速步伐。

    二位以為怎樣?&rdquo 二人覺得這是個極好的辦法。

    心想,倒看不出你這個莽張飛,現在這麼會動腦筋真是今非昔比!齊聲道:&ldquo三将軍此意妙極,正可一試。

    可要下官等來作詞?&rdquo 張飛連忙回絕道:&ldquo不不不,老張的大才綽綽有餘。

    &rdquo 自稱&ldquo大才&rdquo,隻有張飛。

    實際上,張飛倒不是貶低兩位文人,也不是拍高自己的文才。

    因為他想,你們肚才好,做起文章來我是及不上的,但五萬弟兄大多是鬥大的字不識幾個,倘若歌詞之意一深,他們就不懂,唱起來也不流暢了,那不會有多大的效果。

    我張飛說活比較随便,淺顯易懂,大家一有了興緻,作用就大了。

    張飛立即傳令中隊上的漢軍靜心聽,我唱一句,大家跟一句,然後向兩旁傳過去。

     第一句,張飛唱道:&ldquo山高高兮路盤盤。

    &rdquo 一旁糜竺忙問:&ldquo此話何意?&rdquo 張飛指着一望無邊的山巒、聳入雲夭的高峰說道:&ldquo到了這裡,滿目峰嶺,延綿天邊。

    須靠自己闖出一條可以直通頂端之路來。

    如今不是在盤旋面上麼,所以說是&lsquo山高高兮路盤盤&rsquo也。

    &rdquo 這樣的解釋使大家感到很形象,通筆墨的人聽了不覺俗氣,不識字的人也很容易理解。

    張飛一唱完,聽到的将士立即學着唱起來。

    兩三遍一過,已衆口一詞,果真是聲震溝壑,氣透霄漢。

     張飛見唱歌的效果不錯,喜得他環眼眯成一條線便唱出了第二句:&ldquo雲薄薄兮日生寒。

    &rdquo 接着又唱道:&ldquo木森森兮石如笭,頃刻已山巅。

    &rdquo 這是上山歌。

    漢軍接二連三地吟唱了幾遍,再從頭至尾連貫起來。

    隻見五萬大軍唱着歌登山,果真是兩腳生風,如履平地,轉眼間已上了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