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調虎離山向寵急 移星換鬥孔明喜

關燈
失糧寨和大本營,連個報信的人都沒有,向大将軍聽了豈不要氣煞。

    馬軍弟兄一邊往回走,一邊在商議着如何把這種大事婉轉地報告向寵,不讓他氣壞。

    不一會已到了向寵的馬前,&ldquo報向大将軍!&rdquo向寵問:&ldquo爾等可曾叫開大營?&rdquo馬軍道:&ldquo向将軍,勝敗乃兵家常事,勝不足喜,敗不足憂。

    營門未開。

    &rdquo向寵急,我帶出來的心腹馬軍,營門上的弟兄個個都認識的,怎麼見了他們叫營反而不開,莫非營中有變?又問:&ldquo營門緣何不開?大營怎樣了?&rdquo&ldquo向将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大營安然無恙!&rdquo向寵想,我問你們到底怎樣個安然無恙,你們卻兜來繞去,含含糊糊。

    大怒道:&ldquo狗頭!我問爾等見了些什麼!&rdquo&ldquo向将軍息怒,大營已失守了!&rdquo&ldquo啊呀,嚯&hellip&hellip&rdquo向寵一昕此盲,頓感血充腦門,面孔漲得通紅。

    明知大營已失,卻還情不自禁地問道:&ldquo此話當真?&rdquo馬軍齊聲道:&ldquo片言無虛。

    &rdquo這麼兜了幾個圈子,向寵果然平靜了許多。

    因為一開頭向寵就感到馬軍說話眷吞吐吐,預示了不吉的兆頭,連問數聲,差不多已猜到了八九分,思想已有了準備,所以受的刺激并不太大。

    向寵沉思道:向彪、向賢隻有十八、九歲,喪失營寨還情有可原。

    而叔父年過七旬,大小戰争不下百十餘攻,以往總得助我一臂之力,今天不知怎麼會失去的,莫非真的年老不中用了?向寵不敢貿然下這個結論,提兵趕到營前,仔細對上面一看,旗幡無數,都是漢軍的,還有向朗的也沒拔去,光光自己的不知去向。

    已經明白是馮襲、張南來攻營的。

    又想,依馮、張二人的武藝來說,遠不及我向寵,如此一座堅固大營,怎麼這樣輕易地被他們奪下的呢?&ldquo營上聽了,向将軍在此,弟兄們速速開關放行!&rdquo馬軍向上叫道。

    話音未落,營牆上一聲炮響,擋箭牌空隙之中站立四個人影:馮襲、張南、簡雍、向朗。

    向寵見自家叔父站在中聞面帶微笑,一點也沒有失營的愧疚,心想,叔父啊,你失了大營還有什麼好笑的呢?難道我向寵被人逼得走投無路,你向朗臉上有光?便将金刀架在烏翅環上,拱手道:&ldquo叔父大人,小侄有禮了!&rdquo&ldquo侄兒不必客套。

    &rdquo&ldquo請問叔父,好端端的大營緣何便失守了?&rdquo向朗想,我做出的事情決不會讓小輩吃虧的,投了漢室,你向寵前程無量,再也不必象守戶之犬一樣死守營寨,碌碌無為。

    笑道:&ldquo侄兒聽了,适才侄兒領兵去救糧營,漢将馮襲、張南提兵而至。

    恿叔受侄兒之托,理當效力,使上得營牆,仗劍指揮。

    &rdquo向寵想,既然你肯這樣出力,那營頭自然不會有什麼危險。

    不知你是怎樣發号施令的,倒要聽一聽。

    便問:&ldquo叔父發何将令?&rdquo&ldquo愚叔命弟兄&lsquo休開弓,慢放箭,開營門,接漢軍。

    &rsquo哈&hellip&hellip此令怎樣?&rdquo&ldquo莫非叔父獻營納敢?&rdquo&ldquo助侄兒改邪歸正,有何不好?&rdquo向寵聽到這裡方才明白向朗和自己存的不是一條心,原來正是他獻了大營。

    失營還則罷了,氣就氣在他還要幸災樂禍。

    向寵實在忍耐不住,以手指罵道:&ldquo想你當初在荊州反劉表投劉璋,如今又叛劉璋投劉備,出爾反爾,實是個反複無常之人!&rdquo&ldquo侄兒差了。

    愚叔以漢業為重,反劉表投劉璋,又叛劉璋順劉備,乃是劉家的大大忠良!&rdquo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人人之天下,劉表閉塞賢路,我就暫投西蜀;如今劉璋乃是無用之人,我再歸順劉備,投來投去始終投在劉家。

    漢高祖開基至今四百年,眼見得諸侯争霸,稱雄稱王,大漢天下再沒人出來治理,就要傾頹了,我作為一個漢臣,怎麼可以坐視不管而不盡一個臣子的職責呢?誰得道,誰為主,我看劉備有德有道,又有文臣武将輔佐,能夠成天下,所以我一點也不錯。

    向寵聽得向朗在标榜自己是個大忠良,愈發氣恨交加。

    暗說道,你一世反複無常,我倒真的把你當作了西蜀的大忠良。

    莫怪大兒子向彪失去水營被我推出斬首時,你對我又是說又是罵,甚至要和我拚命,原來你早已存有叵測之心,現在說話之中還要來笑我、氣我,真是看錯人了。

    向寵忍無可忍,破口大罵:&ldquo我把你這老賊&hellip&hellip&rdquo這一聲刺耳鑽心的叫罵,把營上營下所有的人都驚呆了。

    大家知道向寵是個孝子,對叔父素來當作父親,從來沒有口角之争,就是連一句重的話也不敢說的。

    今天罵到老賊,可想而知,心頭之氣是實在也憋不住了。

    向朗聽到這一聲罵,一點也不生氣。

    想道,你的脾氣我很了解,我送掉了你的大營,你一下子不可能馬上意識到這是我對你的愛護,罵幾聲消消氣在所難免。

    我相信今晚孔明必有妙計把你擒住,也一定會有辦法把你說服。

    到那時,叫你罵你也不會罵了。

    不過當了這許多人的面挨你的罵,我不回敬幾句,也太不成體統了。

    向朗也指着下面的向寵對罵道:&ldquo你這小賊!&rdquo一個罵老賊,一個罵小賊,向家豈不變&ldquo賊窩&rdquo了?實際上向朗并不是真心辱罵,而是當作了一般兒戲。

    向寵想,小的反了,老的也反了,向家就剩下我一個人不反,但這座大營我無論如何要複取,否則叫我到何處去安身?使令道:&ldquo來,與我沖營!&rdquo剛要掃馬上前,營旁又是一聲炮響,五百漢軍手執鋼刀席卷而來,中間一面将旗上一個&ldquo鄧&rdquo字寫得清楚,人群之中高頭大馬上鄧銅手捧長錘一馬掃出,人未到,聲音已來,其響如雷:&ldquo呔!老向慢着,鄧銅來也!&rdquo向寵見黑睑鄧銅似旋風般地到了自己身後,勒馬返身迎戰,大喝道:&ldquo黑臉鄧銅,蜀主待你不薄。

    君恩未報,竟然助纣為虐,全不知廉恥,今日撞到向某刀上,叫你身首兩段,剁為肉泥!&rdquo&ldquo老向啊,諸葛軍師用兵如神,早已布下天網恢恢,咱鄧銅與你是老朋友,特來關照你棄刀歸順。

    若然不允,當心兩邊耳光腫脹!&rdquo阿戆把自己吃嘴巴子的事情牢記在心,逢人必講。

    向寵沒看到這種趣事,當然不懂這句話的意思。

    戰場之上不是同黨就是敢人,哪裡有這種閑工夫和你磨嘴皮子?揮刀直下。

    鄧銅見向寵毫不理會自己的話,出手也是相當迅疾,不待向寵劈下,先起手中大錘當頂蓋了上去,大吼一聲:&ldquo老向好不識趣,照打!&rdquo&ldquo且慢!&rdquo向寵金刀一轉,起鑽子招架上去,&ldquo嚓啷&hellip&hellip&rdquo兩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兩械相碰,火花直爆。

    向寵拚力一擡,把錘頭招架開,正要反手一刀,鄧銅又打來第二下。

    一個招架得狠,一個打得猛。

    鄧銅逢着敵手,渾身力漲千斤,殺得性起,長錘在手中好似一根竹竿舞得亂轉,打得向寵隻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

    後面的漢軍見鄧銅打得發了瘋,都在想,這阿戆把臨行時軍師的吩咐全部忘了。

    快讓我們來提醒他吧!&ldquo嗨!鄧将軍哎!軍師命你隻能招架,不可還手的,你怎麼還在發威啊?&rdquo鄧銅得意洋洋地叫道:&ldquo弟兄們哎,鄧銅要打得老向隻招架不還手,叫他早早下馬歸降!&rdquo漢軍都知道孔明要的是活向寵,這時見向寵被鄧銅打得大喘粗氣,虛汗淋漓,隻恐有傷,呐喊道:&ldquo向将軍哎,快投降啊!&rdquo向寵戰到後來實在沒有力氣了,聽得漢軍這樣叫喊,已知孔明為了捉住我,命大将同我輪番交戰,以耗盡了我的力氣再來括捉我。

    不能再打了,看來這裡己無我容身之地了。

    讓我火速退往第四個關隘白帝城,相助金搶将劉郃鎮守重關。

    等到孔明趕來,再與他們決戰。

    便收刀圈馬,呼一聲&ldquo軍士們快走!&rdquo帶了五百二十個川軍繞大本營往白帝城趕擊。

    這條路正處于大營和糧營之間的一條大道。

    鄧銅見向寵逃走,并不追趕,收拾軍士直抵營前。

    馮、張二将立即開門迎入。

    一面邀上營牆,一面命人駕舟向下遊孔明處報捷。

    孔明得知馮襲、張南已得了大營,鄧銅又趕走了向寵,帶了三千漢軍溯源而上,棄舟登陸,早見營門洞開,衆文武在營迎接,率軍直入,直至帳上坐定。

    簡雍上前交了差,馮襲、張南、鄧銅也都交令,歸班站立一旁。

    孔明為他們一一登功。

    向朗待他們公事完畢,趨步上前向孔明深深行了一禮:&ldquo軍師在上,老漢向朗歸降來遲,有禮了。

    &rdquo孔明凝神一看,一老者須眉皆白,生一對慈目,滿面紅光!心想,向大夫這一大把年紀,對漢室忠心耿耿,為劉備的三分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精神可嘉。

    不由得肅然起敬,起身長一揖:&ldquo向老大夫有此壯舉,可敬可佩!如此大功,亮定當申奏主公。

    &rdquo&ldquo軍師,老漢久有歸漢之心,此番方能如願,終身無憾也!老漢有一言在此,我家侄兒向寵秉性忠厚,為人誠實,萬望軍師多多勸導,日後定有益于漢室!&rdquo孔明安慰向朗說:請老大夫寬心,亮早知令侄文武俱全,是個耿直之人。

    雖然一時怒氣沖沖而走,亮自有良計收服他,叫他傾心歸降。

    向朗還不放心,問道,軍師何時才能使他歸漢?孔明答道,老大夫不必多慮,來朝便見分曉。

    向朗這才安下心來。

    正說話間,手下來報:&ldquo糧寨衆将求見!&rdquo孔明吩咐傳見。

    盛舉、劉豹、陽群登帳交令,向彪、向賢直往向朗身旁走去。

    孔明為三位将軍登功已畢,向朗便道:&ldquo軍師,我孫年幼,不知高低,萬望寬恕!孫兒啊,老漢已是漢室之人,汝父來日亦然前來歸降,還不到軍師面前請降?&rdquo兩位公子見自己的祖父已降,更要緊的是聽說明日父親也要來降,心想,錦江三營全部淪入孔明之手,我們再不降也無處藏身了。

    便雙雙走到孔明面前拱手道:&ldquo軍師在上,我等願降!&rdquo&ldquo罷了。

    二位公子欣然歸降,為時未晚。

    來日向将軍與爾等相見,隻怕還要羨慕呢。

    &rdquo二位公子将信将疑退過一旁。

    且說向寵帶着五百步軍、二十馬軍徑朝白帝城方向急急逃去,慶幸能虎口脫身。

    走不多遠,隻聽得前面:&ldquo當&rdquo的一聲炮響,一彪軍馬攔住去路。

    向寵橫刀勒馬仔細一看,火光中約有三千援軍,為首一将白袍銀槍,涼風中大旗獵獵作響,白底黑字:&ldquo常山趙&rdquo。

    正是常山名将趙子龍。

    向寵不敢戀戰,心想,前面正是三岔路口,趙雲占住一條,我就改道而行。

    便将馬一提,奪路而走,一馬當先竄到了另條路上,二十個馬軍也緊跟而去。

    這下可苦了五百個步軍了,跑不了幾步就被趙雲趕上用長槍一攔,&ldquo且慢!&rdquo川軍被攔住,隻恨自己的腿太短,身旁又無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