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彜陵招降許褚奪盔 趙雲施威孟德禦冠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四回彜陵招降許褚奪盔 趙雲施威孟德禦冠
曹操帶領殘兵敗将狼狽潰逃。
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午時分,前面來到一個三岔路口。
丞相在馬上擡頭觀看,隻見面前擺着一大一小兩條路。
左邊一條是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看起來十分險惡;右邊一條足以五馬并行,一看就知道是寬闊的大道。
曹操想,自從連環舟被燒,棄船登陸以來,一路上節節敗退,曆盡艱辛,吃足了苦頭,但遇到的都是江東周瑜的人馬。
如今已到荊楚之地,向來是劉家的地盤。
劉備自長坂坡大敗後,一向在此屯紮人馬,以為立身之地,須要防備孔明的埋伏。
曹操心裡明白,諸葛亮的用兵要比周瑜厲害得多,從前兩次的接觸中,已可見一斑。
我又敗到如此地步,兵荒馬亂,人心浮動。
尤其是人連環舟大火一起,直至現在,不管是文武将士還是我,已經整整兩天沒有吃過一頓飯了。
倘若這個時候殺出一隊人馬來,也不須象關、張、趙這樣勇猛無比的名将,隻要武藝尋常一點就足夠了,我手下能抵擋一陣的肯定不多了。
所以,一定要仔細研究一下,在這種一敗塗地的時刻,決不能再走錯路了,而且我們也經不起大的沖擊了。
丞相傳令停隊。
敗下陣來的約摸四十七萬曹兵,前前後後,零零落落,足有數裡路長的隊伍一齊偃旗息鼓,漸漸停了下來。
丞相帶着文武點馬來到岔道中間,扣住馬匹。
曹操傳令道:&ldquo來!傳向導。
&rdquo 向導官到丞相馬前:&ldquo丞相,向導在。
&rdquo &ldquo老夫問你,大道叫何地名,通往何處?小路喚作什麼,往哪裡而去?&rdquo &ldquo丞相聽了:大道叫南彜陵,通往荊州;小路是北彜陵,直抵襄陽。
&rdquo &ldquo南北兩道都稱彜陵道,通往荊襄兩地?&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這個麼,嘿&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不管荊州也好,襄陽也好,都是我的管轄地,随便逃到哪個地方都可以。
但要考慮的是,這兩條道上哪一條最安全,可以避開埋伏。
相爺凝神對兩邊看了一看,難以斷定。
便招呼道:&ldquo列公。
&rdquo &ldquo丞相!丞相!&rdquo &ldquo南北兩條彜陵,爾等看來走南彜陵還是北彜陵?&rdquo 衆文武想,這是個難題了。
你丞相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叫我們如何作主呢?如果照了我們的話又要吃敗仗,你怪罪下來,我們可擔待不起呀!大家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隻得把問題上交。
問道:&ldquo丞相鈞意若何?&rdquo &ldquo老夫看來,走南彜陵為妥。
&rdquo 文武想,就是嘛。
哪有舍棄大路走小路的。
老實講,即使大路上不太平,敵人有埋伏的話,逃跑起來也便當得多;小路上沒有敵人也難走。
老話說,吃敗仗倒楣時,路要走得大。
我們都願意走大路。
所以大家一緻贊同。
哪裡知道,現在曹操與文武的看法還一樣,都要走大道,等到敗至華容時,意見就有分歧了:文武堅持要走大道,而曹操卻一定要走小道。
為什麼呢?就因為在彜陵道嘗到了苦頭。
曹操想,諸葛亮用兵如神,知道我吃了敗仗總要走大路,故而在大道就有重兵埋伏。
因此,哪怕要殺他的頭,也要改弦易轍去走華容小道了。
而孔明對曹操的脾氣摸得很透,知道他吃苦學乖,故而讓關雲長守住華容,阻截他的去路。
用現在的話來說,諸葛亮精通心理學。
其實,這條南彜陵道從外表看來是大路迢迢,而實際上走不滿五裡路,裡面就同北彜陵道一般無二了。
蘇州人有句俗語,這是個落水鬼騙落水的地方。
當然,站在路口更不可能看到裡面是否有伏兵。
而埋伏在南彜陵道上有一真兩假三個趙子龍帶領的三路人馬,從裡面望到三岔路口清清楚楚,他們想,倘然曹操不走大道,我們不就在這兒白等了?一樁大大的功勞就會丢掉。
現在擡頭一看,曹兵大隊裡果真朝這裡開過來了。
因此,傳令大家不得妄動。
曹操與衆文武議定了撤退路線後,連忙傳令道:&ldquo來,傳老夫将令,兵進南彜陵!&rdquo 在丞相馬前的二萬左右人馬起步開路,後面四十餘萬随後絡繹跟上,人山人海,前呼後擁,象潮水一般湧進了彜陵道。
先頭隊伍在大道上走了五裡路光景,隻見兩邊的山腳向蜿蜒逶迤的路中間伸出來,越走越快,越走越小。
隊伍無形之中漸漸拉長。
曹操心中開始膽寒了,心想,這條路真是可惡之極。
早知道這條路是先大後小,我也不會急于選擇它了,還應該再斟酌斟酌。
現在包括五裡大道,一共也走了八、九裡了,再回去也犯不着了。
隻怪我太疏忽,理應預先派人到此探一探,也不至于進退兩難。
可是,目前來不及了,還是硬着頭此往前走了再說。
此時小路也走了五裡,曹操見兩邊山上毫無動靜,樹木森森,雜草叢生,人影全無,倒非常太平。
他從萬分危難的處境下,能夠逃到這種暫安全但又僻靜的地方,不覺喜從衷來,突然在馬背上放聲狂笑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 兩旁文武被他的笑聲震驚了。
心想,我們九死一生逃到這裡,前景尚且難料,哭都哭得出,我怎麼還要笑?大家不明白他在笑什麼。
隻聽他越笑越起勁,笑個不止,便問道:&ldquo請問丞相,緣何發笑?&rdquo &ldquo老夫不笑别人。
&rdquo &ldquo那丞相笑哪個?&rdquo &ldquo笑那諸葛亮與周郎。
&rdquo &ldquo笑他們什麼?&rdquo &ldquo用兵尋常,遠不及老夫。
&rdquo 文武想,敗仗吃到如此程度,帶出來百萬人馬,隻剩下一小半,還在自我吹噓,自我标榜呢!可見你不自量力,也是罪所應得。
不過,孔明、周瑜的用兵,在哪一點上有欠缺,倒要聽聽:&ldquo請問丞相,諸葛亮與周瑜在何處不及丞相哪?&rdquo &ldquo爾等觀看,此處山嶺峻險,南彜陵已成羊腸小道。
照老夫看來,此地隻須兩将埋伏,一将在前阻攔,一将在後追趕,你我便成了籠中之鳥,釜底之魚,何處逃身?如今一兵一卒全無,我等前能進,後能退,一無威脅。
足見諸葛亮、周瑜的用兵亦不過如此。
要是他們敗逃到此,定然被老夫生擒活捉。
以此相來,豈不要好笑麼?!哈&hellip&hellip!&rdquo 原來如此。
文武想,這話說得倒很有道理。
真是兵至死地而後生。
孔明與周瑜真的失算了。
不過還是他們失算的好,不然,此處有了伏兵,我們不是都要完結了嗎?因此,文武都聽得點頭稱是。
誠然,周瑜确實做不到這一步,而孔明非但早已預料到,就是曹操最終歸結都被他安排好了;他的埋伏還隻是剛剛開始呢! 就在曹操誇口得意之時,右面山上一聲炮響,&ldquo當!&rdquo&ldquo啊!&rdquo曹操一頓。
衆文武聽到炮聲,都扭頭朝右邊山上看去,隻見樹林之中扯出一面雪白緞子大旗,上面繡着幾個墨黑的大字:&ldquo常山趙&rdquo。
自從前番在長坂坡隻身闖曹營以來,趙雲的威名大震,曹兵曹将都是他的見證人。
現在哪能再看到這面大旗呢!個個喪魂魄,呼天号地,一聲羅唣:&ldquo不好喽!趙子龍來啦!&hellip&hellip&rdquo 曹操叫一聲&ldquo啊呀!&rdquo将馬一拎,文武跟着直往前面亡命而逃。
數十萬曹兵驚慌失措,都争先恐後地朝前亂竄。
你看,趙雲是何等的威風!隻見了一面旗幟,已經慌亂到了如此地步。
山上一聲呐喊後,并不見一兵一卒下山,隻見一匹鶴頂白龍駒蹿起,馬背上坐一
十一月二十二日中午時分,前面來到一個三岔路口。
丞相在馬上擡頭觀看,隻見面前擺着一大一小兩條路。
左邊一條是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看起來十分險惡;右邊一條足以五馬并行,一看就知道是寬闊的大道。
曹操想,自從連環舟被燒,棄船登陸以來,一路上節節敗退,曆盡艱辛,吃足了苦頭,但遇到的都是江東周瑜的人馬。
如今已到荊楚之地,向來是劉家的地盤。
劉備自長坂坡大敗後,一向在此屯紮人馬,以為立身之地,須要防備孔明的埋伏。
曹操心裡明白,諸葛亮的用兵要比周瑜厲害得多,從前兩次的接觸中,已可見一斑。
我又敗到如此地步,兵荒馬亂,人心浮動。
尤其是人連環舟大火一起,直至現在,不管是文武将士還是我,已經整整兩天沒有吃過一頓飯了。
倘若這個時候殺出一隊人馬來,也不須象關、張、趙這樣勇猛無比的名将,隻要武藝尋常一點就足夠了,我手下能抵擋一陣的肯定不多了。
所以,一定要仔細研究一下,在這種一敗塗地的時刻,決不能再走錯路了,而且我們也經不起大的沖擊了。
丞相傳令停隊。
敗下陣來的約摸四十七萬曹兵,前前後後,零零落落,足有數裡路長的隊伍一齊偃旗息鼓,漸漸停了下來。
丞相帶着文武點馬來到岔道中間,扣住馬匹。
曹操傳令道:&ldquo來!傳向導。
&rdquo 向導官到丞相馬前:&ldquo丞相,向導在。
&rdquo &ldquo老夫問你,大道叫何地名,通往何處?小路喚作什麼,往哪裡而去?&rdquo &ldquo丞相聽了:大道叫南彜陵,通往荊州;小路是北彜陵,直抵襄陽。
&rdquo &ldquo南北兩道都稱彜陵道,通往荊襄兩地?&rdquo &ldquo是。
&rdquo &ldquo這個麼,嘿&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不管荊州也好,襄陽也好,都是我的管轄地,随便逃到哪個地方都可以。
但要考慮的是,這兩條道上哪一條最安全,可以避開埋伏。
相爺凝神對兩邊看了一看,難以斷定。
便招呼道:&ldquo列公。
&rdquo &ldquo丞相!丞相!&rdquo &ldquo南北兩條彜陵,爾等看來走南彜陵還是北彜陵?&rdquo 衆文武想,這是個難題了。
你丞相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叫我們如何作主呢?如果照了我們的話又要吃敗仗,你怪罪下來,我們可擔待不起呀!大家都講不出個所以然來,隻得把問題上交。
問道:&ldquo丞相鈞意若何?&rdquo &ldquo老夫看來,走南彜陵為妥。
&rdquo 文武想,就是嘛。
哪有舍棄大路走小路的。
老實講,即使大路上不太平,敵人有埋伏的話,逃跑起來也便當得多;小路上沒有敵人也難走。
老話說,吃敗仗倒楣時,路要走得大。
我們都願意走大路。
所以大家一緻贊同。
哪裡知道,現在曹操與文武的看法還一樣,都要走大道,等到敗至華容時,意見就有分歧了:文武堅持要走大道,而曹操卻一定要走小道。
為什麼呢?就因為在彜陵道嘗到了苦頭。
曹操想,諸葛亮用兵如神,知道我吃了敗仗總要走大路,故而在大道就有重兵埋伏。
因此,哪怕要殺他的頭,也要改弦易轍去走華容小道了。
而孔明對曹操的脾氣摸得很透,知道他吃苦學乖,故而讓關雲長守住華容,阻截他的去路。
用現在的話來說,諸葛亮精通心理學。
其實,這條南彜陵道從外表看來是大路迢迢,而實際上走不滿五裡路,裡面就同北彜陵道一般無二了。
蘇州人有句俗語,這是個落水鬼騙落水的地方。
當然,站在路口更不可能看到裡面是否有伏兵。
而埋伏在南彜陵道上有一真兩假三個趙子龍帶領的三路人馬,從裡面望到三岔路口清清楚楚,他們想,倘然曹操不走大道,我們不就在這兒白等了?一樁大大的功勞就會丢掉。
現在擡頭一看,曹兵大隊裡果真朝這裡開過來了。
因此,傳令大家不得妄動。
曹操與衆文武議定了撤退路線後,連忙傳令道:&ldquo來,傳老夫将令,兵進南彜陵!&rdquo 在丞相馬前的二萬左右人馬起步開路,後面四十餘萬随後絡繹跟上,人山人海,前呼後擁,象潮水一般湧進了彜陵道。
先頭隊伍在大道上走了五裡路光景,隻見兩邊的山腳向蜿蜒逶迤的路中間伸出來,越走越快,越走越小。
隊伍無形之中漸漸拉長。
曹操心中開始膽寒了,心想,這條路真是可惡之極。
早知道這條路是先大後小,我也不會急于選擇它了,還應該再斟酌斟酌。
現在包括五裡大道,一共也走了八、九裡了,再回去也犯不着了。
隻怪我太疏忽,理應預先派人到此探一探,也不至于進退兩難。
可是,目前來不及了,還是硬着頭此往前走了再說。
此時小路也走了五裡,曹操見兩邊山上毫無動靜,樹木森森,雜草叢生,人影全無,倒非常太平。
他從萬分危難的處境下,能夠逃到這種暫安全但又僻靜的地方,不覺喜從衷來,突然在馬背上放聲狂笑起來:&ldquo哈&hellip&hellip!&rdquo 兩旁文武被他的笑聲震驚了。
心想,我們九死一生逃到這裡,前景尚且難料,哭都哭得出,我怎麼還要笑?大家不明白他在笑什麼。
隻聽他越笑越起勁,笑個不止,便問道:&ldquo請問丞相,緣何發笑?&rdquo &ldquo老夫不笑别人。
&rdquo &ldquo那丞相笑哪個?&rdquo &ldquo笑那諸葛亮與周郎。
&rdquo &ldquo笑他們什麼?&rdquo &ldquo用兵尋常,遠不及老夫。
&rdquo 文武想,敗仗吃到如此程度,帶出來百萬人馬,隻剩下一小半,還在自我吹噓,自我标榜呢!可見你不自量力,也是罪所應得。
不過,孔明、周瑜的用兵,在哪一點上有欠缺,倒要聽聽:&ldquo請問丞相,諸葛亮與周瑜在何處不及丞相哪?&rdquo &ldquo爾等觀看,此處山嶺峻險,南彜陵已成羊腸小道。
照老夫看來,此地隻須兩将埋伏,一将在前阻攔,一将在後追趕,你我便成了籠中之鳥,釜底之魚,何處逃身?如今一兵一卒全無,我等前能進,後能退,一無威脅。
足見諸葛亮、周瑜的用兵亦不過如此。
要是他們敗逃到此,定然被老夫生擒活捉。
以此相來,豈不要好笑麼?!哈&hellip&hellip!&rdquo 原來如此。
文武想,這話說得倒很有道理。
真是兵至死地而後生。
孔明與周瑜真的失算了。
不過還是他們失算的好,不然,此處有了伏兵,我們不是都要完結了嗎?因此,文武都聽得點頭稱是。
誠然,周瑜确實做不到這一步,而孔明非但早已預料到,就是曹操最終歸結都被他安排好了;他的埋伏還隻是剛剛開始呢! 就在曹操誇口得意之時,右面山上一聲炮響,&ldquo當!&rdquo&ldquo啊!&rdquo曹操一頓。
衆文武聽到炮聲,都扭頭朝右邊山上看去,隻見樹林之中扯出一面雪白緞子大旗,上面繡着幾個墨黑的大字:&ldquo常山趙&rdquo。
自從前番在長坂坡隻身闖曹營以來,趙雲的威名大震,曹兵曹将都是他的見證人。
現在哪能再看到這面大旗呢!個個喪魂魄,呼天号地,一聲羅唣:&ldquo不好喽!趙子龍來啦!&hellip&hellip&rdquo 曹操叫一聲&ldquo啊呀!&rdquo将馬一拎,文武跟着直往前面亡命而逃。
數十萬曹兵驚慌失措,都争先恐後地朝前亂竄。
你看,趙雲是何等的威風!隻見了一面旗幟,已經慌亂到了如此地步。
山上一聲呐喊後,并不見一兵一卒下山,隻見一匹鶴頂白龍駒蹿起,馬背上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