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騰龍山徐晃夜劫營 宜都道劉備受圍困
關燈
小
中
大
第六回騰龍山徐晃夜劫營 宜都道劉備受圍困
今日正是劉備進兵西川之期。
大堂上文武聚集。
上面設下四個座位:上首是劉備,下首是關羽,中間乃是孔明、龐統。
兩旁文武一一上前參拜。
孔明對堂上環視一周,說道:&ldquo堂上衆位,今日主公與龐軍師下川,亮鎮守荊州。
特布置将令,衆位靜聽了。
&rdquo說着,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喚道:&ldquo君侯聽令!&rdquo 關雲長前幾天接到荊州消息,知道劉備不日就要開拔西川,今日一早,安排好了日常事務,特從襄陽趕來相送。
因為劉、關、張桃園三弟兄感情深厚,患難與共,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見,所以要來送行。
不料今日一别,竟成永訣。
西川平定後,劉備坐鎮成都。
而關雲長一世未有機會進川,從此未能再見一面。
現在聽得軍師發他的令,忙應道:&ldquo某在。
&rdquo &ldquo本軍師付爾将令一支,鎮守襄陽,北防曹操。
&rdquo 關雲長本來守在襄陽,緣何再要發令?因為劉備和龐統進川,帶走了一些大将,留下來的在兵力布置上要作些調整。
為鄭重起見,不論是否駐守原地,都要一一發令,這樣就職責分明了。
況且劉備一走,荊襄九郡由孔明一人調度,責任不輕。
所以要重新布置,關雲長接過令箭,說聲&ldquo是&rdquo,重又坐定。
&ldquo翼德聽令!&rdquo 張飛想,這次進川沒有我的份,隻好跟着老師留在荊州。
我拜師多年,也學了一肚子的計,至今無法施展,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此他還有點不高興,踏上前去。
&ldquo老張在也!&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一萬。
鎮守浔陽江,東拒孫權,密切注視陸口亭中的吳将呂蒙。
&rdquo 江東周瑜一死之後,魯肅任大都督之職。
其次,有個副都督呂蒙,此人之心比周瑜還狠,常常窺視對江,幾欲奪取荊州。
浔陽江一頭通荊州,一頭通江東陸口,呂蒙就率軍駐紮在那裡。
孔明命他守在浔陽江,就是阻攔呂蒙的襲擊。
張飛在進川之前,還要誤一次大事。
就是在今年九月,江東孫權用計,把孫夫人騙回。
當時孫夫人不知利害,要将劉禅帶去。
張飛因酒誤事,被江東的船隻蒙混過去。
幸得趙雲截江奪鬥,否則鬧下大禍。
現在張飛接了令箭,退了下去。
&ldquo子龍聽令!&rdquo &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為荊州城外巡哨将。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這就顯出孔明用人的妙處來。
因為趙雲精明能幹,一向謹守職責,就象棋盤中的&ldquo車&rdquo,安置在河界口,能攻能守,不論對方有何舉動,都能及時阻擋。
&ldquo馬谡聽令!&rdquo &ldquo馬谡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為荊襄九郡的總巡哨。
&rdquo &ldquo得令!&rdquo 孔明一向重用馬谡,覺得他年輕有為,文武雙全,是一個得力的将材。
因此命他各路巡哨,應付各種意外之事。
将令發完,孔明命所有文官協同自己共守荊州。
到此,對龐統看了一眼:我的将令可有不到之處? 龐統也明白孔明這一瞥的含義:無懈可擊,我心服口服。
便對孔明說:&ldquo孔明兄如此安排,龐統随主公入川,無内顧之憂矣。
&rdquo龐統這才正對大堂,道:&ldquo堂上衆位,本軍師與主公兵下西蜀,即日起程,在此布置将令,各位聽了。
&rdquo說着,拔令在手:&ldquo漢升聽令!&rdquo 黃忠今年六十五歲,卻是精神抖擻,越老越勇。
聽得叫喚,響亮應道:&ldquo黃忠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為頭隊正先鋒。
&rdquo &ldquo得令!&rdquo &ldquo文長聽令!&rdquo &ldquo魏延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于後隊保護糧饷,不得有誤!&rdquo &ldquo遵命!&rdquo 魏延自從長沙郡受了孔明這一驚吓以來,常懷懼吓之心,見了孔明的影子也要顫栗。
此番跟龐統進川,正是求之不得。
從今以後他-直跟定龐統,龐統當然也格外重用他。
現在接令在手,斜着眼睛看了孔明一下:我跟龐統去了,暫時不在你手下當差,可以放松一下心情了。
其實孔明并不是專要捉他的岔子。
隻因為他樣樣都好,就是反心常存,時常要警戒一下,免得再存異心。
對于他的功過,孔明一直秉公而論,賞罰分明,絲毫不差。
後來大封功臣時,魏延的官銜除了關、張、趙雲以外,要算他封得最大。
如今魏延接令退下。
&ldquo公子劉封聽令!&rdquo &ldquo劉封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中軍保護主公。
&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公子關平聽令!&rdquo 關雲長一世不進川,可關平跟了龐統到過半個西川。
明年七月初七日,龐統身亡在落鳳坡後,關平趕回荊州向孔明讨取救兵。
&ldquo關平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保護本軍師。
&rdquo &ldquo是。
&rdquo接令退下。
龐統又喚道:&ldquo孝直先生。
&rdquo 法正到荊州送信,料道回去不得,無形中已成了劉備手下的大夫。
再說,劉備進川也離不開法正在旁指點。
法正踏上前來:&ldquo下官在。
&rdquo &ldquo可願為中軍帳參謀官?&rdquo畢竟他還是個外人,不能對他發号施令,隻能用商量的口吻問他。
&ldquo某所願也。
&rdquo 發令完畢,劉備和衆文武一起出了轅門,往城外校場去祭旗開兵。
進得演武廳,已見校場上三軍整肅,半是馬隊,半是步軍。
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精神抖擻,群情振奮。
刀槍劍戟,旌旗铠甲,鮮明透亮;糧饷軍需滿載成龍。
祭旗畢,炮聲響,大隊浩浩蕩蕩出了校場。
頭隊正先鋒黃忠胯下小白龍駒,金盔金甲,手執一柄七十五斤的金闆大刀,挺胸昂首,更顯出老将軍的英雄氣概。
大纛引路,上書一個&ldquo黃&rdquo字,迎風飄揚。
三千漢軍都是身強力壯的勇士,步伐整齊,兵刃閃耀。
劉備自與法正、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一齊上馬。
身後四萬四千弟兄相随,耀武揚威。
孔明帶領荊州文武都向中軍擁去。
劉備在馬上拱手道:&ldquo啊,軍師,備下西蜀,荊襄九郡拜托了。
&rdquo &ldquo主公寬心,亮決不負主公之托。
&rdquo 關雲長上前對劉備深深地揖了禮:&ldquo大哥,關羽在此耳聽捷報。
祝大哥馬到成功!&rdquo &ldquo二弟少禮。
愚兄取了西蜀,便與二弟共享天下。
&rdquo 張飛亦然上前送行:&ldquo大哥啊,進了西川不要忘了小弟。
一路須要小心了!&rdquo &ldquo這個自然。
三弟鎮守浔陽江責任不輕,多聽軍師教誨。
&rdquo 衆文武一一向劉備拱手道别,齊聲道;&ldquo皇叔再見!龐軍師再見!&rdquo &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爾等助軍師鎮守荊襄,切莫疏虞。
備取得西蜀,爾等皆有功勳。
備告辭了!&rdquo 兩下裡的文武将士都在言談握别。
龐統回首得意洋洋地望着孔明道:&ldquo孔明兄,請在荊襄耳聞捷報!&rdquo 孔明想,我希望此番取川一舉成功,甚至你能輔助劉備打平天下,我孔明永遠守在荊州,這是漢室興盛的象征。
你我朋友多年,你的脾氣我最清楚。
出于對劉家基業的負責,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和你說,盡管你一直要想出人頭地,對我不服氣,但是,不管怎樣,講不講由我,聽不聽則由你,這句話我今天不講,以後還是要講的。
說道:&ldquo士元兄,一路之上,逢山不停,遇林不進;幹系重大,小心謹慎。
&rdquo 龐統聽了此話,頓生不悅之色。
心想,孔明啊,你我兩人的才學各有所長,未必見得你比我高出一頭。
你當我是個三歲的小孩啊,當了這許多文武的面來教訓我?劉備聽了,必然以為我龐統比你孔明要矮一頭,這種話完全是多餘的。
龐統便沒好氣地說:&ldquo此乃老生常談。
&rdquo 孔明料着龐統會有這種表示。
心想,世上是有一種人一直以為自己好象是什麼都懂的,但真正到了關鍵的時候,卻又是好象什麼都不懂似的,尤其在戰場
大堂上文武聚集。
上面設下四個座位:上首是劉備,下首是關羽,中間乃是孔明、龐統。
兩旁文武一一上前參拜。
孔明對堂上環視一周,說道:&ldquo堂上衆位,今日主公與龐軍師下川,亮鎮守荊州。
特布置将令,衆位靜聽了。
&rdquo說着,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喚道:&ldquo君侯聽令!&rdquo 關雲長前幾天接到荊州消息,知道劉備不日就要開拔西川,今日一早,安排好了日常事務,特從襄陽趕來相送。
因為劉、關、張桃園三弟兄感情深厚,患難與共,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見,所以要來送行。
不料今日一别,竟成永訣。
西川平定後,劉備坐鎮成都。
而關雲長一世未有機會進川,從此未能再見一面。
現在聽得軍師發他的令,忙應道:&ldquo某在。
&rdquo &ldquo本軍師付爾将令一支,鎮守襄陽,北防曹操。
&rdquo 關雲長本來守在襄陽,緣何再要發令?因為劉備和龐統進川,帶走了一些大将,留下來的在兵力布置上要作些調整。
為鄭重起見,不論是否駐守原地,都要一一發令,這樣就職責分明了。
況且劉備一走,荊襄九郡由孔明一人調度,責任不輕。
所以要重新布置,關雲長接過令箭,說聲&ldquo是&rdquo,重又坐定。
&ldquo翼德聽令!&rdquo 張飛想,這次進川沒有我的份,隻好跟着老師留在荊州。
我拜師多年,也學了一肚子的計,至今無法施展,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此他還有點不高興,踏上前去。
&ldquo老張在也!&rdquo &ldquo将令一支,領兵一萬。
鎮守浔陽江,東拒孫權,密切注視陸口亭中的吳将呂蒙。
&rdquo 江東周瑜一死之後,魯肅任大都督之職。
其次,有個副都督呂蒙,此人之心比周瑜還狠,常常窺視對江,幾欲奪取荊州。
浔陽江一頭通荊州,一頭通江東陸口,呂蒙就率軍駐紮在那裡。
孔明命他守在浔陽江,就是阻攔呂蒙的襲擊。
張飛在進川之前,還要誤一次大事。
就是在今年九月,江東孫權用計,把孫夫人騙回。
當時孫夫人不知利害,要将劉禅帶去。
張飛因酒誤事,被江東的船隻蒙混過去。
幸得趙雲截江奪鬥,否則鬧下大禍。
現在張飛接了令箭,退了下去。
&ldquo子龍聽令!&rdquo &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為荊州城外巡哨将。
&rdquo &ldquo遵命。
&rdquo 這就顯出孔明用人的妙處來。
因為趙雲精明能幹,一向謹守職責,就象棋盤中的&ldquo車&rdquo,安置在河界口,能攻能守,不論對方有何舉動,都能及時阻擋。
&ldquo馬谡聽令!&rdquo &ldquo馬谡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為荊襄九郡的總巡哨。
&rdquo &ldquo得令!&rdquo 孔明一向重用馬谡,覺得他年輕有為,文武雙全,是一個得力的将材。
因此命他各路巡哨,應付各種意外之事。
将令發完,孔明命所有文官協同自己共守荊州。
到此,對龐統看了一眼:我的将令可有不到之處? 龐統也明白孔明這一瞥的含義:無懈可擊,我心服口服。
便對孔明說:&ldquo孔明兄如此安排,龐統随主公入川,無内顧之憂矣。
&rdquo龐統這才正對大堂,道:&ldquo堂上衆位,本軍師與主公兵下西蜀,即日起程,在此布置将令,各位聽了。
&rdquo說着,拔令在手:&ldquo漢升聽令!&rdquo 黃忠今年六十五歲,卻是精神抖擻,越老越勇。
聽得叫喚,響亮應道:&ldquo黃忠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為頭隊正先鋒。
&rdquo &ldquo得令!&rdquo &ldquo文長聽令!&rdquo &ldquo魏延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帶兵三千于後隊保護糧饷,不得有誤!&rdquo &ldquo遵命!&rdquo 魏延自從長沙郡受了孔明這一驚吓以來,常懷懼吓之心,見了孔明的影子也要顫栗。
此番跟龐統進川,正是求之不得。
從今以後他-直跟定龐統,龐統當然也格外重用他。
現在接令在手,斜着眼睛看了孔明一下:我跟龐統去了,暫時不在你手下當差,可以放松一下心情了。
其實孔明并不是專要捉他的岔子。
隻因為他樣樣都好,就是反心常存,時常要警戒一下,免得再存異心。
對于他的功過,孔明一直秉公而論,賞罰分明,絲毫不差。
後來大封功臣時,魏延的官銜除了關、張、趙雲以外,要算他封得最大。
如今魏延接令退下。
&ldquo公子劉封聽令!&rdquo &ldquo劉封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中軍保護主公。
&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公子關平聽令!&rdquo 關雲長一世不進川,可關平跟了龐統到過半個西川。
明年七月初七日,龐統身亡在落鳳坡後,關平趕回荊州向孔明讨取救兵。
&ldquo關平在!&rdquo &ldquo将令一支,保護本軍師。
&rdquo &ldquo是。
&rdquo接令退下。
龐統又喚道:&ldquo孝直先生。
&rdquo 法正到荊州送信,料道回去不得,無形中已成了劉備手下的大夫。
再說,劉備進川也離不開法正在旁指點。
法正踏上前來:&ldquo下官在。
&rdquo &ldquo可願為中軍帳參謀官?&rdquo畢竟他還是個外人,不能對他發号施令,隻能用商量的口吻問他。
&ldquo某所願也。
&rdquo 發令完畢,劉備和衆文武一起出了轅門,往城外校場去祭旗開兵。
進得演武廳,已見校場上三軍整肅,半是馬隊,半是步軍。
一個個雄赳赳,氣昂昂,精神抖擻,群情振奮。
刀槍劍戟,旌旗铠甲,鮮明透亮;糧饷軍需滿載成龍。
祭旗畢,炮聲響,大隊浩浩蕩蕩出了校場。
頭隊正先鋒黃忠胯下小白龍駒,金盔金甲,手執一柄七十五斤的金闆大刀,挺胸昂首,更顯出老将軍的英雄氣概。
大纛引路,上書一個&ldquo黃&rdquo字,迎風飄揚。
三千漢軍都是身強力壯的勇士,步伐整齊,兵刃閃耀。
劉備自與法正、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一齊上馬。
身後四萬四千弟兄相随,耀武揚威。
孔明帶領荊州文武都向中軍擁去。
劉備在馬上拱手道:&ldquo啊,軍師,備下西蜀,荊襄九郡拜托了。
&rdquo &ldquo主公寬心,亮決不負主公之托。
&rdquo 關雲長上前對劉備深深地揖了禮:&ldquo大哥,關羽在此耳聽捷報。
祝大哥馬到成功!&rdquo &ldquo二弟少禮。
愚兄取了西蜀,便與二弟共享天下。
&rdquo 張飛亦然上前送行:&ldquo大哥啊,進了西川不要忘了小弟。
一路須要小心了!&rdquo &ldquo這個自然。
三弟鎮守浔陽江責任不輕,多聽軍師教誨。
&rdquo 衆文武一一向劉備拱手道别,齊聲道;&ldquo皇叔再見!龐軍師再見!&rdquo &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爾等助軍師鎮守荊襄,切莫疏虞。
備取得西蜀,爾等皆有功勳。
備告辭了!&rdquo 兩下裡的文武将士都在言談握别。
龐統回首得意洋洋地望着孔明道:&ldquo孔明兄,請在荊襄耳聞捷報!&rdquo 孔明想,我希望此番取川一舉成功,甚至你能輔助劉備打平天下,我孔明永遠守在荊州,這是漢室興盛的象征。
你我朋友多年,你的脾氣我最清楚。
出于對劉家基業的負責,有一句話我一定要和你說,盡管你一直要想出人頭地,對我不服氣,但是,不管怎樣,講不講由我,聽不聽則由你,這句話我今天不講,以後還是要講的。
說道:&ldquo士元兄,一路之上,逢山不停,遇林不進;幹系重大,小心謹慎。
&rdquo 龐統聽了此話,頓生不悅之色。
心想,孔明啊,你我兩人的才學各有所長,未必見得你比我高出一頭。
你當我是個三歲的小孩啊,當了這許多文武的面來教訓我?劉備聽了,必然以為我龐統比你孔明要矮一頭,這種話完全是多餘的。
龐統便沒好氣地說:&ldquo此乃老生常談。
&rdquo 孔明料着龐統會有這種表示。
心想,世上是有一種人一直以為自己好象是什麼都懂的,但真正到了關鍵的時候,卻又是好象什麼都不懂似的,尤其在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