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劉郃誘友守古城 趙雲登樓奪新域
關燈
小
中
大
速拔誇在手,雙目向下一掃。
口還未開,身旁的向寵轟然而起,聲若宏鐘,&ldquo軍師,向寵願為押後!&rdquo向寵不願歸降時,向彪失了大營,就把他恨之入骨,不斬其首難平心頭之氣。
如今降了漢室,又象以前效忠劉璋那樣對劉備忠心耿耿,當然自己的兒子就是心頭之肉,豈有不疼愛的呢?心裡卻在想,軍師啊,你在鬧什麼笑話啊,我這兩個兒子的功夫你不是不知道,耍耍花槍還可以,真正動手就一塌糊塗了。
尤其白帝城的守将乃是蜀中名将劉郃,一條金槍舞得神出鬼沒,人稱金槍将,是個孝子。
&mdash&mdash說到劉郃,我有一段插話。
有人問,你說書的說到如今,可知《三國》中漢家人物共有多少。
我便說,漢家人物概括起來約有一石一鬥二升一合,真是車載鬥量難以勝數。
這話怎麼講呢?漢家人物果然是多,但怎麼可以用一石一鬥,幾升幾合來衡量呢?這句話隻是例舉了幾個有代表性人物的名字。
所謂&ldquo一石&rdquo,就是世外名士石廣元,他代表了尊漢抑曹的山林隐士;&ldquo一鬥&rdquo,就是後主劉阿鬥,他象征着漢室複興的龐大勢力;&ldquo二升&rdquo,一個是荊州劉景升,一個是長沙名将黃漢勝(升)。
他們占居了荊襄九郡的大片土地;&ldquo一合&rdquo,就是指代表着西川進步力量的劉郃。
這段話說明劉郃的本領不小,&mdash&mdash我的兩個小兒豈是他的對手?所以向寵立即讨了這個令。
孔明想,你不接這個令,我也要點你的名了,三條令正好成全了向家父子三人。
便道:&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第三隊兵進白帝城。
&rdquo&ldquo遵軍師之命。
&rdquo向寵起身拜别了老叔父向朗,知道此番遠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相聚的,便有不舍之情。
出帳上馬執刀,帶兵開拔白帝城。
孔明再命趙雲為大隊的頭隊,馬谡在後保護糧草,其餘衆文武都在中隊跟随孔明。
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開出錦江大營,向朗攜衆将校和老友相進。
孔明又囑咐了幾句,向朗等送至十裡方回。
此話不表。
孔明率大軍從錦江向東行。
十月底,離白帝城南門外十裡光景的大道上,秋風蕭瑟,落英遍地,一騎馬從東向西緩緩行走,又走不幾程,扣馬停步,馬上一将望着西邊喃喃自語道:&ldquo是去呢,還是不去?&rdquo此人是誰?又想往哪去?這個人姓苟名安,是《三國》中的一個大壞蛋。
魏延自到了劉備手下,反心大有收斂,自從結識了苟安這個人,反心複萌,兩人勾搭成奸。
魏延是小人中的&ldquo君子&rdquo,做起壞事來從不偷偷摸摸,而且小的壞事不幹,千到壞事就是彌天大禍。
而苟安這個人是小人中的小人,壞事不論大小都要幹,而且陽奉陰違,善于投機鑽營。
今後孔明出祁山,也大吃其苦,大受其累。
他為何要在這裡躊躇徘徊呢?苟安本是錦江向寵手下戰将,因屢犯軍法,又不思悔改,被向寵逐出大營。
苟安自覺沒趣,單身獨騎逃往白帝城,在劉郃面前數落向寵的不是,倒打一耙,實是拿手。
劉郃年輕,又心地善良,好結識有志之士,見苟安的武功還算不錯,便修書往錦江大營,要向寵暫且收回苟安。
向寵是個忠良之人,眼中見不得卑鄙小人,回書中例舉數罪,請劉郃命人押解苟安回營正法。
劉郃見向寵不肯收留,頓生恻隐之心,視苟安為心腹,大加重用,委以重任。
這幾天風聲吃緊,聞得孔明進川以來揮師連克二關,大隊已抵錦江,隻恐向寵失守,危及白帝城。
所以命苟安往錦江一帶打探一下軍情,以便早作防備。
苟安到了這裡,心想,向寵對我恨之入骨,若被他抓住性命難保。
不去吧,如何回去禀報軍情。
所以他左右為難,勒馬不前。
少頃,一陣西風卷來,苟安靈機一動:&ldquo唉,倒不如讓我回去說幾句假話搪塞過去算了。
對,就這樣!&rdquo說鬼話,調花樣,弄是非,造遙言,這是苟安的看家本頒。
他一天不說假話,好象太陽不會下山。
苟安正在尋思,隐隐聽得背後傳來陣陣炮聲。
心想,這炮聲是從錦江那邊傳來的,孔明要來攻打白帝堍要麼取了錦江,要麼向寵投降。
如今炮聲自遠而近,必定是孔明的大隊來了。
苟安想到這兒,策馬向白帝城飛去。
白帝城是一座古老的關隘,也是劉備托孤的地方。
城牆堅固高大,東門外有座山叫東卞山,西門外也有座山叫西卞山,兩峰台抱一座白帝城。
既無護城河,也無吊橋。
關廂上刀槍旗幡遍插,弓箭盾矛齊備。
三面大旗淩空飄蕩。
中間一面&ldquo劉&rdquo字旗,是指金槍将劉郃;上首裡一面旗上寫着&ldquo王&rdquo字,此乃大将王茂,是十忠厚老實的戰将,綽号叫王踱頭;下首裡便是苟安的旗号。
城内市井繁榮,房廊鱗次栉比,人煙稠密,是個好去處。
城外卻是人煙極少,偶有商賈來往。
三将守城,劉郃為主。
苟安來到南門,對關廂上大嚷:&ldquo呔!城上弟兄聽了,苟大将軍刺探軍情回來,速速開關放行!&rdquo城牆上的川軍見飛馬而來的正是苟安,不敢怠慢,便啟關放行。
苟安飛馬進城,關廂又立即緊閉。
苟安穿街過道,直抵衙門下馬,匆匆奔上大堂。
大堂上劉郃正在等侯消息。
今日一身打扮是:頭戴銀盔,身貫銀甲,外罩白袍,腰懸鞭劍弓箭足登虎頭戰靴。
現年三十四歲,血氣方剛,精神抖擻。
剛才有弟兄來報,西邊傳來隐隐炮聲,這使劉郃大為擔心。
不覺自言自語道:&ldquo鎮守西蜀白帝城,拒吳敵曹擋漢軍。
本将劉郃,聞得孔明統兵入川,氣勢浩大,危及本關。
适才命苟安前往打探,未知錦江軍情如何,好不令人着急!&rdquo一旁站立大将王茂,金盔金甲,四十左右年紀,生一個長方馬臉,一對虎目,兩條劍眉,三绺清須,擅用一口六十斤重的金刀,此人是劉郃的心腹,又是西川的忠臣。
見劉郃心生煩惱,王茂也急得搓手蹙眉,巴望苟安早些回來報告準确可靠的軍情。
苟安一口氣奔上大堂,故作驚惶之狀大聲叫了進來:&ldquo劉大将軍,大事不好!&rdquo苟安遍體青銅盔甲,一小撮須髯向上翹起,臉上滿是猙獰之氣。
一聲怪叫,把大堂上本來沉默的氣氛震得更加肅靜可怕起來。
劉郃見他慌慌張張,滿頭是汗,知道軍情不妙,七分煩惱又添三分擔憂,隻道孔明已兵臨城下,好似大禍臨頭。
稍一鎮定,便開口問道:&ldquo苟将軍,劉郃命爾前往打聽錦江消息,緣何恁地慌張而回?&rdquo苟安大喘數聲,拭了幾下汗水,方才裝出萬分氣憤的模樣說道:&ldquo嗳!劉将軍,本将一路趕去,半途之上見百姓擁塞道路,皆言錦江失守,向家父子背反西蜀,獻關降敵。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rdquo劉部想,怪不得剛才有陣陣炮聲傳來,原來真的出了壞事。
但向寵的為人我是知道的,怎麼會投降漢軍的昵?自問道:&ldquo果有此事麼?&rdquo苟安接着說:&ldquo本将聞得西邊炮聲隆隆,必是漢軍大隊奪了錦江大營往這裡而來。
劉将軍啊,向寵一向說我苟安是個賴小人,竟想不到他卻是個道貌岸然的僞君子。
可惱不可惱!&rdquo苟安一連串的假話說得頭頭是道,把個劉郃說得莫辨真僞。
實際上他根本不知道錦江的真實消息,途中也沒有遇着百姓,隻是憑着自己的猜想胡編亂造。
劉郃想,向寵是西川有數的忠臣,劉璋、張任待他不薄,他怎麼會做出這種沒臉面的事呢?照他的脾氣,甯折不屈,怎敢謀反?所以半信半疑。
一旁的王茂也在想,劉将軍啊,你不要去聽苟安的胡說八道,他與向寵有隙,平日又是鬼話連篇,他的話不能全信,不要冤枉了好人。
就在此時,外面探馬來報:&ldquo大将軍,諸葛亮已取錦江,向家父子盡皆歸降。
如今頭隊已臨自帝城關,請劉大将軍早作提備。
&rdquo此話正中苟安下懷。
他想,我說鬼話也有走運的時候,樣樣都被我說到。
照這樣看來,說鬼話這項生意還不會斷種,還得讓我說幾年呢!劉部命探子退下後,完全相信苟安的軍情無誤,思量着應敵之策。
而王茂對苟安的為人一向不夠信任,他以為向寵文武雙全,決不是那種胸無點墨的軟骨頭,要是他投降了孔明,西川就沒有人可稱得上忠良了。
一會兒工夫,探子接二連三報了進來:頭隊逼近白帝城,大将乃是向寵的大公子向彪。
這下毋庸置疑了,大家斷定向寵真的歸降了漢室。
劉郃深感奇怪:向彪是個不知兵法的小孩子,孔明竟命他為頭隊大将,這種用兵倒是令人費解。
不如讓我出去擺下陣勢,先把向彪抓了來,問一個究竟,為何向家父子肯歸降孔明。
便傳令點兵三千,三人一起出大堂,上馬提兵器,直抵南關,命王茂苟安上營牆觀戰。
南門開,劉郃一馬一槍出至關前,三千川軍旗門設立。
王茂、苟安見到劉郃身先士卒,橫槍勒馬,擡頭對前面看去,刀槍旗幡席地而來,頭隊上向家大公子的旗号迎風飄揚,三千漢軍耀武揚威來到白帝城前。
漢軍探馬見城前設一旗門,使到向彪馬前,&ldquo報向大公子,前有劉郃出關抵擋。
&rdquo向彪并不慌張,随大軍到城前停隊,設下旗門,挺槍點馬出陣,見對面旗門下劉郃也是一槍一馬。
說也奇怪,向彪歸順了孔明,見了蜀中屈指可數的名将,竟然毫無恐懼之心,反而覺得自己是漢室之将,又有無數大将作後盾,正是揚名顯成的大好時光。
到陣前扣馬拖槍。
劉郃見對面漢軍行伍整肅,向彪獨立陣前,對自己好象槐若不見。
心想,到底是個娃娃将,不知人情世故,見了我也不上來行個叔侄之禮。
我與向寵乃是莫逆弟兄,也不與你一般見識。
向家父
口還未開,身旁的向寵轟然而起,聲若宏鐘,&ldquo軍師,向寵願為押後!&rdquo向寵不願歸降時,向彪失了大營,就把他恨之入骨,不斬其首難平心頭之氣。
如今降了漢室,又象以前效忠劉璋那樣對劉備忠心耿耿,當然自己的兒子就是心頭之肉,豈有不疼愛的呢?心裡卻在想,軍師啊,你在鬧什麼笑話啊,我這兩個兒子的功夫你不是不知道,耍耍花槍還可以,真正動手就一塌糊塗了。
尤其白帝城的守将乃是蜀中名将劉郃,一條金槍舞得神出鬼沒,人稱金槍将,是個孝子。
&mdash&mdash說到劉郃,我有一段插話。
有人問,你說書的說到如今,可知《三國》中漢家人物共有多少。
我便說,漢家人物概括起來約有一石一鬥二升一合,真是車載鬥量難以勝數。
這話怎麼講呢?漢家人物果然是多,但怎麼可以用一石一鬥,幾升幾合來衡量呢?這句話隻是例舉了幾個有代表性人物的名字。
所謂&ldquo一石&rdquo,就是世外名士石廣元,他代表了尊漢抑曹的山林隐士;&ldquo一鬥&rdquo,就是後主劉阿鬥,他象征着漢室複興的龐大勢力;&ldquo二升&rdquo,一個是荊州劉景升,一個是長沙名将黃漢勝(升)。
他們占居了荊襄九郡的大片土地;&ldquo一合&rdquo,就是指代表着西川進步力量的劉郃。
這段話說明劉郃的本領不小,&mdash&mdash我的兩個小兒豈是他的對手?所以向寵立即讨了這個令。
孔明想,你不接這個令,我也要點你的名了,三條令正好成全了向家父子三人。
便道:&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三千,第三隊兵進白帝城。
&rdquo&ldquo遵軍師之命。
&rdquo向寵起身拜别了老叔父向朗,知道此番遠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相聚的,便有不舍之情。
出帳上馬執刀,帶兵開拔白帝城。
孔明再命趙雲為大隊的頭隊,馬谡在後保護糧草,其餘衆文武都在中隊跟随孔明。
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開出錦江大營,向朗攜衆将校和老友相進。
孔明又囑咐了幾句,向朗等送至十裡方回。
此話不表。
孔明率大軍從錦江向東行。
十月底,離白帝城南門外十裡光景的大道上,秋風蕭瑟,落英遍地,一騎馬從東向西緩緩行走,又走不幾程,扣馬停步,馬上一将望着西邊喃喃自語道:&ldquo是去呢,還是不去?&rdquo此人是誰?又想往哪去?這個人姓苟名安,是《三國》中的一個大壞蛋。
魏延自到了劉備手下,反心大有收斂,自從結識了苟安這個人,反心複萌,兩人勾搭成奸。
魏延是小人中的&ldquo君子&rdquo,做起壞事來從不偷偷摸摸,而且小的壞事不幹,千到壞事就是彌天大禍。
而苟安這個人是小人中的小人,壞事不論大小都要幹,而且陽奉陰違,善于投機鑽營。
今後孔明出祁山,也大吃其苦,大受其累。
他為何要在這裡躊躇徘徊呢?苟安本是錦江向寵手下戰将,因屢犯軍法,又不思悔改,被向寵逐出大營。
苟安自覺沒趣,單身獨騎逃往白帝城,在劉郃面前數落向寵的不是,倒打一耙,實是拿手。
劉郃年輕,又心地善良,好結識有志之士,見苟安的武功還算不錯,便修書往錦江大營,要向寵暫且收回苟安。
向寵是個忠良之人,眼中見不得卑鄙小人,回書中例舉數罪,請劉郃命人押解苟安回營正法。
劉郃見向寵不肯收留,頓生恻隐之心,視苟安為心腹,大加重用,委以重任。
這幾天風聲吃緊,聞得孔明進川以來揮師連克二關,大隊已抵錦江,隻恐向寵失守,危及白帝城。
所以命苟安往錦江一帶打探一下軍情,以便早作防備。
苟安到了這裡,心想,向寵對我恨之入骨,若被他抓住性命難保。
不去吧,如何回去禀報軍情。
所以他左右為難,勒馬不前。
少頃,一陣西風卷來,苟安靈機一動:&ldquo唉,倒不如讓我回去說幾句假話搪塞過去算了。
對,就這樣!&rdquo說鬼話,調花樣,弄是非,造遙言,這是苟安的看家本頒。
他一天不說假話,好象太陽不會下山。
苟安正在尋思,隐隐聽得背後傳來陣陣炮聲。
心想,這炮聲是從錦江那邊傳來的,孔明要來攻打白帝堍要麼取了錦江,要麼向寵投降。
如今炮聲自遠而近,必定是孔明的大隊來了。
苟安想到這兒,策馬向白帝城飛去。
白帝城是一座古老的關隘,也是劉備托孤的地方。
城牆堅固高大,東門外有座山叫東卞山,西門外也有座山叫西卞山,兩峰台抱一座白帝城。
既無護城河,也無吊橋。
關廂上刀槍旗幡遍插,弓箭盾矛齊備。
三面大旗淩空飄蕩。
中間一面&ldquo劉&rdquo字旗,是指金槍将劉郃;上首裡一面旗上寫着&ldquo王&rdquo字,此乃大将王茂,是十忠厚老實的戰将,綽号叫王踱頭;下首裡便是苟安的旗号。
城内市井繁榮,房廊鱗次栉比,人煙稠密,是個好去處。
城外卻是人煙極少,偶有商賈來往。
三将守城,劉郃為主。
苟安來到南門,對關廂上大嚷:&ldquo呔!城上弟兄聽了,苟大将軍刺探軍情回來,速速開關放行!&rdquo城牆上的川軍見飛馬而來的正是苟安,不敢怠慢,便啟關放行。
苟安飛馬進城,關廂又立即緊閉。
苟安穿街過道,直抵衙門下馬,匆匆奔上大堂。
大堂上劉郃正在等侯消息。
今日一身打扮是:頭戴銀盔,身貫銀甲,外罩白袍,腰懸鞭劍弓箭足登虎頭戰靴。
現年三十四歲,血氣方剛,精神抖擻。
剛才有弟兄來報,西邊傳來隐隐炮聲,這使劉郃大為擔心。
不覺自言自語道:&ldquo鎮守西蜀白帝城,拒吳敵曹擋漢軍。
本将劉郃,聞得孔明統兵入川,氣勢浩大,危及本關。
适才命苟安前往打探,未知錦江軍情如何,好不令人着急!&rdquo一旁站立大将王茂,金盔金甲,四十左右年紀,生一個長方馬臉,一對虎目,兩條劍眉,三绺清須,擅用一口六十斤重的金刀,此人是劉郃的心腹,又是西川的忠臣。
見劉郃心生煩惱,王茂也急得搓手蹙眉,巴望苟安早些回來報告準确可靠的軍情。
苟安一口氣奔上大堂,故作驚惶之狀大聲叫了進來:&ldquo劉大将軍,大事不好!&rdquo苟安遍體青銅盔甲,一小撮須髯向上翹起,臉上滿是猙獰之氣。
一聲怪叫,把大堂上本來沉默的氣氛震得更加肅靜可怕起來。
劉郃見他慌慌張張,滿頭是汗,知道軍情不妙,七分煩惱又添三分擔憂,隻道孔明已兵臨城下,好似大禍臨頭。
稍一鎮定,便開口問道:&ldquo苟将軍,劉郃命爾前往打聽錦江消息,緣何恁地慌張而回?&rdquo苟安大喘數聲,拭了幾下汗水,方才裝出萬分氣憤的模樣說道:&ldquo嗳!劉将軍,本将一路趕去,半途之上見百姓擁塞道路,皆言錦江失守,向家父子背反西蜀,獻關降敵。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rdquo劉部想,怪不得剛才有陣陣炮聲傳來,原來真的出了壞事。
但向寵的為人我是知道的,怎麼會投降漢軍的昵?自問道:&ldquo果有此事麼?&rdquo苟安接着說:&ldquo本将聞得西邊炮聲隆隆,必是漢軍大隊奪了錦江大營往這裡而來。
劉将軍啊,向寵一向說我苟安是個賴小人,竟想不到他卻是個道貌岸然的僞君子。
可惱不可惱!&rdquo苟安一連串的假話說得頭頭是道,把個劉郃說得莫辨真僞。
實際上他根本不知道錦江的真實消息,途中也沒有遇着百姓,隻是憑着自己的猜想胡編亂造。
劉郃想,向寵是西川有數的忠臣,劉璋、張任待他不薄,他怎麼會做出這種沒臉面的事呢?照他的脾氣,甯折不屈,怎敢謀反?所以半信半疑。
一旁的王茂也在想,劉将軍啊,你不要去聽苟安的胡說八道,他與向寵有隙,平日又是鬼話連篇,他的話不能全信,不要冤枉了好人。
就在此時,外面探馬來報:&ldquo大将軍,諸葛亮已取錦江,向家父子盡皆歸降。
如今頭隊已臨自帝城關,請劉大将軍早作提備。
&rdquo此話正中苟安下懷。
他想,我說鬼話也有走運的時候,樣樣都被我說到。
照這樣看來,說鬼話這項生意還不會斷種,還得讓我說幾年呢!劉部命探子退下後,完全相信苟安的軍情無誤,思量着應敵之策。
而王茂對苟安的為人一向不夠信任,他以為向寵文武雙全,決不是那種胸無點墨的軟骨頭,要是他投降了孔明,西川就沒有人可稱得上忠良了。
一會兒工夫,探子接二連三報了進來:頭隊逼近白帝城,大将乃是向寵的大公子向彪。
這下毋庸置疑了,大家斷定向寵真的歸降了漢室。
劉郃深感奇怪:向彪是個不知兵法的小孩子,孔明竟命他為頭隊大将,這種用兵倒是令人費解。
不如讓我出去擺下陣勢,先把向彪抓了來,問一個究竟,為何向家父子肯歸降孔明。
便傳令點兵三千,三人一起出大堂,上馬提兵器,直抵南關,命王茂苟安上營牆觀戰。
南門開,劉郃一馬一槍出至關前,三千川軍旗門設立。
王茂、苟安見到劉郃身先士卒,橫槍勒馬,擡頭對前面看去,刀槍旗幡席地而來,頭隊上向家大公子的旗号迎風飄揚,三千漢軍耀武揚威來到白帝城前。
漢軍探馬見城前設一旗門,使到向彪馬前,&ldquo報向大公子,前有劉郃出關抵擋。
&rdquo向彪并不慌張,随大軍到城前停隊,設下旗門,挺槍點馬出陣,見對面旗門下劉郃也是一槍一馬。
說也奇怪,向彪歸順了孔明,見了蜀中屈指可數的名将,竟然毫無恐懼之心,反而覺得自己是漢室之将,又有無數大将作後盾,正是揚名顯成的大好時光。
到陣前扣馬拖槍。
劉郃見對面漢軍行伍整肅,向彪獨立陣前,對自己好象槐若不見。
心想,到底是個娃娃将,不知人情世故,見了我也不上來行個叔侄之禮。
我與向寵乃是莫逆弟兄,也不與你一般見識。
向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