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拒漢軍泠鄧初紮寨 襲蜀營黃魏二争功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六回拒漢軍泠鄧初紮寨 襲蜀營黃魏二争功
張任領了衆将出了成都。
不一日,來到青城山,果然是絕妙的山景;青松遍地,翠柏遮天;流泉似馬,修簧如海;頑石嶙峋,怪岩參差;玄鶴雙雙,白兔對對。
世上少有,蜀中第一。
西川有這麼一個傳說:青城山上結一草廬,内居一個仙翁,名叫李意,道号紫虛。
能知過去未來,能算吉兇福禍。
年過三百載,有求必應,未蔔先知。
川中百姓很是祟信。
頭隊上泠、鄧二将并馬而行。
泠苞今年二十八歲,性格粗魯;鄧賢二十七歲,性情還算精明。
兩人多年在張任手下為将,結為知己,便稱兄道弟。
頭隊到青城山麓,被山上的景緻所吸引,泠苞便說:&ldquo鄧賢弟,此山名喚青城山。
愚兄幼時常聞山上有一仙翁,年已三百有餘,能算過去未來,有求必應。
此番我等發兵雒城,與劉備、龐統交戰,勝敗難測。
倒不如暫停隊伍,你我上山去訪一訪紫虛道長,問一問我等未來之事。
賢弟以為怎樣?&rdquo 鄧賢聽到泠苞要上山去求教仙翁,也覺得有這個必要,因此,十分贊成地說:&ldquo泠兄言之有理,隻是要報知大都督方可上山。
&rdquo 泠苞和鄧賢商量好了以後,傳令停隊。
炮聲響,一萬弟兄都停了下來。
泠、鄧命手下趕到中軍報禀。
張任忽見前隊停下不走,不知前面遇到了什麼大事,立即扣住馬匹,命人前去打探。
隻見前面來了一匹快馬,到張任馬前勒住,報道:&ldquo禀大都督:前隊已到青城山,二位将軍欲思登山拜望仙翁紫虛道長。
不得都督允諾,不敢擅離大隊,特命小人趕來請示。
&rdquo 張任是個大丈夫,一向不相信這一套的。
聽得小兵來報,自忖道:将帥出師不問吉兇,何必多此一舉呢,還是早些趕到雒城是正經事。
正要傳令繼續行軍,旁邊的吳懿、劉璝說道:&ldquo大都督,久聞紫虛道長能預蔔吉兇,很有靈驗,小将等也早有此心。
今日路經此山,何不同往,請仙翁指示迷津,日後也可提防?&rdquo 就這一歇工夫,後隊也有人趕到。
張任想,六員大将,倒有兩對要上山的,後而吳蘭、雷銅知道了肯定也高興的。
反正時間還早,就成全他們這一次吧。
立即命頭隊、後隊的小兵回去把四将請來,同往山上去走一遭。
不一會,泠苞、鄧賢、吳蘭、雷銅四将欣然趕到,連張任在内是七人七騎,不帶一兵一卒,攀登青城山。
山路崎岖,曲曲彎彎,戰馬難行,将帥七人一齊下了馬步行上山。
到半山腰,見前面并排五間茅屋,後面有房有廊盡是用草搭成,衆人斷定這就是紫虛道長的宅所。
就在屋前的竹林中拴馬,然後上前敲門問訊。
&ldquo哪一位敲門?&rdquo裡面傳出一個小僮的聲音,虛掩着的門半開,伸出一個書僮的腦袋來。
他見門外站着六、七位全身披挂的大将,忙問:&ldquo衆位将軍到此何事?&rdquo 張任想,我的部下要見仙翁,并不是我要求教。
既已到此,就代他們說一聲拜望便了。
&ldquo小僮聽了,本督張任帶領衆将特來拜望紫虛道長。
費心通報一聲。
&rdquo &ldquo我家師父正在草堂上,請衆位将軍進去便了。
&rdquo 張任想,我雖然從不相信,但也經常聽人說起,說什麼要是你與仙翁沒有緣份的話,把座青城山翻個身也找不到他;要是有一半緣份的話,見了面仙翁也不會開口;倘然有全緣,他就開口了。
今日我們一上山就找到了草屋,說明我們至少有半緣;一開門,小僮就叫我們進去,看來和他的緣份還不淺呢。
張任帶了六員大将跨進草屋,跟着小僮連走三個天井,方才看到前面有一間兩丈多寬的草堂。
草堂中間紫虛道長打坐蒲團,座前點着一爐清香,香煙缭繞。
紫虛頭戴道巾,身穿道袍,腰纏皂條,兩手抱膝而坐。
滿面皺紋,兩條眉毛雪白,直拖到眼梢下,胡須鋪滿胸襟,仙風鶴骨,好似神仙一般。
小僮趨步到道長身旁站立,并不通報。
張任上了草堂。
心想,我在西川是主帥,見了劉璋也很少雙膝跪下的,今日見了你倒要跪一跪。
因而撩袍跪下道:&ldquo道長在上,弟子張任拜見。
&rdquo 後面六将見張任跪下去以後,也都拜倒在紫虛道長的腳下。
張任想,既然已經來了,那就有問無問地問一下,至于相信不相信由他去。
說:&ldquo啊,道長,本督久慕仙号,今日特來拜谒,有一事望道長不吝指教。
本督此去雒城與劉備會戰,未知勝敗如何?&rdquo 沒有聲音。
張任再問,又沒有聲音。
擡頭一看,紫虛道長連眼皮都沒有擡一擡。
後面泠苞是個阿戆,他對這一套十分相信。
現在聽得張任連問數聲,道長連氣都沒有吭一聲,生怕張任發火,忙插嘴:&ldquo大都督啊,你要耐心一點,仙翁打一會盹就會醒來,我等在此伺候片刻。
&rdquo 張任想,我們下跪已經行了大禮,這個道長卻不理不睬,一不睜眼,二不說話,難道說,我這個西川的大都督也隻有一半的緣份麼?别擺什麼臭架子了,什麼仙翁不仙翁,還不是和我是一樣的人?的确,他并不是仙人。
李意雖說沒有三百歲,但也一百出頭了。
他住在這種空氣新鮮的山上,一無幹擾,二無煩惱,飲食起居按一定之規,所以能活到如此長壽。
李意非但長壽,而且還是西川少有的隐林高士,天文地理,兵書戰策,無有不知,無有不曉,況又明察世事,善觀風雲,因看破紅塵,所以隐居山林。
現在聽得張任接二連三地動問,心想,常言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做一個主帥,要懂得審時度勢,符合民意,切不可依勢壓人,讓我明裡暗裡給他一點音頭,勸他多多積善修德,有一個好的結果。
因而微微地咳了一聲嗽。
泠苞知道紫虛要開口了,粗聲粗氣地對張任說:&ldquo都督,仙翁醒來了。
&rdquo 李意睜開雙眼,對跪在面前的七個人看了一眼,說道: 左龍右鳳,飛入西川。
雛鳳墜地,卧龍升天。
一得一失,天數當然。
見機而作,勿喪九泉。
意思是:劉備和鳳雛一起進川,重興漢業。
龐統若指揮不當,會遭到慘敗,劉備必定要請卧龍進川。
劉備得西川,劉璋失西川,這是因為一個得人心,一個失人心,大勢所趨,曆史發展的必然,誰也無法挽回。
隻有識事務,幫助劉備早日平定西川,才能保住性命。
泠苞對李意說的話大都聽不懂,隻有最後一句似懂非懂。
心想:什麼龍啊鳳的,又是升,又是墜,又是得,又是失,文绉绉,酸溜溜,一點也不明白。
他眨巴着兩眼,問道:&ldquo仙翁啊,你的話轉彎抹角,弟子一點也不懂。
到底此去雒城吉兇如何?還請講個明白。
&rdquo 隻見這個道長&ldquo嚯&hellip&hellip&rdquo叫了幾聲,然後将袍袖一鼓,泠苞想,仙人也會發脾氣的,和我們凡人一個樣,火氣倒還不小呢! 李意回答說:&ldquo定數難逃,何必多問!&rdquo &ldquo哈哈,到底給我問出來了,原來還有一句。
&rdquo泠苞以為這是仙翁對他格外有緣,多奉送了兩句,滿心歡喜,把前面的話兒全都忘了,隻記得後面幾句。
自言自語道:&ldquo我的前程已有了。
叫做&lsquo見機而作,勿喪九泉、定數難逃,何必多問&rsquo。
記住了。
&rdquo 張任對李意說的話全都理解,心想,你這個妖道,住西川的,吃西川的,當了西川的都督說西川的壞話,觸西川人的黴頭我現在不與你多講,等打了勝仗班師路過這兒時,再和你論理,看你這個&ldquo仙翁&rdquo是升天還是墜地,張任遏止住滿腔的火氣,站起身來,帶着六員大将不辭而去,一路上牽着馬下了山。
泠苞覺得這很有趣,一邊走,一邊象山歌似地唱個不停:&ldquo見機而作,勿喪九泉。
&hellip&hellip&rdquo 張任聽泠苞還在唠唠叨叨地說個沒完,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喝道:&ldquo匹夫,休聽妖言惑衆,與我住口!&rdquo &ldquo知道了。
都督要我不講,我便&lsquo見機而作&rsquo,不講。
&rdquo &ldquo還要胡說!&rdquo &ldquo明白了。
都督命我不講,此乃&lsquo定數難逃&rsquo。
我又&lsquo何必多問&rsquo。
&rdquo 張任聽他有一句、沒一句地亂說,知道他是這個脾氣,也就聽之任之。
泠苞索性一個人落在最後,饒有興味地咀嚼着這幾句并不理解的話。
哪裡知道,這幾句話,他一直要唱到死才被人遺忘。
将帥七人各歸隊伍,就在青城山下紮下了浮營,住了一夜。
來日一早又趱程趕路。
六月二十日前後,大隊趕到雒城。
雒城太守聞訊張任領了大隊到來,忙與守将郤真出後關,迎入雒城。
張任立即升堂,向費管和郤真打聽了涪關的情況,知道劉備和龐統得了關廂按兵不動。
張任想,雒城到涪關有兩條路,大道三十裡,半天可到。
此道叫鳳鳴坡,很難進兵,但是一條咽喉山路。
這鳳鳴坡好似棋盤上的楚河漢界。
龐統取了涪關,要是命人駐守此道,就無後顧之憂,還能出兵打雒城。
可他沒有想到,我命人守住了此道,對龐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便發令道:&ldquo泠苞、鄧賢聽令!&rdquo &ldquo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各引軍一千,即刻前往鳳鳴坡中段,設營立寨,以防劉備偷襲雒城。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兩人接了令,帶兵離開雒城,趕十五裡路,停隊紮營,這個地方離雒城和涪關都是十五裡。
泠苞在左,鄧賢在右,各在半山腰安下一座大營,兩營相距二裡地,遙遙相望。
二将約定,要是有漢将到此交戰,均以點炮為号,引兵救應。
一切就緒,泠苞和鄧賢各歸營寨鎮守,等待與劉備交鋒。
涪關派出的探子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奔赴大堂報信:&ldquo報禀龐軍師!&rdquo &ldquo何事驚慌?&rdquo &ldquo小的探到張任統領五萬川兵、六員大将已到雒城。
如今川将泠苞,鄧賢各引軍一千,離此十五裡的鳳鳴山上紮下二座營頭。
泠苞在左,鄧賢在右,相距二裡之遙。
&rd
不一日,來到青城山,果然是絕妙的山景;青松遍地,翠柏遮天;流泉似馬,修簧如海;頑石嶙峋,怪岩參差;玄鶴雙雙,白兔對對。
世上少有,蜀中第一。
西川有這麼一個傳說:青城山上結一草廬,内居一個仙翁,名叫李意,道号紫虛。
能知過去未來,能算吉兇福禍。
年過三百載,有求必應,未蔔先知。
川中百姓很是祟信。
頭隊上泠、鄧二将并馬而行。
泠苞今年二十八歲,性格粗魯;鄧賢二十七歲,性情還算精明。
兩人多年在張任手下為将,結為知己,便稱兄道弟。
頭隊到青城山麓,被山上的景緻所吸引,泠苞便說:&ldquo鄧賢弟,此山名喚青城山。
愚兄幼時常聞山上有一仙翁,年已三百有餘,能算過去未來,有求必應。
此番我等發兵雒城,與劉備、龐統交戰,勝敗難測。
倒不如暫停隊伍,你我上山去訪一訪紫虛道長,問一問我等未來之事。
賢弟以為怎樣?&rdquo 鄧賢聽到泠苞要上山去求教仙翁,也覺得有這個必要,因此,十分贊成地說:&ldquo泠兄言之有理,隻是要報知大都督方可上山。
&rdquo 泠苞和鄧賢商量好了以後,傳令停隊。
炮聲響,一萬弟兄都停了下來。
泠、鄧命手下趕到中軍報禀。
張任忽見前隊停下不走,不知前面遇到了什麼大事,立即扣住馬匹,命人前去打探。
隻見前面來了一匹快馬,到張任馬前勒住,報道:&ldquo禀大都督:前隊已到青城山,二位将軍欲思登山拜望仙翁紫虛道長。
不得都督允諾,不敢擅離大隊,特命小人趕來請示。
&rdquo 張任是個大丈夫,一向不相信這一套的。
聽得小兵來報,自忖道:将帥出師不問吉兇,何必多此一舉呢,還是早些趕到雒城是正經事。
正要傳令繼續行軍,旁邊的吳懿、劉璝說道:&ldquo大都督,久聞紫虛道長能預蔔吉兇,很有靈驗,小将等也早有此心。
今日路經此山,何不同往,請仙翁指示迷津,日後也可提防?&rdquo 就這一歇工夫,後隊也有人趕到。
張任想,六員大将,倒有兩對要上山的,後而吳蘭、雷銅知道了肯定也高興的。
反正時間還早,就成全他們這一次吧。
立即命頭隊、後隊的小兵回去把四将請來,同往山上去走一遭。
不一會,泠苞、鄧賢、吳蘭、雷銅四将欣然趕到,連張任在内是七人七騎,不帶一兵一卒,攀登青城山。
山路崎岖,曲曲彎彎,戰馬難行,将帥七人一齊下了馬步行上山。
到半山腰,見前面并排五間茅屋,後面有房有廊盡是用草搭成,衆人斷定這就是紫虛道長的宅所。
就在屋前的竹林中拴馬,然後上前敲門問訊。
&ldquo哪一位敲門?&rdquo裡面傳出一個小僮的聲音,虛掩着的門半開,伸出一個書僮的腦袋來。
他見門外站着六、七位全身披挂的大将,忙問:&ldquo衆位将軍到此何事?&rdquo 張任想,我的部下要見仙翁,并不是我要求教。
既已到此,就代他們說一聲拜望便了。
&ldquo小僮聽了,本督張任帶領衆将特來拜望紫虛道長。
費心通報一聲。
&rdquo &ldquo我家師父正在草堂上,請衆位将軍進去便了。
&rdquo 張任想,我雖然從不相信,但也經常聽人說起,說什麼要是你與仙翁沒有緣份的話,把座青城山翻個身也找不到他;要是有一半緣份的話,見了面仙翁也不會開口;倘然有全緣,他就開口了。
今日我們一上山就找到了草屋,說明我們至少有半緣;一開門,小僮就叫我們進去,看來和他的緣份還不淺呢。
張任帶了六員大将跨進草屋,跟着小僮連走三個天井,方才看到前面有一間兩丈多寬的草堂。
草堂中間紫虛道長打坐蒲團,座前點着一爐清香,香煙缭繞。
紫虛頭戴道巾,身穿道袍,腰纏皂條,兩手抱膝而坐。
滿面皺紋,兩條眉毛雪白,直拖到眼梢下,胡須鋪滿胸襟,仙風鶴骨,好似神仙一般。
小僮趨步到道長身旁站立,并不通報。
張任上了草堂。
心想,我在西川是主帥,見了劉璋也很少雙膝跪下的,今日見了你倒要跪一跪。
因而撩袍跪下道:&ldquo道長在上,弟子張任拜見。
&rdquo 後面六将見張任跪下去以後,也都拜倒在紫虛道長的腳下。
張任想,既然已經來了,那就有問無問地問一下,至于相信不相信由他去。
說:&ldquo啊,道長,本督久慕仙号,今日特來拜谒,有一事望道長不吝指教。
本督此去雒城與劉備會戰,未知勝敗如何?&rdquo 沒有聲音。
張任再問,又沒有聲音。
擡頭一看,紫虛道長連眼皮都沒有擡一擡。
後面泠苞是個阿戆,他對這一套十分相信。
現在聽得張任連問數聲,道長連氣都沒有吭一聲,生怕張任發火,忙插嘴:&ldquo大都督啊,你要耐心一點,仙翁打一會盹就會醒來,我等在此伺候片刻。
&rdquo 張任想,我們下跪已經行了大禮,這個道長卻不理不睬,一不睜眼,二不說話,難道說,我這個西川的大都督也隻有一半的緣份麼?别擺什麼臭架子了,什麼仙翁不仙翁,還不是和我是一樣的人?的确,他并不是仙人。
李意雖說沒有三百歲,但也一百出頭了。
他住在這種空氣新鮮的山上,一無幹擾,二無煩惱,飲食起居按一定之規,所以能活到如此長壽。
李意非但長壽,而且還是西川少有的隐林高士,天文地理,兵書戰策,無有不知,無有不曉,況又明察世事,善觀風雲,因看破紅塵,所以隐居山林。
現在聽得張任接二連三地動問,心想,常言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做一個主帥,要懂得審時度勢,符合民意,切不可依勢壓人,讓我明裡暗裡給他一點音頭,勸他多多積善修德,有一個好的結果。
因而微微地咳了一聲嗽。
泠苞知道紫虛要開口了,粗聲粗氣地對張任說:&ldquo都督,仙翁醒來了。
&rdquo 李意睜開雙眼,對跪在面前的七個人看了一眼,說道: 左龍右鳳,飛入西川。
雛鳳墜地,卧龍升天。
一得一失,天數當然。
見機而作,勿喪九泉。
意思是:劉備和鳳雛一起進川,重興漢業。
龐統若指揮不當,會遭到慘敗,劉備必定要請卧龍進川。
劉備得西川,劉璋失西川,這是因為一個得人心,一個失人心,大勢所趨,曆史發展的必然,誰也無法挽回。
隻有識事務,幫助劉備早日平定西川,才能保住性命。
泠苞對李意說的話大都聽不懂,隻有最後一句似懂非懂。
心想:什麼龍啊鳳的,又是升,又是墜,又是得,又是失,文绉绉,酸溜溜,一點也不明白。
他眨巴着兩眼,問道:&ldquo仙翁啊,你的話轉彎抹角,弟子一點也不懂。
到底此去雒城吉兇如何?還請講個明白。
&rdquo 隻見這個道長&ldquo嚯&hellip&hellip&rdquo叫了幾聲,然後将袍袖一鼓,泠苞想,仙人也會發脾氣的,和我們凡人一個樣,火氣倒還不小呢! 李意回答說:&ldquo定數難逃,何必多問!&rdquo &ldquo哈哈,到底給我問出來了,原來還有一句。
&rdquo泠苞以為這是仙翁對他格外有緣,多奉送了兩句,滿心歡喜,把前面的話兒全都忘了,隻記得後面幾句。
自言自語道:&ldquo我的前程已有了。
叫做&lsquo見機而作,勿喪九泉、定數難逃,何必多問&rsquo。
記住了。
&rdquo 張任對李意說的話全都理解,心想,你這個妖道,住西川的,吃西川的,當了西川的都督說西川的壞話,觸西川人的黴頭我現在不與你多講,等打了勝仗班師路過這兒時,再和你論理,看你這個&ldquo仙翁&rdquo是升天還是墜地,張任遏止住滿腔的火氣,站起身來,帶着六員大将不辭而去,一路上牽着馬下了山。
泠苞覺得這很有趣,一邊走,一邊象山歌似地唱個不停:&ldquo見機而作,勿喪九泉。
&hellip&hellip&rdquo 張任聽泠苞還在唠唠叨叨地說個沒完,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喝道:&ldquo匹夫,休聽妖言惑衆,與我住口!&rdquo &ldquo知道了。
都督要我不講,我便&lsquo見機而作&rsquo,不講。
&rdquo &ldquo還要胡說!&rdquo &ldquo明白了。
都督命我不講,此乃&lsquo定數難逃&rsquo。
我又&lsquo何必多問&rsquo。
&rdquo 張任聽他有一句、沒一句地亂說,知道他是這個脾氣,也就聽之任之。
泠苞索性一個人落在最後,饒有興味地咀嚼着這幾句并不理解的話。
哪裡知道,這幾句話,他一直要唱到死才被人遺忘。
将帥七人各歸隊伍,就在青城山下紮下了浮營,住了一夜。
來日一早又趱程趕路。
六月二十日前後,大隊趕到雒城。
雒城太守聞訊張任領了大隊到來,忙與守将郤真出後關,迎入雒城。
張任立即升堂,向費管和郤真打聽了涪關的情況,知道劉備和龐統得了關廂按兵不動。
張任想,雒城到涪關有兩條路,大道三十裡,半天可到。
此道叫鳳鳴坡,很難進兵,但是一條咽喉山路。
這鳳鳴坡好似棋盤上的楚河漢界。
龐統取了涪關,要是命人駐守此道,就無後顧之憂,還能出兵打雒城。
可他沒有想到,我命人守住了此道,對龐統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便發令道:&ldquo泠苞、鄧賢聽令!&rdquo &ldquo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各引軍一千,即刻前往鳳鳴坡中段,設營立寨,以防劉備偷襲雒城。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兩人接了令,帶兵離開雒城,趕十五裡路,停隊紮營,這個地方離雒城和涪關都是十五裡。
泠苞在左,鄧賢在右,各在半山腰安下一座大營,兩營相距二裡地,遙遙相望。
二将約定,要是有漢将到此交戰,均以點炮為号,引兵救應。
一切就緒,泠苞和鄧賢各歸營寨鎮守,等待與劉備交鋒。
涪關派出的探子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奔赴大堂報信:&ldquo報禀龐軍師!&rdquo &ldquo何事驚慌?&rdquo &ldquo小的探到張任統領五萬川兵、六員大将已到雒城。
如今川将泠苞,鄧賢各引軍一千,離此十五裡的鳳鳴山上紮下二座營頭。
泠苞在左,鄧賢在右,相距二裡之遙。
&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