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諸葛亮倚山結寨 周公瑾借刀殺人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自古以來,從未聽得營中帶有十年糧草,此乃诓言,不可信。
到底有多少?&rdquo曹操說:&ldquo實不相瞞,還有三年餘糧。
&rdquo許攸搖頭說道:&ldquo望丞相實言相告。
&rdquo曹操又道:&ldquo還有一年餘糧。
&rdquo許攸哈哈大笑:&ldquo丞相屯兵河北已久,料你糧草所剩無幾,哪來一年大糧!&rdquo曹操說:&ldquo還有六個月。
&rdquo許攸對曹操說:&ldquo丞相從十年說到六個月,讨價還價;依我之見,沒有六個月可等了。
&rdquo曹操已知許攸才能不小,今後是我帳上有力的參謀,但又不敢亮底牌,能騙多少騙他多少。
說道:&ldquo我還有&mdash月大糧。
&rdquo許攸說:&ldquo丞相,我到此自有道理,望丞相明告。
&rdquo曹操道:&ldquo大糧還可支敷十天。
&rdquo許攸聽到這裡,動了氣,說一聲:&ldquo告退了!&rdquo站起身來要走。
曹操連忙叫住許攸,&ldquo我還有三天之糧。
&rdquo許攸還是不肯相信,&ldquo十年已說剩了三天,我想這三天中還要大打一個折扣。
&rdquo曹操見事情實在瞞不過他,隻得和盤托出:&ldquo許攸,你到此地可是真心助我?&rdquo許攸說:&ldquo望丞相打聽,我曾獻計與本初,他非但不用,反倒要殺我。
為此特來投順明公。
&rdquo曹操這才盡釋前嫌,說道:&ldquo我隻剩下今晚一間的大糧了。
要是明天糧草不到,我準備收兵回皇城。
&rdquo 曹操何等奸猾,把一夜之糧說成十年餘糧。
許攸見曹操透露真言,也放心地獻上一計,對曹操說:&ldquo丞相,一夜之糧便可盡取河北數郡。
&rdquo曹操聽得此話,正中下懷,忙動問道:&ldquo有何妙計?&rdquo許攸說:&ldquo袁本初七十萬兵所用大糧皆屯在烏巢。
丞相今夜命人去烏巢放火燒糧。
袁紹手下将士雖多,皆是無謀之輩,人心渙散。
眼見大糧被焚,軍心必亂,不戰自潰。
丞相乘勝而進,河北盡在掌握之中矣!&rdquo同樣一條計,獻給曹操,曹操就識貨,就用此計。
曹操命将士們飽餐一頓,整饬軍隊,遂遣許褚、張遼等十員大将前往诔步倭浮?結果,曹操勢如破竹,一仗傾覆袁紹霸業,踏平河北。
以少勝多,至今傳誦。
孔明心裡明白,周瑜這話的意思是要我自告奮勇地承擔下來。
我與黃蓋講了曹操吃糧所在,周瑜就在這糧草上謀算我的性命。
他既然已經開口問我,說明早有預謀,勢在必行,不怕我不允。
我要動曹操糧草的腦筋,就不象曹操烏巢劫糧那麼容易了。
因此,裝得好象不懂的樣子,對周瑜說:&ldquo都督,曹操用許攸之計,劫烏巢之糧,使袁紹斷糧絕草,故而一敗塗地。
&rdquo &ldquo真是妙計也!本督如今欲劫曹操之糧,先生看來如何?&rdquo &ldquo妙計!妙計也!&rdquo隻得和他的調。
周瑜聽得孔明連聲叫妙,心中暗喜。
忙拔令在手,對兩旁一看:&ldquo哪位将軍往聚鐵山劫糧?&rdquo 兩旁戰将聽說去聚鐵山劫糧,心裡都在想,我們長江作戰,個個踴躍,若說劫糧,則勞而無功,人人不願。
因此兩旁聲息全無。
孔明想,周瑜啊!有話直說,何必轉彎抹角。
老實說,江東人沒有一個大将肯去送死,唯有我肯冒這種風險。
周瑜早已料到這些大将都不敢接令,因此轉過身來,面對諸葛亮:&ldquo啊!先生。
&rdquo 孔明想,果然容不下現我。
回答道:&ldquo大都督。
&rdquo &ldquo兩國聯兵,還望先生相助一臂之力,往聚鐵山劫糧可好?&rdquo 先生想,什麼好不好!不好也隻能說好,不答應定然作違命論處,被他殺頭。
孔明回頭對魯肅看看,隻見他頭搖得象貨郎鼓,叫我不可答應。
孔明明白,今日性命危險,不接令死在目前,接了令不等到明早也要陣亡。
還是答應下來,尚可多活一會,所謂&ldquo生在陽間一刻,勝死陰府千年&rdquo,&ldquo好死不如惡活&rdquo。
&ldquo亮願效大馬之勞。
&rdquo說罷,接令到手。
&ldquo先生要帶多少兵?&rdquo 孔明隻得在心中苦笑幾聲。
我又不是戰将,帶了兵也無法沖鋒陷陣。
你周瑜隻調兵不遣将,縱使兵卒再多,充其量也不過是做炮灰,多進一些死屍過江。
反過來說,你周瑜假使不發一兵一卒,我也隻好去劫糧。
我索性做一個外行,看你給我多少兵。
周瑜他也在動腦筋:我手下的大将都是名将,此去劫糧是專為孔明設下的陷阱,派些兵去,算我周瑜作為孔明的殉葬品,大将無論如何不舍得叫他們去送死。
就是小兵我也不能多給他,名日劫糧,實是送死,人死得越少越好。
看來至少要有一千小兵孔明才肯劫糧。
想到此地,周瑜也不考慮一下劫糧成功與否,便對孔明說:&ldquo先生,過江多帶三軍恐有不便,一千三軍夠否?&rdquo 這種話虧得周瑜說得出,聚鐵山糧台上大将四十二員,曹兵十萬,這裡隻有一千小兵,如何抵敵。
這筆帳怎樣算法?孔明想,就隻當我帶領一千三軍去劫糧,如何抵抗四十二員将、十萬兵,這且不去管它。
退一萬步講,假設糧隊上隻有米,沒有人,一千三軍每人背一石米,也隻能動到一千石;背十石,隻有一萬石;上山下山步履艱難,就算人人都是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每人背三石也背不了許多,現在聚鐵山有大糧一百六十萬石,這些人要背多少日子才能将大糧劫完?況且曹操在赤壁又不是死人,由你搬運不管事。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不過我在此身不由己,盡管少,也不與他争,就算翻了一倍也隻有二千小兵。
還是做得漂亮一點,總歸劫不到大糧,何必争多嫌少,樂得器量大,反話說到底,觸觸他的跟黴頭。
&ldquo足夠了,足夠了。
&rdquo意思是太多了,還可以少一點。
周瑜信以為真,懊悔自己氣派太大,剛才給他五百兵可能差不多。
你想,周瑜的心腸多麼黑,欲置孔明于死地,他是不擇手段。
但是孔明也不是好弄的,他有辦法在大家的意料之外絕處逢生,逢兇化吉。
&ldquo都督,本軍師雖則帶兵一千,但是要準備三、五千,讓本軍師從中一個個地挑選。
&rdquo孔明說。
周瑜想,從未聽到過有這樣點兵的。
好在小兵之中也點不出什麼名堂來,樂得慷慨點。
因此點首道:&ldquo聽便軍師。
&rdquo 孔明起身告辭,手捧令箭下得大帳,口中還在自言自語道:&ldquo破曹兵百萬,誰料諸葛亮立此大功!&rdquo 周瑜聽得孔明的自說自話,也不搭話,轉念道:對!劫糧成功确是莫大之功,可借不待成功便要成仁。
周瑜見孔明退出,随即傳令退帳。
文武各自回營。
魯肅跟随周瑜到寝帳,忙問道:都督,為何命孔明前去劫糧?&rdquo &ldquo此乃本督一條借刀殺人之計。
&rdquo &ldquo唉!都督緣何又要殺他呢?&rdquo 周瑜想起剛才孔明那種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神态,不禁又有些奇怪起來。
看來孔明非但不擔心失敗,而且還胸有成竹。
他明知是計,卻又不顧性命。
好大喜功,這人實在不可理解。
他也不回答魯肅的問話,疑惑不解地問魯肅道:&ldquo子敬,爾看孔明劫糧可能成功麼?&rdquo 魯肅也在為孔明的安5憂。
心想,難道孔明真的不怕死麼?可能他有護身之法。
一邊回答說:&ldquo都督,下官看來,劫糧定然成功。
&rdquo &ldquo怎見得?&rdquo &ldquo當年孔明隻有九百五十兵,能燒博望、新野,敗曹兵二十萬。
何況眼下有一千三軍,個個精勇,豈不是成功在即!&rdquo 孔明的用兵,周瑜早有聽聞,真是以一擋百。
況且孔明要在三、五千兵卒中精心挑選,更是銳利無比。
心想,何不命魯肅去打聽一下孔明如何點兵,我就可以知道他用什麼計策去劫糧。
&ldquo子敬,既然這樣,爾與我到江邊去打聽一下孔明如何點兵,如何向對江進兵。
回來告知本督。
&rdquo &ldquo啧啧啧!&rdquo魯肅本當要去看一個仔細,現在周瑜命他前往,他二話沒說,轉身便走。
&ldquo爾千萬不要與他交談。
&rdquo周瑜又叮囑一遍。
&ldquo下官明白。
&rdquo魯肅嘴裡講明白,到了江邊,見孔明這樣點兵,早已忘了周瑜的關照,同孔明大攀談。
而且還掮了一個大木梢給周瑜。
這是周瑜萬萬料不到的。
魯肅快步流星來到江邊,下一條小船,在參謀船不遠的地方停靠,看過去十分清楚。
孔明接了令箭回到船上。
王四看見軍師手中的令箭,要緊問道:&ldquo軍師,捧令幹什麼?&rdquo &ldquo奉命曹營劫糧。
&rdquo &ldquo帶多少大将?&rdquo &ldquo一将全無。
隻帶一千三軍。
&rdquo 王四雖然是船上人,在于戈不息、戰禍滋蔓的年代裡,這一點點軍事常識還能懂得。
他聽了一吓,覺得兵力大小好似飛蛾撲燈,玩火自焚。
&ldquo軍師,一千三軍如何去劫糧?&rdquo王四倒替先生捏着一把冷汗。
&ldquo不必多問,速去命軍政官到此。
&rdquo 王四出艙,叫來一位軍政官到此參謀船上,然後在船頭放好座位一隻,先
到底有多少?&rdquo曹操說:&ldquo實不相瞞,還有三年餘糧。
&rdquo許攸搖頭說道:&ldquo望丞相實言相告。
&rdquo曹操又道:&ldquo還有一年餘糧。
&rdquo許攸哈哈大笑:&ldquo丞相屯兵河北已久,料你糧草所剩無幾,哪來一年大糧!&rdquo曹操說:&ldquo還有六個月。
&rdquo許攸對曹操說:&ldquo丞相從十年說到六個月,讨價還價;依我之見,沒有六個月可等了。
&rdquo曹操已知許攸才能不小,今後是我帳上有力的參謀,但又不敢亮底牌,能騙多少騙他多少。
說道:&ldquo我還有&mdash月大糧。
&rdquo許攸說:&ldquo丞相,我到此自有道理,望丞相明告。
&rdquo曹操道:&ldquo大糧還可支敷十天。
&rdquo許攸聽到這裡,動了氣,說一聲:&ldquo告退了!&rdquo站起身來要走。
曹操連忙叫住許攸,&ldquo我還有三天之糧。
&rdquo許攸還是不肯相信,&ldquo十年已說剩了三天,我想這三天中還要大打一個折扣。
&rdquo曹操見事情實在瞞不過他,隻得和盤托出:&ldquo許攸,你到此地可是真心助我?&rdquo許攸說:&ldquo望丞相打聽,我曾獻計與本初,他非但不用,反倒要殺我。
為此特來投順明公。
&rdquo曹操這才盡釋前嫌,說道:&ldquo我隻剩下今晚一間的大糧了。
要是明天糧草不到,我準備收兵回皇城。
&rdquo 曹操何等奸猾,把一夜之糧說成十年餘糧。
許攸見曹操透露真言,也放心地獻上一計,對曹操說:&ldquo丞相,一夜之糧便可盡取河北數郡。
&rdquo曹操聽得此話,正中下懷,忙動問道:&ldquo有何妙計?&rdquo許攸說:&ldquo袁本初七十萬兵所用大糧皆屯在烏巢。
丞相今夜命人去烏巢放火燒糧。
袁紹手下将士雖多,皆是無謀之輩,人心渙散。
眼見大糧被焚,軍心必亂,不戰自潰。
丞相乘勝而進,河北盡在掌握之中矣!&rdquo同樣一條計,獻給曹操,曹操就識貨,就用此計。
曹操命将士們飽餐一頓,整饬軍隊,遂遣許褚、張遼等十員大将前往诔步倭浮?結果,曹操勢如破竹,一仗傾覆袁紹霸業,踏平河北。
以少勝多,至今傳誦。
孔明心裡明白,周瑜這話的意思是要我自告奮勇地承擔下來。
我與黃蓋講了曹操吃糧所在,周瑜就在這糧草上謀算我的性命。
他既然已經開口問我,說明早有預謀,勢在必行,不怕我不允。
我要動曹操糧草的腦筋,就不象曹操烏巢劫糧那麼容易了。
因此,裝得好象不懂的樣子,對周瑜說:&ldquo都督,曹操用許攸之計,劫烏巢之糧,使袁紹斷糧絕草,故而一敗塗地。
&rdquo &ldquo真是妙計也!本督如今欲劫曹操之糧,先生看來如何?&rdquo &ldquo妙計!妙計也!&rdquo隻得和他的調。
周瑜聽得孔明連聲叫妙,心中暗喜。
忙拔令在手,對兩旁一看:&ldquo哪位将軍往聚鐵山劫糧?&rdquo 兩旁戰将聽說去聚鐵山劫糧,心裡都在想,我們長江作戰,個個踴躍,若說劫糧,則勞而無功,人人不願。
因此兩旁聲息全無。
孔明想,周瑜啊!有話直說,何必轉彎抹角。
老實說,江東人沒有一個大将肯去送死,唯有我肯冒這種風險。
周瑜早已料到這些大将都不敢接令,因此轉過身來,面對諸葛亮:&ldquo啊!先生。
&rdquo 孔明想,果然容不下現我。
回答道:&ldquo大都督。
&rdquo &ldquo兩國聯兵,還望先生相助一臂之力,往聚鐵山劫糧可好?&rdquo 先生想,什麼好不好!不好也隻能說好,不答應定然作違命論處,被他殺頭。
孔明回頭對魯肅看看,隻見他頭搖得象貨郎鼓,叫我不可答應。
孔明明白,今日性命危險,不接令死在目前,接了令不等到明早也要陣亡。
還是答應下來,尚可多活一會,所謂&ldquo生在陽間一刻,勝死陰府千年&rdquo,&ldquo好死不如惡活&rdquo。
&ldquo亮願效大馬之勞。
&rdquo說罷,接令到手。
&ldquo先生要帶多少兵?&rdquo 孔明隻得在心中苦笑幾聲。
我又不是戰将,帶了兵也無法沖鋒陷陣。
你周瑜隻調兵不遣将,縱使兵卒再多,充其量也不過是做炮灰,多進一些死屍過江。
反過來說,你周瑜假使不發一兵一卒,我也隻好去劫糧。
我索性做一個外行,看你給我多少兵。
周瑜他也在動腦筋:我手下的大将都是名将,此去劫糧是專為孔明設下的陷阱,派些兵去,算我周瑜作為孔明的殉葬品,大将無論如何不舍得叫他們去送死。
就是小兵我也不能多給他,名日劫糧,實是送死,人死得越少越好。
看來至少要有一千小兵孔明才肯劫糧。
想到此地,周瑜也不考慮一下劫糧成功與否,便對孔明說:&ldquo先生,過江多帶三軍恐有不便,一千三軍夠否?&rdquo 這種話虧得周瑜說得出,聚鐵山糧台上大将四十二員,曹兵十萬,這裡隻有一千小兵,如何抵敵。
這筆帳怎樣算法?孔明想,就隻當我帶領一千三軍去劫糧,如何抵抗四十二員将、十萬兵,這且不去管它。
退一萬步講,假設糧隊上隻有米,沒有人,一千三軍每人背一石米,也隻能動到一千石;背十石,隻有一萬石;上山下山步履艱難,就算人人都是身材魁梧的大力士,每人背三石也背不了許多,現在聚鐵山有大糧一百六十萬石,這些人要背多少日子才能将大糧劫完?況且曹操在赤壁又不是死人,由你搬運不管事。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
不過我在此身不由己,盡管少,也不與他争,就算翻了一倍也隻有二千小兵。
還是做得漂亮一點,總歸劫不到大糧,何必争多嫌少,樂得器量大,反話說到底,觸觸他的跟黴頭。
&ldquo足夠了,足夠了。
&rdquo意思是太多了,還可以少一點。
周瑜信以為真,懊悔自己氣派太大,剛才給他五百兵可能差不多。
你想,周瑜的心腸多麼黑,欲置孔明于死地,他是不擇手段。
但是孔明也不是好弄的,他有辦法在大家的意料之外絕處逢生,逢兇化吉。
&ldquo都督,本軍師雖則帶兵一千,但是要準備三、五千,讓本軍師從中一個個地挑選。
&rdquo孔明說。
周瑜想,從未聽到過有這樣點兵的。
好在小兵之中也點不出什麼名堂來,樂得慷慨點。
因此點首道:&ldquo聽便軍師。
&rdquo 孔明起身告辭,手捧令箭下得大帳,口中還在自言自語道:&ldquo破曹兵百萬,誰料諸葛亮立此大功!&rdquo 周瑜聽得孔明的自說自話,也不搭話,轉念道:對!劫糧成功确是莫大之功,可借不待成功便要成仁。
周瑜見孔明退出,随即傳令退帳。
文武各自回營。
魯肅跟随周瑜到寝帳,忙問道:都督,為何命孔明前去劫糧?&rdquo &ldquo此乃本督一條借刀殺人之計。
&rdquo &ldquo唉!都督緣何又要殺他呢?&rdquo 周瑜想起剛才孔明那種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神态,不禁又有些奇怪起來。
看來孔明非但不擔心失敗,而且還胸有成竹。
他明知是計,卻又不顧性命。
好大喜功,這人實在不可理解。
他也不回答魯肅的問話,疑惑不解地問魯肅道:&ldquo子敬,爾看孔明劫糧可能成功麼?&rdquo 魯肅也在為孔明的安5憂。
心想,難道孔明真的不怕死麼?可能他有護身之法。
一邊回答說:&ldquo都督,下官看來,劫糧定然成功。
&rdquo &ldquo怎見得?&rdquo &ldquo當年孔明隻有九百五十兵,能燒博望、新野,敗曹兵二十萬。
何況眼下有一千三軍,個個精勇,豈不是成功在即!&rdquo 孔明的用兵,周瑜早有聽聞,真是以一擋百。
況且孔明要在三、五千兵卒中精心挑選,更是銳利無比。
心想,何不命魯肅去打聽一下孔明如何點兵,我就可以知道他用什麼計策去劫糧。
&ldquo子敬,既然這樣,爾與我到江邊去打聽一下孔明如何點兵,如何向對江進兵。
回來告知本督。
&rdquo &ldquo啧啧啧!&rdquo魯肅本當要去看一個仔細,現在周瑜命他前往,他二話沒說,轉身便走。
&ldquo爾千萬不要與他交談。
&rdquo周瑜又叮囑一遍。
&ldquo下官明白。
&rdquo魯肅嘴裡講明白,到了江邊,見孔明這樣點兵,早已忘了周瑜的關照,同孔明大攀談。
而且還掮了一個大木梢給周瑜。
這是周瑜萬萬料不到的。
魯肅快步流星來到江邊,下一條小船,在參謀船不遠的地方停靠,看過去十分清楚。
孔明接了令箭回到船上。
王四看見軍師手中的令箭,要緊問道:&ldquo軍師,捧令幹什麼?&rdquo &ldquo奉命曹營劫糧。
&rdquo &ldquo帶多少大将?&rdquo &ldquo一将全無。
隻帶一千三軍。
&rdquo 王四雖然是船上人,在于戈不息、戰禍滋蔓的年代裡,這一點點軍事常識還能懂得。
他聽了一吓,覺得兵力大小好似飛蛾撲燈,玩火自焚。
&ldquo軍師,一千三軍如何去劫糧?&rdquo王四倒替先生捏着一把冷汗。
&ldquo不必多問,速去命軍政官到此。
&rdquo 王四出艙,叫來一位軍政官到此參謀船上,然後在船頭放好座位一隻,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