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張飛進川任都督 孔明翁婿布陣圖
關燈
小
中
大
,從來沒有人敢多說多話的。
我今天第一次發令,他就當面這樣問我,說明大家對我不相信。
老實說,跟了諸葛亮這幾年,不見得連參謀官所做何事也不懂,還能做什麼水軍大都督!這麼一想,張飛就爽朗地說道:&ldquo老孫聽了,身為參謀之職便要幫襯本督沖營奪寨,破城搶關,謀劃軍機大事。
老張下川之時,若遇關隘難以攻破,老孫便應與老張想方設法,以計賺之,此乃是參謀所司之事。
&rdquo孫乾暗暗吃驚:近來阿戆變得這麼精明能幹,真想不到。
俗話說,三日不見,刮目相看。
以後在他手下幹事,倒要多生一點心眼。
說道:&ldquo都督之言甚是,下官謹當遵命盡職。
&rdquo 張飛說了這一席話,見孫乾無言可對,自以為得計,又呼道:&ldquo小糜聽令。
&rdquo &ldquo下官糜竺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為軍中參議。
&rdquo 糜竺想,孫乾問他一句,我也來裝個糊塗。
&ldquo都督,何謂軍中參議?&rdquo 張飛想,這個老實人也不相信我,也想摸摸我的底,都成了&ldquo半吊子&rdquo。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們,隻怪自己過去做事太魯莽,太粗心了。
要使得他們服帖,隻有進川以後拿點本領出來,多打勝仗,多動腦筋。
到那時不怕他們不向我翹大拇指!便說道:&ldquo小糜聽了,參議與參謀不盡相同。
若老張有了攻關之法,尚未施行時,參議官便要斟酌利弊,洞察破綻,使之成為萬全之策。
&rdquo 糜竺暗暗佩服,張飛竟能把參謀、參議之職講得這麼透徹,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接了令退到一旁。
&ldquo劉辟、龔都聽令。
&rdquo &ldquo小将等在。
&rdquo &ldquo命你二人帶兵三千,為左右先鋒。
&rdquo 兩員蹩腳将當了先鋒,自然高興得不得了,二話沒說,應了-聲&ldquo是&rdquo,接令退下。
&ldquo毛仁、苟璋聽令。
&rdquo &ldquo在。
&rdquo兩人異口同聲道。
&ldquo老張命你們為中軍左右護衛,保護本督。
不得有誤!&rdquo 毛、苟二人進川最出風頭,一路上川将見到大旗旁是兩員護衛将,以為他們的本領一定大得和張飛不相上下。
哪裡知道,這再個人本領平常,隻有張飛去保護他們的份。
現在聽說叫他們當護衛,兩個人喜不自勝,興高采烈地說了聲&ldquo得令&rdquo,捧了将令歸班。
張飛又從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正想叫喚,可是叫誰呢?對武将中一看,隻有四個将:兩個先鋒,兩個護衛,都有了将令。
不覺惋惜地咕道:&ldquo沒得了!&rdquo 張飛把進川的通盤計劃都考慮好,應該分為幾隊,有多少陣容。
因為一時局促,沒有把人頭來算一算,所以先鋒有了,中軍護衛也有了,還有的事沒人來幹。
當然,第-次臨陣用兵,能有這樣的布局也不錯了。
喚道:&ldquo老孫啊!&rdquo &ldquo下官在。
&rdquo &ldquo老張命你為參謀官,如今缺少糧隊将領,老孫為我參謀參謀,如何是好。
&rdquo 孫乾想,我這個參謀官剛當上,就要為你出謀劃策,你倒用人真及時。
缺少糧官,這确是個大事情。
糧是軍中之膽,這個缺一定要補上。
可是劉家的臣子實在太少,先有一批跟了皇叔進川,如今被困在涪關。
又有一批跟着關君侯留在荊州鎮守荊襄九郡。
剩下來的又一分為二,兵分兩路水陸下川。
一家人家分了四處,哪裡還有閑的大将被你臨時差遣,孫乾左思右想,總算想到了兩個人。
不過這兩個人到底能否重用,他自己也不敢作主,隻得以試探性的口吻說道:&ldquo都督,若說糧隊将領,下官倒想着了兩個人。
未知可用否?&rdquo &ldquo怎樣二人?&rdquo &ldquo便是範疆、張達。
&rdquo &ldquo範疆、張達?此二人乃是綠林強徒,豈可重用!&rdquo &ldquo都督,二人雖為強徒,自軍師收留以來,迄今已有二載,卻也安分守己,想必已悔過自新了。
依下官之見,在此用人之際,不如先命此二人暫充糧隊之官,若有過錯,待取了西川,收服了川将,再将其處罰,委用他人。
都督意下如何?&rdquo 範疆和張達是江夏郡一帶活動頻繁的土匪小頭目。
當年周瑜一死,諸葛亮就帶了趙雲一起去柴桑祭吊。
在回荊州的路上,得信江夏郡土匪活動猖獗,四處作亂,諸葛亮就命趙雲沿途剿匪,抓獲了這兩個小頭目。
當時,範疆和張達一再向孔明叩首求饒,願意棄邪歸正,在軍前當差。
孔明念他們有悔改之心,也就寬恕了他們。
但是既不重用,又不收監,隻是流放在荊州城内自食其力。
這兩個人就在荊州上館子,住客棧,不消多久,就把身上的錢财花了個精光,靠賒帳混日子,漸漸地債台高築了。
他們見這種日子再也無法厮混了,就盤算着怎樣找個事情幹幹。
每當劉備手下的文人如孫乾、簡雍、糜竺等大夫從街上走過時,他們就盯在背後,就象要飯叫花子一樣哀求這幾位好心腸的大夫為他們在軍師面前添幾句好話,什麼苦差都願意幹,隻要能有口飯吃,還清一身債務。
這幾位大夫呢?當然心慈面善,盡管知道孔明決不肯用他們,可心裡總感到有點憐憫之意,一再答應他們,有數了,等候機會。
今日張飛要他動腦筋舉薦糧隊官,孫乾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兩張可憐巴巴的面孔。
──孫乾今日無意識的推薦,導緻了他們兩個人對張飛有意識的戕害。
關雲長失荊州身死,張飛為兄報仇卻遭謀害,有人說是營中裁縫師傅行的刺,這是不合情理的。
當時張飛已被劉備封為桓王,有千歲的地位,一般的裁縫别說行刺王侯,就是連求見的資格都沒有。
王府中一道道崗哨戒備森嚴,插翅難進。
而範疆和張達一直在張飛手下當差,很不得志,故而久蓄陰謀。
而府中之人對他們二人也不甚提防,被他們趁亂刺了張飛。
張飛遇難,緣由于斯,孫乾隻得穿了罪衣罪裙跪在昭烈皇帝劉備面前請罪。
好心人招來是非多。
可見對于那種居心叵測的人是千萬不能憐惜的!此乃後事,以後再說。
現在張飛聽了孫乾的話,也覺得不無道理:要是不用他們,糧隊沒人看押;要是用了他們,要知其心可良。
張飛想,小人不可大用,等到進了西川再行掉換也何嘗不可。
就問道:&ldquo老孫既有此意,可願擔保?&rdquo 孫乾想隻要他們真心為皇叔效勞盡忠,在不影響大事的情況下,我應當為他們作保,一則軍中多個人手,二則也了卻我心頭之憂。
便答道:&ldquo下官願保。
&rdquo &ldquo傳見本督。
&rdquo 範疆和張達得訊張飛命他們為糧隊官,真是歡天喜地,對孫乾感恩非淺。
飛也似地上了大堂到虎案之前雙膝跪下道:&ldquo水軍大都督在上,小的範疆拜見!&rdquo&ldquo張達叩見!&rdquo &ldquo擡起頭來。
&rdquo &ldquo大都督,小的們戴罪在身,不敢。
&rdquo &ldquo本督恕爾等無罪。
&rdquo &ldquo是。
&rdquo兩個人同時擡起了頭。
張飛是個心直口快之人,心裡有話藏不住,大聲道:&ldquo爾等乃是作惡多端的強徒,老張不能重用!&rdquo 兩人同聲道:&ldquo唉,大都督,小的們早巳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了。
&rdquo 張飛點頭道:&ldquo既然如此,便作罷論。
今有孫大夫舉薦爾等到軍中為糧隊将領,爾等可知輕重否?&rdquo &ldquo大都督,百姓以食為天,軍中以糧為膽。
小的們為将,未奉大都督之命,不可擅離糧寨;未奉大都督之命,不使大糧顆粒丢失;未奉大都督之命&hellip&rdquo這兩個家夥一口一個大都督,馬屁拍得滴溜圓。
&ldquo罷了。
&rdquo張飛見他說得還有些道理,料他們不敢失職,就暫命他們為糧隊官。
遂吩咐他們先去洗了個澡,換上潔淨的将官服飾,再叫他們去領取幾個月的饷銀,得知他們身上背了債,關照去償還清楚,不要讓百姓在背後說,吃了劉備的飯,結果欠了一屁股的債,關系劉備的聲譽。
範疆,張達一一遵命。
張飛吩咐衆文武來日西校場聚集出兵,方始退堂。
次日,張飛帶領文武來到西校場演武廳上,自己居中坐定,文武分班站定,五萬軍隊戎裝慣帶,糧饷軍需裝載于車上。
隻等孔明到來,便要點炮發兵。
孔明今日一早在東校場整頓完畢,心想,進西川畢竟是樁大事,雖說張飛從水路進軍并無問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常言道:頭難頭難,第一次統兵肯定會有不到之處。
讓我往西校場去,一方面為他送行,一方面看他的陣容,就可以知道他進川有多大的把握了。
因此,帶了趙雲,馬谡和簡雍等人一齊來到西校場演武廳下。
孔明出四輪車,文武-齊下馬。
手下忙報:&ldquo禀大都督,軍師駕到。
&rdquo 張飛聽說孔明到來,剛要起身迎接,忽想,依照往常的禮節,我作為大将應該立即出接。
如今都是都督,倒并非為了擡高我的身份,而為我在進川路上号令嚴明,先作個樣子出來。
所以不須慌忙出接,隻管傳他進來就可以了。
這樣,在文武的面前可以樹立我水軍都督的威嚴,不使别人輕視于我。
便道:&ldquo來,本督軍務繁忙,不便出接。
傳我之言,有請軍師。
&rdquo 兩旁文武聽了都在想,阿戆啊,你真該死,皇叔對他都不敢怠慢,現在軍師到來,你卻敢不出接而傳言相請,隻怕你這個都督做不長了。
手下急步到演武廳前大聲道:&ldquo呔!水軍大都督令下:有請軍師相見。
&rdquo 演武廳下的趙雲等人不見張飛親自出接,反而命手下傳言,都在心中為孔明抱不平:張飛你這匹夫好不知禮儀!才當了一天的都督,就擺起架子來了。
我們到來,你不
我今天第一次發令,他就當面這樣問我,說明大家對我不相信。
老實說,跟了諸葛亮這幾年,不見得連參謀官所做何事也不懂,還能做什麼水軍大都督!這麼一想,張飛就爽朗地說道:&ldquo老孫聽了,身為參謀之職便要幫襯本督沖營奪寨,破城搶關,謀劃軍機大事。
老張下川之時,若遇關隘難以攻破,老孫便應與老張想方設法,以計賺之,此乃是參謀所司之事。
&rdquo孫乾暗暗吃驚:近來阿戆變得這麼精明能幹,真想不到。
俗話說,三日不見,刮目相看。
以後在他手下幹事,倒要多生一點心眼。
說道:&ldquo都督之言甚是,下官謹當遵命盡職。
&rdquo 張飛說了這一席話,見孫乾無言可對,自以為得計,又呼道:&ldquo小糜聽令。
&rdquo &ldquo下官糜竺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為軍中參議。
&rdquo 糜竺想,孫乾問他一句,我也來裝個糊塗。
&ldquo都督,何謂軍中參議?&rdquo 張飛想,這個老實人也不相信我,也想摸摸我的底,都成了&ldquo半吊子&rdquo。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們,隻怪自己過去做事太魯莽,太粗心了。
要使得他們服帖,隻有進川以後拿點本領出來,多打勝仗,多動腦筋。
到那時不怕他們不向我翹大拇指!便說道:&ldquo小糜聽了,參議與參謀不盡相同。
若老張有了攻關之法,尚未施行時,參議官便要斟酌利弊,洞察破綻,使之成為萬全之策。
&rdquo 糜竺暗暗佩服,張飛竟能把參謀、參議之職講得這麼透徹,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接了令退到一旁。
&ldquo劉辟、龔都聽令。
&rdquo &ldquo小将等在。
&rdquo &ldquo命你二人帶兵三千,為左右先鋒。
&rdquo 兩員蹩腳将當了先鋒,自然高興得不得了,二話沒說,應了-聲&ldquo是&rdquo,接令退下。
&ldquo毛仁、苟璋聽令。
&rdquo &ldquo在。
&rdquo兩人異口同聲道。
&ldquo老張命你們為中軍左右護衛,保護本督。
不得有誤!&rdquo 毛、苟二人進川最出風頭,一路上川将見到大旗旁是兩員護衛将,以為他們的本領一定大得和張飛不相上下。
哪裡知道,這再個人本領平常,隻有張飛去保護他們的份。
現在聽說叫他們當護衛,兩個人喜不自勝,興高采烈地說了聲&ldquo得令&rdquo,捧了将令歸班。
張飛又從令架上抽出一支令箭,正想叫喚,可是叫誰呢?對武将中一看,隻有四個将:兩個先鋒,兩個護衛,都有了将令。
不覺惋惜地咕道:&ldquo沒得了!&rdquo 張飛把進川的通盤計劃都考慮好,應該分為幾隊,有多少陣容。
因為一時局促,沒有把人頭來算一算,所以先鋒有了,中軍護衛也有了,還有的事沒人來幹。
當然,第-次臨陣用兵,能有這樣的布局也不錯了。
喚道:&ldquo老孫啊!&rdquo &ldquo下官在。
&rdquo &ldquo老張命你為參謀官,如今缺少糧隊将領,老孫為我參謀參謀,如何是好。
&rdquo 孫乾想,我這個參謀官剛當上,就要為你出謀劃策,你倒用人真及時。
缺少糧官,這确是個大事情。
糧是軍中之膽,這個缺一定要補上。
可是劉家的臣子實在太少,先有一批跟了皇叔進川,如今被困在涪關。
又有一批跟着關君侯留在荊州鎮守荊襄九郡。
剩下來的又一分為二,兵分兩路水陸下川。
一家人家分了四處,哪裡還有閑的大将被你臨時差遣,孫乾左思右想,總算想到了兩個人。
不過這兩個人到底能否重用,他自己也不敢作主,隻得以試探性的口吻說道:&ldquo都督,若說糧隊将領,下官倒想着了兩個人。
未知可用否?&rdquo &ldquo怎樣二人?&rdquo &ldquo便是範疆、張達。
&rdquo &ldquo範疆、張達?此二人乃是綠林強徒,豈可重用!&rdquo &ldquo都督,二人雖為強徒,自軍師收留以來,迄今已有二載,卻也安分守己,想必已悔過自新了。
依下官之見,在此用人之際,不如先命此二人暫充糧隊之官,若有過錯,待取了西川,收服了川将,再将其處罰,委用他人。
都督意下如何?&rdquo 範疆和張達是江夏郡一帶活動頻繁的土匪小頭目。
當年周瑜一死,諸葛亮就帶了趙雲一起去柴桑祭吊。
在回荊州的路上,得信江夏郡土匪活動猖獗,四處作亂,諸葛亮就命趙雲沿途剿匪,抓獲了這兩個小頭目。
當時,範疆和張達一再向孔明叩首求饒,願意棄邪歸正,在軍前當差。
孔明念他們有悔改之心,也就寬恕了他們。
但是既不重用,又不收監,隻是流放在荊州城内自食其力。
這兩個人就在荊州上館子,住客棧,不消多久,就把身上的錢财花了個精光,靠賒帳混日子,漸漸地債台高築了。
他們見這種日子再也無法厮混了,就盤算着怎樣找個事情幹幹。
每當劉備手下的文人如孫乾、簡雍、糜竺等大夫從街上走過時,他們就盯在背後,就象要飯叫花子一樣哀求這幾位好心腸的大夫為他們在軍師面前添幾句好話,什麼苦差都願意幹,隻要能有口飯吃,還清一身債務。
這幾位大夫呢?當然心慈面善,盡管知道孔明決不肯用他們,可心裡總感到有點憐憫之意,一再答應他們,有數了,等候機會。
今日張飛要他動腦筋舉薦糧隊官,孫乾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兩張可憐巴巴的面孔。
──孫乾今日無意識的推薦,導緻了他們兩個人對張飛有意識的戕害。
關雲長失荊州身死,張飛為兄報仇卻遭謀害,有人說是營中裁縫師傅行的刺,這是不合情理的。
當時張飛已被劉備封為桓王,有千歲的地位,一般的裁縫别說行刺王侯,就是連求見的資格都沒有。
王府中一道道崗哨戒備森嚴,插翅難進。
而範疆和張達一直在張飛手下當差,很不得志,故而久蓄陰謀。
而府中之人對他們二人也不甚提防,被他們趁亂刺了張飛。
張飛遇難,緣由于斯,孫乾隻得穿了罪衣罪裙跪在昭烈皇帝劉備面前請罪。
好心人招來是非多。
可見對于那種居心叵測的人是千萬不能憐惜的!此乃後事,以後再說。
現在張飛聽了孫乾的話,也覺得不無道理:要是不用他們,糧隊沒人看押;要是用了他們,要知其心可良。
張飛想,小人不可大用,等到進了西川再行掉換也何嘗不可。
就問道:&ldquo老孫既有此意,可願擔保?&rdquo 孫乾想隻要他們真心為皇叔效勞盡忠,在不影響大事的情況下,我應當為他們作保,一則軍中多個人手,二則也了卻我心頭之憂。
便答道:&ldquo下官願保。
&rdquo &ldquo傳見本督。
&rdquo 範疆和張達得訊張飛命他們為糧隊官,真是歡天喜地,對孫乾感恩非淺。
飛也似地上了大堂到虎案之前雙膝跪下道:&ldquo水軍大都督在上,小的範疆拜見!&rdquo&ldquo張達叩見!&rdquo &ldquo擡起頭來。
&rdquo &ldquo大都督,小的們戴罪在身,不敢。
&rdquo &ldquo本督恕爾等無罪。
&rdquo &ldquo是。
&rdquo兩個人同時擡起了頭。
張飛是個心直口快之人,心裡有話藏不住,大聲道:&ldquo爾等乃是作惡多端的強徒,老張不能重用!&rdquo 兩人同聲道:&ldquo唉,大都督,小的們早巳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了。
&rdquo 張飛點頭道:&ldquo既然如此,便作罷論。
今有孫大夫舉薦爾等到軍中為糧隊将領,爾等可知輕重否?&rdquo &ldquo大都督,百姓以食為天,軍中以糧為膽。
小的們為将,未奉大都督之命,不可擅離糧寨;未奉大都督之命,不使大糧顆粒丢失;未奉大都督之命&hellip&rdquo這兩個家夥一口一個大都督,馬屁拍得滴溜圓。
&ldquo罷了。
&rdquo張飛見他說得還有些道理,料他們不敢失職,就暫命他們為糧隊官。
遂吩咐他們先去洗了個澡,換上潔淨的将官服飾,再叫他們去領取幾個月的饷銀,得知他們身上背了債,關照去償還清楚,不要讓百姓在背後說,吃了劉備的飯,結果欠了一屁股的債,關系劉備的聲譽。
範疆,張達一一遵命。
張飛吩咐衆文武來日西校場聚集出兵,方始退堂。
次日,張飛帶領文武來到西校場演武廳上,自己居中坐定,文武分班站定,五萬軍隊戎裝慣帶,糧饷軍需裝載于車上。
隻等孔明到來,便要點炮發兵。
孔明今日一早在東校場整頓完畢,心想,進西川畢竟是樁大事,雖說張飛從水路進軍并無問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常言道:頭難頭難,第一次統兵肯定會有不到之處。
讓我往西校場去,一方面為他送行,一方面看他的陣容,就可以知道他進川有多大的把握了。
因此,帶了趙雲,馬谡和簡雍等人一齊來到西校場演武廳下。
孔明出四輪車,文武-齊下馬。
手下忙報:&ldquo禀大都督,軍師駕到。
&rdquo 張飛聽說孔明到來,剛要起身迎接,忽想,依照往常的禮節,我作為大将應該立即出接。
如今都是都督,倒并非為了擡高我的身份,而為我在進川路上号令嚴明,先作個樣子出來。
所以不須慌忙出接,隻管傳他進來就可以了。
這樣,在文武的面前可以樹立我水軍都督的威嚴,不使别人輕視于我。
便道:&ldquo來,本督軍務繁忙,不便出接。
傳我之言,有請軍師。
&rdquo 兩旁文武聽了都在想,阿戆啊,你真該死,皇叔對他都不敢怠慢,現在軍師到來,你卻敢不出接而傳言相請,隻怕你這個都督做不長了。
手下急步到演武廳前大聲道:&ldquo呔!水軍大都督令下:有請軍師相見。
&rdquo 演武廳下的趙雲等人不見張飛親自出接,反而命手下傳言,都在心中為孔明抱不平:張飛你這匹夫好不知禮儀!才當了一天的都督,就擺起架子來了。
我們到來,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