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易華章孔明誦賦 屯精兵孫權贈劍

關燈
二喬,連我的家眷也難幸免,實是可恨,可惱。

    隻見魯肅急得雙手亂搖:&ldquo我的家眷難看,難看,實是難看。

    &rdquo &ldquo難看的?&rdquo &ldquo難看的。

    &rdquo &ldquo枉空啊枉空!一家上大夫的家眷這等醜陋,實是枉空!&rdquo &ldquo略有三分姿色。

    &rdquo &ldquo防備!防備!&rdquo &ldquo難看,難看。

    &rdquo &ldquo枉空、枉空!&rdquo &ldquo啵!&rdquo漂亮不好,難看又不好,到底如何是好?魯肅這才知道諸葛亮在捉弄自己。

     其實,孔明出帥府,感到神清氣爽。

    唯恐路上寂寞,與魯肅說說笑笑,熱鬧一些。

    同時,也讓魯肅在頭腦中加深對曹操的印象。

     現在兩人到軍師府,孔明進去,魯肅回去。

    天亮足之後,江東文武,不分大小,都去見孫權,孔明他不去了。

    因為周瑜已留住他,一切都定局了。

    一夜沒有睡覺,他要舒舒坦坦大睡一覺,振作精神,以觀事态的發展變化。

     再說大都督周瑜,送走孔明,回到内堂。

    手下人準備早點,讓他用膳。

    周瑜把鄱陽湖操兵的令箭一抱,徑自來到孫權府,等候吳侯召見。

     此時孫權已經坐堂,文武一應到齊,兩旁站立。

    手下人報上來:&ldquo報禀吳侯,大都督在外求見。

    &rdquo 聽說周瑜已到,孫權頓覺精神倍增。

    一年以來他在鄱陽湖稱操練軍兵,茹苦含辛。

    昨日碼頭未見,今朝請他進來,一則略表渴思之意,二則請他決斷孰降孰戰。

     &ldquo傳權之命,相請都督。

    &rdquo 手下傳話出去。

     周瑜披袍顯甲,雉尾雙挑,闊步跨上堂來。

     孫權與周瑜的感情,确實非同一般。

    隻要一見到都督,孫權便放聲大笑。

    心裡想,他是江東小輩英雄,文武全才,德望兼備,此番與曹操是降是戰,還是由他來決斷,我才放心。

    兩旁的文武見都督上堂,威風凜凜,器宇軒昂,暗中贊歎不已。

    他們都自以為都督與他們的意見相同,故而人人精神抖擻,喜氣洋洋。

     周瑜走到孫權虎案之前,雙手把将令呈上,随後一拱到底:&ldquo瑜見吳侯交令了。

    &rdquo &ldquo公瑾少禮。

    旁側坐了。

    &rdquo孫權說完,把令箭收回,插入令架。

     在孫權的上首裡,每逢坐堂,不論周瑜本人在不在鎮江,這隻座位總是擺在那裡。

    現在周瑜坐定。

     &ldquo公瑾,昨暮回來?&rdquo明知是昨天黃昏時口來,還要問一聲。

    這也是一種開場白。

     &ldquo是也。

    請問吳侯,可有什麼軍情麼?&rdquo這句也是廢話,明知曹兵屯紮赤壁,文武幾番商議,并無定論。

     &ldquo公瑾,曹操百萬雄兵,屯紮赤壁,虎視江東。

    權連日商議未定。

    鄱陽湖請都督回來,還請公瑾為我一決。

    &rdquo &ldquo不知文武意下如何?&rdquo &ldquo文者欲降,武者欲戰。

    &rdquo &ldquo請問吳侯,誰人勸降?&rdquo 孫權哪裡知曉,周瑜昨夜被孔明激怒,至此還是餘怒未消。

    因此指着文班中的幾位上大夫說:&ldquo若問誰人勸權降曹,喏喏喏,子布等人。

    &rdquo 你孫權說了一聲張昭等勸降,那末張昭倒黴了。

    周瑜聞得此言,火冒三丈,人從座位上&ldquo哄&rdquo地立了起來,對文人班中叫一聲:&ldquo子布先生。

    &rdquo 張昭從旁閃出,把手一拱:&ldquo都督,昭在此。

    &rdquo &ldquo降曹何意啊?&rdquo 張昭一看苗頭不對,心想,降曹的意思,昨晚早與你講過,你也贊同降曹。

    怎麼一夜之間,你又變卦了?因此張昭說活十分小心:&ldquo都督,依下官看來,少不勝多,寡不敵衆;戰之不勝,六郡招災,因此降曹。

    如果大都督看來不善,那别作良圖罷了。

    &rdquo你周瑜認為不妥的活,另想别的辦法。

     &ldquo叱!你枉受小霸王重托,勸主降曹,願作奴才,真是沒廉恥的東西!膽敢在吳侯堂上、本督面前,一派胡言亂語。

    還不與我退下了!&rdquo 一番話罵得張昭面紅耳赤,&ldquo啊呋&mdash&mdash&rdquo退了下去。

    其實,都是受的孔明的隔夜氣。

    周瑜想,張昭啊,你不要以為我故意為難你,如果曹操要你的家眷你還願意投降否? 這時,孫權倒感覺不好意思,好象我有意叫周動罵張昭一頓。

    因此反而為張昭打圓場:&ldquo啊!公瑾,所說勸權降曹,非他一人。

    喏喏喏!這班文人都要降曹。

    &rdquo 你孫權說張昭要降,我罵一個;你說到全都文官都要降,我就罵一片。

    一個都不放過。

    &ldquo這班文人皆沒廉恥!&rdquo 旁邊的魯肅想,我是文人,一向主戰,怎麼把我也罵了進去?不過魯肅知道,周瑜罵的不是我,也不去與他斤斤計較。

     &ldquo公瑾,爾看來如何?&rdquo孫權問道。

     周瑜寫過文人,方才坐定。

    聽得孫權的問話,要緊回答道:&ldquo瑜欲戰。

    &rdquo 反對降,當然要戰。

    沒有第三條路好走!孫權聽得周瑜如此當機立斷,不免又有些顧慮重重:&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 周瑜畢竟與孫權共事多年,又是江東的主将,對主公的心理活動了如指掌。

    由于他初次掌執兵權要與強敵作戰,不能充分估計自己的力量和有利條件,故而憂心忡忡。

    隻要将曹兵之弊害剖析清楚,吳侯定然疑團頓釋。

     &ldquo吳侯放心便了,曹操屯紮赤壁,犯兵家之五大忌。

    &rdquo 曹操雄兵百萬,貌似強大,實則外強中幹,不堪一擊。

    一家軍隊,憑他勢大滔天,身犯五大禁戒,隻管放心托膽與他打。

    就好比一個人,盡管他力大無窮,你隻要摸透他的性格和弱點,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艾自怨,當斷不斷,以緻贻誤戰機。

     這五大兵忌在《三國》中隻有三個人看出來:一個是周瑜,一個是孔明,還有一個龐統。

    即使曹操身邊的徐庶也隻看出了四大忌。

    要是他也看出了五大忌的話,那末也談不上今後龐統去曹營獻連環,徐庶向他請求脫身之計了。

    這叫旁觀者清,當局着迷,并不是說徐庶的本領在周瑜之下,恰恰相反在别的方面,徐庶要比周瑜強得多。

     孫權聽周瑜說,曹操屯兵赤壁,犯五大忌,心裡想,一個人如果身犯數錯,已難以為人,何況一家百萬皇師。

    不知這五忌是什麼,讓我詳細問之。

     &ldquo公瑾,怎樣五大忌?&rdquo孫權問。

     &ldquo勞師遠征兵家之一大忌。

    &rdquo 不辭辛勞,千裡迢迢,遠征近伐。

    曹操詐稱奉诏讨賊,動辄興皇師,不顧軍士怨恨,興師動衆,妄行殺戮。

    搞得軍士疲憊不堪,軍心渙散。

    這是兵家大忌。

    孫權想,這倒事實,曹操平河北,吞荊襄,勝劉備,雖則連勝數仗,然而要想一舉踏平江南,卻似強弩之末難穿魯缟。

    我以精銳之師戰懈怠之衆,有何懼哉。

     &ldquo陸軍不利于水戰,兵家之二大忌。

    &rdquo 陸軍隻适宜陸戰。

    現在曹操麾數十萬陸軍參與水戰,又犯了兵家大忌。

    孫權想,這個問題孔明早已與我說過,我已知道曹操的百萬大軍,大多是陸軍,在水路上作戰,他們一點不懂。

     &ldquo隆冬天氣,馬無草料,兵家之三大忌。

    &rdquo 所謂三軍,即是用陸軍、水軍、馬軍。

    按曹操一百萬軍隊計算,至少有三十萬馬軍(因為過去軍隊各兵種是按&ldquo三三制&rdquo為單位的),也就有三十萬匹戰馬。

    當時十月下半旬,秋風蕭瑟,風掃