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難諸葛二堂施令 困卧龍三江紮營

關燈
來,連應付都來不及。

    因此,孔明連連點首。

     周瑜見孔明點頭,知道他很贊成。

    因此,重又撥出令箭一支,站了起來。

    因為名義上他是大漢軍師,到此兩國聯兵,要對他恭敬一些。

    對着孔明喊道:&ldquo啊!先生聽令。

    &rdquo 孔明早就知道自己也有令箭的,而且不是太平令箭,必定麻煩得很。

    但又不能違令。

    所以也從座上擡身:&ldquo都督,亮在此。

    &rdquo &ldquo吳、劉兩國聯兵,望請先生相助江東一臂之力。

    &rdquo 周瑜這句話兇就兇在借你孔明之手,打你孔明的嘴巴。

    因為兩國聯兵是你孔明提出,你們劉家至今未發一兵,沙場作戰全靠我們江東将士。

    既然你們不出兵,那隻有讓你孔明來出計。

     &ldquo将令一支,為水軍參謀官。

    &rdquo周瑜又說讓 單單這一句話,長江破曹的重擔有一半落到了孔明的肩上。

    因為在漢朝,軍事上有兩種參謀:一個是陸軍參謀,一個是水軍參謀。

    從作戰的内容來看,陸戰,水軍參謀負擔輕;要是水戰的話,水軍參謀的責任重。

    此番與曹操作戰,以水戰為主。

    那末,孔明肩上就要擔負一半以上的責任。

    不過,孔明想,任憑水軍參謀擔風險,困難重重,我絕不能面露難色。

    因此,伸手上去接令。

     &ldquo且慢!&rdquo周瑜見孔明伸手接令,要緊把将令向背後一縮。

    他知道這點事情孔明足以勝任,自己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孔明太平。

    這樣,時間一長,他心疲力乏,幹錯了事情,我就能将他殺掉。

     &ldquo兼理長江總巡哨。

    &rdquo周瑜再說道。

     這樣一來,又卸下了周瑜肩上二分責任。

    不知底細的人以為周瑜謙虛,将緊要之事全委托諸葛亮。

    殊不知,這是周瑜的險惡用心。

    孔明一身兼二職,既要掌管與敵作戰的軍機大事,又要夜以繼日地注視江面動靜。

    水軍,一晝夜有四哨,每批換哨之後,總巡哨要駕船在江面上兜一圈,看看可有敵人要來突然襲擊。

    尤其到了下半夜,風大浪急,人又疲憊不堪,日腳難挨。

    況且兩軍對壘,口令時常要更換。

    一天、二天還可支撐,到敗曹操真是艱苦萬分。

    孔明想,周郎啊!你太心狠手辣,竟要置我于死地。

    不過再一想,哎!創天下不是一帆風順的,吃不消也隻有硬着頭皮去頂。

    所以,重又伸出手來去接令。

     不料周瑜又把手一縮,說一聲:&ldquo且慢!&rdquo 孔明想,我隻有一條命,随你的便,看你還有什麼花樣變出來。

     &ldquo有話聽了:無事離舟登岸要斬。

    &rdquo沒有事情隻能一直在船上,私自離船,叫擅離職守。

    違背将令要斬。

     &ldquo有事傳喚不到要斬;敵人探營要斬;敵人偷營要斬;将士懈怠要斬巡哨不周要斬&hellip&hellip&rdquo 一連串的斬聲,根本不象在都督堂上,倒象進入了屠宰場。

    孔明聽完,隻得苦笑幾聲,心想,你隻管斬!斬掉我,你兇;斬不掉,我兇。

    難怪今後孔明三氣周瑜,氣得他吐血不止,孔明還是盯牢他不放。

    雖然孔明也似乎太過分,其實,回想到今天的周瑜,其手段之毒辣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幸得今後&ldquo草船借箭&ldquo,孔明才有喘息的機會,放心休息三天,不然真的吃不消了。

     周瑜說到此間,方才把手中這支令箭交給孔明。

    先生接令在手,起身走出都督府。

    先生一到三江口,就找人準備了一隻總巡哨船。

    從此以後,他飲食起居都在這隻船上,開始了&ldquo一葉扁舟寄江東&rdquo的既暫短,又艱難的長江生涯。

    其實,這隻船并不小,有中艙、内艙和外艙,船頭船艄常有二、三十人巡視。

    又命手下迅速做好一面大旗扯在船頭上,官銜實在不小,遠遠超過周瑜、勝過曹操。

    旗上一行醒目大字;&ldquo大漢軍師中郎将、長江水軍參謀官、八十一州總巡哨諸葛&rdquo迎風飛揚。

    先生想,即使今後死,也不算默默無聞,風頭出足。

    但看來是周瑜要我死,此乃死出風頭! 再說周瑜遣發各路水軍完畢,又拔令在手,叫黃蓋聽命。

    老黃蓋跑上前去,都督命他帶兵一萬,為糧隊官,沒有安營圖。

    黃蓋想;别人都有安營圖,偏我沒有,不知何意,可是周瑜在掂我的斤兩。

    其實周瑜認為,老将軍是江東的三世舊人,久經沙場,體驗豐富,不需再要别人指點,讓他自己選擇安營地點,這樣可以得心應手。

    不料老将軍誤會了。

    他想,你既然不給我安營圖,我也不來問你,好得前幾天在&ldquo迎賓館&rdquo結識了一位高士,本領比你大,讓我去請教他。

    因此,也不搭話,接了令就走。

     老将軍來到三江口進見孔明。

    孔明見黃蓋到此,要緊問他到此何事。

    黃蓋說,剛才接任糧隊官,責任重大,而安營圖沒有,安在哪裡又沒有暗示,不敢冒昧安營,特地前來請教先生。

    孔明說,老将軍當糧隊官,可知道曹操有多少大糧?取勝敵人全靠知彼知己。

    黃蓋被孔明這麼一問,張口結舌,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隻得搖搖頭,表示不知。

    孔明說,曹兵每人每天兩升米,共有一百萬兵,要吃八十天,平均每天要吃二百幾十萬升大十,八十天要囤積大糧一百六十萬石,這些大糧都在離開赤壁九十裡路的聚鐵山。

    聚鐵山有曹兵十萬,大将四十二員。

    每天吃掉一點,就運來一點,總之不少于一百六十萬石。

    黃蓋心中暗暗佩服孔明,把敵人的底細全部摸清。

    孔明又對他說,老将軍,這裡也有兩座山,靠左五裡叫西山,靠右五裡叫南屏山,請你老将軍将糧隊安在西山背後,一則敵人不知道,二則即使知道,也無法看到,更不可能劫糧。

    黃蓋在心中暗暗稱贊孔明确有道理,新來乍到,對這裡的地理就很熟悉,真是奇才。

    就是我們這種老江南,也未必能知道得這麼清楚。

    這叫吃啥飯,當啥心,我們做大将的,隻要沖鋒陷陣就可以了,做了軍師,就要多操一份心,别人想不到的東西,他要注意。

    孔明再提筆畫了一張安營圖給老将軍,并對他說,按照這張圖安營,萬無一失,晚上隻管高枕無憂。

    敵人來偷糧,到了營前跑不進去。

    即使偶然跑進去,也無法逃出來。

    老将軍聽完,連連道謝。

     那末,諸葛亮為什麼要如此幫他的忙呢?俗話說,&ldquo行得春風收夏雨。

    &rdquo他久聞江東黃蓋老将軍是個忠厚之輩,德高望重,而且性格直爽。

    今日孔明肯如此敬重他,悉心指導他,今後他對孔明是有求必應,盡力而為。

    果然如此,以後孔明&ldquo草船借箭&rdquo為難之時,全仗老黃蓋幾十條船相助,否則後果難以設想。

    這就是孔明預先打好的埋伏。

    當然,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mdash種人就是有事有人,無事無人,有的甚至是幫了他的忙,到後來反而過影吻,思将仇報。

    所以要看是怎樣的人。

     現在,周瑜最後發陸軍令。

    陸軍頭隊正先鋒太史慈,今年三十二歲,過去在黃祖手下為将,曾與小霸王孫策惡戰過,本領高強。

    前三國有一回書.叫&ldquo太史慈酣鬥小霸王&rdquo。

    後投順江東,大将中屈指可數、現在,周瑜命他帶兵三千,付安營圖一張。

    太史慈接令退下。

    再而徐盛、丁奉兩将為左右先鋒,各帶兵三千,安營圖各一張,按圖上安營。

    兩人退下。

    後營大将吾粲,一部《三國》中,這位吾将軍一世不走運,本領雖好,可惜周瑜不十分重用他,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

    命他帶兵三千,安營圖一張,吾将軍接令退下。

    又命淩統為中軍大帳守将,帶兵三千,安營圖一張。

    淩統與甘甯有殺父之仇,他的父親在甘甯的箭上喪命。

    不過那時甘甯還在黃祖手下,各不相識。

    現在,雖然都在孫權帳下為将,兩人都年輕,總因宿仇未消,淩統時有複仇之心。

    因此每逢作戰,總要将他們分開,以免自相殘殺。

    周瑜将陸軍布成一個金、木、水、火、土五方大營,命魯肅為陸軍參謀官。

    因為是以水戰為先,所以魯肅這個官最無責任。

    而且到了三江口,周瑜本人坐鎮陸營大帳,魯肅更是不用過多操心。

    但魯肅是個要緊人物,三江口少不了他。

    其餘文武,周瑜點一些,到江邊随軍聽用。

    沒有得到令箭,又沒有點到的文武都留在南徐。

    周瑜再把鄱陽湖操練精壯的七萬軍兵,全部帶至軍前。

    然後辭别孫權,離開南徐來到三江口。

     等到周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