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劉皇叔七将掃陽平 黃将軍一箭定葭萌
關燈
小
中
大
求見。
&rdquo 龐統雖然很少出門,也從不打聽軍情,但川中要事還是有弟兄常來告禀。
聽說傅彤來見,已經明白了他的來意。
遂吩咐:&ldquo傳話有請。
&rdquo 傅彤一面往裡面走,一面在想,龐統終日沉溺于酒,一定天天昏昏沉沉,糊裡糊塗。
我要是把這個緊急軍情告訴他,求他想個辦法,他卻不省人事,這可怎麼辦?來到裡面,見龐統雖則還在飲酒,可臉上并無多少酒氣,這才略為放了點心,上前拱手道:&ldquo龐先生在上,小将傅彤有禮。
&rdquo 龐統飲着酒,随口說道:&ldquo傅将軍少禮,請坐。
&rdquo &ldquo小将告坐。
&rdquo 龐統這才放下酒杯,側過身來,剛要問他是什麼事,忽見傅彤這種打扮,很覺驚詫,忙問:&ldquo傅将軍緣何科頭散衣來見?&rdquo &ldquo實不相瞞,弟兄們得知皇叔遭難,将館寓圍裹,怕我來行刺先生,故而命小将棄刃卸甲而進。
小将深以為是,理該從命。
&rdquo 龐統想,這裡的大将、小兵都對我很好,隻有劉備看不起我,說明他對我抱有成見,弄得我力不從心。
問:&ldquo傅将軍到此有何見教?&rdquo &ldquo龐先生,皇叔誤中太守之詭計,盡在關外着急。
小将欲思開關放行,卻無法勝得龐熙手上的家夥。
特來請先生教一良策,以救燃眉之急。
&rdquo &ldquo傅将軍,龐統乃一村野匹夫,無計相救。
況且軍師之職免去已久,軍中事務一概不管。
&rdquo &ldquo啊呀,龐先生,君臣有股肱之情;君受辱,臣何安?先生有此大才,雖遭貶谪,異日必将騰達。
妙計-出,軍師之職唾手而得。
&rdquo 龐統想,說心裡話,我飲酒也飲得膩了,早就想出來料理軍務,隻是沒人在旁說個情。
既然今日有這麼好的機會,那也不必再同劉備怄氣了。
就爽直地對傅彤說:&ldquo貧道雖有此心,隻怕主公要怨我多事。
&rdquo &ldquo先生且放寬心。
若能以大局為重,營救皇叔進關,此功天下莫及,皇叔豈會以個人恩怨而廢天下奇才!&rdquo 龐統想,這倒是事實。
此番救了劉備進關,即使他仍然和我斤斤計較,隻怕各衆大将要對他不服了。
終究是君臣,來日方長,打下這麼大的一個西川,沒有我龐統,他靠誰呢?略一思索,問:&ldquo我且問你,将軍來時與龐熙說甚話來?&rdquo &ldquo先生,小将聞得龐熙欲來公館勸說先生歸降西川,如若不從,便要斬首。
小将便讨得這個差使,一則送個消息,二則請教妙計。
&rdquo 龐統聽了笑道:&ldquo要使主公入關,此事容易之極。
請将軍回去送個消息與龐熙,說我龐統與劉備素來有舊,難遂平生之願。
今日決意相助西川,并有一計在此,使劉備等将士活不到明天,今晚便要叫他們全軍覆沒!&rdquo 傅彤吓了一跳,不明白這話是真是假,十分疑慮地望着龐統道:&ldquo龐先生,小将到此實欲請教大計,先生何出此等不利之言?&rdquo &ldquo傅将軍放心。
龐熙使計賺主公出關,要餓死三萬軍士非一日可了,大軍在外,終是膽寒。
貧道說此反話,深中龐熙心願,必問貧道計策。
傅将軍便與他說,若要龐統歸順,必先應允三點;倘然不允,龐統甯可一死,決不歸降西川。
&rdquo 傅彤想,原來是這麼回事。
到底是個主将,說出的計來連自己人都不能立即明白。
又問:&ldquo先生要龐熙應允哪三點?&rdquo &ldquo啊呀,傅将軍,哪來三點、四點?隻是要龐熙中我之計。
他若問你怎樣三點,将軍便說,再三相問,龐統隻是不說,非要龐太守親抵公館面約,以為慎重不可。
&rdquo &ldquo欲使龐熙到此?&rdquo &ldquo是啊。
&rdquo &ldquo龐熙到此便怎樣?&rdquo 龐統笑着說:&ldquo龐熙到此,關上自有傅将軍把守。
你那裡開關放主公進城,我這裡擒下龐熙服罪,一箭兩雕,豈非反掌之易麼?&rdquo 傅彤聽了恍然大悟,用拳頭輕輕打着腦袋想:我這個人真笨,龐統把話講得這麼明白透徹,我還不理解。
果真是條好計!一環套-環,龐熙肯定會中此計。
傅彤欽佩地看了龐統一眼,拱手而别。
到館前,渾身披挂,執刀上馬,直抵關廂下馬。
龐熙送走了傅彤,一面在觀察着關外的劉備,一面在揣測着龐統是否會投順西川。
忽見傅彤上得關廂,便問道:&ldquo傅将軍此去勸降如何?&rdquo 傅彤就按着龐統的指示,如此這般地講了一遍。
最後說道:&ldquo龐太守,龐統雖則願降,隻是還有三件事要與太守面約。
小将再三動問,龐統隻是不答,非要太守親至公館,以示慎重不可。
&rdquo &ldquo要本太守與他面約三章?&rdquo &ldquo是啊。
&rdquo──隻要你一離開關廂,我就放劉備進來,連你的性命也不保。
傅彤對外邊的劉備又看了一眼,請你再耐心等待一會,我已向龐先生求得一條妙計,馬上就可以開關了。
龐熙聽了這句話,思索再三,問道:&ldquo本太守一走,這關廂何人鎮守?&rdquo &ldquo太守以為誰人堪稱此任,便命他鎮守關廂。
況且弟兄皆是劍拔弩張,想那劉備縱有雙翅,也難進關。
&rdquo 傅彤嘴上這麼說,心裡卻在想,這裡除了你,就是我。
即使命傅士仁守關,那還不等于就是我守關?傅彤以為龐熙肯定命自己守關。
所以滿心希望都寄托在龐熙的嘴上。
不料龐熙既不叫傅彤守關,也不命傅士仁看城,搖着頭連聲說:&ldquo恐有不測。
太危險,本太守不放心。
&rdquo 實際上龐熙并不是不相信傅彤,也沒有懷疑龐統是詐降。
主要是劉備在關外,怕他不耐煩起來攻破城關。
他自已是一個鎮守葭萌關多年的太守,經驗豐富。
他想,葭萌關一破,我龐熙性命難保。
反正龐統在關内是走不掉的,早晚可以與他見面的。
劉備一死他隻有歸順西川。
傅彤見他不放心,又激他道:&ldquo太守莫非不信小将麼?&rdquo &ldquo非也。
劉備乃當世枭雄,谲計多端;攻破城關,你我性命不保。
為此,本太守不能身離寸步,過日再與龐統面約三章罷了。
傅将軍退過一旁。
&rdquo 傅彤大失所望,料不到這家夥竟有如此老練的資格,一點不上龐統的當,隻覺得心癢難抓。
再對外面的劉備看看:皇叔啊,不是我不盡力。
這家夥老奸巨猾,不肯輕離城關,叫我有什麼辦法呢? 就在此時,離關廂不遠的城内人聲鼎沸,一片混亂。
龐熙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忙命道:&ldquo來,與我前去打探,城中何故這般嘈雜?&rdquo 不一會,手下奔上關廂,氣急敗壞地報說:&ldquo太守,不好了!城中二萬荊州軍士,聞得劉備被太守攔在關外,沖往衙門尋釁。
并揚言道:&lsquo如若太守不放皇叔進關,要将衙内家眷盡行殺戮。
&rsquo故而有此喧鬧之聲。
&rdquo 漢軍沖衙門,這也是龐統的主意。
他等傅彤走後,料想龐熙不會這般愚蠢,所以命數千弟兄将衙門圍住,因其家眷在内。
龐熙想,這些荊州軍士倒也聰明得很,用這個辦法來威脅我。
不過到底是一批兵卒,我隻要派一員大将去把他們吓跑就可以了,不必親自趕去。
所以命令道:&ldquo傅士仁聽令!&rdquo &ldquo小将在!&rdquo &ldquo本太守命你帶領一千弟兄,速速趕往衙門,保護本太守的家眷!&rdquo &ldquo是。
&rdquo 傅彤料定這也是龐統的計策,所以對兄弟瞪了一眼:在這緊要關頭,你千萬不要走!讓龐熙手忙腳亂,我們可以見機行事。
傅土仁當然也不想去,更不敢去。
嘴上答應龐熙的話,腳下象生了釘一樣,絲紋不動;龐熙以為傅士仁沒有聽懂他的意思,又說道:&ldquo傅将軍速去救護本太守的家眷!&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為何不走?&rdquo &ldquo是。
&rdquo 龐熙以為他膽小怕事,所以陽奉陰違。
正想發火,又有小兵報到:&ldquo禀太守,荊州兵已沖進衙門!&rdquo 龐熙聽到這個消息,又見傅士仁仍是站立不動,頓然暴怒起來。
為了自己的家眷,忘了城外的漢軍,怒不可遏地指着傅士仁,人從擋箭牌後面走了出來,身體側立,一條左臂靠在護心欄杆上,一步步向傅士仁逼去。
&ldquo你,你&hellip&hellip莫非違令?&rdquo說話間,身體已到兩塊擋箭牌中間。
關外的劉備和衆将一直注視着上面的龐熙,忽見他滿面怒容,指着什麼人從擋箭牌後面露出身來,好象關廂上發生了什麼大事似的。
劉備不知所措,不料此事提醒了老将黃忠。
老将軍始終不動聲色,早已看出傅彤在為他們想辦法,料定他敵不住龐熙的本領,無計可施。
現在聽得城關的龐熙怒氣沖天地指責傅士仁,又見他的前面一無遮擋,暗喜機會來了。
又輕又快地摘下硬弓,取出雕翎,箭上弓弦,&ldquo軋&hellip&hellip&rdquo。
這極輕微的開弓聲驚動了劉備。
回頭一看,黃忠已經弓開如滿月。
俗話說,箭在弦上,勢在必發。
劉備頓時覺得精神為之一振,心想,人稱老将軍為&ldquo黃一箭&rdquo,此箭一去,龐熙必死無疑,頃刻間就可進入城關。
劉備心中得意,卻又不敢聲張,唯恐被龐熙發覺。
因此,屏息凝神望着關廂上的龐熙。
當然,被人家稱作&ldquo一箭&rdquo,命中率肯定是百分之百的,而飛羽袋中也隻插有一支箭。
這一支箭射出去,必然要緻人于死命。
有了這樣高超的射技,相應地也必須有驚人的射法。
此時,莫說城關上的龐熙沒有發覺,就是漢軍隊裡也極少有人看到。
黃忠見龐熙正巧走到兩塊擋箭牌中間,用極低的、似乎隻有劉備聽得聲音說道:&ldquo主公請看,老夫效學當年小霸王&lsquo箭定姑蘇&rsquo,射死龐熙,立即進關。
&rdquo──當年小霸王孫策領兵取吳郡,城上一員裨将,左手托定護梁,右手指着城下大罵。
孫策在馬上拈弓取箭,弓弦響處,把那将的左手射透,釘牢在護梁上。
說聲未絕,城關上一聲慘叫:箭已中的了。
正是:老來開弓羞潘黨,衰時神矢欺養叔。
要知黃忠此箭可曾射殺龐熙,且看下回分解。
&rdquo 龐統雖然很少出門,也從不打聽軍情,但川中要事還是有弟兄常來告禀。
聽說傅彤來見,已經明白了他的來意。
遂吩咐:&ldquo傳話有請。
&rdquo 傅彤一面往裡面走,一面在想,龐統終日沉溺于酒,一定天天昏昏沉沉,糊裡糊塗。
我要是把這個緊急軍情告訴他,求他想個辦法,他卻不省人事,這可怎麼辦?來到裡面,見龐統雖則還在飲酒,可臉上并無多少酒氣,這才略為放了點心,上前拱手道:&ldquo龐先生在上,小将傅彤有禮。
&rdquo 龐統飲着酒,随口說道:&ldquo傅将軍少禮,請坐。
&rdquo &ldquo小将告坐。
&rdquo 龐統這才放下酒杯,側過身來,剛要問他是什麼事,忽見傅彤這種打扮,很覺驚詫,忙問:&ldquo傅将軍緣何科頭散衣來見?&rdquo &ldquo實不相瞞,弟兄們得知皇叔遭難,将館寓圍裹,怕我來行刺先生,故而命小将棄刃卸甲而進。
小将深以為是,理該從命。
&rdquo 龐統想,這裡的大将、小兵都對我很好,隻有劉備看不起我,說明他對我抱有成見,弄得我力不從心。
問:&ldquo傅将軍到此有何見教?&rdquo &ldquo龐先生,皇叔誤中太守之詭計,盡在關外着急。
小将欲思開關放行,卻無法勝得龐熙手上的家夥。
特來請先生教一良策,以救燃眉之急。
&rdquo &ldquo傅将軍,龐統乃一村野匹夫,無計相救。
況且軍師之職免去已久,軍中事務一概不管。
&rdquo &ldquo啊呀,龐先生,君臣有股肱之情;君受辱,臣何安?先生有此大才,雖遭貶谪,異日必将騰達。
妙計-出,軍師之職唾手而得。
&rdquo 龐統想,說心裡話,我飲酒也飲得膩了,早就想出來料理軍務,隻是沒人在旁說個情。
既然今日有這麼好的機會,那也不必再同劉備怄氣了。
就爽直地對傅彤說:&ldquo貧道雖有此心,隻怕主公要怨我多事。
&rdquo &ldquo先生且放寬心。
若能以大局為重,營救皇叔進關,此功天下莫及,皇叔豈會以個人恩怨而廢天下奇才!&rdquo 龐統想,這倒是事實。
此番救了劉備進關,即使他仍然和我斤斤計較,隻怕各衆大将要對他不服了。
終究是君臣,來日方長,打下這麼大的一個西川,沒有我龐統,他靠誰呢?略一思索,問:&ldquo我且問你,将軍來時與龐熙說甚話來?&rdquo &ldquo先生,小将聞得龐熙欲來公館勸說先生歸降西川,如若不從,便要斬首。
小将便讨得這個差使,一則送個消息,二則請教妙計。
&rdquo 龐統聽了笑道:&ldquo要使主公入關,此事容易之極。
請将軍回去送個消息與龐熙,說我龐統與劉備素來有舊,難遂平生之願。
今日決意相助西川,并有一計在此,使劉備等将士活不到明天,今晚便要叫他們全軍覆沒!&rdquo 傅彤吓了一跳,不明白這話是真是假,十分疑慮地望着龐統道:&ldquo龐先生,小将到此實欲請教大計,先生何出此等不利之言?&rdquo &ldquo傅将軍放心。
龐熙使計賺主公出關,要餓死三萬軍士非一日可了,大軍在外,終是膽寒。
貧道說此反話,深中龐熙心願,必問貧道計策。
傅将軍便與他說,若要龐統歸順,必先應允三點;倘然不允,龐統甯可一死,決不歸降西川。
&rdquo 傅彤想,原來是這麼回事。
到底是個主将,說出的計來連自己人都不能立即明白。
又問:&ldquo先生要龐熙應允哪三點?&rdquo &ldquo啊呀,傅将軍,哪來三點、四點?隻是要龐熙中我之計。
他若問你怎樣三點,将軍便說,再三相問,龐統隻是不說,非要龐太守親抵公館面約,以為慎重不可。
&rdquo &ldquo欲使龐熙到此?&rdquo &ldquo是啊。
&rdquo &ldquo龐熙到此便怎樣?&rdquo 龐統笑着說:&ldquo龐熙到此,關上自有傅将軍把守。
你那裡開關放主公進城,我這裡擒下龐熙服罪,一箭兩雕,豈非反掌之易麼?&rdquo 傅彤聽了恍然大悟,用拳頭輕輕打着腦袋想:我這個人真笨,龐統把話講得這麼明白透徹,我還不理解。
果真是條好計!一環套-環,龐熙肯定會中此計。
傅彤欽佩地看了龐統一眼,拱手而别。
到館前,渾身披挂,執刀上馬,直抵關廂下馬。
龐熙送走了傅彤,一面在觀察着關外的劉備,一面在揣測着龐統是否會投順西川。
忽見傅彤上得關廂,便問道:&ldquo傅将軍此去勸降如何?&rdquo 傅彤就按着龐統的指示,如此這般地講了一遍。
最後說道:&ldquo龐太守,龐統雖則願降,隻是還有三件事要與太守面約。
小将再三動問,龐統隻是不答,非要太守親至公館,以示慎重不可。
&rdquo &ldquo要本太守與他面約三章?&rdquo &ldquo是啊。
&rdquo──隻要你一離開關廂,我就放劉備進來,連你的性命也不保。
傅彤對外邊的劉備又看了一眼,請你再耐心等待一會,我已向龐先生求得一條妙計,馬上就可以開關了。
龐熙聽了這句話,思索再三,問道:&ldquo本太守一走,這關廂何人鎮守?&rdquo &ldquo太守以為誰人堪稱此任,便命他鎮守關廂。
況且弟兄皆是劍拔弩張,想那劉備縱有雙翅,也難進關。
&rdquo 傅彤嘴上這麼說,心裡卻在想,這裡除了你,就是我。
即使命傅士仁守關,那還不等于就是我守關?傅彤以為龐熙肯定命自己守關。
所以滿心希望都寄托在龐熙的嘴上。
不料龐熙既不叫傅彤守關,也不命傅士仁看城,搖着頭連聲說:&ldquo恐有不測。
太危險,本太守不放心。
&rdquo 實際上龐熙并不是不相信傅彤,也沒有懷疑龐統是詐降。
主要是劉備在關外,怕他不耐煩起來攻破城關。
他自已是一個鎮守葭萌關多年的太守,經驗豐富。
他想,葭萌關一破,我龐熙性命難保。
反正龐統在關内是走不掉的,早晚可以與他見面的。
劉備一死他隻有歸順西川。
傅彤見他不放心,又激他道:&ldquo太守莫非不信小将麼?&rdquo &ldquo非也。
劉備乃當世枭雄,谲計多端;攻破城關,你我性命不保。
為此,本太守不能身離寸步,過日再與龐統面約三章罷了。
傅将軍退過一旁。
&rdquo 傅彤大失所望,料不到這家夥竟有如此老練的資格,一點不上龐統的當,隻覺得心癢難抓。
再對外面的劉備看看:皇叔啊,不是我不盡力。
這家夥老奸巨猾,不肯輕離城關,叫我有什麼辦法呢? 就在此時,離關廂不遠的城内人聲鼎沸,一片混亂。
龐熙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忙命道:&ldquo來,與我前去打探,城中何故這般嘈雜?&rdquo 不一會,手下奔上關廂,氣急敗壞地報說:&ldquo太守,不好了!城中二萬荊州軍士,聞得劉備被太守攔在關外,沖往衙門尋釁。
并揚言道:&lsquo如若太守不放皇叔進關,要将衙内家眷盡行殺戮。
&rsquo故而有此喧鬧之聲。
&rdquo 漢軍沖衙門,這也是龐統的主意。
他等傅彤走後,料想龐熙不會這般愚蠢,所以命數千弟兄将衙門圍住,因其家眷在内。
龐熙想,這些荊州軍士倒也聰明得很,用這個辦法來威脅我。
不過到底是一批兵卒,我隻要派一員大将去把他們吓跑就可以了,不必親自趕去。
所以命令道:&ldquo傅士仁聽令!&rdquo &ldquo小将在!&rdquo &ldquo本太守命你帶領一千弟兄,速速趕往衙門,保護本太守的家眷!&rdquo &ldquo是。
&rdquo 傅彤料定這也是龐統的計策,所以對兄弟瞪了一眼:在這緊要關頭,你千萬不要走!讓龐熙手忙腳亂,我們可以見機行事。
傅土仁當然也不想去,更不敢去。
嘴上答應龐熙的話,腳下象生了釘一樣,絲紋不動;龐熙以為傅士仁沒有聽懂他的意思,又說道:&ldquo傅将軍速去救護本太守的家眷!&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為何不走?&rdquo &ldquo是。
&rdquo 龐熙以為他膽小怕事,所以陽奉陰違。
正想發火,又有小兵報到:&ldquo禀太守,荊州兵已沖進衙門!&rdquo 龐熙聽到這個消息,又見傅士仁仍是站立不動,頓然暴怒起來。
為了自己的家眷,忘了城外的漢軍,怒不可遏地指着傅士仁,人從擋箭牌後面走了出來,身體側立,一條左臂靠在護心欄杆上,一步步向傅士仁逼去。
&ldquo你,你&hellip&hellip莫非違令?&rdquo說話間,身體已到兩塊擋箭牌中間。
關外的劉備和衆将一直注視着上面的龐熙,忽見他滿面怒容,指着什麼人從擋箭牌後面露出身來,好象關廂上發生了什麼大事似的。
劉備不知所措,不料此事提醒了老将黃忠。
老将軍始終不動聲色,早已看出傅彤在為他們想辦法,料定他敵不住龐熙的本領,無計可施。
現在聽得城關的龐熙怒氣沖天地指責傅士仁,又見他的前面一無遮擋,暗喜機會來了。
又輕又快地摘下硬弓,取出雕翎,箭上弓弦,&ldquo軋&hellip&hellip&rdquo。
這極輕微的開弓聲驚動了劉備。
回頭一看,黃忠已經弓開如滿月。
俗話說,箭在弦上,勢在必發。
劉備頓時覺得精神為之一振,心想,人稱老将軍為&ldquo黃一箭&rdquo,此箭一去,龐熙必死無疑,頃刻間就可進入城關。
劉備心中得意,卻又不敢聲張,唯恐被龐熙發覺。
因此,屏息凝神望着關廂上的龐熙。
當然,被人家稱作&ldquo一箭&rdquo,命中率肯定是百分之百的,而飛羽袋中也隻插有一支箭。
這一支箭射出去,必然要緻人于死命。
有了這樣高超的射技,相應地也必須有驚人的射法。
此時,莫說城關上的龐熙沒有發覺,就是漢軍隊裡也極少有人看到。
黃忠見龐熙正巧走到兩塊擋箭牌中間,用極低的、似乎隻有劉備聽得聲音說道:&ldquo主公請看,老夫效學當年小霸王&lsquo箭定姑蘇&rsquo,射死龐熙,立即進關。
&rdquo──當年小霸王孫策領兵取吳郡,城上一員裨将,左手托定護梁,右手指着城下大罵。
孫策在馬上拈弓取箭,弓弦響處,把那将的左手射透,釘牢在護梁上。
說聲未絕,城關上一聲慘叫:箭已中的了。
正是:老來開弓羞潘黨,衰時神矢欺養叔。
要知黃忠此箭可曾射殺龐熙,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