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向寵斬子施号令 向朗責侄陳嚴調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回向寵斬子施号令向朗責侄陳嚴調
卻說諸葛亮在水營上見到此番光景,實是吃驚不小。
且不說向寵怎樣執法如山,号令嚴明,怎麼帳上竟無一人為公子求情,就連自己意料中人也未露一露面,全是冷若冰霜。
這不是白白地送了向彪的性命?眼見得寒光一閃,炮聲又起,隻道無可挽回。
不料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從江邊側營中腳步踉跄走出一個白發老人,滿腮銀須飄零,氣喘籲籲,直朝營前走去,不問可知,此人必是老大夫向朗。
孔明一見向朗走出,愁眉頓展,向彪已化險為夷了,遞命衆文武一起回營。
大家也都看到了轉機,又見孔明的臉上有了喜氣,料想向彪不死了,無不暗暗欽佩孔明的計謀高深難測。
尤其是陽群與孔明的相處不長,連連見孔明的神算效驗。
既覺得出乎意外,又感到耐人尋味。
自思:要說對錦江大苦的熟知,莫過于我,可軍師真是個有心的人,我隻講了一遍,他就記得這麼準,而且用出這種我根本想不到的計。
其實,思想起來也很簡單,向朗既是向寵父子的長輩,又是他們的恩人,哪有孫兒受戮而祖父坐視不救之理!他一插手,向寵還敢不放向彪一條生路?這不是迎刃自解了。
因此,十分放心地跟了孔明回營。
向朗年逾七十,精神矍铄,自從離了荊州投到西川以來,與十數個同伴都有&mdash官半職。
時間稍長,便覺劉璋無能更有甚于劉表。
前番聽說張松等人往荊州獻納地圖,由于謀事不密,被張任害了性命,惋惜之餘,反倒此心大萌.私底下常常籌劃怎樣投個明主,為天下謀些好事。
去年劉備進川,其意更堅。
他想,雖說劉備數十年來連遭挫敗,但他廣施仁義,深得民心,卻是個治國良材,尤其是赤壁大戰之後,奪九郡之地,收數十餘萬降兵,文有經緯之才,武有勇猛之将,要是平定了西川,固然是百年之基,我的暮年時節也就有了依托。
最要緊的是向寵父子到了劉備的手下也就可以施展他們平生之學,不至于埋沒良材了。
豈料侄兒向寵居然要殺兒子,這還了得!向朗聽到這個消息,未及手下來報,早已跳了起來,三腳兩步奔到營前,已經響起了炮聲。
老大夫急得心都将要跳出咽喉,情急生智,摘下頭上的紗帽,劈面朝執刀的劊子手臉上擲去,同時高喊道:&ldquo刀下留人&mdash&mdash&rdquo照說,落魂炮一響,就等于蓋棺論定了,這行刑的劊子手剛把鬼頭刀舉了起來,忽昕耳旁一聲怒喝,一樣黑黝黝的東西早已打在臉上,知道這是老大夫趕來,心頭一慌,落下的刀趁勢打了個半圓,貼着向彪的肩頭劈了下去,側耳一看,更是驚人,兩個指頭硬梆梆地指着自己的面門,老大夫滿面怒氣,雙目射出惡狠狠的兇光,實是觸目驚心。
合營上下都清楚,向朗畢生心血扶養了向家父子,恩深似海,情重如山。
如今要殺他的孫兒,猶如剜去心頭之肉,哪有不惱怒之理。
況且向寵索來孝順叔父,有求必應。
向老大夫出面讨情,向寵還有不允的麼?這個劊子手倒還識趣,一見向朗也就垂手拱立,卻瞥見那個捆綁手還是死死地抓住向彪的發髻,就好象沒聽見一樣,心想,你這家夥也太死心眼兒了,不看看是誰來了。
他一到别說我們動不了手,就是向大将軍隻怕要收回成命呢!便将那刀背在捆綁手的背上輕輕捅了一下,向他使了個眼色,便退在一旁。
那捆綁手回頭看到這般光景,也吓得急忙手一甩,躲了開去。
向朗緊走兩步到向彪身畔蹲下,見他雙目緊閉,面色蒼白,低沉着腦袋聲息全無。
老大夫心裡急道:向寵也太心狠了些,十幾歲的孩子哪兒禁得住這般恫吓,隻怕已被他吓死了呢!俯身摟住向彪的雙肩,一摸鼻息尚有,輕輕地搖撼着身子喚遭:&ldquo啊呀,孫兒醒來!孫兒醒來!&rdquo片刻,見向彪方始悠悠蘇醒,才覺放心。
向彪畢竟還是個涉世不久的大孩子,哪裡經過這麼大的世面,隻被那一聲炮響便吓死了過去。
此時經向朗又是搖、又是叫,才把魂兒招了回來。
隻道自己到了陰府,睜開眼睛一看,面前是一張滿是皺紋,須眉皆自的老臉,眼眶中飽含濁淚,認得便是自己的祖父向朗。
祖孫昔日感情何等之深,到了這十時候,向彪再也忍不住了,淚如泉湧,一陣啜泣:&ldquo嚯&hellip&hellip唷&hellip&hellip,祖父大人!&rdquo向朗見着可憐的向彪,也是老淚縱橫,撫着他的頭安慰道:&ldquo孫兒,不用驚慌,祖父在此與你作主!&rdquo向彪受了這一場虛驚,見向朗到此求情,料着自己已不會死了,心情也就慢慢地平靜了下來,朝着老大夫連連點了幾下頭。
向朗見他緩過氣來,便平心靜氣地問道:&ldquo孫兒啊,不知你身犯何罪,你家父親竟要下此毒手?隻管慢慢地說與我聽,待我與你父親大帳評理!&rdquo向彪有了向朗撐腰壯膽。
便不怕向寵的威勢,心裡反而踏實許多,就将前因後果一一詳述清楚,末了臉上滿是委屈之色,好象受了天大的冤枉。
乍一聽,向朗哪裡會相信向寵竟是如此心狠手辣之人,頓時滿腹疑團,暗疑向彪果然已降了漢軍。
故追問道:&ldquo孫兒,你可曾歸降漢軍?&rdquo向彪毫不遲疑地答道:&ldquo孫兒并無歸降之心。
&rdquo老大夫想,既然你并沒有投降,那向寵為何要施此極刑呢?想侄兒向寵一向賞罰分明,秉公而斷。
照向彪這點事情,還不至于有斷頭之罪,怎麼可以對白已的兒子濫施殺藏?莫非向彪已招了投降之事,故而向寵有此斬子之舉?向朗還不敢下此結論,但不管有無此事,孫兒的性命無論如何要救的,便對身旁的那班手下瞪出一對老眼,喝令道:&ldquo與我退下了!&rdquo向朗的這聲大喝,無異于皇上的聖旨,吓得這班手下連連倒退了丈許之路。
向朗這才輕聲問道:&ldquo孫兒不必害怕,天大之事自有祖父擔當,縱然降了漢軍也無死罪,盡管将實情告知祖父。
&rdquo向朗隻當向彪真的降了,就象哄小孩一樣先用了定心丸,然後套出真情,居然把自己的心裡話也說了出來。
向彪見向朗連自己的話都不相信,心想,一個人一世不能做錯,隻要稍有一點過失,說出的話來就無人相信。
不說别人,就說與自己親密無間的祖父也是狐疑不定,更何況自己的父親了。
我沒投降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要是真的降了那還不是死路一條?急急矢口否認道:&ldquo嗳,祖父大人,孫兒實在未曾投降!&rdquo向朗本來也隻是為了澄清事實,不論有否此事總要一身解脫。
現在見向彪被問得猴急起來,料定向彪長期受了向寵的熏陶,這點骨氣還是有的,決不會輕易投降,全是向寵在胡思亂想,一股怒氣從腳底升起直沖腦門。
暗恨:侄兒啊,你太糊塗了!向彪不降正是你做父親的光彩,你竟然不分清紅皂白要将他問斬,這便是你号令嚴明?幸得我這向暮之人早到幾步,總算把事情弄了個水落石出,否則一刀下去,身首分離,天大的冤枉向何處去申訴?大呼道:&ldquo來啊!&rdquo這班手下不明白老大夫為何一忽兒趕他們走,一忽兒又招呼他們,一個個戰兢兢地走上前去低頭哈腰地應道:&ldquo小的們在,老大夫有何吩咐?&rdquo&ldquo待我上大帳為大公子讨情,你們在此好生照料,若有半點為難&mdash&mdash哼!&rdquo誰敢對你們向家的人為難呢!還不是奉了向大将軍的将令?如今你向老大夫阻止,我們縱然有三頭六臂也沒這個膽量呀!齊聲道:&ldquo不敢,不敢!請老大夫隻管前往,大公子自有小的們在此。
&rdquo其中有一個膽子大一點的手下,從地上揀起了紗帽,恭恭敬敬送上,還甜甜地恭維了一句:&ldquo請老大夫升冠(官)。
&rdquo向朗聽了這句雙關語,心裡一樂,氣也消了一半。
心想,我也快入土了,還升什麼官?你不送上,隻怕我也忘了。
便接過紗帽,撣了一撣帽上的灰土,攏了一攏頭上的發髻,把帽子戴了上去。
然後扯直衣襟,邁步離了法場。
大帳上的向寵聽得一聲炮響,心頭着實一悸,畢竟父子骨肉,大為不忍,千情萬緒萦繞不絕,茫然若有所失。
但為國家大計,隻得快刀斬亂麻,撩斷私情默然不語,隻待手下提了首級來見,卻是遲遲來見回報。
忽聽一聲痰嗽,向朗已然到了帳口,不覺又是一頓。
暗想,叔父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這尴尬的時候到這兒來,莫非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從刀斧手那裡救下了向彪,特地向我讨情來了?啊呀,叔父,軍令重如山,向彪違抗軍令,失守大營,已構殺罪,況又有投敵之嫌,若不殺他,不說張任知道了會怎麼樣,諸葛亮豈不要笑我川中大将個個姑息罪人,徇私枉法?!這個情你是不能讨的,我也決不會答應的。
再說這種不成大器的逆子殺了也不足為惜,何必再生枝節呢?不過見老大夫蘊怒含忿,不免也有點發悚。
舉步聞,向朗已近虎案,略一拱手道:&ldquo賢侄,愚叔有禮了。
&rdquo向寵忙起身還禮道:&ldquo未知叔父到此,有失恭迎。
何勞叔父親臨大帳,隻請命人前來傳言便了。
請坐!&rdquo向朗救孫心切,哪有閑坐的心思。
開言道:&ldquo愚叔有一事不明,特來詢問。
&rdquo向寵知其來意,佯問道:&ldquo叔父有何教誨?小侄聆聽。
&rdquo&ldquo且問孫兒所造何罪,競有殺身之禍?&rdquo一點不錯,盡在意料之中。
便坐下正色言道:&ldquo叔父有所不知,這逆子故違将令,背主投敵,賣父欺親。
三罪并算,死有餘辜,焉能不斬?&rdquo向朗忍耐着心頭之怒,柔聲道:&ldquo哎,侄兒此言差矣!孫兒處世不深,用兵未精,怎及諸葛亮老謀深算?假一失慎,緻有此過,并非故違将令。
失守寨穴,其心已愧。
侄兒責之何深?若言背主投敵,賣父欺親,則謬之甚矣!愚叔已打探明白,諸葛亮屢勸歸降,許以父子相聚,孫兒誓不屈膝,聲稱向家父子乃是西川忠良,大義凜然,足見小輩英雄之色,況又罪不懼死試問何謂&lsquo背主投敵&rsquo?怎言&lsquo賣父欺親&rsquo?請侄兒免了孫兒用兵不慎之過吧!&rsquo向朗好言好語講了一大番道理,最後還給了他一個落場勢,免得向寵騎虎難下。
兩旁文武深感有理,都在想,這種話隻有老大夫講出來向寵才肯認帳。
失了一座營頭這在争戰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大可不必小題大作,正可借這個機會收回成命。
其實,向寵對自己處理這樁事情,雖然也意識到責罰過重,但一則怕為人留下話柄;二則兒子是敵人放回來的;三則恨鐵不成鋼,所以要用此極刑。
現在聽得向朗的話句句在理,無法辯駁
且不說向寵怎樣執法如山,号令嚴明,怎麼帳上竟無一人為公子求情,就連自己意料中人也未露一露面,全是冷若冰霜。
這不是白白地送了向彪的性命?眼見得寒光一閃,炮聲又起,隻道無可挽回。
不料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從江邊側營中腳步踉跄走出一個白發老人,滿腮銀須飄零,氣喘籲籲,直朝營前走去,不問可知,此人必是老大夫向朗。
孔明一見向朗走出,愁眉頓展,向彪已化險為夷了,遞命衆文武一起回營。
大家也都看到了轉機,又見孔明的臉上有了喜氣,料想向彪不死了,無不暗暗欽佩孔明的計謀高深難測。
尤其是陽群與孔明的相處不長,連連見孔明的神算效驗。
既覺得出乎意外,又感到耐人尋味。
自思:要說對錦江大苦的熟知,莫過于我,可軍師真是個有心的人,我隻講了一遍,他就記得這麼準,而且用出這種我根本想不到的計。
其實,思想起來也很簡單,向朗既是向寵父子的長輩,又是他們的恩人,哪有孫兒受戮而祖父坐視不救之理!他一插手,向寵還敢不放向彪一條生路?這不是迎刃自解了。
因此,十分放心地跟了孔明回營。
向朗年逾七十,精神矍铄,自從離了荊州投到西川以來,與十數個同伴都有&mdash官半職。
時間稍長,便覺劉璋無能更有甚于劉表。
前番聽說張松等人往荊州獻納地圖,由于謀事不密,被張任害了性命,惋惜之餘,反倒此心大萌.私底下常常籌劃怎樣投個明主,為天下謀些好事。
去年劉備進川,其意更堅。
他想,雖說劉備數十年來連遭挫敗,但他廣施仁義,深得民心,卻是個治國良材,尤其是赤壁大戰之後,奪九郡之地,收數十餘萬降兵,文有經緯之才,武有勇猛之将,要是平定了西川,固然是百年之基,我的暮年時節也就有了依托。
最要緊的是向寵父子到了劉備的手下也就可以施展他們平生之學,不至于埋沒良材了。
豈料侄兒向寵居然要殺兒子,這還了得!向朗聽到這個消息,未及手下來報,早已跳了起來,三腳兩步奔到營前,已經響起了炮聲。
老大夫急得心都将要跳出咽喉,情急生智,摘下頭上的紗帽,劈面朝執刀的劊子手臉上擲去,同時高喊道:&ldquo刀下留人&mdash&mdash&rdquo照說,落魂炮一響,就等于蓋棺論定了,這行刑的劊子手剛把鬼頭刀舉了起來,忽昕耳旁一聲怒喝,一樣黑黝黝的東西早已打在臉上,知道這是老大夫趕來,心頭一慌,落下的刀趁勢打了個半圓,貼着向彪的肩頭劈了下去,側耳一看,更是驚人,兩個指頭硬梆梆地指着自己的面門,老大夫滿面怒氣,雙目射出惡狠狠的兇光,實是觸目驚心。
合營上下都清楚,向朗畢生心血扶養了向家父子,恩深似海,情重如山。
如今要殺他的孫兒,猶如剜去心頭之肉,哪有不惱怒之理。
況且向寵索來孝順叔父,有求必應。
向老大夫出面讨情,向寵還有不允的麼?這個劊子手倒還識趣,一見向朗也就垂手拱立,卻瞥見那個捆綁手還是死死地抓住向彪的發髻,就好象沒聽見一樣,心想,你這家夥也太死心眼兒了,不看看是誰來了。
他一到别說我們動不了手,就是向大将軍隻怕要收回成命呢!便将那刀背在捆綁手的背上輕輕捅了一下,向他使了個眼色,便退在一旁。
那捆綁手回頭看到這般光景,也吓得急忙手一甩,躲了開去。
向朗緊走兩步到向彪身畔蹲下,見他雙目緊閉,面色蒼白,低沉着腦袋聲息全無。
老大夫心裡急道:向寵也太心狠了些,十幾歲的孩子哪兒禁得住這般恫吓,隻怕已被他吓死了呢!俯身摟住向彪的雙肩,一摸鼻息尚有,輕輕地搖撼着身子喚遭:&ldquo啊呀,孫兒醒來!孫兒醒來!&rdquo片刻,見向彪方始悠悠蘇醒,才覺放心。
向彪畢竟還是個涉世不久的大孩子,哪裡經過這麼大的世面,隻被那一聲炮響便吓死了過去。
此時經向朗又是搖、又是叫,才把魂兒招了回來。
隻道自己到了陰府,睜開眼睛一看,面前是一張滿是皺紋,須眉皆自的老臉,眼眶中飽含濁淚,認得便是自己的祖父向朗。
祖孫昔日感情何等之深,到了這十時候,向彪再也忍不住了,淚如泉湧,一陣啜泣:&ldquo嚯&hellip&hellip唷&hellip&hellip,祖父大人!&rdquo向朗見着可憐的向彪,也是老淚縱橫,撫着他的頭安慰道:&ldquo孫兒,不用驚慌,祖父在此與你作主!&rdquo向彪受了這一場虛驚,見向朗到此求情,料着自己已不會死了,心情也就慢慢地平靜了下來,朝着老大夫連連點了幾下頭。
向朗見他緩過氣來,便平心靜氣地問道:&ldquo孫兒啊,不知你身犯何罪,你家父親竟要下此毒手?隻管慢慢地說與我聽,待我與你父親大帳評理!&rdquo向彪有了向朗撐腰壯膽。
便不怕向寵的威勢,心裡反而踏實許多,就将前因後果一一詳述清楚,末了臉上滿是委屈之色,好象受了天大的冤枉。
乍一聽,向朗哪裡會相信向寵竟是如此心狠手辣之人,頓時滿腹疑團,暗疑向彪果然已降了漢軍。
故追問道:&ldquo孫兒,你可曾歸降漢軍?&rdquo向彪毫不遲疑地答道:&ldquo孫兒并無歸降之心。
&rdquo老大夫想,既然你并沒有投降,那向寵為何要施此極刑呢?想侄兒向寵一向賞罰分明,秉公而斷。
照向彪這點事情,還不至于有斷頭之罪,怎麼可以對白已的兒子濫施殺藏?莫非向彪已招了投降之事,故而向寵有此斬子之舉?向朗還不敢下此結論,但不管有無此事,孫兒的性命無論如何要救的,便對身旁的那班手下瞪出一對老眼,喝令道:&ldquo與我退下了!&rdquo向朗的這聲大喝,無異于皇上的聖旨,吓得這班手下連連倒退了丈許之路。
向朗這才輕聲問道:&ldquo孫兒不必害怕,天大之事自有祖父擔當,縱然降了漢軍也無死罪,盡管将實情告知祖父。
&rdquo向朗隻當向彪真的降了,就象哄小孩一樣先用了定心丸,然後套出真情,居然把自己的心裡話也說了出來。
向彪見向朗連自己的話都不相信,心想,一個人一世不能做錯,隻要稍有一點過失,說出的話來就無人相信。
不說别人,就說與自己親密無間的祖父也是狐疑不定,更何況自己的父親了。
我沒投降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要是真的降了那還不是死路一條?急急矢口否認道:&ldquo嗳,祖父大人,孫兒實在未曾投降!&rdquo向朗本來也隻是為了澄清事實,不論有否此事總要一身解脫。
現在見向彪被問得猴急起來,料定向彪長期受了向寵的熏陶,這點骨氣還是有的,決不會輕易投降,全是向寵在胡思亂想,一股怒氣從腳底升起直沖腦門。
暗恨:侄兒啊,你太糊塗了!向彪不降正是你做父親的光彩,你竟然不分清紅皂白要将他問斬,這便是你号令嚴明?幸得我這向暮之人早到幾步,總算把事情弄了個水落石出,否則一刀下去,身首分離,天大的冤枉向何處去申訴?大呼道:&ldquo來啊!&rdquo這班手下不明白老大夫為何一忽兒趕他們走,一忽兒又招呼他們,一個個戰兢兢地走上前去低頭哈腰地應道:&ldquo小的們在,老大夫有何吩咐?&rdquo&ldquo待我上大帳為大公子讨情,你們在此好生照料,若有半點為難&mdash&mdash哼!&rdquo誰敢對你們向家的人為難呢!還不是奉了向大将軍的将令?如今你向老大夫阻止,我們縱然有三頭六臂也沒這個膽量呀!齊聲道:&ldquo不敢,不敢!請老大夫隻管前往,大公子自有小的們在此。
&rdquo其中有一個膽子大一點的手下,從地上揀起了紗帽,恭恭敬敬送上,還甜甜地恭維了一句:&ldquo請老大夫升冠(官)。
&rdquo向朗聽了這句雙關語,心裡一樂,氣也消了一半。
心想,我也快入土了,還升什麼官?你不送上,隻怕我也忘了。
便接過紗帽,撣了一撣帽上的灰土,攏了一攏頭上的發髻,把帽子戴了上去。
然後扯直衣襟,邁步離了法場。
大帳上的向寵聽得一聲炮響,心頭着實一悸,畢竟父子骨肉,大為不忍,千情萬緒萦繞不絕,茫然若有所失。
但為國家大計,隻得快刀斬亂麻,撩斷私情默然不語,隻待手下提了首級來見,卻是遲遲來見回報。
忽聽一聲痰嗽,向朗已然到了帳口,不覺又是一頓。
暗想,叔父早不來,晚不來,偏偏在這尴尬的時候到這兒來,莫非已經知道了這件事,從刀斧手那裡救下了向彪,特地向我讨情來了?啊呀,叔父,軍令重如山,向彪違抗軍令,失守大營,已構殺罪,況又有投敵之嫌,若不殺他,不說張任知道了會怎麼樣,諸葛亮豈不要笑我川中大将個個姑息罪人,徇私枉法?!這個情你是不能讨的,我也決不會答應的。
再說這種不成大器的逆子殺了也不足為惜,何必再生枝節呢?不過見老大夫蘊怒含忿,不免也有點發悚。
舉步聞,向朗已近虎案,略一拱手道:&ldquo賢侄,愚叔有禮了。
&rdquo向寵忙起身還禮道:&ldquo未知叔父到此,有失恭迎。
何勞叔父親臨大帳,隻請命人前來傳言便了。
請坐!&rdquo向朗救孫心切,哪有閑坐的心思。
開言道:&ldquo愚叔有一事不明,特來詢問。
&rdquo向寵知其來意,佯問道:&ldquo叔父有何教誨?小侄聆聽。
&rdquo&ldquo且問孫兒所造何罪,競有殺身之禍?&rdquo一點不錯,盡在意料之中。
便坐下正色言道:&ldquo叔父有所不知,這逆子故違将令,背主投敵,賣父欺親。
三罪并算,死有餘辜,焉能不斬?&rdquo向朗忍耐着心頭之怒,柔聲道:&ldquo哎,侄兒此言差矣!孫兒處世不深,用兵未精,怎及諸葛亮老謀深算?假一失慎,緻有此過,并非故違将令。
失守寨穴,其心已愧。
侄兒責之何深?若言背主投敵,賣父欺親,則謬之甚矣!愚叔已打探明白,諸葛亮屢勸歸降,許以父子相聚,孫兒誓不屈膝,聲稱向家父子乃是西川忠良,大義凜然,足見小輩英雄之色,況又罪不懼死試問何謂&lsquo背主投敵&rsquo?怎言&lsquo賣父欺親&rsquo?請侄兒免了孫兒用兵不慎之過吧!&rsquo向朗好言好語講了一大番道理,最後還給了他一個落場勢,免得向寵騎虎難下。
兩旁文武深感有理,都在想,這種話隻有老大夫講出來向寵才肯認帳。
失了一座營頭這在争戰中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大可不必小題大作,正可借這個機會收回成命。
其實,向寵對自己處理這樁事情,雖然也意識到責罰過重,但一則怕為人留下話柄;二則兒子是敵人放回來的;三則恨鐵不成鋼,所以要用此極刑。
現在聽得向朗的話句句在理,無法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