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布疑陣督造狼牙 乞救兵交托錦囊
關燈
小
中
大
以,與魯肅說道:&ldquo大夫,你可知曉弓箭乃是何人所創?&rdquo
魯肅一聽,佩服,佩服!總共隻有三天好活了,要緊說話都不講,卻還有心思談什麼山海經!我與你真是一個在火裡、一個在水裡,談不到一起。
所以,他隻是淡談地回答道:&ldquo下官才疏學淺,此事不知。
&rdquo &ldquo那末,你且聽了。
&rdquo孔明就對魯肅說:上古黃帝時代,蜀中峨眉山上出了一隻異獸,其形似猿,身材有人那麼高大,鼻孔中有兩條與龍一樣的長須,故稱為&ldquo龍猿&rdquo。
據說,隻要它狂叫三聲,附近一帶所有的野獸,都會吓得爬到它面前,俯首貼耳,隻好任他選來充饑。
後來,這畜生下山來吃人了,當地居民深受其害,驚恐萬狀。
幸得黃帝手下的主将叫鳳侯,他得悉此事之後,便帶領各族酋長到峨眉山圍殲這隻&ldquo龍猿&rdquo。
但是,把它包圍之後,無法近它之身,槍刺不到,刀劈不着。
鳳侯就想到,狼的牙齒有毒,便把狼牙裝在細竹竿上,攀上竹弓射去。
因為狼牙有毒,射中之後傷口潰爛。
畜生不懂,擠命抓搔傷口,越抓越爛,不久,這&ldquo龍猿&rdquo就爛死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獵獸的武器用于戰争。
幾經改進,成了現在這樣的弓箭。
雖則箭镞早已都用鋼鐵打成了,但後人為了紀念鳳侯,因此,仍舊把箭稱為狼牙──這便是狼牙的來曆。
魯肅想,這種古裡古董的事情你都知道,雖然能把弓箭的來曆講得頭頭是道,卻是不懂得狼牙如何造法,這有什麼用呢?&ldquo足見軍師博古通今,下官佩服。
然而如今十萬狼牙從何而來?&rdquo 孔明想,你記性真好,就是忘不了這十萬支箭。
眼前我剛講完這個故事,你馬上又問它了。
隻得安慰他:&ldquo請大夫放心便了,亮自有道理。
&rdquo &ldquo軍師雖則神通廣大,然而三天之内怎能造就十萬狼牙,倒不如讓下官與你同去懇求都督,請他寬限數天。
軍師看來怎樣?&rdquo 孔明搖搖頭說:&ldquo軍令狀已立,不可更改。
大丈大言出如山,豈可出爾反爾?況且都督與我有隙,屢屢害我性命,此番他得此良機,怎肯将我放過?倘若前去懇求,反要被他奚落一場。
常言道,士可殺而不可辱,與其低三下四苦苦哀求,不如仰天大笑,引頸受戮。
再則,縱然都督寬限數日,也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的。
&rdquo &ldquo那末,可要今宵立即動工?&rdquo &ldquo越發多此一舉。
一夜之間能造多少狼牙?大丈夫光明磊落,說定從來朝算起,今宵決不偷偷開工,事已至此,何必忙在一時?明日趕早些就是了。
&rdquo &ldquo既然如此,下官告退了。
&rdquo 魯肅擺渡上岸,到都角拚見周瑜:&ldquo都督,下官來了。
&rdquo &ldquo子敬,适才你往哪裡去的?&rdquo &ldquo軍師船上。
&rdquo &ldquo講些什麼?&rdquo &ldquo下官問他為何要說三天為期,他說乃是下官所講。
&rdquo &ldquo你當時可曾發過一言啊?&rdquo &ldquo下官雖未說話,然而向他比了三個手指。
&rdquo 周瑜說,你看,你好心指點于他,他現在反咬你一口,這種明友豈能交結! &ldquo後來怎樣?&rdquo 魯肅想,後來我想了兩條計,他都沒有采納。
這一點我不能告訴你了。
雖則我是心直口快,畢竟不是傻瓜。
所以,魯肅頓了一頓,反問道:&ldquo都督,你可知曉,弓箭乃是何人所創?&rdquo 周瑜想,這個問題倒是個冷門,我也不知道。
回答說:&ldquo本督不知。
&rdquo &ldquo你且聽了,箭乃是鳳侯所創&hellip&hellip&rdquo如此這般,把孔明講的故事販賣了一遍。
&ldquo莫非諸葛亮講與你聽的?&rdquo &ldquo正是軍師所講。
&rdquo 周瑜想,諸葛亮這個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曉得。
就因為他的本事太大了,所以我要趁早除掉他。
問道:&ldquo你們還講了些什麼?&rdquo &ldquo下官請他前來懇求都督寬限數日,并叫他今宵開工。
&rdquo &ldquo他便怎樣?&rdquo &ldquo他說,軍令狀已立,不可更改,早開工一宵也無濟于事。
&rdquo 周瑜想,諸葛亮聰明的,知道我不會寬限日期的,所以免開尊口,不來讨這個沒趣。
周瑜把軍令狀拿出來看看:哼哼!這隻老虎已經跌進了我的陷阱,三天時間快得很,隻等初八早上拿他的頭了。
周瑜在這裡自得其樂。
孔明在船上自斟自酌。
忽然,船上人王四走了進來,對孔明說,江邊來了一群人,要見你軍師。
孔明放下盅筷,執了羽扇來到船頭。
隻聽得岸上一片&ldquo軍師!軍師!&rdquo叫喚之聲,擡頭一看,江邊上站着幾十個人,便問:&ldquo爾等何許人?&rdquo 岸上一個為首者答道:&ldquo軍師,咱們是箭匠。
&rdquo &ldquo哦。
共有多少?&rdquo &ldquo一共五十一個。
五十個箭匠,加上我一個作頭。
&rdquo &ldquo到來何事?&rdquo &ldquo聽說你軍師立了軍令狀,三天之内要造十萬條箭,不知可有此事?&rdquo &ldquo确有其事。
&rdquo &ldquo軍師啊,不行的!十萬支箭起碼要造一個月。
現在相差二十七天,怎麼來得及?軍師,要不要到都督那裡去懇求懇求放寬些日子吧!&rdquo &ldquo軍令狀上寫得明白,不可更改。
&rdquo &ldquo那末今天晚上就開工吧。
&rdquo &ldquo不必費心了。
列位明日清早。
&rdquo 箭匠們見孔明勸說不動,那末就明天來吧,&ldquo軍師,那末明天早上見了。
&rdquo 箭匠們走後,孔明回到艙中坐定。
心想,周瑜呀,你身為都督,還不如這班箭匠講道理。
既然這班箭匠心地不錯,那我倒要賞賞他們,請他們吃兩桌酒。
孔明自斟自飲,直至二更時分,雖然未醉,也有幾分酒意。
諸葛亮出山以來,還從未這樣痛快地喝過酒,一直提防酒後失事。
現在站起身來,腳步有些高低,搖搖晃晃走出船艙,到船頭上站定。
王四擔心孔明吃了酒一時想不通,去投江自盡,所以跟在後面。
孔明想,你放心,你就是推了我的頭,我腳也不會下去的。
周瑜想方設法要殺我,我何必自尋短見!我是出來看看天文。
雖然我已算準大霧是在初七晚上,但是事關重大,還要複看一番。
擡頭一看,隻見繁星滿天,十一月裡星鬥這樣密,是不正常的預兆。
同時感到天氣很悶,呼吸不暢&hellip&hellip看了一番,認定初七晚上必有大霧,到三更時分,方才進内艙安寝。
睡得這麼遲,明天起床還早得了嗎? 一宵已過,今日初五,是造箭的第一天。
天色微明,箭匠們就全部來到江邊。
見軍師船上王四在擦洗船闆。
作頭認得王四,便叫道:&ldquo王四兄弟,軍師起來了沒有?&rdquo 王四停下拖把,答道:&ldquo早呢。
軍師三更天剛睡,現在正在好睡的時候,你們不要在這裡吵鬧,回去睡一覺再來。
&rdquo &ldquo哎呀兄弟,今天是初五了,要開工造箭了!你快去叫醒軍師,請他起來。
&rdquo &ldquo那末,我去試試看。
&rdquo 王四走進船艙,過了一會兒回出來,對着箭匠們雙手亂搖:&ldquo不行不行。
我去推推他,他對我搖搖手。
你們要知道軍師的脾氣,他搖搖手已經是火得不得了了。
你們還是等一下來吧。
&rdquo 箭匠們一聽都發呆了,一共隻有三天時間,他還要睡懶覺!大家一商量,說,那末我們先去生爐子、搬箭料,準備工具,等我們這些事情做好,大約軍師總可能起來了。
于是,五十一個人到西山江邊造箭廠裡,做起準備工作來
所以,他隻是淡談地回答道:&ldquo下官才疏學淺,此事不知。
&rdquo &ldquo那末,你且聽了。
&rdquo孔明就對魯肅說:上古黃帝時代,蜀中峨眉山上出了一隻異獸,其形似猿,身材有人那麼高大,鼻孔中有兩條與龍一樣的長須,故稱為&ldquo龍猿&rdquo。
據說,隻要它狂叫三聲,附近一帶所有的野獸,都會吓得爬到它面前,俯首貼耳,隻好任他選來充饑。
後來,這畜生下山來吃人了,當地居民深受其害,驚恐萬狀。
幸得黃帝手下的主将叫鳳侯,他得悉此事之後,便帶領各族酋長到峨眉山圍殲這隻&ldquo龍猿&rdquo。
但是,把它包圍之後,無法近它之身,槍刺不到,刀劈不着。
鳳侯就想到,狼的牙齒有毒,便把狼牙裝在細竹竿上,攀上竹弓射去。
因為狼牙有毒,射中之後傷口潰爛。
畜生不懂,擠命抓搔傷口,越抓越爛,不久,這&ldquo龍猿&rdquo就爛死了。
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獵獸的武器用于戰争。
幾經改進,成了現在這樣的弓箭。
雖則箭镞早已都用鋼鐵打成了,但後人為了紀念鳳侯,因此,仍舊把箭稱為狼牙──這便是狼牙的來曆。
魯肅想,這種古裡古董的事情你都知道,雖然能把弓箭的來曆講得頭頭是道,卻是不懂得狼牙如何造法,這有什麼用呢?&ldquo足見軍師博古通今,下官佩服。
然而如今十萬狼牙從何而來?&rdquo 孔明想,你記性真好,就是忘不了這十萬支箭。
眼前我剛講完這個故事,你馬上又問它了。
隻得安慰他:&ldquo請大夫放心便了,亮自有道理。
&rdquo &ldquo軍師雖則神通廣大,然而三天之内怎能造就十萬狼牙,倒不如讓下官與你同去懇求都督,請他寬限數天。
軍師看來怎樣?&rdquo 孔明搖搖頭說:&ldquo軍令狀已立,不可更改。
大丈大言出如山,豈可出爾反爾?況且都督與我有隙,屢屢害我性命,此番他得此良機,怎肯将我放過?倘若前去懇求,反要被他奚落一場。
常言道,士可殺而不可辱,與其低三下四苦苦哀求,不如仰天大笑,引頸受戮。
再則,縱然都督寬限數日,也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的。
&rdquo &ldquo那末,可要今宵立即動工?&rdquo &ldquo越發多此一舉。
一夜之間能造多少狼牙?大丈夫光明磊落,說定從來朝算起,今宵決不偷偷開工,事已至此,何必忙在一時?明日趕早些就是了。
&rdquo &ldquo既然如此,下官告退了。
&rdquo 魯肅擺渡上岸,到都角拚見周瑜:&ldquo都督,下官來了。
&rdquo &ldquo子敬,适才你往哪裡去的?&rdquo &ldquo軍師船上。
&rdquo &ldquo講些什麼?&rdquo &ldquo下官問他為何要說三天為期,他說乃是下官所講。
&rdquo &ldquo你當時可曾發過一言啊?&rdquo &ldquo下官雖未說話,然而向他比了三個手指。
&rdquo 周瑜說,你看,你好心指點于他,他現在反咬你一口,這種明友豈能交結! &ldquo後來怎樣?&rdquo 魯肅想,後來我想了兩條計,他都沒有采納。
這一點我不能告訴你了。
雖則我是心直口快,畢竟不是傻瓜。
所以,魯肅頓了一頓,反問道:&ldquo都督,你可知曉,弓箭乃是何人所創?&rdquo 周瑜想,這個問題倒是個冷門,我也不知道。
回答說:&ldquo本督不知。
&rdquo &ldquo你且聽了,箭乃是鳳侯所創&hellip&hellip&rdquo如此這般,把孔明講的故事販賣了一遍。
&ldquo莫非諸葛亮講與你聽的?&rdquo &ldquo正是軍師所講。
&rdquo 周瑜想,諸葛亮這個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曉得。
就因為他的本事太大了,所以我要趁早除掉他。
問道:&ldquo你們還講了些什麼?&rdquo &ldquo下官請他前來懇求都督寬限數日,并叫他今宵開工。
&rdquo &ldquo他便怎樣?&rdquo &ldquo他說,軍令狀已立,不可更改,早開工一宵也無濟于事。
&rdquo 周瑜想,諸葛亮聰明的,知道我不會寬限日期的,所以免開尊口,不來讨這個沒趣。
周瑜把軍令狀拿出來看看:哼哼!這隻老虎已經跌進了我的陷阱,三天時間快得很,隻等初八早上拿他的頭了。
周瑜在這裡自得其樂。
孔明在船上自斟自酌。
忽然,船上人王四走了進來,對孔明說,江邊來了一群人,要見你軍師。
孔明放下盅筷,執了羽扇來到船頭。
隻聽得岸上一片&ldquo軍師!軍師!&rdquo叫喚之聲,擡頭一看,江邊上站着幾十個人,便問:&ldquo爾等何許人?&rdquo 岸上一個為首者答道:&ldquo軍師,咱們是箭匠。
&rdquo &ldquo哦。
共有多少?&rdquo &ldquo一共五十一個。
五十個箭匠,加上我一個作頭。
&rdquo &ldquo到來何事?&rdquo &ldquo聽說你軍師立了軍令狀,三天之内要造十萬條箭,不知可有此事?&rdquo &ldquo确有其事。
&rdquo &ldquo軍師啊,不行的!十萬支箭起碼要造一個月。
現在相差二十七天,怎麼來得及?軍師,要不要到都督那裡去懇求懇求放寬些日子吧!&rdquo &ldquo軍令狀上寫得明白,不可更改。
&rdquo &ldquo那末今天晚上就開工吧。
&rdquo &ldquo不必費心了。
列位明日清早。
&rdquo 箭匠們見孔明勸說不動,那末就明天來吧,&ldquo軍師,那末明天早上見了。
&rdquo 箭匠們走後,孔明回到艙中坐定。
心想,周瑜呀,你身為都督,還不如這班箭匠講道理。
既然這班箭匠心地不錯,那我倒要賞賞他們,請他們吃兩桌酒。
孔明自斟自飲,直至二更時分,雖然未醉,也有幾分酒意。
諸葛亮出山以來,還從未這樣痛快地喝過酒,一直提防酒後失事。
現在站起身來,腳步有些高低,搖搖晃晃走出船艙,到船頭上站定。
王四擔心孔明吃了酒一時想不通,去投江自盡,所以跟在後面。
孔明想,你放心,你就是推了我的頭,我腳也不會下去的。
周瑜想方設法要殺我,我何必自尋短見!我是出來看看天文。
雖然我已算準大霧是在初七晚上,但是事關重大,還要複看一番。
擡頭一看,隻見繁星滿天,十一月裡星鬥這樣密,是不正常的預兆。
同時感到天氣很悶,呼吸不暢&hellip&hellip看了一番,認定初七晚上必有大霧,到三更時分,方才進内艙安寝。
睡得這麼遲,明天起床還早得了嗎? 一宵已過,今日初五,是造箭的第一天。
天色微明,箭匠們就全部來到江邊。
見軍師船上王四在擦洗船闆。
作頭認得王四,便叫道:&ldquo王四兄弟,軍師起來了沒有?&rdquo 王四停下拖把,答道:&ldquo早呢。
軍師三更天剛睡,現在正在好睡的時候,你們不要在這裡吵鬧,回去睡一覺再來。
&rdquo &ldquo哎呀兄弟,今天是初五了,要開工造箭了!你快去叫醒軍師,請他起來。
&rdquo &ldquo那末,我去試試看。
&rdquo 王四走進船艙,過了一會兒回出來,對着箭匠們雙手亂搖:&ldquo不行不行。
我去推推他,他對我搖搖手。
你們要知道軍師的脾氣,他搖搖手已經是火得不得了了。
你們還是等一下來吧。
&rdquo 箭匠們一聽都發呆了,一共隻有三天時間,他還要睡懶覺!大家一商量,說,那末我們先去生爐子、搬箭料,準備工具,等我們這些事情做好,大約軍師總可能起來了。
于是,五十一個人到西山江邊造箭廠裡,做起準備工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