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開舌戰二傑交鋒 拟火攻三賢定計
關燈
小
中
大
計就沒有計,别說卷了袖子沒有用,即使赤膊撩腿都無濟于事。
魯肅再重新湊近,仔細一看,手上确有字迹寫在那裡,稱一聲:&ldquo喔喔喔,妙計相同。
&rdquo &ldquo原是啊!&rdquo 周瑜連忙用舌頭舔去。
龐統想,哎喲,動作真迅速,已經被你走過場了!你的計,恐怕未必是真。
那末,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魯肅起初隻見周瑜的掌上幹幹淨淨,一筆一劃都沒有。
魯大夫大公無私,不會作弊的,既然沒有字,他就如實說&ldquo妙計在哪裡&rdquo。
後來周瑜挽起抱袖,在脈門處有兩個字,象黃豆那麼大。
魯肅目力好,總算看清了,一個是&ldquo火&rdquo字,一個是&ldquo水&rdquo字。
周瑜為什麼要這麼寫呢?他畢竟是都督,兵書熟讀,戰策精通,久慣沙場,有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軍事知識。
他知道目前的處境在兵力對比上是敵衆我寡,以弱攻強,光靠拚實力無論如何消滅不了一百萬敵軍的,隻有用埋伏。
而埋伏中,則以水、火為上。
而且久聞卧龍、鳳雛善用水、火。
但他們今天的計,到底用的是水還是火呢?他摸不準,吃不透。
為了争這個面子,周瑜就耍了個小小的手腕,把兩字全都寫上。
當時,他以為三人一同攤開來看的,心想,如果你們兩人寫的是&ldquo火&rdquo,我就按住&ldquo水&rdquo字,倘然你們用水攻,我就放按住&ldquo火&rdquo字,這樣,總歸被我猜中一個。
但現在不是三個人一起攤開來,他無法知道他們兩人寫的是什麼,所以隻好把兩個字都給魯肅看。
踱頭一看,大都督的計與他們似同又非同,勝過龍、鳳,非但有火,而且還準備了水,想得周到、全面。
如果火勢過猛,馬上可以用水救火;火燒不成,還可以用水攻。
是一條萬全之策。
龐統心頭不服,要想弄一個皂白分明。
孔明對他看看:何必呢?他到底還是個都督,不要弄得他太難堪,隻不過與他開個玩笑罷了。
三人起身洗手之後,孔明便對周瑜講,此番破曹隻有用火攻。
但是,曹操有水、陸兩軍,燒他的陸營還比較容易,燒他的水營就困難了。
曹軍之中大小船艦共有一萬條,其中三千條小船,七千艘是戰艦。
假使一條船起火,其餘可以四散逃開,燒不光的。
故而必須使他七千條大船都連在一起,一處燒着,處處都着,無法逃遁。
但是兵書上載明,&ldquo陸地不連營,水上不連舟&rdquo,就是為了防火。
這一點曹操十分清楚。
因此,他決不會自己把戰船連在一起。
隻有我們這裡派人去曹營上,騙得曹操鈎搭連環舟,這條計就叫連環計。
獻連環計的人必須具備六項條件。
第一項,就是此人必須與我們孫、劉兩家都沒有關系的。
因為曹操知道我們兩國聯兵,共同對付于他,凡是同我們有點瓜葛的人,曹操都要懷疑,決計不會聽他的話。
所以,我本人就沒有資格擔當這個使命。
第二項,要名望頗高。
同樣一句話,出于名人之口,或許就是至理名言;無名之輩所講,就是無稽之談。
尤其是曹操,更會注意這一點。
第三項,要有膽量,有魄力。
到百萬營中去用計,膽小的人是去不得的。
第四項,口才要好。
明明連舟是兵家之忌,但要說得曹操采納,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辦到的。
第五項,酒量要大。
因為曹操很可能表面上恭恭敬敬,設宴款待陪你喝酒,實際上是要使你醉後吐真言。
所以此人要能夠至少唱得兩個曹操醉倒,他卻不醉。
第六項,要會繪圖。
連環舟的構造圖案必須由他本人畫,曹操可能要對筆迹的。
周瑜聽完孔明這番話,對于如何以火攻破曹,已在腦子裡理出了一條基本的脈絡。
他想,這個到曹操面前去獻連環計的人要預先物色好,否則,臨渴掘井是來不及的。
我們這裡誰夠得上那六項條件呢?周瑜是聰明人,知道此人就在身邊──龐統,首先,他與我們孫、劉兩家都無關系,曹操不會疑心;其次,他人稱鳳雛,天下聞名。
曹操曾三造其府,結果未遇一面,肯定有請他出山助曹之意。
在此大戰的關鍵時刻,他趕到曹營去,曹操肯定喜出望外。
他講的話,曹操自然格外相信;他今天剛到這裡,就敢一再侮慢、責難、戲弄我大都督,說明他膽子不小;我如果沒有諸葛亮在旁庇護,早就被他說得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了。
足見其口才出衆、舌劍唇槍;他這樣大碗大碗地喝酒,頭腦依然十分清醒,舉止沒有半點失常。
可見他非但酒量好,而且酒後更能成事。
既然稱為鳳,書、畫、琴、棋,必然件件精通,樣樣皆能&hellip&hellip 周瑜想到這裡,對龐統看看:怪不得你坐在一旁不響,大約你今天到此來的目的就是要擔當獻連環計的重任的,但你自己不好意思毛遂自薦。
那末我來請你:&ldquo鳳雛先生,懇請先生相助江東一臂之力,前往曹營獻此連環巧計,其功非小!&rdquo 龐士元想,獻連環計,自然是隻有我!除了我,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但是你周瑜的說話太覺小器了。
什麼&ldquo其功非小&rdquo?咱們這種人是為了貪圖功祿的嗎?這功名利祿在我的眼中卻似一堆糞土,何足為奇!龐統就是這樣的脾氣,喜歡擺擺大架子,戴戴高帽子的。
所以他回答道:&ldquo都督,貧道無能,還請另選高明。
&rdquo 周瑜對諸葛亮看看:計策雖好,無人去幹,等于沒有。
你講的原則定得很好,我把人選也看得很準,但他不肯答應,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孔明想,你這個人平日裡要害我諸葛亮是一計連一計,今天碰上高手了,就束手無策了。
你的口氣太小了,這隻能去哄騙那些争名奪利的将士,與龐士元的身價格格不入。
同樣一句話,你聽我來講,龐統就接受。
&ldquo龐兄,曹操乃大漢之國賊。
聖上有诏:滅曹興漢。
還望龐兄過江一獻連環,破得曹兵,中興漢室。
&rdquo 龐統對周瑜看看:同樣的話,諸葛亮說得多好聽!獻連環有關中興漢室。
哪象你說什麼&ldquo其功非小&rdquo,鬼頭鬼腦。
便應道:&ldquo貧道願效犬馬之勞。
&rdquo 周瑜聽了,心想,到底是龍與鳳,一句話就答應了。
都督謝過龐統後,在動腦筋:獻連環計的日子尚早,現在把龐先生安頓在什麼地方比較妥當些呢?請他暫回山林?不好。
因為一有機會馬上要請他過江的。
太遠了叫呼不應。
留在這兒營中?這兒人多口雜,難免要被洩露,萬一曹操得悉,連環計就獻不成了。
最好要找一個地方,離此不遠,但又在營中。
周瑜一想,有了。
讓他住到西山上去。
都督便命魯肅去西山安排一下龐先生的食宿。
然後對龐統說:&ldquo有屈鳳雛先生暫居西山。
待等時機一到,再請先生過江獻計。
&rdquo 接着,都督鄭重地對大家講,這條火攻之計隻有我們四人知道,切不可讓第五個人得悉! 龐統站起身來,拿了包裹,辭别周瑜、孔明。
魯肅把小僮領來。
然後一同前往西山。
孔明也告辭都督,回到船上。
龐統住在山上,飲食自有營上派專人送去。
最要緊的是酒,不能中斷。
周瑜若有事情,派心腹到山上去與他聯系;龐統閑着無事,就把連環舟的圖稿一張一張畫起來。
因為到了曹營之中,臨時要來不及的。
讓龐士元在西山等待過江獻計。
從現在起,周瑜暫時放下了謀害孔明的心思。
因為破曹的計策一定,就要采取具體措施了,要接二連三地用計對付曹操,而且此時也少不了孔明在旁指點和參謀。
直至借東風時,還要最後一次欲害孔明。
江東暫且無事。
回過頭來再說赤壁曹營。
自從被諸葛亮騙去了十多萬支箭之後,北軍士氣大挫,曹操對進軍江東更是灰心喪氣了。
他想,屯兵赤壁以來,屢遭不利:長江交戰損兵折将,船尾炮葬身江底;周瑜探營,竟會被他逃遁;孔明又來騙去這麼多箭,我還上了徐庶的當,給他磕了四個頭。
看來此番出軍不利,還是早日收兵回去吧。
但是,退兵總要有個借口,否則文武不解此意,或許會有異議。
有了。
待我來問問他們,可有敗吳之計。
如果沒有計,我就宣布收兵。
正在此時,手下進帳禀報:&ldquo蔡中、蔡和兩位小将軍回來了。
&rdquo 前書已有交代,曹操命此二人将蔡瑁、張允伴柩回鄉,并許他們回來加官晉爵。
因此兩個小奸将喪事料理完畢,今日回轉營中。
丞相不聽則已,一聽到他們兩人回來,觸動靈機,頓生一計。
正是:三軍折銳本思歸,二蔡回營又生計。
不知曹操有何妙計,且聽下回分解。
魯肅再重新湊近,仔細一看,手上确有字迹寫在那裡,稱一聲:&ldquo喔喔喔,妙計相同。
&rdquo &ldquo原是啊!&rdquo 周瑜連忙用舌頭舔去。
龐統想,哎喲,動作真迅速,已經被你走過場了!你的計,恐怕未必是真。
那末,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魯肅起初隻見周瑜的掌上幹幹淨淨,一筆一劃都沒有。
魯大夫大公無私,不會作弊的,既然沒有字,他就如實說&ldquo妙計在哪裡&rdquo。
後來周瑜挽起抱袖,在脈門處有兩個字,象黃豆那麼大。
魯肅目力好,總算看清了,一個是&ldquo火&rdquo字,一個是&ldquo水&rdquo字。
周瑜為什麼要這麼寫呢?他畢竟是都督,兵書熟讀,戰策精通,久慣沙場,有相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軍事知識。
他知道目前的處境在兵力對比上是敵衆我寡,以弱攻強,光靠拚實力無論如何消滅不了一百萬敵軍的,隻有用埋伏。
而埋伏中,則以水、火為上。
而且久聞卧龍、鳳雛善用水、火。
但他們今天的計,到底用的是水還是火呢?他摸不準,吃不透。
為了争這個面子,周瑜就耍了個小小的手腕,把兩字全都寫上。
當時,他以為三人一同攤開來看的,心想,如果你們兩人寫的是&ldquo火&rdquo,我就按住&ldquo水&rdquo字,倘然你們用水攻,我就放按住&ldquo火&rdquo字,這樣,總歸被我猜中一個。
但現在不是三個人一起攤開來,他無法知道他們兩人寫的是什麼,所以隻好把兩個字都給魯肅看。
踱頭一看,大都督的計與他們似同又非同,勝過龍、鳳,非但有火,而且還準備了水,想得周到、全面。
如果火勢過猛,馬上可以用水救火;火燒不成,還可以用水攻。
是一條萬全之策。
龐統心頭不服,要想弄一個皂白分明。
孔明對他看看:何必呢?他到底還是個都督,不要弄得他太難堪,隻不過與他開個玩笑罷了。
三人起身洗手之後,孔明便對周瑜講,此番破曹隻有用火攻。
但是,曹操有水、陸兩軍,燒他的陸營還比較容易,燒他的水營就困難了。
曹軍之中大小船艦共有一萬條,其中三千條小船,七千艘是戰艦。
假使一條船起火,其餘可以四散逃開,燒不光的。
故而必須使他七千條大船都連在一起,一處燒着,處處都着,無法逃遁。
但是兵書上載明,&ldquo陸地不連營,水上不連舟&rdquo,就是為了防火。
這一點曹操十分清楚。
因此,他決不會自己把戰船連在一起。
隻有我們這裡派人去曹營上,騙得曹操鈎搭連環舟,這條計就叫連環計。
獻連環計的人必須具備六項條件。
第一項,就是此人必須與我們孫、劉兩家都沒有關系的。
因為曹操知道我們兩國聯兵,共同對付于他,凡是同我們有點瓜葛的人,曹操都要懷疑,決計不會聽他的話。
所以,我本人就沒有資格擔當這個使命。
第二項,要名望頗高。
同樣一句話,出于名人之口,或許就是至理名言;無名之輩所講,就是無稽之談。
尤其是曹操,更會注意這一點。
第三項,要有膽量,有魄力。
到百萬營中去用計,膽小的人是去不得的。
第四項,口才要好。
明明連舟是兵家之忌,但要說得曹操采納,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辦到的。
第五項,酒量要大。
因為曹操很可能表面上恭恭敬敬,設宴款待陪你喝酒,實際上是要使你醉後吐真言。
所以此人要能夠至少唱得兩個曹操醉倒,他卻不醉。
第六項,要會繪圖。
連環舟的構造圖案必須由他本人畫,曹操可能要對筆迹的。
周瑜聽完孔明這番話,對于如何以火攻破曹,已在腦子裡理出了一條基本的脈絡。
他想,這個到曹操面前去獻連環計的人要預先物色好,否則,臨渴掘井是來不及的。
我們這裡誰夠得上那六項條件呢?周瑜是聰明人,知道此人就在身邊──龐統,首先,他與我們孫、劉兩家都無關系,曹操不會疑心;其次,他人稱鳳雛,天下聞名。
曹操曾三造其府,結果未遇一面,肯定有請他出山助曹之意。
在此大戰的關鍵時刻,他趕到曹營去,曹操肯定喜出望外。
他講的話,曹操自然格外相信;他今天剛到這裡,就敢一再侮慢、責難、戲弄我大都督,說明他膽子不小;我如果沒有諸葛亮在旁庇護,早就被他說得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了。
足見其口才出衆、舌劍唇槍;他這樣大碗大碗地喝酒,頭腦依然十分清醒,舉止沒有半點失常。
可見他非但酒量好,而且酒後更能成事。
既然稱為鳳,書、畫、琴、棋,必然件件精通,樣樣皆能&hellip&hellip 周瑜想到這裡,對龐統看看:怪不得你坐在一旁不響,大約你今天到此來的目的就是要擔當獻連環計的重任的,但你自己不好意思毛遂自薦。
那末我來請你:&ldquo鳳雛先生,懇請先生相助江東一臂之力,前往曹營獻此連環巧計,其功非小!&rdquo 龐士元想,獻連環計,自然是隻有我!除了我,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但是你周瑜的說話太覺小器了。
什麼&ldquo其功非小&rdquo?咱們這種人是為了貪圖功祿的嗎?這功名利祿在我的眼中卻似一堆糞土,何足為奇!龐統就是這樣的脾氣,喜歡擺擺大架子,戴戴高帽子的。
所以他回答道:&ldquo都督,貧道無能,還請另選高明。
&rdquo 周瑜對諸葛亮看看:計策雖好,無人去幹,等于沒有。
你講的原則定得很好,我把人選也看得很準,但他不肯答應,這又有什麼辦法呢? 孔明想,你這個人平日裡要害我諸葛亮是一計連一計,今天碰上高手了,就束手無策了。
你的口氣太小了,這隻能去哄騙那些争名奪利的将士,與龐士元的身價格格不入。
同樣一句話,你聽我來講,龐統就接受。
&ldquo龐兄,曹操乃大漢之國賊。
聖上有诏:滅曹興漢。
還望龐兄過江一獻連環,破得曹兵,中興漢室。
&rdquo 龐統對周瑜看看:同樣的話,諸葛亮說得多好聽!獻連環有關中興漢室。
哪象你說什麼&ldquo其功非小&rdquo,鬼頭鬼腦。
便應道:&ldquo貧道願效犬馬之勞。
&rdquo 周瑜聽了,心想,到底是龍與鳳,一句話就答應了。
都督謝過龐統後,在動腦筋:獻連環計的日子尚早,現在把龐先生安頓在什麼地方比較妥當些呢?請他暫回山林?不好。
因為一有機會馬上要請他過江的。
太遠了叫呼不應。
留在這兒營中?這兒人多口雜,難免要被洩露,萬一曹操得悉,連環計就獻不成了。
最好要找一個地方,離此不遠,但又在營中。
周瑜一想,有了。
讓他住到西山上去。
都督便命魯肅去西山安排一下龐先生的食宿。
然後對龐統說:&ldquo有屈鳳雛先生暫居西山。
待等時機一到,再請先生過江獻計。
&rdquo 接着,都督鄭重地對大家講,這條火攻之計隻有我們四人知道,切不可讓第五個人得悉! 龐統站起身來,拿了包裹,辭别周瑜、孔明。
魯肅把小僮領來。
然後一同前往西山。
孔明也告辭都督,回到船上。
龐統住在山上,飲食自有營上派專人送去。
最要緊的是酒,不能中斷。
周瑜若有事情,派心腹到山上去與他聯系;龐統閑着無事,就把連環舟的圖稿一張一張畫起來。
因為到了曹營之中,臨時要來不及的。
讓龐士元在西山等待過江獻計。
從現在起,周瑜暫時放下了謀害孔明的心思。
因為破曹的計策一定,就要采取具體措施了,要接二連三地用計對付曹操,而且此時也少不了孔明在旁指點和參謀。
直至借東風時,還要最後一次欲害孔明。
江東暫且無事。
回過頭來再說赤壁曹營。
自從被諸葛亮騙去了十多萬支箭之後,北軍士氣大挫,曹操對進軍江東更是灰心喪氣了。
他想,屯兵赤壁以來,屢遭不利:長江交戰損兵折将,船尾炮葬身江底;周瑜探營,竟會被他逃遁;孔明又來騙去這麼多箭,我還上了徐庶的當,給他磕了四個頭。
看來此番出軍不利,還是早日收兵回去吧。
但是,退兵總要有個借口,否則文武不解此意,或許會有異議。
有了。
待我來問問他們,可有敗吳之計。
如果沒有計,我就宣布收兵。
正在此時,手下進帳禀報:&ldquo蔡中、蔡和兩位小将軍回來了。
&rdquo 前書已有交代,曹操命此二人将蔡瑁、張允伴柩回鄉,并許他們回來加官晉爵。
因此兩個小奸将喪事料理完畢,今日回轉營中。
丞相不聽則已,一聽到他們兩人回來,觸動靈機,頓生一計。
正是:三軍折銳本思歸,二蔡回營又生計。
不知曹操有何妙計,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