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曹操起疑窺動靜 楊修恃才破陰謀
關燈
小
中
大
們不便當場出來拂逆丞相之意罷了。
等我一離開曹營,情況肯定會有變化,連環計要被他們推翻的。
所以,我必須叫他們現在就立出來否定這條計,我随即把他們駁倒,把漏洞補掉,使曹操堅定不移,堅信無疑,這樣才不會再有反複。
我也可以放心地回轉三江口,隔江觀火。
但是,帳上的人一味叫好,沒有一個出來挑毛病,這怎麼辦呢?隻有采用激将法,激得他們跳起來,對我産生反感,那就會拚命去找毛病了。
所以龐統問曹操:&ldquo借問丞相,麾下可有文武?&rdquo 曹操想,我數十年來東蕩西殺,到處招賢納土,荟集天下良才。
名流高士盈門,勇夫骁将遮道。
光這大帳上,你看看,濟濟一堂,兩旁站都站不下。
你難道視而不見?曹操知道龐統在譏諷這些文武,所以他一點不示弱,故意标榜一下:&ldquo鳳維先生,爾請觀看,這廂皆是足智多媒之士,那旁全是能征慣戰之将,天下精英彙聚一堂,可謂車載鬥量,不計其數也。
&rdquo &ldquo那末為何無奈周郎?貧道看來,這班文官隻能看墳守墓,吊喪問病;武将可使殺雞宰犬,擊鼓鳴金。
除此之外,别無它用也!&rdquo 衆文武被他這樣冷嘲熱諷,頓時一個個臉上都有不平之色。
心想,你這個人大狂妄自大了,我們站在兩旁又沒有惹你,為什麼要這樣出言不遜、惡語中傷呢?倘若我們真的是酒囊飯袋,怎麼能跟着丞相走南闖北、打平了大半個天下呢?我們與你萍水相逢,應該相敬如實,丞相擡舉你,你對我們也要以禮想待。
其實,龐統此話還不光是為了激将他們,而是有的放矢,用他們預示出一幅赤壁大敗後的慘景:等到大火一起,周瑜、孔明的九路人馬從四面八方把你們團團包圍,使你們到東到西都碰着伏兵,老是受&ldquo嘭&hellip&hellip&rdquo鳴金回軍,掉頭逃命。
到那時,你們死的死,降的降,散的散,連敲鑼打鼓的人都沒有,而大将已無心戀戰,隻好代管小兵擊鼓鳴金,逃到葫蘆谷時,已經餓了三天肚子,軍糧早已被人劫光,隻得宰馬為糧,比殺雞宰狗還不如,僥幸逃回皇城的,便要四處去探望傷員,吊唁死者,祭奠墳墓。
龐統這十六個字,就是精辟地概括了這番情最。
當時曹操見他這樣侮辱自己的麾下,當然也很不高興心想,說話何必要這樣尖酸刻薄呢!你看不起這些文武,還不等于鄙視我曹操嘛!不過到底是&ldquo宰相肚裡好撐船&rdquo,量大福大。
他又想,龐統的話不是沒有道理,我帳上這麼許多的文武,随我駐紮赤壁一個多月以來,确實沒有一個人向我進獻過進軍三江、剿滅周瑜的好計策。
他在這裡一夜之間就構思出了這麼一條妙計,與他相比,其是差距太大了!難怪他要目中無人了。
曹操隻得陪着笑睑回答道:&ldquo鳳雛先生乃天下奇才。
老夫的文武豈能與先生相提并論、同日而語?&rdquo 龐統一看,這老賊的度量很大,這班文武的涵養也很好,一個個忍辱負屈都不發火。
心想,你們不出來與我争辯,我的連環計要被人識破,赤壁燒不成功。
看來還要再加些壓力,迫使你們跳出來。
&rdquo請問丞相,營中可有軍規?&rdquo 曹操想,這話越講越無頭緒了。
俗雲:&ldquo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rdquo三、五百人馬,也要有軍規加以約束,何況我有百萬大軍,豈可沒有軍規?況且我曆來崇尚以法治軍,法分嚴明。
軍規整肅。
這是盡人皆知的。
&ldquo鳳維先生老夫百萬人馬,令出如山,豈無軍現?&rdquo &ldquo那末,進門丞相,贻誤軍機都,按軍法治處,該當何罪?&rdquo 曹操想,除了造反叛亂之外,贻誤軍機可算是營最大的罪名了。
譬如,運解軍糧,無故遲到一天,就要問斬。
故答道:&ldquo鳳雛先生,贻誤軍機者,按軍法論,理當斬首。
&rdquo &ldquo那末丞相,你便是贻誤軍機者!&rdquo &rdquo老夫怎樣贻誤軍機?&rdquo &ldquo丞相屯兵赤壁,曠日持久,按兵不動,空耗軍糧。
對近隆冬,将士勞苦,水土不眠,三軍成疾。
丞相不聞不問,高枕而卧。
緻使周郎猖狂,我軍萎靡。
豈非大大的贻誤軍機?!&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這幾句話一針見血,确實如此。
我這贻誤軍機,主要是無心征戰,鬥志動搖,幾次三番要退兵回都之故。
說:&ldquo先生所言甚是,老夫确是贻誤軍機了。
&rdquo &lsquo那末,爾可知罪否?&rdquo &ldquo老夫知罪。
&rdquo &rdquo既已知罪;按軍法論,該當何罪?&rdquo &ldquo喔唷!嚯&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你開玩笑也開得大沒分寸了,把我殺掉還成什麼樣子?話雖這麼講,但破吳兵到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延誤些天數在所難免。
你為我立了這麼大的功,真心助我,大帳上指責我,這也是應該的。
所以曹操隻是付之一笑,以作解嘲。
不料,龐統這句話出口,引出了一場軒然風波。
曹操自己并不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兩旁的文武都在騷動了。
文官班中最有名望的楊修、賈诩、程昱、滿寵四位大夫,聽得憤憤不平。
特别是楊修,楊德祖,雖則隻有二十多歲,然而才華橫溢。
智謀過人,人稱智囊。
他覺得龐統欺人太甚,獻了這麼一條計,自以為了不起了,信口雌黃,指指點點,不但誣蔑我們文武,連丞相都敢戲弄、取笑!難道你這條連環計就真的十全十美,無懈可擊?我倒不相信,非要找出一些毛病出來不可。
于是,楊修重新把這條計反複思量,立即發現問題了。
楊德祖想,把所有的戰船全部連在一起,這與丞相兵書上的講法兩相違逆的。
──曹操從二十八歲時起,就開始編纂這部兵書了,後來陸續豐富、修改,到建安十五年,他五十六歲時,才全部完成,整整寫了近三十年,共有一十五篇,取名《孟德兵書》。
他吸取了六韬、三略、孫子兵法等書中的精華,又總結了自己數十年來征戰之中勝敗兩方面的經驗。
因此,這部兵書的水平超過了前人的同類著述。
不幸的是,到建安十六年,就被四川的奇才張松付之一炬,實為可惜!曹操早有明令,叫屬下文武都要讀他的這本兵書,可以多打勝仗,減少失誤。
楊修記得,丞相兵書上有這麼兩句:&ldquo陸地不紮連營,水上不宜連舟。
&rdquo目的就是防止敵人的火攻。
船與船之間排得過近、排得過密都犯忌,那何況全部釘在一起呢?萬一周瑜命人來縱火,到時候拆都來不及。
又是在長江之中,逃都沒有地方逃。
楊修一想到火,馬上聯想起近日來江東與這裡來往頻繁,不是好兆。
他想,周瑜打黃蓋或許是苦肉汁;阚澤送書可能是詐降計;龐統獻連環計大概是周瑜派來的;等我們連環舟造好,黃蓋便以投誠為名,前來縱火燒船。
真是一點不錯!所謂&ldquo東吳十計&rdquo,這三條計是緊密聯系的,一條不成,三條都穿。
──楊修想到這裡,倒開始緊張起來了。
忙對旁邊三位大夫使了個眼色。
那三位當時也疑心這個問題。
隻見四個人不約而同,奮袂而起,到虎案之前── &ldquo丞相,下官楊修有禮。
&rdquo &ldquo賈翊有禮。
&rdquo &ldquo程昱有禮。
&rdquo &ldquo滿寵有禮。
&rdquo 曹操想,這四位大夫是我的半個頭腦,出謀劃策是他們的職責。
現在站出來,不知有何高見。
隻見他們神色緊張,丞相覺得十分詫異,問道:&ldquo四位先生怎樣?&rdquo 楊修等四人回禀道:&ldquo丞相,照下官等看來,連環計好雖好,然而有個大大的弊病。
丞相兵書上寫得分明,&lsquo陸地不紮連營,水中不宜連舟。
&rsquo如今倘若攀搭連環,一旦周郎采用火攻,如之奈何?況且諸葛亮亦在對江。
此人善用火攻,不可不防。
照某等看來,隻怕打黃蓋乃是苦肉之計;阚澤所獻乃詐降之書;今日龐先生又來騙得丞相勾塔連環。
到時,黃蓋卻以投誠為名,前來縱火。
還望丞相詳察!&rdquo告禀完畢,四個文官的八隻眼睛盯住龐統。
此時大帳上全體文武聽了楊德祖這番說話,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所有人的眼光,都不約而同地射向龐統。
有些大将已抽出腰間的寶劍,對他側目而視:你想讓我們火中葬身,我今天要叫你先在劍下喪命! 徐庶急得心如火焚。
對龐統看看:你這個人就是喜歡骨頭輕,這下聞出大禍來了! 曹操雖然被人稱作過後方知,但一旦當場有人給他講明道理,他是&ldquo心有靈犀一點通&rdquo,馬上去幡然醒悟過來。
丞相一想,我今天也太糊塗了,怎麼把自己兵書上的話都忘記了呢?楊德祖他們言之有理,三條計是一個大陰謀,要把我燒個精光。
這還了得!曹操頓時把面孔一闆,阿胡子一撩,猛地回過頭來,兩條濃眉倒豎,一雙三角眼瞪出,惡狠狠地逼視着龐統,口不開,手按在腰間的劍柄上,鼻孔中發出怒責之聲:&ldquo哼──?!&rdquo 此時,隻要龐統略露驚慌之色,或有一點反常的舉動,曹操便可命人&ldquo拖去斬了!&rdquo或者親自揮為兩段。
正是:無端雅儒林中客,險作奸雄劍下人。
不知龐統如何對答,且聽下回分解。
等我一離開曹營,情況肯定會有變化,連環計要被他們推翻的。
所以,我必須叫他們現在就立出來否定這條計,我随即把他們駁倒,把漏洞補掉,使曹操堅定不移,堅信無疑,這樣才不會再有反複。
我也可以放心地回轉三江口,隔江觀火。
但是,帳上的人一味叫好,沒有一個出來挑毛病,這怎麼辦呢?隻有采用激将法,激得他們跳起來,對我産生反感,那就會拚命去找毛病了。
所以龐統問曹操:&ldquo借問丞相,麾下可有文武?&rdquo 曹操想,我數十年來東蕩西殺,到處招賢納土,荟集天下良才。
名流高士盈門,勇夫骁将遮道。
光這大帳上,你看看,濟濟一堂,兩旁站都站不下。
你難道視而不見?曹操知道龐統在譏諷這些文武,所以他一點不示弱,故意标榜一下:&ldquo鳳維先生,爾請觀看,這廂皆是足智多媒之士,那旁全是能征慣戰之将,天下精英彙聚一堂,可謂車載鬥量,不計其數也。
&rdquo &ldquo那末為何無奈周郎?貧道看來,這班文官隻能看墳守墓,吊喪問病;武将可使殺雞宰犬,擊鼓鳴金。
除此之外,别無它用也!&rdquo 衆文武被他這樣冷嘲熱諷,頓時一個個臉上都有不平之色。
心想,你這個人大狂妄自大了,我們站在兩旁又沒有惹你,為什麼要這樣出言不遜、惡語中傷呢?倘若我們真的是酒囊飯袋,怎麼能跟着丞相走南闖北、打平了大半個天下呢?我們與你萍水相逢,應該相敬如實,丞相擡舉你,你對我們也要以禮想待。
其實,龐統此話還不光是為了激将他們,而是有的放矢,用他們預示出一幅赤壁大敗後的慘景:等到大火一起,周瑜、孔明的九路人馬從四面八方把你們團團包圍,使你們到東到西都碰着伏兵,老是受&ldquo嘭&hellip&hellip&rdquo鳴金回軍,掉頭逃命。
到那時,你們死的死,降的降,散的散,連敲鑼打鼓的人都沒有,而大将已無心戀戰,隻好代管小兵擊鼓鳴金,逃到葫蘆谷時,已經餓了三天肚子,軍糧早已被人劫光,隻得宰馬為糧,比殺雞宰狗還不如,僥幸逃回皇城的,便要四處去探望傷員,吊唁死者,祭奠墳墓。
龐統這十六個字,就是精辟地概括了這番情最。
當時曹操見他這樣侮辱自己的麾下,當然也很不高興心想,說話何必要這樣尖酸刻薄呢!你看不起這些文武,還不等于鄙視我曹操嘛!不過到底是&ldquo宰相肚裡好撐船&rdquo,量大福大。
他又想,龐統的話不是沒有道理,我帳上這麼許多的文武,随我駐紮赤壁一個多月以來,确實沒有一個人向我進獻過進軍三江、剿滅周瑜的好計策。
他在這裡一夜之間就構思出了這麼一條妙計,與他相比,其是差距太大了!難怪他要目中無人了。
曹操隻得陪着笑睑回答道:&ldquo鳳雛先生乃天下奇才。
老夫的文武豈能與先生相提并論、同日而語?&rdquo 龐統一看,這老賊的度量很大,這班文武的涵養也很好,一個個忍辱負屈都不發火。
心想,你們不出來與我争辯,我的連環計要被人識破,赤壁燒不成功。
看來還要再加些壓力,迫使你們跳出來。
&rdquo請問丞相,營中可有軍規?&rdquo 曹操想,這話越講越無頭緒了。
俗雲:&ldquo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rdquo三、五百人馬,也要有軍規加以約束,何況我有百萬大軍,豈可沒有軍規?況且我曆來崇尚以法治軍,法分嚴明。
軍規整肅。
這是盡人皆知的。
&ldquo鳳維先生老夫百萬人馬,令出如山,豈無軍現?&rdquo &ldquo那末,進門丞相,贻誤軍機都,按軍法治處,該當何罪?&rdquo 曹操想,除了造反叛亂之外,贻誤軍機可算是營最大的罪名了。
譬如,運解軍糧,無故遲到一天,就要問斬。
故答道:&ldquo鳳雛先生,贻誤軍機者,按軍法論,理當斬首。
&rdquo &ldquo那末丞相,你便是贻誤軍機者!&rdquo &rdquo老夫怎樣贻誤軍機?&rdquo &ldquo丞相屯兵赤壁,曠日持久,按兵不動,空耗軍糧。
對近隆冬,将士勞苦,水土不眠,三軍成疾。
丞相不聞不問,高枕而卧。
緻使周郎猖狂,我軍萎靡。
豈非大大的贻誤軍機?!&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這幾句話一針見血,确實如此。
我這贻誤軍機,主要是無心征戰,鬥志動搖,幾次三番要退兵回都之故。
說:&ldquo先生所言甚是,老夫确是贻誤軍機了。
&rdquo &lsquo那末,爾可知罪否?&rdquo &ldquo老夫知罪。
&rdquo &rdquo既已知罪;按軍法論,該當何罪?&rdquo &ldquo喔唷!嚯&hellip&hellip&rdquo 曹操想,你開玩笑也開得大沒分寸了,把我殺掉還成什麼樣子?話雖這麼講,但破吳兵到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延誤些天數在所難免。
你為我立了這麼大的功,真心助我,大帳上指責我,這也是應該的。
所以曹操隻是付之一笑,以作解嘲。
不料,龐統這句話出口,引出了一場軒然風波。
曹操自己并不把這句話放在心上,兩旁的文武都在騷動了。
文官班中最有名望的楊修、賈诩、程昱、滿寵四位大夫,聽得憤憤不平。
特别是楊修,楊德祖,雖則隻有二十多歲,然而才華橫溢。
智謀過人,人稱智囊。
他覺得龐統欺人太甚,獻了這麼一條計,自以為了不起了,信口雌黃,指指點點,不但誣蔑我們文武,連丞相都敢戲弄、取笑!難道你這條連環計就真的十全十美,無懈可擊?我倒不相信,非要找出一些毛病出來不可。
于是,楊修重新把這條計反複思量,立即發現問題了。
楊德祖想,把所有的戰船全部連在一起,這與丞相兵書上的講法兩相違逆的。
──曹操從二十八歲時起,就開始編纂這部兵書了,後來陸續豐富、修改,到建安十五年,他五十六歲時,才全部完成,整整寫了近三十年,共有一十五篇,取名《孟德兵書》。
他吸取了六韬、三略、孫子兵法等書中的精華,又總結了自己數十年來征戰之中勝敗兩方面的經驗。
因此,這部兵書的水平超過了前人的同類著述。
不幸的是,到建安十六年,就被四川的奇才張松付之一炬,實為可惜!曹操早有明令,叫屬下文武都要讀他的這本兵書,可以多打勝仗,減少失誤。
楊修記得,丞相兵書上有這麼兩句:&ldquo陸地不紮連營,水上不宜連舟。
&rdquo目的就是防止敵人的火攻。
船與船之間排得過近、排得過密都犯忌,那何況全部釘在一起呢?萬一周瑜命人來縱火,到時候拆都來不及。
又是在長江之中,逃都沒有地方逃。
楊修一想到火,馬上聯想起近日來江東與這裡來往頻繁,不是好兆。
他想,周瑜打黃蓋或許是苦肉汁;阚澤送書可能是詐降計;龐統獻連環計大概是周瑜派來的;等我們連環舟造好,黃蓋便以投誠為名,前來縱火燒船。
真是一點不錯!所謂&ldquo東吳十計&rdquo,這三條計是緊密聯系的,一條不成,三條都穿。
──楊修想到這裡,倒開始緊張起來了。
忙對旁邊三位大夫使了個眼色。
那三位當時也疑心這個問題。
隻見四個人不約而同,奮袂而起,到虎案之前── &ldquo丞相,下官楊修有禮。
&rdquo &ldquo賈翊有禮。
&rdquo &ldquo程昱有禮。
&rdquo &ldquo滿寵有禮。
&rdquo 曹操想,這四位大夫是我的半個頭腦,出謀劃策是他們的職責。
現在站出來,不知有何高見。
隻見他們神色緊張,丞相覺得十分詫異,問道:&ldquo四位先生怎樣?&rdquo 楊修等四人回禀道:&ldquo丞相,照下官等看來,連環計好雖好,然而有個大大的弊病。
丞相兵書上寫得分明,&lsquo陸地不紮連營,水中不宜連舟。
&rsquo如今倘若攀搭連環,一旦周郎采用火攻,如之奈何?況且諸葛亮亦在對江。
此人善用火攻,不可不防。
照某等看來,隻怕打黃蓋乃是苦肉之計;阚澤所獻乃詐降之書;今日龐先生又來騙得丞相勾塔連環。
到時,黃蓋卻以投誠為名,前來縱火。
還望丞相詳察!&rdquo告禀完畢,四個文官的八隻眼睛盯住龐統。
此時大帳上全體文武聽了楊德祖這番說話,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所有人的眼光,都不約而同地射向龐統。
有些大将已抽出腰間的寶劍,對他側目而視:你想讓我們火中葬身,我今天要叫你先在劍下喪命! 徐庶急得心如火焚。
對龐統看看:你這個人就是喜歡骨頭輕,這下聞出大禍來了! 曹操雖然被人稱作過後方知,但一旦當場有人給他講明道理,他是&ldquo心有靈犀一點通&rdquo,馬上去幡然醒悟過來。
丞相一想,我今天也太糊塗了,怎麼把自己兵書上的話都忘記了呢?楊德祖他們言之有理,三條計是一個大陰謀,要把我燒個精光。
這還了得!曹操頓時把面孔一闆,阿胡子一撩,猛地回過頭來,兩條濃眉倒豎,一雙三角眼瞪出,惡狠狠地逼視着龐統,口不開,手按在腰間的劍柄上,鼻孔中發出怒責之聲:&ldquo哼──?!&rdquo 此時,隻要龐統略露驚慌之色,或有一點反常的舉動,曹操便可命人&ldquo拖去斬了!&rdquo或者親自揮為兩段。
正是:無端雅儒林中客,險作奸雄劍下人。
不知龐統如何對答,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